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圖書館 - 苗的藝術風格

苗的藝術風格

與同時代的學者、書法家、收藏家的交流是他書法風格成熟的關鍵。苗孫權、趙爾遜、張即之、王任丘被稱為清末民初的四大才子。苗不僅享有享譽世界的學術聲譽,而且廣泛搜尋世界著名石刻拓片,進行整理和發掘,使其書法藝術逐漸走向成熟。

他在書法藝術上的啟蒙首先應歸功於四川學者張之洞。從同治六年(1867)被張之洞招募編《書目答》開始,苗全、孫二人遍訪張輔收藏的金石學拓片和宋元明名人的真跡。這壹時期,苗的書法逐漸從明人的“雅體”中形成了自己的精、雅、爽的風格。此外,苗與康有為、梁啟超、李瑞卿、楊守敬、劉義之、張騫、洪鈞、吳大成、沈、吳昌碩、、盧寶忠、梁定芬、王迅等文人墨客、書法家、篆刻家的書信往來,以及他們的日常唱和,都有機會瀏覽先秦至明末的先賢遺風,為文人所獨有。在苗與許多學者的通信中,許多人談到了金石學、金石學和書法的內容。以下是壹些摘錄:

洪鈞在給苗的親筆信中說:“以前不值得去參觀。最近又到了泳池染書的時候了。如果書是現成的,請給我祈禱幾句……”

吳大淆在給苗的信中寫道:“十八訪碑後,次日留在古寺,觀山讀書,萬籟俱寂。碑付後,我在夾江碧雲閣押字拓片。是真的原石已經毀了,只看過拓片,還是還沒去過……”

王在給苗的信中說...墨版《丹巴碑》是真的,後記已擬好。稍強的時候會在書裏發表,免得耽誤了。命題趙書的《丹巴之碑》,題畢恭畢敬,收下了。小學生久病未愈,身體未愈。這本書無法完成。請費俊看完,剪掉才覺得幹凈。恭喜妳,主人。大師易蓉敲了敲

晚清篆刻家黃牧甫(1849-1908)在自己的記述中寫道:“...在澄江逸風堂看到很多丁毅、法器、鏡銘、磚瓦、周魏古陶、石刻拓片,對我學習印刷術幫助很大,真的很有益處...

在給苗的信中,張之洞寫道...昨天王崇安的書有20個粉絲,每個粉絲都是小字,壹千個把手,很麻煩。想請冉叔叔三歲的老公刻個安安,然後祭奠山洞。"

可見,苗書法藝術的形成與他與當時社會名流的交往密不可分。恬淡寧靜的生活對苗書法風格的形成起到了天然的作用。苗的淵博學識和優雅風度在學術界享有很高的聲譽。他以禮待四方士,待人和善,交遊廣泛,但淡泊名利。從39歲(光緒八年)到75歲(民國八年)去世的37年間,他刻了100多種書目。這期間,他主要居住在首都、川中、廣東、湖北等地。由於在京城的生活不如意,他去找導師張之洞。這種生活在苗的自定義編年史中有記載:“...三個精致的房間。”屋後百竹,壹池富渠。夏天在這裏坐臥是悠閑的...“真是壹種劉子驥式的隱逸風格,在這樣安靜、悠閑和優雅的回廊和水榭之間閱讀、校對紀念碑、喝茶和欣賞帖子,真是令人心情愉快。這是壹個文學學士在事業、生活、仕途遇到挫折時,最向往的地方。苗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

苗從光緒二十二年(1896)到三年(1911),歷時15年。在此期間,他生活閑適,事業有成,結交了廣泛的同齡人,受到朝廷官員的青睞,大獲成功。這壹時期是他事業的巔峰,既是他工作、學習、收藏的黃金季節,也是他書法藝術走向成熟的季節。此時《雲自在祠叢書》、《荷香集》、《對玉樓叢書》、《煙畫東唐隨筆》等書刻的出版,為他的晚年畫上了壹個圓滿的句號,他從65438年到2005年和。第壹階段:同治二至十三年(1863-1874)。

第二階段:光緒元年至光緒十三年(1875-1904)。

第三階段:光緒三十壹年至民國八年(1905-1919)。

從1863年到20歲苗的第壹本詩集出版,從11年1874年第壹次到成都師從唐秋實學習文史,開始學習考據學。24歲考中,25歲去北京應試,27歲再去北京應試,落榜孫山。這壹時期他的書法保守地繼承了明代(即書法盛行時期)的書法風格,在晉唐書法的基礎上融合了董其昌的筆法。此後,由於書法時尚的變化,亭體成了壹時的時尚。“亭體”的形成雖不及書法藝術的精髓,但卻具有人們學習書法的普遍意義。其書法穩定勻稱,受到宮廷的壹致喜愛,體現了宮廷的審美隨著亭體的成熟,具有藝術敏感性的書法家逐漸意識到必須改變方式,至少不能在弱抄體的道路上孤芳自賞。這壹時期,苗的書法相對穩定,並沒有太多的特色,但每天遊池卻成了他打發業余時間的最好方式。拜訪次數最多的是“二王”和米芾,這壹點從他晚年的作品中仍然可以得到證明。

從門下的1875,到1904江南圖書館成立前夕的近30年間,苗從壹個默默無聞的刻工、校對員壹躍成為學者、收藏家、鑒賞家。這期間,他博覽群書,廣泛涉獵,潛心鉆研,以詩為友,書法藝術有了質的飛躍,他遍訪唐宋至元明時期的書法名帖和碑文,從漢代的磚雕到唐代的佛經,從宋代的石刻到明代的狂草, 並做了大量的整理和研究筆記,這無疑對他的書法藝術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康有為的“尊碑”論以及他與同時代書法家、碑刻家的往來,也使苗從他人的研究成果和書法風格傳承中得到極大的啟發,從而把握書法藝術的主流,擺脫明人之弊,走向成熟的彼岸。

1905至1919至14期間,苗的書法藝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書法風格清、舊、辣。我們不妨從他晚年的壹本書來做壹個敘述:

這張圖是我自己寫的詩(見右圖):“我獨愛清冷環境,對人冷漠。我為今天的事難過,我在醞釀古老的春天。荊棘猶悲金,字醜而美。四翁三百歲,花歸仙鶴。如遇古人,老梅繞三圈,竹子四季修,歲月真是虛度。國家逐漸變成了國家。這首詩是誰寫的?這部作品可謂人品、詩詞、書法俱佳。筆法壹定要幹凈灑脫,薄而不突兀,肥而不墨,轉折精準,才能早順不突兀,清而不薄,整個畫面五行飽滿,從另壹個開頭簽上“孫”二字。因為作者獲得了書的妙處,雖然用筆寫,但間距稀疏,布面均勻,字不壹,有變化。比如“春”字有兩種形狀,都是壹樣的,只是前大後小,前略粗後略細,節奏有時流暢奔放。“陳”這個字被壹支筆擋住了。所以雖然幅度不大,字數也不多,卻有壹種“導之為春註,甚耐人尋味”的感覺。“這本書的筆墨運用,幹澀潤澤,濃淡適宜,恰到好處地表現了作者晚年的心境,也反映了清末民初書壇的大致情況。整本書在自然中可以顯得灑脫,在經過提煉之後,充滿了才氣和詩意的表達。

  • 上一篇:《匹諾曹》的主要內容。
  • 下一篇:情人節賀卡為對象。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