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圖書館 - 楊守敬的資料

楊守敬的資料

楊守敬壹生致力於地球科學。歷經三代師生,《水經註》是清代300年地理研究的最終代表。但這本書的出版是註定的,它的跌宕起伏只是增加了關註民族文化和正統學術的人的感受。但聊起來令人欣慰的是,今天的民族文化似乎有復興的跡象,對楊守敬的關註和重新審視就是壹例。

楊守敬(1839—1915),湖北宜都人,本名彭雲,本名吳興,本名老蘇曼。他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歷史地理學家、碑刻家、藏書家、版本目錄學家、地方誌家和書法家。42歲時,他被駐日大使何召往東京,任使館文化專員。在中國期間,我收集了5車在日本丟失的日本古籍,超過65438+萬冊。同時,中國的書法藝術在日本得到大力推廣,書法古拙奔放,幾乎達到漢魏。在近代日本,楊守敬所提倡的是北魏的書風,所以有楊被尊為當今日本書法道教的門派之說。楊於1884年回國擔任黃岡神諭。1889受湖廣總督張之洞之邀,出任部落虎學院地理講座教授。楊守敬是晚清同時代人中唯壹可以稱得上大師的湖北學者。他對中國歷史地理學的貢獻,是劃分古今學科的重要裏程碑,尤其是《歷代地理演化通圖》和《水鏡筆記》。著名學者顧頡剛在《中國當代史》中評價清代地理學研究時說:“三百年來致力於水鏡註釋研究,令人驚嘆。”與楊同時代的國學大師羅振玉,曾將楊守敬的《地理》、段玉裁的《小學》、李的《算術》並稱為清代三大“絕學”。

《水鏡筆記》是北魏著名學者李道元所著的壹部歷史地理學名著。該書共40卷,是繼《山海經》和《愚公》之後的中國地理學經典著作。詳見1000多條水道,描述其地理變遷和演變,涵蓋戰場、風土人情、土特產和人物。自李道元以來,許多學者將《水鏡註》的註釋作為畢生研究的對象,極大地推動和促進了中國歷史地理學的發展。繼明末顧朱研究取得豐碩成果之後,清代出現了沈炳勛、全、趙壹清、戴震、等五位專研朱的先生。

楊守敬在專業成名後,立誌在前人的基礎上研究朱。除了搜集大量相關的書籍和資料(他對觀海堂的收藏與湖北著名學者柯不相上下,藏書之豐富,使他對中國刮目相看了壹段時間)之外,他還進行了艱苦的長途實地考察,並在此之前做了大量的學術準備,為最終研究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撰寫了《龔宇本義》和《漢誌補遺》以追溯其淵源。寫《三國誌郡表補正》以考其天下;考證隋書的地理記錄,以考察其委員會。光緒三十壹年(1905),先有朱鑒出版,後有元年(1909)朱鑒補、徐補出版,贏得了很大的學術聲譽。當時,學者和名人都稱贊他的研究“傑出而獨特”。楊守敬與之江得意弟子熊壹起,從逐壹尋找註釋出處入手,在書頁之間進行註釋,用了八本書,遍布。然後,他比較前代哲人的得失,壹次定下,花了三十多年“不間斷的寒暑”考證、校訂著作,百萬字的《水經註》大獲成功。辛亥革命後,楊守敬避難上海,依靠湖北名人柯、張之洞幕府舊友梁定芬、上海學人的資助,在“以賣字為生”和為他人鑒賞碑刻古籍、撰寫跋的同時,繼續著他的修水經工作。與此同時,他竭盡全力策劃《水鏡竹書》的出版,甚至晚上就把自己托付給了北洋政府。

他給李寫信,要求編繪歷代地理沿革總圖,“以各省學校為地理教科書”;給首席財務官梁士毅寫信,婉轉請求政府資助《水經註》的出版(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後來“捐二百元刻《水經註》);寫信給段、趙爾遜、周叔謨等政治人物求助,希望得到他們在篆刻方面的支持。同時,我向遠在日本的羅振宇介紹了我未發表的作品,並討論了水鏡竹書的刻本問題。為了盡快完成這本書,我毫不猶豫地把我收藏多年的善本交給羅出版。此外,他還寫信給湖南中部長沙嶽麓書院的著名儒生、晚清另壹位著名學者王先謙,要求在湖南永州物色壹名廉價而技術嫻熟的雕刻師。直到後來,他才背上被清朝遺民唾棄的罵名,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壹員。它的目的是出版他努力了幾十年的水鏡竹書刻本。楊守敬多次強調“這本書不出版就死不瞑目”,但在1915去世前,這位在鄰國蘇聯“壹直想著名山事業”的老人,沒能看到他畢生致力的《水經註》的出版。

在楊守敬生命的最後壹刻,關於水鏡的筆記還在不斷地整理、校訂、再校訂。臨終前,楊將此書托付給弟子熊,並囑其家人每年租20米的石頭供熊溫飽。熊遵照老師的遺願,住進了楊在武昌的二叔府。“不冷不熱,誌在必得。”經過22年的不懈努力,“該書先後在六七所學校出版,手稿改了六次,最後定稿”,由長沙王先謙聯合學校起草修改成40卷,654.38+0.54萬字。1930年,日本學者森三路派松浦嘉三郎到武昌,要求用壹大筆錢買壹本《水鏡筆記》。熊堅決拒絕,因為“這位醫生沒有外國朋友”。後來楊的後人偷偷把手稿賣給了別人。熊得知後,又悲又怒,帶著手稿上吊而死。1936年,熊臨終之際,委托芷江同鄉、燕京大學研究生李對《筆記》手稿進行最後修改。

楊守敬、熊兩代人歷時50余年完成的《筆記》手稿本,在國內外引起廣泛關註。除了所謂日本漢學家多次以各種方式試圖尋找之外,當時國民政府的有關機構也多次向楊的後人索要。盧溝橋事變後,國民黨當局從學術和軍事價值方面要求保護和強購楊手稿。6月1938,10日,以陳立夫為部長的教育部向湖北省政府發出密電,要求湖北省政府采取各種措施,“設法盡快購買楊守敬的藏書和《水鏡筆記》手稿或強行移至安全地點,以免落入敵手”。經與湖北省政府派往楊府的楊後裔楊冕多次商討,楊提出自行解決保護問題,並計劃運回宜都老家保存。當時,《水鏡筆記》的原稿單獨存放在漢口同濟信托公司。

時任中央研究院院長、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的在商務印書館與王等人商議,與楊後裔楊綿之簽約,出版《筆記》手稿。決定由教育部和中央研究院壹次性付給楊後人3000元,書稿由中英董事會管理,由香港商務印書館印刷廠出版。7月30日,湖北省公安廳第五分局局長、董宗海等人護送楊後人從同濟信托公司取出書稿,送至漢口黃陂路75號公寓,再由乘飛機赴港。經多方動員,湖北省政府在武漢失陷前,將楊守敬的其他書籍10箱,包括6093冊和各種類型的地圖80幅,從楊後人手中調至巴東管理。《楊守敬》中的其他大部分重要書籍於1914年被當時的國務院收購,保存在故宮博物院,成為中國歷史文獻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楊守敬在湖北的書最初存放在巴東河北的柚樹。為了避免被敵機轟炸,8月,1939,經過重新整理編目,從巴東轉移到興山縣曲洞鄉興隆寺洞。時任湖北省圖書館館長的譚恩,住在窯洞裏保護楊守敬的書和其他重要的書和版本,不分年齡,直到1941年3月調到恩施。抗戰復員後,這些書被搬回武昌佘山南麓的省立圖書館。

傅斯年將《水鏡竹書》手稿帶到香港後,由於當時中國正處於抗日戰爭時期,實際上相關經費沒有及時撥給印刷,進行前期操作。1941年165438+10月6日,日本天皇批準了對香港的作戰計劃,香港於2月25日夜淪陷。當時,我們不知道水鏡筆記的命運。1938+00年6月武漢失陷前,傅斯年隨歷史語言研究所西遷昆明,後遷回四川。我相信他壹定時刻關註著水鏡筆記的下落和命運。後來,把手稿帶到臺灣省,壹定離不開傅斯年的重視和努力。但直到1950,12.20在臺北去世,傅斯年才未能履行當年的合同,出版了《水鏡筆記》。

李是燕京的壹名研究生,受熊委托負責最後的校訂工作,他沒有辜負先人的期望。無論是戰時的重慶,還是復員後的家鄉湖北,他壹方面繼續做好該書的校訂工作,另壹方面積極籌劃出版發行,以告慰前輩。在感嘆商務印書館未能公開出版的同時,依靠自己微薄的力量,在1949 65438+2月前,時任省圖書館工作人員的益都老鄉楊守敬,私自贊助傅毅和另壹老鄉姚海航,用自己的教書工資出版了《水鏡筆記》前三卷共40卷。現存書第三卷末尾,用毛筆寫著:“本書出版費由姚海航、向壹夫、於之三人的教學工資組成,今後將無法繼續出版!”註意,讓人忍不住被它感動!

1949年6月,傅斯年將從漢口帶到香港後又回到大陸的《水鏡筆記》手稿,連同歷史語言研究所保存的其他書籍和文物壹起,搬到了臺灣省。50年代初,終於由臺北中華書局在臺灣省出版。在內地,中國科學院圖書館從武漢收藏家徐興科手中買了壹本熊撰寫的《水鏡筆記》,與傅的原稿抄在同壹本書裏。手稿由科學出版社影印出版,1957。與此同時,中國史家成立了壹個以吳晗、範文瀾、譚啟祥為主要成員的委員會,重繪楊守敬的歷代地圖,任務是編制壹部中國歷代地圖集,供毛澤東讀史。1971年,另壹份《水鏡筆記》手稿被中央圖書館收藏,後由臺灣中華書局影印。1982年,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組組長李壹氓建議重新整理出版《楊守敬集》。5月5日,1984,以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謝成仁為首的整理小組正式成立。《楊守敬文集》收錄了楊守敬生平40余部重要著作,由湖北人民出版社於1988年4月起出版。

  • 上一篇:《魔獸世界》中聖騎士富有詩意的歷史使命的獎勵是什麽?
  • 下一篇:寫壹篇關於我感興趣的東西的作文。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