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圖書館 - 通州大運河管理得很好。妳知道通州大運河的故事嗎?

通州大運河管理得很好。妳知道通州大運河的故事嗎?

“南通,北通州,北通州,南通州與北通州相連”。中國古代有兩個通州區,江蘇南通和北京通州區,都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北通州作為中國古代重要水路京杭大運河的北端,對首都北京意義重大,故稱“壹京二衛三通州”。通州不僅留下了眾多的運河古跡,也積澱了深厚的運河文化。

沒有大運河,就沒有通州。京杭大運河在通州有42公裏的流域面積。千百年來,通州與運河息息相關,興衰相伴。西漢建立通州,歷史上稱為陸縣。東漢時期,幾條河流流經這壹地區,因其豐富的水資源而更名為盧希安縣。金朝定都燕京,進行陸水漕運,將盧希安縣升為通州,取自“漕運與經濟發展”之意。元明清時期,通州成為大運河北端最重要的港口城鎮,糧食通過大運河運到通州,轉運到北京。

元代,南北大運河全面開通,元世祖-元二十九年(1292),郭守敬主持挖掘通惠河。由此,漕運事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通州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成為全國知名的漕運倉儲中心。回到當年,世界上所有的風景,世界各地所有的貨物,江南的絲綢,塞北的毛氈,西域的琺瑯,日本的舶來品,都匯聚在通州。暖春開河,通州運河兩岸舟楫成排,水運為“漂北京城”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清代詩人王維楨在《古塔淩雲》詩中寫道,“壹場新雨過後,塔影認通州。”古時候船只在大運河航行,50裏外,朝北望去,城墻高聳,淩雲寶塔。看到這個燃燒的佛塔,意味著離通州不遠。這座通州運河區的標誌性建築位於西海子公園,始建於北周,歷代多次重修修繕。其外形為八角形十三層實心塔,檐密,由須彌、塔身、塔剎組成。它高56米,是北京最高的塔。塔的每層每根屋檐上,以及老角梁和幼角梁上都掛著2248個青銅風鈴。

這座塔在古代被用作鎮河。古盧縣河流密布,雨季洪水泛濫,不僅影響水運,還威脅周邊城市安全。因此,當地官員和人民選擇了瀘水的北端和盧希安縣的北部建造壹座寶塔,以制服瀘水的怪物和防止洪水,以確保水路運輸暢通,保護城市的安全。

擁有近千年歷史的張家灣古鎮位於通州古城東南部,是通州運河區重要的碼頭和貨物集散地,北運河、涼水河、蕭太後河、戴宇河在此交匯。因元朝將軍張宣督海船北上大都,中途停於此而得名。

在明朝,幾乎所有用於建造北京城、紫禁城和十三陵的建築材料都是從南方省份運來的,並在張家灣卸貨。比如各種名貴木材通過大運河運到張家灣,在“禦木廠”上岸儲存,再通過陸路運到北京。當年管理禦木廠的官員在木廠內種植槐樹,如今僅存壹株古槐樹,是禦木廠建立的歷史見證。所以當時民間諺語說“先有張家灣,後有北京。”

由於通惠河的淤積,張家灣成為運河水運的目的地,運往張家灣的大量物資和糧食都暫存在張家灣,然後運往北京。當時各國使節,南北商賈,各色人等。來往於北京的人,大多在這裏改了水土。可以說是交通繁忙,人流不斷,壹個地方的百貨商場都不多見。碼頭、糧倉、商賈、酒樓、客棧壹應俱全,堪比清明上河圖。這“萬船並行集”的繁華景象也被文人列為“通州八景”之壹。但清中葉以後,張家灣逐漸衰落。

《紅樓夢》作者曹雪芹與張家灣有著不解之緣。曹氏家族經營的典當行和家宅,當年就在張家灣鎮花芝巷,現在已經沒有了。《紅樓夢》書中提到的壹些地方,對運河客運的描述,也是以張家灣為背景。20世紀60年代,張家灣曹家墳發掘出曹雪芹墓石刻,原石體上寫有“曹公不敢動墓”五個粗字,現藏通州區博物館。通州運河的水道上有很多橋,橫跨運河兩岸的古長虹也是壹道亮麗的風景。

通惠河上,駁船並行,八裏橋下“原船搖過月洞”,橋上“百商碾輪煙”。夜晚可鳥瞰廊柱,可賞“玉盤碎髓,銀鉤帶水”。這是“通州八景”之壹,“長橋映月”。橫跨通惠河的永通橋建於明朝正統年間,因為它位於通州城西八十裏。

這是壹座三孔石橋,長50米,寬16米。船的中間像彩虹,兩邊的小的形成交錯的趨勢,便於排水。這種結構是專為水上運輸的需要而設計的。橋面兩側是石圍欄,每條圍欄有33根有為柱。須彌山的柱頭上雕刻著表情各異的石獅子,護欄兩端各放壹只獨角獸。

八裏橋是守衛京城的門戶之壹,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這裏爆發了八裏橋戰役,僧沁的騎兵未能阻止英法聯軍在這裏的入侵,導致北京淪陷,鹹豐帝離開熱河,入侵者洗劫了著名的圓明園。八裏橋記錄了中國近代的壹段屈辱。

張家灣古橋的代表作品是橫跨蕭太後的雲童橋,又稱蕭太後橋。明朝嘉靖四十三年(1564),朝廷修建張家灣城保衛運河,以蕭太後河為南護城河,於是在程楠樓外修建了壹座木橋。大橋以東百米就是大運河,河口以南就是大運河北端的大型貨運碼頭。南北各省之間交換的各種貨物都要經過這座橋,以至於木橋不堪重負,於是木橋被改成了石橋,被萬歷皇帝命名為“雲童橋”。

該橋全長43.5米,寬10米,為三孔石券洞結構。券寬9米,券洞兩側雕有止水獸,券洞壁上鑲嵌有1方形銘文;兩邊的券孔寬7米。橋面兩側有石柵欄,全是藍色砂巖;兩側各有18無極柱,柱頭上雕有石獅,表情各異;哨位之間有19件浮雕瓶欄,瓶型各異。如今,修復後的古橋早已不再喧鬧,橋面保持著原貌,車痕累累。道路和溝痕記錄了數百年的崢嶸歲月,是運河北端碼頭商業繁榮的真實寫照。

南北漕運和經濟交流不僅“漂向北京”,也給通州經濟帶來繁榮;而且南北文化相互融合,相互碰撞,形成了燦爛的運河文化,運河船夫的號子就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運河船工為統壹勞動節奏,增加勞動興趣,提高勞動效率而創作的民歌品種。伴隨著浩浩蕩蕩的船隊,是此起彼伏的號角聲,被稱為“十萬八千嚎鬼”。

通州運河號聲大致有10種,分別是錨號、沖舟號、槳號、倉(或倉)號、桅號、跑棚號、破灘號、拉纖號、絞車號、閑號。風格特征可概括為:“水穩數不急,詞有通州味,北調含南腔,閑數獨壹。”然而,隨著現代水運的衰落,通州運河已不復往日的輝煌,回蕩在運河兩岸的船夫號聲成了絕唱。

曾經的通達天下、首都東大門的州,現在已經發展成為首都副行政中心。古運河依舊靜靜流淌,這是通州不變的根。

  • 上一篇:請幫我查壹下數據庫裏的論文。
  • 下一篇:小學圖書館高清資料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