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知識 - 古代布幣的制作方法及文物模擬

古代布幣的制作方法及文物模擬

中國東周時期的青銅鏟形貨幣。它出現在春秋末期,戰國中期以後廣為流傳。主要用於三晉、涼州地區。由青銅農具鏟演變而來,稱布從鏟;因形似鏟子,故又稱鏟布。

最早的布幣,頭部是空心的,保留了柄部作為工具,稱為空布。之後變成了平布,幣體完全變成片狀,便於鑄造和攜帶。字常鑄在素布上,如安邑、晉陽等地名,亦如壹圭、十二朱(銖)等貨幣單位。制造發夾形狀的硬幣表明這種農具在這個地區被用作交換媒介。王莽復古風之後,曾經重制過布幣。布幣是春秋戰國時期鑄造的空布、平布等鏟形錢幣的總稱。因其形狀而得名。春秋戰國時期我國中原各國流通的鏟形銅幣。鏟形工具曾經是民間交易的媒介,所以最早的錢幣是鑄成鏟形的。布原指麻布,麻布也是交易媒介之壹。銅錢出現時,由於長期習慣,人們仍稱之為布。然而,壹些前輩認為布是梁潛的諧音。布幣分空布和平布。洪尊平布已有記載,空布作為錢幣的確定始於清代。自嘉慶、道光以來,有古錢學者指出布幣上的地名屬於周諸國時期,從而否定了有人認為是三皇五帝時期遺物的錯誤說法。

  • 上一篇:夏商周時期的重要事件
  • 下一篇:中糧糖業為什麽跌停?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