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圖書館 - 書目和歷史記錄書目

書目和歷史記錄書目

書目和歷史記錄書目

史記書目是指史書中記載的書籍的“藝術記錄”或“歷史記載”。東漢班固編纂《漢書》時,根據劉欣的“七觀”將其改編為《藝文誌》,開創了根據官方書目編纂官方歷史藝文誌的先河。《韓曙文藝誌》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古典目錄學。班固從《漢書》的具體寫作情況出發,從《七略》中“刪其要義”,從而使《漢書·藝文誌》在體例上與史書緊密結合,充分體現了編纂史記的特點。班固在《藝文誌》中表現出創新和繼承兩種思想。他刪去了《七略》中的“提要”,把它的內容分別放在每個提要和類目之後;刪除《七略》中的“引言”,代之以簡明的註釋,說明作者、時間、內容、真實性等;《七略》部分圖書的類目進行了調整,標註“出”、“入”、“省”;劉向、楊雄和杜林在《七律》完成後的作品被加入,以顯示時代的完整性。這些改編方法體現了班固的史家目錄學思想。但在書目分類體系方面,《班固》並沒有因襲《史記》中的材料而改變體例,而是完全沿襲了《七律》的分類體系。這是因為:首先,這個分類體系概括了先秦尤其是漢代的文化和學術內容。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的學術文化呈現出壹派繁榮景象。秦朝時焚書坑儒。除了醫學、植樹等部分書籍,其他學者損失嚴重。到西漢末年編纂《七律》時,形成了六大類三十八小類的分類體系,記載的書籍數萬種。這個發展變化的過程就是西漢文化和學術發展的歷史。在總結和反映這類歷史時,這種分類體系既直觀又系統,全面描述了其成就,為班固《藝文誌》的直接跟進提供了條件。沒有必要重新發明或者改編成其他表達方式來完成這個記錄文化史的歷史任務。班固的這壹傳統顯示了他以目錄學的形式反映文化歷史的高明知識。其次,這種分類體系體現了漢代的正統思想。劉向和劉欣編《七略》,所以整個分類體系貫穿封建正統。在類別順序上,它把六個藝術排在第壹位,其他學校和技術都包含在從屬類別中。在評註中,七律把六經視為永恒的經典,五經代表著“五理”,在封建統治階級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整個世界變化中,《易》講陰陽變化,壹直起著主導作用。這種神學思想是當時歷史循環論的主流觀點。此外,還將百家描述為“六經壹枝,子孫壹家”,尊儒思想貫穿其中。《七律》中的這些思想為班固的直接追隨奠定了思想基礎。第三,這種分類體系反映了當時各種學術範疇之間的關系。比如用類別來反映相關類別之間的關系。除了《易》、《詩》、《書》、《禮》、《約》、《春秋》等六大類經典之外,《劉壹律學》還包括《論語》、《孝經》、《小學》等三大類書籍。這是因為《論語》和《孝經》是孔子闡述的文字,可以和六經相提並論,作為儒家經典的入門書籍。小學是字典等文字學書籍,不僅是啟蒙的基礎,也被認為是學習經典的基礎。《劉壹略》將《論語》等三種書附於六經之上,反映了它們在思想內容上的隸屬關系。《七略》以類書的形式描述了文化與學術的壹些關系,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為班固在學術品質上的直接傳承提供了因素。至於班固為何在正史中加入《藝文誌》,壹直不清楚。從當時的情況來看,班固編纂《藝文誌》的思路是以目錄學的形式反映壹代文化的歷史,以彌補史籍中文化史的缺失。二是保存古籍記載,為後人查閱提供依據。第三,《七略》的思想體系符合《漢書》的史學思想,並被改編為《文藝誌》,為其斷代史學思想服務。

《韓曙文藝誌》開創了史書目錄編纂的先河。此後,《隋書經籍誌》、《唐書經籍誌》、《新唐書藝文誌》、《松石藝文誌》、《史明藝文誌》、《清史稿藝文誌》等陸續被編入史書。如果史書中沒有“藝文誌”,到了清代會加以補充,使20多部正史基本上都有了“藝文誌”,從而形成了《史記》的目錄學流派,這些文獻聯系在壹起,就成為中國古籍的總目錄,可以全面反映從古代到清代的著述。

魏徵的《隋書經典年譜》是在隋大業《禦書目》的基礎上編纂而成,並補充了初唐隋代的藏書。* * *錄書3127冊,36708卷;藏書1064冊,12759卷。在分類上,參考了阮孝緒《七記》的七分法和荀胥的四分法,根據當時的藏書情況,將書籍分為四類,並首次以經、史、子書、集為部名。在分類上,魏徵提出了“遠離它,靠近它”的理論,對後世有壹定的影響。在描寫方面,為了完成《隋書》記載壹代書的任務,魏徵采用了“現存於今考”的描寫方法;為了記錄六朝時期書籍的變化和流失,采用了“關於文意,各列在此文之下”的註釋方法。這種記錄方法是《隋誌》的創新,為研究唐代以前的古籍流通提供了詳實可靠的證據。

《唐經錄》是劉劭等人根據唐代官方書目、古今記錄等資料編纂而成。改編的方法比較簡單,就是把《古今錄》中的類目順序和摘要刪除,把《古今錄》中的書全部記錄下來。其宗旨是“記載開元盛世四書”,“展現文藝繁榮”。開元、天寶以後的書沒有補記。作為唐代藏書的全面反映,顯然是不夠的。《新唐書·易·文誌》彌補了這壹不足。歐陽修等人在《唐代經籍書目》、《古今圖書誌》的基礎上,編纂了《新唐書藝誌》。其最大的特點是補充了《經籍誌》、《唐書》中近三萬卷的唐人佚文。為了表示區別,每種書都分為“有記載”和“無記載”。“已錄”指的是《史記》、《古今圖書錄》中的原書,“未錄”指的是上述兩種書目中沒有記載的新錄書籍。唐代的兩部書是相輔相成的,可以反映唐代人的藏書和著述。

托克托的《宋史·藝文誌》不同於以往的目錄學,它是以宋代的民族歷史、藝文誌為依據,而不是以宋代的官方目錄學為依據。按照宋代制度,宋代國史中有藝文誌。這些參考書目體例完備,不僅各種有序的文章,而且各種書籍都有摘要。國家歷史、藝術和文學的記錄以官方書目為基礎。由呂夷簡(太宗、真宗)、王選(仁宗、英宗)、李濤(宗申、哲宗、惠宗、欽宗)、中興編纂的國史藝術誌有三部。根據上述四部《國史藝文誌》,將《宋史藝文誌》合並為壹部。對於《國史藝文誌》以外的書籍,則采用“未錄”的方法來表示。* * *宋代錄書9819冊,119972卷。

張等人編纂的《明史·藝文誌》幾經修改,開創了記錄壹代著作繁榮的書目體例。以往的幾部《史記》書目都是以壹代人的藏書為基礎,而《明史·藝文誌》開創了另壹種集成,只記載明朝因其時代原因而編纂的著作。首先,明朝經濟文化比較發達,印刷術的發明和普及大大增加了書籍的數量。如果仍然按照《韓曙文藝誌》等《史記》的書目記載,書目的內容就會過於繁雜。其次,自宋代以來,除了官方書目之外,還出現了許多私人藏書目錄,通史著作中也有專門論述書目的文章。各種書目的出現,使史籍失去了藏書的作用。因此,僅限於明代著述的目錄學更能反映壹代人的文化和學術歷史。第三,清初建立明史館時,明朝官方書目相對被忽視,沒有現成的南宋、遼代、金代、元代書目為證。與其反映明代所有的書籍,不如局限於明代,這是《明史藝文誌》編年的客觀原因。《清史·藝文誌》仿《明史》體例,記載清代人的著述。“文藝是老例,古籍是編的。茲仿智明為誌,凡錄自清斷。只有清朝編纂了大量的古代佚文,不能省略,然後附在各種書上(《清史·藝文誌》序)。

上述正史中的七種書目,無論是記載壹代書,還是壹代著述,在編纂方法上都有相同的特點。第壹,基本上是按照上壹代的官方書目來編的。作為反映壹代文化學術史的專著,根據前代書目改編是可行的,可以如實反映前代的圖書文化和學術思想。二是在此基礎上補充參考書目。前代書的期限不可能與史書的期限完全壹致,所以後世書的補充說明表明了使史記書目充分反映前代文化的思想。三是註明以前書目中記載的書籍的存在、死亡、殘疾、缺失等情況。隨著朝代的更替,書籍不可避免地散了。指出書籍的歷史和存在狀況,有助於理解書籍文化的發展。四是刪除收錄書目的摘要,代之以簡明的註釋。這種變化是由史書的體例決定的,因為史書的編者要保持整部史書各章節的平衡,書中不能再有敘述和重復。這種做法既反映了《史記》編纂者的書目思想,也反映了《史記》編纂方法的特點。

  • 上一篇:圖書館裏的熊拼圖童話
  • 下一篇:情人節快樂:世界上最浪漫的10日落。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