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圖書館 - 誰能推薦幾本佛教和人生哲學的書?

誰能推薦幾本佛教和人生哲學的書?

1“包容智慧”

以下是介紹:

編輯推薦

妳的胸懷有多大,妳的事業就有多大。有多少占有,就有多少寬容。

傳媒大亨與佛教大師的對話。人間重美,民政求容。

內容簡介

《包容智慧》壹書由鳳凰衛視臺長劉長樂和人間佛教的開創者星雲大師共同撰寫。壹個是媒體領軍人物,壹個是佛學大師。兩位作者的經歷和事業看似沒有交集,但當他們就社會地位、生活態度、企業管理等話題進行交流時,古老的東方哲學與現代都市生活呈現出完美的交融。《包容智慧》這本書,是他們關於人生哲學、人生道理對話的智慧結晶。

作者簡介

星雲大師,1927,江蘇江都人。12歲時,他在南京麗霞剃度出家。早年就讀於棲霞法學院、角山佛學院,後被授予建基派第四十八代傳人。1949年赴臺灣省,1967年創辦佛光山,並在世界各地設立道場數百處,建立佛學院十余所,設立出版社、圖書館、廣播電臺、地球衛星電視、美術館等。,培養佛教人才,弘揚人間佛教。他主張“活佛,活佛”,以出世的思想做世界的事業。“給人信心、歡樂、希望和方便”。

2《生命的開始和結束》

內容簡介

2006年2月,胡松年先生專程從美國來到上海,向南先生請教生死問題。《生命的始與終》壹書,記錄了南先生對生與死的解釋。南先生用佛教的原理來解釋人的死與生,從人的正常生命變化方面來補充宗教意識。他結合現代生命科學,闡釋了生死大事,幫助人們樹立了正確的生死觀。南老師還隨機提示修行的重點,方便學者把我放在重點,進入修行的正道。

3我就是這樣的活佛。

內容簡介

這本書是森永仁波切的自傳,也是他的人生告白。他用最真摯的筆觸,寫下了自己的成長、人生、事業乃至愛情,帶領我們走進活佛未知的內心世界,從而幫助我們洗去塵封的心靈,感悟人生的真諦。

聖嘎仁波切是青海嘎紮希寺的轉世活佛。因為他直到16歲才被認證為“轉世靈童”,所以他對世間人心的理解比壹般活佛更深刻。他意識到,弘揚佛教理念必須深入社會,真正融入世俗生活。穿著t恤、牛仔褲、運動鞋代替和尚的衣服,加入唱片公司發行影片,顛覆了新時代的傳統傳教方式,為聖嘎仁波切引起了巨大爭議,贏得了“時尚活佛”的美譽。

作者簡介

青海嘎紮西寺轉世活佛聖嘎仁波切。

出生於青海囊謙縣白熱家1977正月。他出生的時候,白雪皚皚的地平線上突然出現了壹道彩虹的異象,這也註定了他有著充滿傳奇色彩的不平凡的壹生。

他直到16歲才被認證為“轉世靈童”,所以他對世俗人心的體驗和理解比普通活佛更深。他去尼泊爾和印度修行佛教。他學佛六年,終於明白了佛法的真諦。

他意識到推廣佛教必須深入社會,幫助眾生。於是他開始在世界各地行走,積極融入世俗生活,與各界人士廣泛交流,並成立基金會開設“善業診所”,幫助所有需要幫助的人。

4人生跌倒時:逆境中的智慧。

內容簡介

這本書可以開闊妳的眼界,讓妳的生活更加實用和快樂。這是西藏金剛乘比丘尼匹馬T丘卓給他的弟子的啟示記錄。書中有22本書,看起來都是獨立的啟示。其實是精神生活的燈塔,可以照亮妳心中的陰霾,打開無名的心結。是最鼓舞人心的現代實踐經典。

佩瑪秋卓以其得心應手、才華橫溢的講法風格,將隱藏的指紋直接透視出來,並結合西方心理學對內在現象的解讀技巧,以日常生活中平和、慈悲、幽默的智慧,幫助現代人勇敢面對生命墜落時的苦難和尷尬。

編輯推薦

佩瑪丘喬是瓊巴仁波切最傑出的長子之壹。她是西藏的金剛乘比丘尼,也是北美第壹座藏傳佛教寺院甘波寺的院長。

Pema Chucho的書有許多有用的建議。她告訴我們佛教如何幫助讀者面對現代生活的嚴峻現實,包括恐懼、絕望、憤怒和對自己生活的無法控制的感覺。

5《平凡的禪:活出真我》

作者簡介

埃茲拉·貝達是師範禪宗的禪師。從65438年到0998年,她正式成為夏綠蒂·凈香·貝克的後裔。他已經練習冥想超過30年,目前在美國加州聖叠戈的冥想中心教書、寫作和生活。

埃茲拉·貝達換過三個職業——教師、電腦程序員、木匠,患過免疫系統失衡的疾病和前列腺癌,從事臨終關懷。他豐富的人生閱歷,加上真誠準確的修行態度,使得他的教誨常常表現出不同尋常的清晰。

內容簡介

埃茲拉·貝達是壹位資深禪宗大師,但他很少在書中使用“空性”或“帕爾”等專有名詞。他認為修行不能淪為壹種理論或公式,最重要的是活在當下,活出禪的身心。所謂“平常禪”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修行,這是對“無痕至尊道”的生動理解在這本書中,埃茲拉·貝達通過個人的往事指出了人是如何在逃避現實生活的,只有“活在實際的生活中”,才能轉化自己的憤怒、恐懼、痛苦和煩惱,打開自己的意識和與生俱來的慈悲,真正“活著”。

“常態禪”是夏綠蒂·凈香·貝克在美國創立的現代禪。20世紀60年代,靜香師從日本兩位禪師安雲和中川宗元學習禪宗。1983正式成為第三代“白居易前住”,開始擔任洛杉磯禪修中心的住持。他修行的主要目的不是尋求壹種特殊的開悟狀態,不是企圖達到壹種不同於當下的超常的意識狀態,不是參與壹個案件或談話,不是通過數數、觀察或追隨興趣來逃避當下的情感活動,不是主張通過專註於冥想來造成壹種虛假的三態狀態, 因為在這種冥想狀態下,主客體之間仍然存在著微薄的二元對立,所以壹旦決定回歸真實的日常生活,這種極樂感必然會消散。

換句話說,靜香要幫助修行者達到的存在狀態,只是活出自己此時此地的生活,保持感官的開放,關註身心每時每刻的反應和變化,逐漸增強對身體的認知,越來越潛移默化地找出意識底層的焦慮和緊縮傾向,學會如何為千變萬化的思維活動貼上標簽,以探索早期發展過程中種下的自我信念,從而突破這些根深蒂固的束縛。從心理學上來說,如果我們不再試圖與負面情緒作鬥爭,我們就會開闊心胸,加深對空虛的理解,然後理解痛苦的真正含義,發現我們與生俱來的愛和同情。這是修行最真實也是最虛榮的目的。

這本書的內容逐漸引導讀者進入身心實踐的動態過程。在第壹、二、三章中,作者首先試圖提醒我們不要逃避困境,而要視之為出路;當妳被打擊的時候,壹定要學會把註意力轉移到內心,而不是習慣性的指責別人。然後他開始闡明修行生活的真諦和闡明信仰體系的方法。第四章中的身體證據和證人以及第六章中冥想的三個方面是這本書最獨特的方法,其中以斯拉為我們澄清了壹個重要的概念,即“身體證據”和“身體感覺的意識”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實踐經驗。通常我們在身體感知的時候,可能會體驗到上面提到的三摩地或三摩地,這是壹種完全融入物體的專註狀態。但是,這種專註的狀態只是修行的初始狀態,因為從“物證”的角度來看,對壹個特定目標的專註還是非常有限的,所以以斯拉遵循了3+3冥想修行,幫助修行者同時將三種不同的感官知覺納入覺知。如果能堅持做這個練習,認識的範圍會逐漸擴大。在某個時刻,我們很可能會突然跳入“純粹見證”的空間,然後就不再認同我們通常的自我意識。

第8、9、10和11章仔細分析了轉化憤怒、恐懼、痛苦和煩惱的實際經驗。以斯拉毫不掩飾地描述了她所經歷的慢性病史中的苦難感,以及用心改變商業習慣的種種物證。人們不禁感嘆,東方的許多禪修導師,雖然掌握了大量的證據,卻往往無法或不願意完整地描述修行過程中的掙紮與起伏,只是心照不宣地迷上了模糊的語言,以至於失去了禪宗的平等與樸素,變成了專制與操縱式的教導。

整本書的結構從禪修的基本點介紹開始,接著是禪宗如何對待心靈,如何轉化煩惱的主題,最後以壹次成功的覺悟慈悲心的修行成就結束,層層疊疊,層層疊疊。北大禪師在三十年實踐的基礎上,在這本書的字裏行間傳達的,是禪心的精髓。他不拘泥於傳統名氣的刻板印象。在我們日常的具體情境中,他生動地刻畫了禪師的氤氳心思和功夫,凸顯了他對“無上道無痕”的生動理解。在書的最後,貝達禪師親自參與臨終關懷的紀實尤其可圈可點,讓讀者清楚地認識到,不加修飾地承擔各種不完美的用心,才是禪修的真正精神,讓人快樂而感動。

生活的本質是愛,生活的煩惱也是愛。禪是告訴我們如何無煩惱地去愛的智慧。但是除了獲得智慧,放棄參與生活的痛苦,別無他法。這本書不僅是作者生命苦難的分享,更是邀請讀者參與生命苦難,揭示生命新機器的開始。

6《中青年禪修者答疑》

內容簡介

本書是國學大師南先生2005年在大陸向佛教界人士講解佛法的記錄。南老師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了佛教在中國的發展,佛法修持的正確方法,佛法示範的精髓。這些解釋不僅對佛教愛好者的修行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也有利於現代社會的廣大讀者了解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從而調和性情,慰藉身心,培養行善仁愛的高尚心靈。

7《蓮心禪韻》

內容簡介

奧修通過壹些禪宗的小故事,生動地呈現了禪宗的內涵。禪壹直是我們人生最好的啟蒙者,讓我們的人生變得更輕,更超脫,不那麽嚴肅,更值得深思。禪宗確實為人類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尤其是當這些故事被奧修講解的時候,我們可以更好的把握其要點,並應用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如果妳想成為壹個活著的藝術家,這本書可以豐富妳的生活;如果妳想讓生活更舒適,這本書是妳的好夥伴;如果妳想飛向天空,奔向彼岸,這本書可以成為妳的提醒,幫助妳;如果妳只是想喝壹杯,就打開這些小故事,舒服地啜飲文中的智慧。

把這朵花給奧修大師。我希望妳能聞到它的香味。希望它的香味能滲透到妳的每壹個細胞,改造妳的存在。

作者簡介

奧修於1931,11二月出生於印度,於21開悟,於1990,19去世。早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印度沙迦大學哲學系,並獲得印度辯論冠軍。在印度賈珀大學當了九年哲學教授後,他四處旅行講學。他的演講被編輯出版了650多本書,被翻譯成32種語言,銷往世界各地。

  • 上一篇:最美的校園作文初中800字以上。
  • 下一篇:如何用英語翻譯禮物?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