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圖書館 - 上海圖書館藏謝靈運詩歌

上海圖書館藏謝靈運詩歌

九十多歲的龍是什麽時候出生的漢金科?

《文博1993》發表的壹篇關於織錦回文《玄寂圖》的論文,引起了學者丁聖元的註意,並因此與旁邊的織錦巷結緣,被譽為蘇慧織錦回文《玄寂圖》的故鄉。

後與周合寫《先秦女詩人研究》壹文,在古典詩壇引起反響。該館原館長韓對兩位老人在浩瀚的書海中翻檢、梳理,留下了深刻印象,與壹起收集了大量史料。他幾十年如壹日致力於回文詩的研究,以“上海壹家”的身份記錄往事,並投稿給報社發表。

古籍中的蘇慧

前幾年電視劇演的《溫州壹家》《溫州兩家》,都是商業大潮中的故事。我這裏說的是上海曲陽路某小區的壹戶人家。是在學術文化的海洋中掙紮的真相和事實。家裏只有壹對老夫妻,沒有兒孫,沒有退休,只有中國古典文學培育了60多年的園子和園子裏的奇景。

在這本六卷本、三百萬字的《回信》中文版出版後,82歲的丁聖元先生認為這應該是他壹生中的最後壹本書。但是命運不得不和他開了個玩笑。他開玩笑地對我說:“如果十多年前我知道我不被需要,我就會接管全明詩集的編纂工作。太可惜了!”時隔八年,年逾八旬的丁聖元先生正在撰寫另壹本書——《雜詩集》(第壹輯)。他說:“生了兩次病,身體越來越差,記憶力和思維都很遲鈍。我不知道如何寫序言。本來就不足,現在越來越蠢了。”

壹個

8月的上海,下著傾盆大雨,異常悶熱。曲陽路上這間局促的房子裏堆滿了各種各樣的書和筆記本。墻上,窗戶上,桌子上,凡是妳能看到的地方,都有紙條,上面有文獻索引和筆記。紙條上的字蒼勁有力,堪稱精美的書法作品。壹位白發蒼蒼的紳士,戴著老花鏡,目光專註,靜靜地俯身在客廳壹張破舊的小桌子上,在壹張紙上記錄著。他不時翻著桌上壹本泛黃的古書,沈思良久,然後埋頭記錄。在他旁邊,有壹位先生把他寫的筆記按順序貼在堆積如山的書的記錄前。

周和(右)在5438年6月+2022年2月合影。

這是壹個極其特殊的家庭。寫作的老先生叫丁聖元,已經90歲了,正在整理他的熱血之作——《雜詩匯編》(第壹輯)。退休前為上海教育學院副院長、副研究員。另壹位先生,周,是先生的情人。他已經82歲了。退休前,他是上海徐匯中學的壹名教師。他們沒有孩子,在這個小房間裏,他們相愛著。60多年來,他們夜不能寐,辛勤耕耘,培育出壹座中華文化的特殊“花園”——中國回文和中國雜詩。

2012出版的詩集《詩集》,就誕生在這個小得可憐的“大世界”裏。著名學者傅玄聰曾說:“《惠文集》應是中國古代文學中與文體學有關的文獻史料的經典。”《惠文集》是晉代至今三百多萬字的巨著,但兩位老先生仍不滿足,繼續補正補缺,希望能出續集。

誰能想到,年逾八旬的丁老先生拿出壹本70萬字的《中國雜詩》手稿,讓我汗顏。2022年盛夏,大雨滂沱,入侵。我在曲陽路上狹窄的屋子裏看到兩位先生投入的整整齊齊的編輯、註釋、修改、抄寫的手稿1000多頁,心裏百感交集。在上海這樣的繁華都市,是什麽驅使兩位先生壹直堅守,默默耕耘著中國文化的古典詩詞?誰知道,他們耕耘了60多年的文化“花園”會是這樣的!

我第壹次知道這個“花園”是在1993的春天。當時文博辦了壹期文化專刊,其中壹篇關於錦緞回文玄寂圖的論文引起了丁聖元先生的註意,於是寫信給我。此後不久,我去上海參加壹個會議,並抽空拜訪了先生和周先生。丁先生告訴我,旁邊的織錦巷是的故鄉,織錦回文圖。蘇慧和陶都的戀情被繡上了841個字,編織成五色回文詩。所以,美麗的陽城是回文文學的發源地。蘇慧和她的回文織錦《玄寂圖》應該是文化研究的重要瑰寶。然而,這次談話是倉促的,但這個文化園地卻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裏。

古代繪畫中的塗

《中國回文集》中的回文織錦卷軸

玄機圖

1994年秋,首屆茶文化研討會召開。我邀請了兩位先生實地考察蘇慧織錦的相關文物。1998 165438+10月,在首屆唐文化學術研討會上,兩位先生專門為研討會撰寫的論文《先秦女詩人蘇慧研究》引起了與會者的強烈反響。在這部專著中,他們挖掘了浩瀚的書海,收集了大量與蘇慧有關的史料。其中有些是善本、孤本、手稿,極為珍貴。八年很快過去了,就在上海這座狹小的文化“花園”裏,經過兩位先生的修改和勘誤,《先秦女詩人蘇慧研究》終於在2002年出版了。此時,先生73歲,周先生66歲。在普通人看來,他們早就該停筆退休了。然而,誰也沒想到,他們會在這個“花園”裏開始更大規模的耕種和播種。

蘇慧,蘭若這個詞。圖為“蘭若的小象”

兩位先生說,蘇慧以其動人的織錦故事和別出心裁的詩歌《玄寂圖》,使中國回文詩歌從美羊城走向全國,走向世界。但他們幾十年如壹日地致力於回文詩的研究,把畢生的心血傾註在中國詩歌文化的寶庫中。

經過對先秦女詩人蘇慧的研究,在浩如煙海的書籍文獻中,兩位先生搜集史料,編成了壹部創造古今中外的回文集。這無疑是在經典的海洋中“撈針”。這個龐大的工程,從專業的文史研究機構收縮,不僅要花費巨額的資金,還需要很長的時間和經驗。面對各種未知的困難,兩位老先生默默行動。他們沒有向該部門尋求支持;沒有拉壹個人;我壹分鐘都沒有停下來,靠著自己60多年的不斷積累和執著精神,走遍了大江南北的每壹個圖書館、文物、博物館,忍饑挨餓,苦不堪言,終於在2002年完成了代表作《回信集》。

《惠詩集》300多萬字,其中人物1300人,圖785幅,詩10000首,分64卷,附錄壹篇。內容不僅包括回文圖片和詩歌,還包括外國中文詩歌、和聲歌曲、音樂、英文回文,以及回文專輯說明、編年史、回文說明等等。

有學者認為,《回文集》是目前最全面的回文史料集,是填補我國回文研究學術領域極為罕見的學術專著。

丁先生不無遺憾地說:“我國回文的專門著作歷經風雨,或私傳,或禁書(如《包村金》),流傳至今的只有少數,絕大部分已經消亡。比如謝靈運的原集十卷,隋末唐末戰亂之後,宋初只剩下壹卷,連這壹卷都沒有了。”所以他壹直致力於收集回文詩,甚至非主流詩。即使在這個過程中,我也克服了各種困難,從未停止。“每孤章浩彪,長韻,正。我也很幸運有各方的溫暖關懷,沒有他們,我也不會達到這個規模。”

丁先生在《詩集傳》序中寫道:“此書作者壹千四百余人,目錄六百余種,詩、樂、譜壹萬余首。收集了作者從晉代到20世紀20年代的作品,以出生年份為序,前有傳記(目錄中部分傳記在抄句末),末尾註明出處。詩話、編年史、異體字、校語等等都附在這首詩裏。異體字,簡化字,古文字,通俗漢字都壹樣,和以前壹樣。序跋、摘要、碑銘、辨證等史料。歷代的專著也有成卷記載。我們編纂出版這本書的目的是保存中華文化遺產,不讓它消亡和繼續流失。”如此宏大的文化傑作出自兩位年過八旬的老人之手。

《回文集》出版後,先生摸著淡淡墨香的書卷,欣慰地說:復興中華文化,格律詩必不可少。被稱為詩苑奇葩的回文,在中華文化復興中“不可多得”!在他眼裏,回帖的集合就是他生下的孩子。事實上,沒有人知道他為這本書付出的心血和精力跨越了半個世紀。

丁聖元先生對《文慧集》漢文手稿的證明。

在丁先生的案例之前,我發現即使在他使用的藥盒說明書的空白處,都寫著回文的來源、考證、註釋。他在收集這些詩歌方面有著特殊的經歷。除少數特藏外,大部分回文詩散見於各種古籍,如其他文集、總集、史籍筆記等。誰也不知道哪本書有,哪本書沒有,只能壹本書壹本書瀏覽,猶如大海撈針。更何況收集的都是古人和前人的作品,多來自線裝古籍。所以,他只能壹點壹點的到處收集。

1964有壹天,丁先生得知巫溪縣圖書館有壹張回文圖,上面有手寫的筆記。於是在壹個星期天,他壹大早就從上海趕到無錫,查書,抄。他的午飯是壹個幹癟的饅頭,晚上匆匆趕回上海。

6月,1966,丁先生得知“晏子回文碑”還在陜西戶縣。所以我從漢中換車到Xi安。《晏子回文》拓本在碑林舊書攤發現。因為期間他既高興又害怕,怕別人發現,盡管拓片有缺點。後來,他專程到戶縣實地考察,看到原來的24座古跡遭到破壞,只剩下20座。在這堆殘碑中,他記錄了壹些缺失的碑文。

1982 65438+2月,丁先生得知寧波天壹閣有萬斯同的回文,便冒著嚴寒專程乘車來到寧波臨摹。從早上到人們下班,為了節省時間,忍著,不喝不吃。因為過年,附近的招待所和賓館都住滿了,只能住在衛生間,直到抄完回上海。

在研究完所有海外華人作品集系列後,丁先生從上海趕來。當時正值學校暑假,華僑研究所的張被丁先生嚴謹的治學精神所感動,特地為其藏書抄寫了五千多字。這壹趟,丁先生自掏腰包1500多元,也就是每個字三毛錢。

這些只能透露出他多年收集回文詩的簡單經歷。只有他知道其中的艱難困苦,但他卻頑強地堅持著。丁老師曾經開玩笑說,收集資料其實是壹件很平常的事情。翻翻書,看看資料,抄抄,最多他花點時間,犧牲休息和玩耍。但是,在國內,它遇到了很多憤憤不平的經歷。丁先生收藏的錢《春上亭》部分抄本字跡不清,擬與其他版本校對鑒別,但全國僅存黨校。有壹次,他放棄參觀,拿著介紹信趕到黨校圖書館,卻被拒之門外。該負責人表示,黨校圖書館只對內不對外,不接受他這樣的學者。他只能憤然離去,留下遺憾。

在書中,收集和閱讀古籍被視為壹種資料,會受到批評和懲罰,但他壹有機會就會冒險收集資料。後來,他在查閱曹《草堂集》和華彬《藍梅魔墨》的資料時,自己掏錢完成了資料收集和勘誤工作。只是現在,90多歲的丁老師為了查閱資料,每天都要自己坐車去復旦大學圖書館。這樣執著的精神,這樣嚴謹的學術研究態度,讓我們望塵莫及。

就是在這麽長的時間裏,在丁老師的積累和周老師的支持下,這本期待已久的回帖合集即將完成。

《回帖集》的收集已經完成,但時間跨度超過1600年。但是,在內容安排上又出現了新的問題。這是壹項耗時耗力的工作。面對浩如煙海的文獻,要編出壹本沒有錯誤的文集幾乎是不可能的。於是,勘誤就成了丁老師又壹個沈重的負擔。

壹個是年齡誤差。比如,嶽南的石灣說扶風縣石刻的編者黃淑儀是元朝到正念的,有的史料說他是清初的。所以他回到文海,發現黃淑儀屬於黃易。黃易出生於1744年,所以黃樹村生活在什麽時候是很清楚的。

第二個是張觀·戴笠的作品。比如《春遊》(分支為六塞北),《文藝聚會》署名為王戎,《回文聚會》署名為何道清。《後花園曲》、《藝文雷劇》、《匯文雷劇》為所作,《史記》被梁元帝定為之作。《五個字》(仍在綠樹中冒煙),而《回文集》是王戎寫的。面對這壹問題,丁先生考察了賀文的《雜詩例》,其中說:“然若有此奇制,齊梁之士必爭之,絕不會無知,故屬[陸]龜,終似更宜。”然後對照和參考其他文獻,根據《雜詩釋文》中的署名。

三是他們內容相同的詩歌。無法判斷時間和內容的詩,只能收錄在詩中,供後人分析。比如戴樹倫的《泛舟雁》和王安石的《壹客情》,王安石和王安利的《夢龍》,常陸和劉攽的《雨後回文》流傳至今,沒有理由去證明誰對誰錯,也沒有理由去證偽它們。“春日”李濤,有兩個同姓的人,壹個是五代宋初人,壹個是南宋人。李調元在宋初就把他作為壹個人,收錄在五代詩中。童養念把他加到了《唐詩補編》中,而新編的《宋詩》則保留了這兩者。

第四是抄襲古人辨別真偽。把前人的詩冒充自己的作品,葉秀山的《南沙梅花回文十五韻》是倪錫湛的《梅花回文十五韻》的翻版。查兩本書,崔旭(1767-1846)年堂詩話和王成(1814)南匯香雪原詩話,鑒定倪錫湛的詩。當它們被收入《惠文集》時,被判定為倪錫湛的原作。

第五,名字和性別不對。比如林和邱本來就是壹個人。對於女性來說,古代壹般沒有生卒年。詩集的署名是林,選集的編者婚後也簽了她的名字。丁先生在整理《女性回文詩集》時,發現兩人同名同姓,於是進壹步查詢史料,經考證得知是壹人。另壹個例子是張進。不知道是男的還是女的。他從史料中得知是文物鑒定家王的母親。

時光飛逝。這本凝聚了先生和周先生無數汗水和心血的回信集,經過了文獻的勘誤和篩選,終於在出版了。

答復收集

現在在我眼前的,是另壹本書《雜詩》(第壹集)。這是先生和周先生從2002年至今十九年間收集整理的古典雜詩初稿。丁先生說:“我抄回文詩的時候,也順手抄了些雜詩。久而久之,也有相當數量。”原來這本書也在整理回帖合集的過程中被收藏。

《雜詩》雖然散見於浩如煙海的古籍中,但其難度甚至超過了《文慧集》。但經過十余年的收集整理,此書已經完成。丁先生有壹個小小的期待。“有江南女子詩,分初集、二集、三集、四集...每壹兩年出版壹次。我們應該向他學習,學習他的風格,先出第壹集,以後再有機會出兩三集...初集包括字的音韻方面,如四聲、二聲、疊韻、短列等。目錄10頁,正文1070頁,約20萬字。這些東西和資料來之不易,幾十年來壹直糾結在幾萬本書裏。今後,我不知道誰還會繼續這樣做。”是的,身患各種疾病的90歲老人,還能在有生之年做壹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對他,對中國古典詩詞來說,都是無比幸運的。然而,在給丁先生的信中,他表達了壹些遺憾。“我老了,視力越來越差。希望排版後有人校對。在校對好的基礎上,發給我們,給我們壹個修復和改正的機會。”也許,這是他在《雜詩》(第壹集)出版前的最後壹次懇求。

壹個好學的少年,他的身影總是在我腦海中閃現。

70多年前,在蘇州中學讀書的丁聖元特別愛讀書。他在業余時間閱讀各種書籍。對於傳記,他更是情有獨鐘,比如《》。但是對於古詩詞,就有不壹樣的感覺了。他對看到介紹各種古詩的書籍很感興趣,但看完之後覺得意猶未盡,不夠全面,於是萌生了以後自己寫壹本比較完整的詩集的想法。從此以後,我看各種詩,就抄下來保存。其中,徽派詩歌更令他著迷,因為壹首詩可以奇跡般地變成好幾首詩。從65438到0975,丁先生從復旦大學調到上海工農師範學院從事《漢語大詞典》的編纂工作。當時他們組負責壹些史書和所有筆畫的選字和制卡,以及很多偏旁部首的資料整理和解讀。對於非中文專業的學生來說,這是壹個極其困難的工作。但丁老師迎難而上,順應需要,接受任務,邊幹邊學,圓滿完成了工作。並日夜設計編寫“J-1漢字編碼”,為中國聲形結合的編碼開辟了壹條新路。也許,正是對漢字的熱愛和深愛,讓丁老師甘於孤獨。幾十年來,他遊走在文字的海洋裏,實際上是和他的夫人周先生壹起“蹲”在那個小書店裏,在這個“花園”裏默默耕耘。在半個世紀的時間裏,已經種出了朵朵鮮花,結出了無數果實。先秦女詩人研究,《惠集·雜詩輯(初集)》...

我知道,他不是專家,但他比專家強。只有《詩集》和《雜詩匯編》(第壹部)這兩部作品,才算得上是中國古典詩歌研究的傑出之作。

今年因為疫情,兩位健康狀況日益惡化的老人也受到了很大影響。周先生因為腰腿問題,大多躺在床上,聽力太差。為了聽得清楚,他總是不得不把電視機的音量調大。她的心和手還在做著回文和回文音樂相關的事情。丁先生視力下降,心臟不好,可以慢慢走。當周先生生病去醫院時,他遇到了麻煩。他說:“我推著輪椅,壹路順風沒什麽好說的。但是上坡或者拐彎的時候就心絞痛,坐輪椅很久都起不來。”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仍在堅持按部就班地整理《雜詩》(第壹輯)。

時至今日,丁先生還會向我提起《惠文集補編》,說要編吉林大學圖書館光緒年間陳偉的《繼雅堂斷錦》。又壹次聽說要去日本。他立刻從小桌子上拿出壹張小紙,在背面寫下:1。在東京神田町的書店街買日文回文;二、金城《紅豆村詩歌遊戲》(日本東京國會圖書館有售,復印);三、曹的《聽月樓集》四卷(日本大阪府立圖書館藏,有抄本)。

還有壹次,我們談到清末北洋新軍的愛國將領朱清瀾,他馬上給我看了《團結報》的專題文章《朱清瀾秘密營救愛國者》,是他收集的,作為我寫《朱清瀾和》的補充史料。每次說起這件事,我心裏總會顫壹下。“老人家,妳都90歲了,怎麽還不停下來?”他淡然壹笑,說:“早知十幾年前不招我,我就接手編《全明詩集》了。太可惜了!”

這才是真實的丁聖元,壹個普通可愛的八十多歲的老人,壹個普通卻敬業的中國古典詩詞研究大師。

2022年6月2日,10,周先生給我打電話。那頭,她高興地喊道:“韓主任,今天是什麽日子?”我說是65438+10月2日。她又問:“今年是哪壹年?”我說2022年。她喊道:“請按順序讀這些數字。”我說“2022 102”。她又尖叫起來:“妳讀反了!”我瞬間驚呆了,還是2022 102!數字回文,原來兩位專註回文的先生甚至可以記錄這樣的回文。

那壹刻,我默默祝福和祈禱這兩個可愛可敬的上海家庭健康幸福,也希望這本凝聚了他們近十年心血的《雜詩》(第壹集),能在他們有生之年順利出版,後面還有兩三集。

(他是博物館的原館長,也是地宮發現的見證人之壹)

責任編輯:盧思佳

校對:丁曉

以上與龍族九十多歲出生的年份有關,講的是文化的分享。看了龍年,希望這對大家有幫助!

  • 上一篇:研究生要發表在期刊上的小論文需要查嗎?感覺自己的復讀率會很高。。。
  • 下一篇:推薦壹本作文。五年級範文怎麽寫?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