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天氣 - 高二物理選修3-13-2公式

高二物理選修3-13-2公式

十、電場

1.兩種電荷、電荷守恒定律、元電荷:(e=1.60×10-19C);帶電體電荷量等於元電荷的整數倍

2.庫侖定律:F=kQ1Q2/r2(在真空中){F:點電荷間的作用力(N),k:靜電力常量k=9.0×109N?m2/C2,Q1、Q2:兩點電荷的電量(C),r:兩點電荷間的距離(m),方向在它們的連線上,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同種電荷互相排斥,異種電荷互相吸引}

3.電場強度:E=F/q(定義式、計算式){E:電場強度(N/C),是矢量(電場的疊加原理),q:檢驗電荷的電量(C)}

4.真空點(源)電荷形成的電場E=kQ/r2 {r:源電荷到該位置的距離(m),Q:源電荷的電量}

5.勻強電場的場強E=UAB/d {UAB:AB兩點間的電壓(V),d:AB兩點在場強方向的距離(m)}

6.電場力:F=qE {F:電場力(N),q:受到電場力的電荷的電量(C),E:電場強度(N/C)}

7.電勢與電勢差:UAB=φA-φB,UAB=WAB/q=-ΔEAB/q

8.電場力做功:WAB=qUAB=Eqd{WAB:帶電體由A到B時電場力所做的功(J),q:帶電量(C),UAB:電場中A、B兩點間的電勢差(V)(電場力做功與路徑無關),E:勻強電場強度,d:兩點沿場強方向的距離(m)}

9.電勢能:EA=qφA {EA:帶電體在A點的電勢能(J),q:電量(C),φA:A點的電勢(V)}

10.電勢能的變化ΔEAB=EB-EA {帶電體在電場中從高中物理電路實驗A位置到B位置時電勢能的差值}

11.電場力做功與電勢能變化ΔEAB=-WAB=-qUAB (電勢能的增量等於電場力做功的負值)

12.電容C=Q/U(定義式,計算式) {C:電容(F),Q:電量(C),U:電壓(兩極板電勢差)(V)}

13.平行板電容器的電容C=εS/4πkd(S:兩極板正對面積,d:兩極板間的垂直距離,ω:介電常數)

常見電容器

14.帶電粒子在電場中的加速(Vo=0):W=ΔEK或qU=mVt2/2,Vt=(2qU/m)1/2

15.帶電粒子沿垂直電場方向以速度Vo入入勻強電場時的偏轉(不考慮重力作用的情況下)

類平 垂直電場方向:勻速直線運動L=Vot(在帶等量異種電荷的平行極板中:E=U/d)

拋運動 平行電場方向: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d=at2/2,a=F/m=qE/m

註:(1)兩個完全相同的帶電金屬小球接觸時,電量分配規律:原帶異種電荷的先中和後平分,原帶同種電荷的總量平分;

(2)電場線從正電荷出發終止於負電荷,電場線不相交,切線方向為場強方向,電場線密處場強大,順著電場線電勢越來越低,電場線與等勢線垂直;

(3)常見電場的高中物理知識點總結電場線分布要求熟記;

(4)電場強度(矢量)與電勢(標量)均由電場本身決定,而電場力與電勢能還與帶電體帶的電量多少和電荷正負有關;

(5)處於靜電平衡導體是個等勢體,表面是個等勢面,導體外表面附近的電場線垂直於導體表面,導體內部合場強為零,導體內部沒有凈電荷,凈電荷只分布於導體外表面;

(6)電容單位換算:1F=106μF=1012PF;

(7)電子伏(eV)是能量的單位,1eV=1.60×10-19J;

(8)其它相關內容:靜電屏蔽、示波管、示波器及其應用、等勢面

十壹、恒定電流

1.電流強度:I=q/t{I:電流強度(A),q:在時間t內通過導體橫載面的電量(C),t:時間(s)}

2.歐姆定律:I=U/R {I:導體電流強度(A),U:導體兩端電壓(V),R:導體阻值(Ω)}

3.電阻、電阻定律:R=ρL/S{ρ:電阻率(Ω?m),L:導體的長度(m),S:導體橫截面積(m2)}

4.閉合電路歐姆定律:I=E/(r R)或E=Ir IR也可以是E=U內 U外

{I:電路中的總電流(A),E:電源電動勢(V),R:外電路電阻(Ω),r:電源內阻(Ω)}

5.電功與電功率:W=UIt,P=UI{W:電功(J),U:電壓(V),I:電流(A),t:時間(s),P:電功率(W)}

6.焦耳定律:Q=I2Rt{Q:電熱(J),I:通過導體的電流(A),R:導體的電高中物理公式阻值(Ω),t:通電時間(s)}

7.純電阻電路中:由於I=U/R,W=Q,因三此W=Q=UIt=I2Rt=U2t/R

8.電源總動率、電源輸出功率、電源效率:P總=IE,P出=IU,η=P出/P總{I:電路總電流(A),E:電源電動勢(V),U:路端電壓(V),η:電源效率}

9.電路的串/並聯 串聯電路(P、U與R成正比) 並聯電路(P、I與R成反比)

電阻關系(串同並反) R串=R1 R2 R3 1/R並=1/R1 1/R2 1/R3

電流關系 I總=I1=I2=I3 I並=I1 I2 I3

電壓關系 U總=U1 U2 U3 U總=U1=U2=U3

功率分配 P總=P1 P2 P3 P總=P1 P2 P3

10.歐姆表測電阻

(1)電路組成 (2)測量原理

兩表筆短接後,調節Ro使電表指針滿偏,得

Ig=E/(r Rg Ro)

接滲入滲出被測電阻Rx後通過電表的電流為

Ix=E/(r Rg Ro Rx)=E/(R中 Rx)

由於Ix與Rx對應,因此可指示被測電阻大小

(3)使用方法:機械調零、選擇量程、歐姆調零、測量讀數{註重擋位(倍率)}、撥off擋

11.伏安法測電阻

電流表內接法:

電壓表示數:U=UR UA

電流表外接法:

電流表示數:I=IR IV

Rx的測量值=U/I=(UA UR)/IR=RA Rx>R真

Rx的測量值=U/I=UR/(IR IV)=RVRx/追答

人教版高中物理(選修3-2)公式

1.Φ=BSsinθ

Φ是磁通量(Wb) B是磁感應強度(T) S是面積(m?) sinθ是磁場方向與導體面的夾角正弦值;

ΔΦ

Δt

E是感應電動勢(V) n是匝數(匝)

Φ是磁通量的變化量(Wb) Δt是磁通量的變化時間(推導公式:E=nΔΦΔBΔ

Δt Δt =nBS

Δt =BLVsinθ

B是磁感應強度(T) S是面積(m?)

ΔS是變化面積(m?) ΔB是變化磁感應強度(T) L是有效長度(m) V是速度(m/s)

sinθ是磁場方向與運動方向的夾角正弦值;

推導公式:F安

= q=nP安=P電= R+rF安是安培力(N) Vm是最大速度(m/s)

R是外總電阻(Ω) r是內總電阻(Ω)

r導是導體本身電阻(Ω) P安是安培力的功率( W) P電是電功率(W) V是速度(m/s);

3.EΔI

自=LΔt

E自是自感電動勢(V) L是自感系數(H) s);

百度文庫用戶有獎調查

1/2

ΔI是變化自感電流(A) Δt是變化時間(s);

4.e=Emsinωt

e是電動勢(電壓)(V) Em是電動勢(電壓)的峰值(V) ω是線圈轉動的角速度(rad/s) t是時間(s);

5.Em=nBSω

Em是電動勢(電壓)的峰值(V) n是匝數(匝) B是磁感應強度(T) S是面積(m?) ω是線圈轉動的角速度(rad/s);

16.T= f

T是周期(s) f是頻率(Hz);

7.I==0.707Im Um

==0.707Um I是電流的有效值(A) Im是電流的峰值(A) U是電壓的有效值(V) Um是電壓的峰值(V); 8.

U1是原線圈兩端電壓(V) U2是副線圈兩端電壓(V) n1是原線圈的匝數(匝) n2是副線圈的匝數(匝); 推導公式:n1I1=n2I2

I1是原線圈中的電流(A) I2是副線圈中的電流(A) n1是原線圈的匝數(匝) n2是副線圈的匝數(匝);

相關推薦文檔

人教版高中物理(選修3-2,3-4部分)公式

[極品]新課標人教版高中物理選修3-2全套教案[97P]

高中物理選修3-2公式

高中物理公式總結

人教版高中物理(選修3-2) 重、難點梳理

人教版高中物理選修3-2、3-3綜合練習

高中物理選修3-2第四章《電磁感應》

高中物理新課標版人教版選修3-2精品課件:4[1].1《劃時代的發現》PPT課件(***41頁)

人教版高中物理選修3-2模塊綜合測試

高中物理選修3-2:9-2

2/2 全文完

人教版高中物理(選修3-2)公式

1.Φ=BSsinθ

Φ是磁通量(Wb) B是磁感應強度(T) S是面積(m?) sinθ是磁場方向與導體面的夾角正弦值;

ΔΦ

Δt

E是感應電動勢(V) n是匝數(匝)

Φ是磁通量的變化量(Wb) Δt是磁通量的變化時間(推導公式:E=nΔΦΔBΔ

Δt Δt =nBS

Δt =BLVsinθ

B是磁感應強度(T) S是面積(m?)

ΔS是變化面積(m?) ΔB是變化磁感應強度(T) L是有效長度(m) V是速度(m/s)

sinθ是磁場方向與運動方向的夾角正弦值;

推導公式:F安

= q=nP安=P電= R+rF安是安培力(N) Vm是最大速度(m/s)

R是外總電阻(Ω) r是內總電阻(Ω)

r導是導體本身電阻(Ω) P安是安培力的功率( W) P電是電功率(W) V是速度(m/s);

3.EΔI

自=LΔt

E自是自感電動勢(V) L是自感系數(H) s);

百度文庫用戶有獎調查

1/2

ΔI是變化自感電流(A) Δt是變化時間(s);

4.e=Emsinωt

e是電動勢(電壓)(V) Em是電動勢(電壓)的峰值(V) ω是線圈轉動的角速度(rad/s) t是時間(s);

5.Em=nBSω

Em是電動勢(電壓)的峰值(V) n是匝數(匝) B是磁感應強度(T) S是面積(m?) ω是線圈轉動的角速度(rad/s);

16.T= f

T是周期(s) f是頻率(Hz);

7.I==0.707Im Um

==0.707Um I是電流的有效值(A) Im是電流的峰值(A) U是電壓的有效值(V) Um是電壓的峰值(V); 8.

U1是原線圈兩端電壓(V) U2是副線圈兩端電壓(V) n1是原線圈的匝數(匝) n2是副線圈的匝數(匝); 推導公式:n1I1=n2I2

I1是原線圈中的電流(A) I2是副線圈中的電流(A) n1是原線圈的匝數(匝) n2是副線圈的匝數(匝);

相關推薦文檔

人教版高中物理(選修3-2,3-4部分)公式

[極品]新課標人教版高中物理選修3-2全套教案[97P]

高中物理選修3-2公式

高中物理公式總結

人教版高中物理(選修3-2) 重、難點梳理

人教版高中物理選修3-2、3-3綜合練習

高中物理選修3-2第四章《電磁感應》

高中物理新課標版人教版選修3-2精品課件:4[1].1《劃時代的發現》PPT課件(***41頁)

人教版高中物理選修3-2模塊綜合測試

高中物理選修3-2:9-2

2/2 全文完

  • 上一篇:湯峪鎮的介紹
  • 下一篇:中南大学药学考研有多难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