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圖書館 - 壹年連50本書都沒看完,很焦慮。我該怎麽辦?

壹年連50本書都沒看完,很焦慮。我該怎麽辦?

前段時間,朋友興奮地說自己加入了壹個讀書會。他覺得很榮幸,因為和很多勤奮的人在壹起,感覺整個人變得立體而飽滿。

但沒過多久他就退役了。整個人也像泄了氣的氣球。

他說,剛開始,他每天都像打了雞血壹樣簽到打卡。他覺得自己和以前那個壹看書就睡著的人比起來,已經夠勤奮了。他每天讀十頁到二十、三十、五十頁...他信誓旦旦地說,他的前半生從來沒有讀過這麽多書,並把這件事告訴了他的父親,他父親不相信。

但他變得越來越焦慮。他不好意思在群裏報告自己看了好幾頁書,因為壹天看完壹本書的人很多。

他納悶怎麽能壹邊工作壹邊看完壹本書,不敢睡覺也不敢吃飯?這麽厚的書就算不吃不睡也要壹頁壹頁的看吧?他覺得自己是個劣等學生。他越是使勁數頁數,越是焦慮,就焦慮地退群了。

世界上有太多的事情讓我們充滿了功利性,但讀書永遠是個例外。

讀書只是讀書。妳可以在妳累的時候讀,在妳醒來的時候讀,在家裏讀或者在草地上讀。只要妳想讀,它總是在那裏。但這種行為只能發自內心。只要夾雜壹點點外界的壓迫,甚至毫無意義的競爭,讀書就會變得壹文不值。

看書的速度和數量總是因人而異或因書而異。想吃壹個胖胖的詩人,只會讓焦慮的心情膨脹,忘記讀書的初衷。

我沒讀過多少書,但我也數不清讀過多少書。但我知道,按照年平均來看,我絕對是壹個閱讀低產的人。

那時,我在大學裏度過了最多的時光。那時候每天都在圖書館度過,壹年最多也就四五十本書。妳讓我壹年讀300本書,我真的做不到。

我發現年紀越大,我讀得越慢。不是我腦子進水了,而是經歷的越多,越能體會書中的意境。

少年時讀了《西遊記》,逛了三國。我能在幾天內讀完這麽厚的書。我看到的只是壹個熱鬧的事件。看到降妖伏魔那壹章,我會看壹會兒。如果看到很多風景背景的描述,總覺得作者啰嗦,匆匆而過。

現在想來,所謂的精彩,沒有那些無聊的鋪墊,只會從精彩變成恐怖。當時的書讓我讀得七零八落,但我很善於斷章取義。

那為什麽有些人在我們壹步壹步看完,從頭到尾看完之後,在同樣的時間裏讀的書卻是妳的數倍?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書的厚度,書的難度,書的種類,個人背景等等。

但最根本的問題是,我們把閱讀量的計量單位定為書。知識是無法衡量和權衡的,用這個數字來衡量壹個人知識的吸收率是片面的。

我們只看書的類型。

& gt& gt& gt& gt小說課

小說大概是最受歡迎的書,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讀過壹些。這是因為它最貼近生活,最容易接受。

所以看小說大概是各種最快的了。

我當時最迷戀東野圭吾的時候,比如《夜行》《嫌疑人X的犧牲》,從早到晚壹口氣全看完了。

小說,尤其是那些論述性強,情節緊湊的,只要不像《亂世佳人》那麽長,壹般壹天就能看完,不間斷。但請註意,沒有打擾或中斷,通宵。

因為這類書通常邏輯清晰,故事引人入勝,很容易把人帶入那種意境。如果我們足夠用心,就完全像壹個被作者引入時空的旁觀者,在主角身邊快速陪他走到最後。

看完之後就像做夢壹樣。

當然也有壹些小說,妳需要花很多心思去梳理人物和故事的關系。比如《百年孤獨》。

這本書很神奇,很神奇。如果用壹句話總結,無非就是寫家族史。但是,這本書真的很難在幾天內看完,因為外國人的命名方式簡直不人道。

妳在看的時候,爺爺,爸爸,孫子都是同壹個名字,妳完全搞不清楚,搞不清楚。妳只能全神貫註,以免忘記爸爸的爸爸已經死了,被突然出現的同名同姓的人嚇了壹跳。

更重要的是,這是壹部七代同堂的家族史,它的發展是整個拉美壹個世紀的縮影。可謂詩歌史上的傑作,完全可以媲美中國的《紅樓夢》。

如果妳自欺欺人,不想費心去理清關系,理清歷史,這本書就白讀了。

& gt& gt& gt& gt科學課

我喜歡閱讀科普書籍。比如宇宙,黑洞,地理生命等等。

因為在任何時候,尤其是在妳煩惱的時候,那些冰冷的物質總能告訴妳,妳只是像壹只螞蟻壹樣生活在這個宇宙中,妳的壹切與神秘的宇宙相比總是那麽渺小。

理性總是有壹種兇猛而威嚴的美。

由於我是高中文科出身,剛開始看這類書難免會頭疼得厲害。如果啟蒙大概是什麽如果,那是壹本極其有趣的書。有各種腦洞大開的問題。

比如壹塊牛排掉到地上的時候,從剛熟之前能掉多高?如果壹個人的DNA突然消失,他能活多久?作者總是用幽默和合理的科學來解決。

看這種書的時候,會被神奇的世界和神秘的宇宙吸引。但是我看不懂那些聽起來很奇怪的長長的公式和定理。

我不知道哈勃定律,也不知道誇克、電子、光子、光子之間的關系。每次上網查,每次找到都會記得,以後還可以向宇宙吹牛(當然不是,哈哈,但是我可以躺在沙灘上看星星,自己去宇宙旅行)。

這些概念壹遍又壹遍的澄清,會讓我下次更好的閱讀同壹題材。讀《時間簡史》這樣的書不會太難。

壹開始,妳可能會崩潰。看完每壹章,都有很多看不懂的公式和名詞,但是如果為了加快速度而壹個壹個的跳過,那麽妳肯定會因為閱讀的難度而沒有耐心。

那妳就失去了探索這個浩瀚宇宙的機會。

& gt& gt& gt& gt古書

這種大概是很多人不想碰的。它的年代很久遠,文言文的意思很難理解壹次。連平時的白話都看了好幾遍也看不懂。這類文學作品,即使整篇都有註釋,也很少有人問津。

不要怪古代漢語難懂晦澀,只是這個社會和人心太浮躁,不會仔細品味字和句,就算對照著翻譯也懶得看。

大概看過壹篇文章《老殘遊記》,暢銷書看了壹半。對於渴望成功的人,避開它。

《道德經》是我拿出來的壹本書,中間休息的時候背了幾段。之前朋友聽說我看了這本書,直接判斷我是個老古董老頭。看來年輕人是看不懂這本書的。

夫才不爭,天下不能與他爭。'

所以,想起來有好處,想起來沒用。'

… ...

除了壹些時代的局限,很多章節都包含了很大的人生哲理。像這樣的書我看了很多年,有時候足以讓我推敲壹輩子。

可能有人會問,看這種書會不會很無聊?怎麽會這樣比如《山海經》和《儒林外史》都很有意思。

古人的智慧,到今天都是驚人的。即使是幾百年甚至幾千年前寫的書,也足以警示今天的世界。看唐詩宋詞只是附庸風雅,不知其意。為了速度去過壹遍,真的是浪費了這種詩意。

所以,壹年能讀多少書,取決於過程,而不是結果。

1.涉及的種類不同,不能用多少本書來衡量。我上面舉的例子只是壹小部分,涉及小說、科普、古籍,當然還有哲學、歷史學、社會學、心理學等等。

妳能衡量壹篇薄薄的論文和壹本像《失控》壹樣近千頁、技術詞匯難懂的書嗎?

當然,為了獲得數量,妳還得選擇撒雞湯的暢銷書,什麽青春迷茫,什麽精致女人做什麽等等。在短時間內閱讀180本書是可能的。但它空洞的文字,除了教妳多愁善感,沒有任何營養價值,吃起來像嚼蠟。

2.溫故而知新。我上面舉了道德經的例子,其實是為了說明重復的力量。

壹千個讀者有壹千個哈姆雷特。同樣,不同的心情,不同的年齡,讀同壹本書會產生壹千個不同的妳。

如果每次拿起來看,都會得到不同的結果。妳十幾歲的時候,不明所以現在能得到消息。這種意識比妳稀裏糊塗讀多少書都有效。

3.體貼關心。剛開始我們在涉及壹些不熟悉的領域,尤其是壹些專業詞匯比較多的科普書籍的時候,有很多時候妳壹個公式,壹個定理都不懂,完全不知道該說什麽。

妳不知道熱力學第二定律是什麽,所以妳不可能知道為什麽地球可能會變成死的。

我們做什麽呢跳過去假裝妳知道有這樣的法律?當然不是。除了查熱力學第二定律是什麽,妳還要查第壹定律是不是這樣,有沒有第三定律。

這叫舉壹反三,也叫偷。如果能讀懂壹個概念,順便了解壹下,不就相當於再看壹本書了嗎?是不是只有裝訂好的書才是放在腦子裏的書?

我所說的也強調了另壹個問題,就是我們看書需要深度閱讀,縱向的深度思考遠勝於空洞的閱讀量。

認真看書的時候,不會讓妳感到多少輕松。許多人在讀了壹整天書後感到疲倦。這是因為在看書的時候,尤其是妳在探究書中的壹個問題的時候,妳的大腦在高速運轉。哪怕是壹個驚心動魄的故事也會讓妳神經緊繃。

閱讀是壹個與作者心與心交流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妳要按照文字的排列組合,深入思考,找到作者想要傳達給妳的精神密碼。遇到晦澀難懂的句子,跳過。遇到看不懂的地方,不去上壹篇文章看。翻到最後壹頁,合上封面,就大功告成了。

那妳讀書是為了什麽?

就因為別人提到每壹本書,妳就可以開開心心的說妳讀過,然後得到壹個泛讀的稱號?

就因為我能麻痹自己,告訴自己讀那麽多書有多努力多勤奮?當然不是。看書只是為了自己喜歡。

沒有任何目的,只是喜歡每壹本好書裏的靈魂。我只是喜歡每次都能見到他們的靈魂。

在時間旅行實現之前,閱讀書籍是跨越時空與那些先知先賢交流的唯壹途徑。

請不要為了速度而浪費,真的很急。

  • 上一篇:自述範文[10篇]
  • 下一篇:我在圖書館看《聊齋誌異》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