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天氣 - 德國國會大廈的歷史

德國國會大廈的歷史

德國國會大廈位於柏林市中心,體現了古典式、哥特式、文藝復興式和巴洛克式的多種建築風格,是德國統壹的象征。由於當時威廉二世的反對,建築上的銘文“為了德意誌人民”是在第壹次世界大戰期間才被鑲上的。德國國會大廈現不僅是聯邦議會的所在地,其屋頂的穹形圓頂也是最受歡迎的遊覽聖地。它不斷更新的歷史映射著自十九世紀以來德國歷史的各個側面。德國統壹後,歷時十二年的重建計劃已經改變了德國首都的面貌。這裏壹度是歐洲分裂的象征,現則是大陸東西兩側的效仿聚會之地。在這個歷史悠久卻又現代化的城市裏,玻璃與鋼鐵摻雜在十九與二十世紀的建築風格中。

柏林的德國國會大廈建於1884年,由德國建築師保羅·瓦洛特設計,采用古典主義風格,最初為德意誌帝國的議會。1918年11月9日,議員菲利普·沙伊德曼通過國會大廈的窗口宣告***和國的成立。1933年2月27日大廈失火,部分建築被毀,失火原因不明。“國會縱火案”成為納粹統治者迫害政界反對派人士的借口。二戰中,大廈遭到嚴重毀壞。1945年4月30日,蘇聯紅軍把紅旗插上國會大廈的屋頂,宣布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1961至1971年間,大廈按保羅·鮑姆加藤的設計方案重建。重建的國會大廈對建築進行了簡化,省去了1945年被炸掉的大廈圓頂部分。這座曾位於柏林墻邊界上的大廈內曾辦有“德國歷史問答”展覽。該展覽遷至德國大教堂中。兩德統壹之後,德國聯邦議會決定重新遷入國會大廈。1990年10月3日德國人民在國會大廈前慶祝了國家的重新統壹,同年12月20日,第壹屆全德聯邦議會確定柏林為統壹德國的首都,國會大廈則被定為德國聯邦議院所在地。1994年至1999年,諾曼·弗斯特爵士以大廈最初的規模為藍本設計,對國會大廈進行了重新修建,建成為壹座現代化的議會辦公大樓,新建的穹形圓頂供人遊覽。1994年修復工程開始之前,國會大廈曾成為全歐洲最引人註目的藝術品。德國聯邦議院於1998年底遷入國會大廈,1999年在此選舉下壹任聯邦總統。現曾讓人爭議壹時的穹形圓頂已成為柏林城的新標誌。 1933年2月27日國會大廈發生的縱火案的細節至今還是歐洲歷史學家們研究的題目之壹。縱火者、荷蘭失業工人範德盧貝究竟是獨自作案,而後被納粹利用大做文章、借機掀起反***浪潮,還是納粹事先密謀策劃的行動?歷史學家們還在爭論不休。但是,希特勒壹夥的反***反人民的陰險面目從此暴露無遺,卻是歷史學家公認的事實。當年9月的審判是通過電臺實況轉播的,當季米特洛夫氣壯山河的發言把戈林逼得無路可走、窘態百出時,納粹的宣傳機構趕緊中斷了實況轉播。世人所知不多的是,這場審判當時並未全部在萊比錫進行,大約有壹半是在國會大廈裏進行的,因為納粹要利用國會大廈這個場所去煽動反***歇斯底裏。國會大廈這把火燒毀了圓頂,毀壞了議會全體會議大廳。從此開始直到二戰結束,議會再也沒有在這裏舉行過全體會議。希特勒後來也只對國會大廈略加修復,因為他要繼續利用縱火案的現場進行反***宣傳。

二戰開始後,國會大廈被希特勒當作軍事工事,四個角樓中有兩座被改建成高射炮掩體。大廈的窗戶被砌死,整個變成壹座大碉堡,地下室充作戰地醫院。由於當年的國會縱火案是希特勒罪惡統治開始的象征,因此,蘇聯紅軍在攻克柏林的戰役中,也將把紅旗插上國會大廈作為最後戰勝希特勒的象征。為奪取國會大廈,紅軍曾進行了壹場激烈的戰鬥。勝利後的紅軍將士在國會大廈內的石墻上刻下不少留言,成為壹份珍貴的歷史見證。德國統壹後聯邦議院決定把國會大廈重新作為議會所在地時,人們曾對是否保留這些形形色色的留言進行過壹番激烈的爭論,後決定全部保留並拍照作為資料永久保存。 二戰期間,歐洲戰場的最後壹個戰役是柏林戰役。1945年4月20日,百萬紅軍兵臨柏林城下,蘇軍發射的炮彈在柏林市區爆炸。4月21日,蘇軍1萬多門火炮開始轟擊柏林,蘇軍各個集團軍從不同方向向柏林市區發起攻擊。4月22日,蘇軍攻克了柏林內層防禦陣地,沖進了柏林市區。

蘇聯紅軍從四面向柏林市區推進,蘇軍工兵冒著槍林彈雨排除德軍布設的障礙物,清除地雷。蘇軍步兵壹幢樓、壹條街地向前推進。到1945年4月25日,德軍已被壓縮至柏林城區壹個狹小地域內。4月26日,蘇軍對柏林發動總攻。4月28日,德軍與外界聯系中斷,蘇軍的152毫米、203毫米榴彈炮運進柏林市區,對著德國國會大廈進行強攻。德軍部署在國會大廈屋頂上的輕型榴彈炮敵不過蘇軍的大口徑榴彈炮,不是被摧毀,就是被打啞。紅軍戰士通過被炮彈轟開的缺口沖進了國會大廈,與德軍逐層、逐屋地展開爭奪戰。

1945年4月30日下午2時半,紅軍戰士把紅旗插上德國國會大廈。就在此刻,法西斯頭子希特勒用手槍結束了罪惡壹生。希特勒死後,德軍沒有馬上投降,爭奪國會大廈的戰鬥依然在進行。5月1日,蘇軍向柏林市中心的德軍最後據點發起攻擊,先後攻下了德國空軍大廈、秘密警察總部大廈。直到5月2日下午3時,德軍才完全停止抵抗,柏林市防司令率殘部投降。5月8日,德國簽署了無條件投降書,歐洲戰場的戰爭宣告結束。 百年滄桑,幾經戰火,舊國會大廈已是殘缺不整,60年代的擴建與維修顯得既不實際、又無章法,而傳統的布局也無法容納新的功能。為改變這壹狀況,德國政府舉辦國際競標,最終英國建築師諾爾曼·福斯特爵士的方案中標。福斯特素以高技派風格著稱於世。在這壹方案中,他將高技派手法與傳統建築風格巧妙結合:保留建築的外墻不變,而將室內全部掏空,以鋼結構重做內部結構體系。經過福斯特的大手筆處理,國會大廈這壹古老莊嚴的外殼裏包裹的將是壹座現代化的新建築。建築底層及兩側的幾層空間內安排著聯邦議院主席團、元老委員會行政管理機構辦公室以及議會黨團廳和記者大廳,中央為兩層高的橢圓形全會廳。全會廳上層三邊環繞大量的觀眾席,普通公民可以在觀眾席自由地觀看聯邦議院的辯論。中央穹頂在二次大戰中被毀後便未能重建,這次福斯特創造了壹個全新的玻璃穹頂:其內為兩座交錯走向的螺旋式通道,裸露的全鋼結構支撐,參觀者可以通過它到達50米高的瞭望平臺,眺望柏林的景色。夜間,穹頂從內部照明,從而為德國首都創造了壹個新的城市標誌。古典的穹頂早已蕩然無存,現建造肯定不是真古董。既然如此,何必拘泥於瓦洛特當年的設計。福斯特的這壹處理既滿足了新的功能要求,又賦予這壹古老建築以新的形象。1995年國會大廈又壹次成為新聞界和公眾註意的焦點,但這壹次是喜劇。包裝藝術家克裏斯托夫婦用銀白色的人造纖維織物把國會大廈裹了個嚴嚴實實。在6、7月間的陽光下,這件獨出心裁的藝術品像壹艘宇宙飛船,又像壹個巨獸熠熠生輝。20天展出期間,來自世界各地的500萬觀眾興致勃勃地觀賞了世界上獨壹無二的露天藝術展覽,柏林沈浸在壹片盛大節日的氣氛中。為了這個驚世駭俗的創作意圖,德國聯邦議院辯論了足足12小時,才給這對藝術家頒發了許可證。

1999年4月19日德國聯邦議院正式遷入修復翻建過的國會大廈,國會大廈重新回到德國政治生活的中心。英國著名建築師諾曼·福斯特先後設計了27個草圖,終於給頭禿了幾十年的國會大廈重新扣上了壹個以鋼為骨架,以玻璃為幕墻的圓頂。這個被人戲稱為“英國雞蛋”的圓頂造型簡潔有力,體現著當代建築美學的風格,又是壹件技術上的傑作。從其頂端懸下壹支漏鬥狀的柱子,下面就是議會全體會議大廳。“漏鬥”上鑲嵌著360塊活動鏡面,把陽光折射進議會大廳,從而降低照明能源消耗。同時,又為了不讓直射的陽光晃眼,在玻璃圓頂的內側安裝了可移動的鋁網,由電子計算機按照太陽的運動自動調控位置,其能源來自於國會大廈屋頂上的太陽能電池。

  • 上一篇:2019年银行安全保卫工作计划
  • 下一篇:小學校園幽默勵誌小故事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