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圖書館 - 西寧的文化產業發展怎麽樣?越具體越好!最佳答案有加分~

西寧的文化產業發展怎麽樣?越具體越好!最佳答案有加分~

推進西寧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思考

當今世界,文化、經濟、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發揮著越來越突出的作用。在具有2100多年悠久歷史的西寧,如何開發利用河湟地區積澱的豐富多彩的特色文化,發掘源遠流長的民俗文化,打造特色鮮明的文化產業,實現文化與經濟的融合發展,是壹個具有深遠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的重要課題。

1充分認識文化產業的地位和作用

發展文化產業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尋求和推動發展,不斷滿足人的全面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堅持以人為本,既要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又要滿足精神文化需求。發展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人們閑暇時間的增加,人們在物質生活基本得到滿足後,更加註重文化、心理和精神需求。如人們對圖書、視聽、影視、藝術、娛樂服務、文化服務、旅遊休閑的需求。發展文化產業。以更加豐富的文化產品滿足人們日益迫切的精神文化需求,已成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條件,也是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的重要內容。

1.2文化產業的發展對經濟建設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文化產業屬於第三產業,它的發展不僅增加了第三產業的發展總量,而且增強了其內部結構。我國第三產業總量不足,比重過低,已成為我國經濟結構不合理的突出問題。目前,以OECD國家為首的發達國家第三產業對GDP的貢獻率已達70%以上,而我國第三產業的貢獻率僅為33.6%,甚至低於相當壹部分發展中國家的水平。發展文化產業是加快第三產業發展、促進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重要步驟,是進壹步增強我國綜合國力的重大舉措,是實現我國經濟、政治、文化協調發展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在北京,文化產業正在超越工業產值。經過幾年的努力,上海已經形成了以影視、出版印刷、文化娛樂為主導的基本產業結構。雲南打造了民族文化產業品牌,成為宣傳雲南、擴大影響力的有效載體。

1.3發展文化產業是促進其他產業發展的有效手段。文化產業將文化作為基礎性資源融入經濟運行,可以進壹步促進技術、知識、人力資源等生產要素的形成和合理配置,提升物質生產的文明程度,降低物質資源消耗,增加產品附加值,從而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壹些發達國家發展文化產業的經驗表明,文化產業壹直與其他產業相互促進、相互支持,共同發展。比如美國迪士尼樂園壹個園區的門票是40美元,每人每天的吃住行消費將近65438美元+0,000。6543.8美元+0.5億美元的年收入中,入場費只占六分之壹。2008年6月8日,18,18中國(中山)國際動漫遊戲娛樂產業交易會,全球十大國際知名娛樂企業和近700名專業買家參展,使為期三天的展會實現了123億元的貿易成交額。

1.4發展文化產業將推動文化改革的步伐。中國的文化管理體制是計劃經濟的產物。舊體制下單壹、狹隘、供給型的文化管理模式“造就了許多長期不敢面對市場、不研究市場的文藝機構和專業藝術表演團體,至今不能適應市場的被動局面。”發展文化產業,培育市場主體,建立統壹有序的文化市場,完善宏觀調控體系,必然會促進政府職能的進壹步轉變,逐步實現從管理文化到經營文化的轉變,逐步實現從管理政府文化服務機構和文化設施到管理整個社會文化的轉變,既能緩解政府的財政壓力,又能吸引社會力量經營文化,督促文化生產單位精心生產好的文化產品,真正關註人民的文化需求。

2西寧文化產業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來,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入實施,西寧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得到進壹步發展,青藏高原中部區域城市地位得到提升。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突飛猛進,呈現良好發展勢頭。

2.1文化市場空前繁榮。在圖書報刊、音像制品、電子出版物等文化產品市場蓬勃發展的同時,原創文化產品市場、新興文化服務市場、特色工藝品市場和農村文化市場逐步形成,農村文化消費需求不斷擴大。文化中介組織基本形成,逐步成為連接文化生產、服務和消費的有效紐帶,促進文化產品更好地走向市場。截至2007年底,全市共有文化經營單位1.575家,其中文化演出、廣播電視、娛樂場所、出版印刷等核心行業經營單位1.65438家,互聯網服務、文化中介服務、會展服務、健身休閑、工藝品生產銷售、玩具等外圍行業經營單位1.85家。全市文化產業從業人員15496人。全市文化產業年營業收入4.06億元,年利潤1.42億元。大型社會文化企業有西寧書店、青海齊欣工藝裝飾公司(2004年被文化部認定為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值得壹提的是,近年來,在各種重大節日之際,大力培育演出市場,以市場化運作的形式成功舉辦了“唱響中國人”、“同壹首歌”、“歡樂中國行”、“激情廣場”等大型演出活動,為發展演出市場積累了經驗。民間資本開始大量進入文化產業,特別是文化旅遊、休閑娛樂、圖書發行、網絡文化、藝術等產業領域,進壹步激活了文化市場,初步形成了國有和民營企業相互競爭、共同發展、多元推進的產業格局。

2.2傳統文化被挖掘。西寧文化底蘊深厚,民族特色鮮明,挖掘潛力巨大。近年來,西寧市把挖掘傳統文化產業作為壹項重要工作。在“文化中心戶”創建過程中,挖掘了具有壹定規模和影響的文化大院和文化中心建設、農民畫、燈籠、堆繡、刺繡、剪紙、根雕、玉雕、民間高舉、皮影戲、戲曲表演等。比如湟中縣的農民畫不僅走出了省外,還走向了國際,很多從事農民畫的人都從中受益。大同重點培養根雕、玉雕藝術家。在幫助他們開展手工雕刻、增加收入的同時,還培養和發掘了近1.600名古代民間樂器口頭串加工藝術家、民間剪紙、刺繡、書畫藝術家和“花兒”歌手。他們的作品多次參加各種展銷會和演出,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湟源縣把集繪畫、刺繡、堆繡、剪紙、皮影戲、書法、音樂等藝術手段為壹體的排燈作為文化產業品牌,大力發展,初步取得了良好的效益。截至目前,湟中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之鄉”,大同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花卉)之鄉”,“老爺山”花會、湟源排燈被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民俗文化產業不僅逐漸成為文化產業中最具活力和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農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生產銷售從家庭作坊式發展到公司加農戶、能人帶動農戶、零售批發、群展等多種模式,滿足市場需求。同時,市、區縣專業文化工作者采取專題講座、現場示範、師徒傳幫帶等多種措施,有針對性地開展文化藝術培訓,極大地提高了本行業從業人員的文化藝術素質。

2.3旅遊業發展勢頭強勁。不斷完善旅遊服務功能,著力塑造“中國夏都”城市品牌,西寧旅遊地位和產業品質得到有效提升。藏藥、藏毯、藏手工藝品等特色旅遊商品、民族工藝品和當地綠色有機食品得到有效開發,擴大了旅遊購物消費。走文化與旅遊相結合的道路,大力發掘和宣傳塔爾寺、“海上咽喉”、日月山等壹批旅遊文化資源,打造自己的旅遊特色。積極發展鄉村旅遊,以“農家樂”和“牧歌”為抓手,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幫助農牧民依靠旅遊增加收入。加強誠信旅遊建設,提高旅遊服務質量,塑造西寧旅遊誠信形象。抓住青藏鐵路通車的黃金機遇,全面提升打造“青藏鐵路”旅遊品牌的城市硬件設施水平,加大酒店、餐飲、車輛、民航等方面的投入,進壹步完善區域交通體系和投資環境。作為青藏經濟發展軸的起點,青藏鐵路的開通帶來的人氣凝聚和物流增長成為拉動西寧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2006年7月1至8月15,青藏鐵路通車45天,途經西寧的客流達20萬人次。據建設部專家統計,青藏鐵路開通後,每年通過西寧的客流將達到60萬人次以上。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的研究項目顯示,青藏鐵路投入運營後,遊客年均增長率將提高到30%左右。

西寧文化產業發展呈現出體系不斷完善、門類不斷齊全、市場日益繁榮、投資主體逐步多元化、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態勢。在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展示城市文化內涵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就業安置的有效渠道和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但總體上還處於起步階段,與文化產業發達地區相比差距較大,需要在今後的工作中加以重視和解決。

壹是思想觀念滯後。很多文化單位寧願守著老攤子,捧著越來越脆弱的“鐵飯碗”要求國家來養,而不是想著走產業化道路來建設文化事業,繁榮文藝創作。受整體經濟水平制約,公民文化消費觀念落後,“吃個飯不看戲”現象較為普遍,文化消費市場亟待大力培育。

第二,工業化程度還相當低。文化娛樂、音像業等除外。,市場化程度普遍較低,規模很小,沒有過硬的抗風險和競爭能力,其生產水平、經營機構與人民的文化消費需求差距較大。特色文化產業還處於探索階段,發展困難。農民畫、根雕、玉雕、刺繡、民間戲曲表演等特色文化產業品牌意識不強,缺乏宣傳推廣,缺乏走向市場所需的啟動資金,難以形成規模。對瀕危技藝缺乏必要有效的保護和傳承措施,缺乏發展特色文化產業所必需的技術、管理和運營人才隊伍。

第三,缺乏完整的產業政策和法律法規。文化產業是改革中的新生事物。沒有完整的配套政策來支持文化產業的發展,也沒有完整的法律體系來保障其發展。在行業管理中很難體現公平公正的競爭。

第四,文化管理體制不能適應文化產業的發展。政府對文化企事業單位的管理幹預過多。雖然經過多次改革,這種情況有所改變,但在計劃經濟模式下,政企分開的現象依然存在。文化經營單位不能放開手腳,不能大膽去做。政府宏觀調控力度不夠,文化管理中重復建設、盲目投資、畸形競爭時有發生。

3.發展西寧特色文化產業的對策

發展文化產業,首要條件是從“市場監管者”向“產業發展促進者”轉變,註重規劃引導、政策推動、環境營造、市場培育、組織協調、重點幫扶,推動全市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

3.1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進商業文化產業化。只有加快文化體制改革,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要求的文化體制,才能進壹步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根據西寧市近年來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的實際情況,下壹步應該以經營性文化產業化為重點,區分非經營性和經營性文化事業的界限,將允許經營的資產、資源和業務從現行業務體系中分離出來,進行企業改制重組,與業務部分分開管理和經營。鼓勵非公有資本參與企業經營,按照現代產權制度和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組建公司,實現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

3.2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特色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必要的硬件環境。加快建設和調整壹批文化設施,為民間演出市場發展和各類文化交流搭建平臺。建設具有國家和地方演出特色、具有壹定規模的民俗和演出接待中心。介紹和展示青海特有的孝道唱腔藝術和河湟胡美、“花兒”、秦腔等民間文化藝術,為其走向市場、走上產業化道路提供載體。整合現有市場,建立特色文化產品專門市場,改變各類文化產品在各類市場魚龍混雜的局面,培育特色文化產品生產經營的龍頭企業和企業主。

3.3挖掘歷史文化資源,豐富旅遊文化內涵,促進旅遊業與特色文化產業和諧發展。組織深入研究西寧歷史文化,系統挖掘、整理和利用歷史名人、文化名人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旅遊文化資源,逐步形成以民族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活動、地方民族風俗舞蹈等歷史文化傳統的宣傳、講解和展示為主要內容,以唐卡、堆繡、藏飾、黃河奇石、彩陶等地方特色為主要內容的遊覽自然景觀和歷史遺跡的線路。對壹些瀕臨消亡、後繼無人的傳統行業給予扶持、振興和發展。樹立品牌意識,引進亮點,擴大對外交流,展示、推廣和弘揚有特色的民族民間藝術資源和工藝美術作品,加快文化資源優勢向旅遊和文化產業轉化。研究促進旅遊業與特色文化產業和諧發展的政策措施,加強對旅行社、導遊等旅遊服務部門和人員的管理,建立促進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考核制度。

3.4培育和引導民間演出市場良性發展,支持發展具有民間特色的文化表演團體。堅持壹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壹手抓商業性文化產業。通過規劃、耳導、商導等手段,凝聚零散文化企業的價值取向和利益走向,集中各方力量,全面提升西寧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要把增加投入和改進財政投入方式結合起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促進民間演出市場的良性發展。探索專項文化項目資金管理模式,鼓勵專業傳媒公司和民營演出團體參與劇目創作、演出策劃、節目編排、演出等各個環節的競爭,引導民間演出市場發展和各類演出團體健康發展。

3.5打造文化品牌,推動特色文化產業發展。品牌是巨大的無形資產,具有商譽影響力和商業價值。以市場為導向,努力打造文化品牌,逐步形成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引領者。創作具有市場競爭力、能突出地方民族文化特色、具有較高藝術水平和代表性的民族民間精品演出。深入調查和挖掘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優勢和潛力,有計劃、有步驟地拓展曲藝、“花兒”、皮影、雕塑等優勢產業。挖掘、展示、推出農民畫、燈籠、皮影戲、堆繡、剪紙等藝術精品,開展大型旅遊文化服務,整合資源,擴大影響,提升經濟效益,促進特色文化產業發展。

3.6加強隊伍建設,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人才保障。文化產業是知識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智能產業。它需要大量具有較高文化藝術素養和創新能力,同時又懂文化產業管理規律的專業人才。圍繞培養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個方面,制定人才資源開發規劃,落實引進和鼓勵人才的優惠政策,特別要加強本土化人才的培養。重點加強管理、創作、科技創新等文化產業急需的各類人才培養,定期和不定期組織管理人員和專業骨幹培訓學習,培養和造就產業領域各級各類優秀人才,逐步建立壹支懂文化、精技術、善管理、會經營的文化產業人才隊伍。

3.7堅持正確方向,改革創新,* * *同發展。文化產品具有意識形態屬性,必須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壹。加強宏觀調控,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產業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通過市場手段優化資源配置,調整結構布局,調整利益分配,促進產業發展良性循環。始終把為消費者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視為。產業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解放思想,把改革創新作為產業發展的根本動力和必由之路,堅持多種經濟成分同步發展,吸收利用社會資源發展特色文化產業,形成多元主體公平競爭、開放有序的市場環境,促進市場繁榮和產業成長。

3.8加強支持和引導。西寧特色文化資源豐富,但目前資源配置分散,產業發展缺乏強有力的引導。有必要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把文化產業培育成新的支柱產業,離不開政府的引導和相關政策的扶持和支持。政府相關部門要加強溝通,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從財稅、工商管理、社會保障、勞動人事等方面加強對文化產業發展的引導和支持。堅持壹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壹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做到既努力又提升。通過規劃、項目引導、業務引導、資金扶持等手段,凝聚分散文化企業的價值取向和利益走向,集中各方力量,全面提升西寧特色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同時,我們應該完善政策。建立健全法律體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是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保障。落實現有政策,研究制定新的支持政策。放寬準入條件,簡化審批程序,鼓勵社會資金參與特色文化建設。加大稅收政策支持力度,對新辦文化企業按規定免征所得稅。企業對文化事業的捐贈享受相關“捐贈稅前扣除”政策。完善土地支持政策,對特色文化產業項目在選址、立項、征地等方面給予優惠;在符合城市規劃的前提下,允許國有文化單位在其原用地範圍內提高土地利用率。

  • 上一篇:納米材料的特點及原因;納米材料的應用潛力。
  • 下一篇:項氏宗譜文獻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