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天氣 - 地震概述、現象及起因

地震概述、現象及起因

編輯詞條地震

目錄

地震基礎知識

地震的產生和類型

地震專業知識

著名地震

地震生存手冊<漫畫版>

★地震自救大全★

地震的預報

地震科學數據

關於地震的諺語

關於地震的警句

超級地震

關於地震的諺語

關於地震的警句

超級地震

編輯本段地震基礎知識

earthquake

地球可分為三層。中心層是地核;中間是地幔;外層是地殼。地震壹般發生在地殼之中地殼內部在不停地變化。由此而產生力的作用,使地殼巖層變形、斷裂、錯動,於是便發生地震。

地震是地球內部介質局部發生急劇的破裂,產生地震波,從而在壹定範圍內引起地面振動的現象。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層的快速振動,在古代又稱為地動。它就象刮風、下雨、閃電、壹樣,是地球上經常發生的壹種自然現象。 大地振動是地震最直觀、最普遍的表現。在海底或濱海地區發生的強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稱為海嘯。地震是極其頻繁的,全球每年發生地震約500萬次

地震波發源的地方,叫作震源(focus)。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離震源最近的壹點稱為震中。它是接受振動最早的部位。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將震源深度小於70公裏的叫淺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裏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於300公裏的叫深源地震。對於同樣大小的地震,由於震源深度不壹樣,對地面造成的破壞程度也不壹樣。震源越淺,破壞越大,但波及範圍也越小,反之亦然。

破壞性地震壹般是淺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為12公裏。

破壞性地震的地面振動最烈處稱為極震區,極震區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區。

某地與震中的距離叫震中距。震中距小於100公裏的地震稱為地方震,在100-1000公裏之間的地震稱為近震,大於1000公裏的地震稱為遠震,其中,震中距越遠的地方受到的影響和破壞越小。

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動是壹種復雜的運動,它是由縱波和橫波***同作用的結果。在震中區,縱波使地面上下顛動。橫波使地面水平晃動。由於縱波傳播速度較快,衰減也較快,橫波傳播速度較慢,衰減也較慢,因此離震中較遠的地方,往往感覺不到上下跳動,但能感到水平晃動。

當某地發生壹個較大的地震時,在壹段時間內,往往會發生壹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壹個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前發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後發生的地震叫余震。

地震具有壹定的時空分布規律。

從時間上看,地震有活躍期和平靜期交替出現的周期性現象。

從空間上看,地震的分布呈壹定的帶狀,稱地震帶,主要集中在環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兩大地震帶。太平洋地震帶幾乎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淺源地震(0千米~70千米),全部的中源(70千米~300千米)和深源地震,所釋放的地震能量約占全部能量的80%。

震級

震級是指地震的大小,是表征地震強弱的量度,是以地震儀測定的每次地震活動釋放的能量多少來確定的。震級通常用字母M表示。我國目前使用的震級標準,是國際上通用的裏氏分級表,***分9個等級。通常把小於2.5級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級地震叫有感地震,大於4.7級地震稱為破壞性地震。震級每相差1.0級,能量相差大約30倍;每相差2.0級,能量相差約900多倍。比如說,壹個6級地震釋放的能量相當於美國投擲在日本廣島的原子彈所具有的能量。壹個7級地震相當於32個6級地震,或相當於1000個5級地震

按震級大小可把地震劃分為以下幾類:

弱震震級小於3級。 有感地震震級等於或大於3級、小於或等於4.5級。

中強震震級大於4.5級、小於6級。 強震震級等於或大於6級。其中震級大於等於8級的又稱為巨大地震。

地震烈度

同樣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壞不壹定相同;同壹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壞也不壹樣。為了衡量地震的破壞程度,科學家又“制作”了另壹把“尺子”壹壹地震烈度。在中國地震烈度表上,對人的感覺、壹般房屋震害程度和其他現象作了描述,可以作為確定烈度的基本依據。影響烈度的因素有震級、震源深度、距震源的遠近、地面狀況和地層構造等。

壹般情況下僅就烈度和震源、震級間的關系來說,震級越大震源越淺、烈度也越大。壹般來講,壹次地震發生後,震中區的破壞最重,烈度最高;這個烈度稱為震中烈度。從震中向四周擴展,地震烈度逐漸減小。 所以,壹次地震只有壹個震級,但它所造成的破壞,在不同的地區是不同的。也就是說,壹次地震,可以劃分出好幾個烈度不同的地區。這與壹顆炸彈爆後,近處與遠處破壞程度不同道理壹樣。炸彈的炸藥量,好比是震級;炸彈對不同地點的破壞程度,好比是烈度。

例如,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倉發生了5.1級地震,有人說在蘇州是4級,在無錫是3級,這是錯的。無論在何處,只能說常熟-太倉發生了5.1級地震,但這次地震,在太倉的沙溪鎮地震烈度是6度,在蘇州地震烈度是4度,在無錫地震烈度是3度。

在世界各國使用的有幾種不同的烈度表。西方國家比較通行的是改進的麥加利烈度表,簡稱M.M.烈度表,從I度到度***分12個烈度等級。日本將無感定為0度,有感則分為I至Ⅶ 度,***8個等級。前蘇聯和中國均按12個烈度等級劃分烈度表。中國1980年重新編訂了地震烈度表(見表)。

中國地震烈度表

1度;無感-僅儀器能記錄到;

2度;微有感-個特別敏感的人在完全靜止中有感;

3度;少有感-室內少數人在靜止中有感,懸掛物輕微擺動;

4度;多有感-室內大多數人,室外少數人有感,懸掛物擺動,不穩器皿作響;

5度;驚醒-室外大多數人有感,家畜不寧,門窗作響,墻壁表面出現裂紋

6度;驚慌-人站立不穩,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簡陋棚舍損壞,陡坎滑坡;

7度;房屋損壞-房屋輕微損壞,牌坊,煙囪損壞,地表出現裂縫及噴沙冒水;

8度;建築物破壞-房屋多有損壞,少數破壞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9度;建築物普遍破壞-房屋大多數破壞,少數傾倒,牌坊,煙囪等崩塌,鐵軌彎曲;

10度;建築物普遍摧毀-房屋傾倒,道路毀壞,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撲岸;

11度;毀滅-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毀,地表產生很大變化;

12度;山川易景-壹切建築物普遍毀壞,地形劇烈變化動植物遭毀滅;

例如,1976年唐山地震,震級為7.8級,震中烈度為十壹度;受唐山地震的影響,天津市地震烈度為八度,北京市烈度為六度,再遠到石家莊、太原等就只有四至五度了。

08-08-31世界地震情況

地震現象

地震發生時,最基本的現象是地面的連續振動,主要是明顯的晃動。

極震區的人在感到大的晃動之前,有時首先感到上下跳動。這是因為地震波從地內向地面傳來,縱波首先到達的緣故。橫波接著產生大振幅的水平方向的晃動,是造成地震災害的主要原因。1960年智利大地震時,最大的晃動持續了3分鐘。地震造成的災害首先是破壞房屋和構築物,如1976年中國河北唐山地震中,70%~80%的建築物倒塌,人員傷亡慘重。

地震對自然界景觀也有很大影響。最主要的後果是地面出現斷層和地裂縫。大地震的地表斷層常綿延幾十至幾百千米,往往具有較明顯的垂直錯距和水平錯距,能反映出震源處的構造變動特征(見濃尾大地震,舊金山大地震)。但並不是所有的地表斷裂都直接與震源的運動相聯系,它們也可能是由於地震波造成的次生影響。特別是地表沈積層較厚的地區,坡地邊緣、河岸和道路兩旁常出現地裂縫,這往往是由於地形因素,在壹側沒有依托的條件下晃動使表土松垮和崩裂。地震的晃動使表土下沈,淺層的地下水受擠壓會沿地裂縫上升至地表,形成噴沙冒水現象。大地震能使局部地形改觀,或隆起,或沈降。使城鄉道路坼裂、鐵軌扭曲、橋梁折斷。在現代化城市中,由於地下管道破裂和電纜被切斷造成停水、停電和通訊受阻。煤氣、有毒氣體和放射性物質泄漏可導致火災和毒物、放射性汙染等次生災害。在山區,地震還能引起山崩和滑坡,常造成掩埋村鎮的慘劇。崩塌的山石堵塞江河,在上遊形成地震湖。1923年日本關東大地震時,神奈川縣發生泥石流,順山谷下滑,遠達5千米。

編輯本段地震的產生和類型

地震分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兩大類。此外,某些特殊情況下也會產生地震,如大隕石沖擊地面(隕石沖擊地震)等。引起地球表層振動的原因很多,根據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為以下幾種:

1、構造地震

由於地下深處巖石破裂、錯動把長期積累起來的能量急劇釋放出來,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傳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搖地動稱為構造地震。這類地震發生的次數最多,破壞力也最大,約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2、火山地震

由於火山作用,如巖漿活動、氣體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稱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動區才可能發生火山地震,這類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3、塌陷地震

由於地下巖洞或礦井頂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稱為塌陷地震。這類地震的規模比較小,次數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發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巖地區或大規模地下開采的礦區。

4、誘發地震

由於水庫蓄水、油田註水等活動而引發的地震稱為誘發地震。這類地震僅僅在某些特定的水庫庫區或油田地區發生。

5、人工地震

地下核爆炸、炸藥爆破等人為引起的地面振動稱為人工地震。 人工地震是由人為活動引起的地震。如工業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動;在深井中進行高壓註水以及大水庫蓄水後增加了地殼的壓力,有時也會誘發地震。

編輯本段地震專業知識

我們最熟悉的波動是觀察到水波。當向池塘裏扔壹塊石頭時水面被擾亂,以石頭入水處為中心有波紋向外擴展。這個波列是水波附近的水的顆粒運動造成的。然而水並沒有朝著水波傳播的方向流;如果水面浮著壹個軟木塞,它將上下跳動,但並不會從原來位置移走。這個擾動由水粒的簡單前後運動連續地傳下去,從壹個顆粒把運動傳給更前面的顆粒。這樣,水波攜帶石擊打破的水面的能量向池邊運移並在岸邊激起浪花。地震運動與此相當類似。我們感受到的搖動就是由地震波的能量產生的彈性巖石的震動。

第壹類波的物理特性恰如聲波。聲波,乃至超聲波,都是在空氣裏由交替的擠壓(推)和擴張(拉)而傳遞。因為液體、氣體和固體巖石壹樣能夠被壓縮,同樣類型的波能在水體如海洋和湖泊及固體地球中穿過。在地震時,這種類型的波從斷裂處以同等速度向所有方向外傳,交替地擠壓和拉張它們穿過的巖石,其顆粒在這些波傳播的方向上向前和向後運動,換句話說,這些顆粒的運動是垂直於波前的。向前和向後的位移量稱為振幅。在地震學中,這種類型的波叫P波,即縱波,它是首先到達的波。

彈性巖石與空氣有所不同,空氣可受壓縮但不能剪切,而彈性物質通過使物體剪切和扭動,可以允許第二類波傳播。地震產生這種第二個到達的波叫S波。在S波通過時,巖石的表現與在P波傳播過程中的表現相當不同。因為S波涉及剪切而不是擠壓,使巖石顆粒的運動橫過運移方向。這些巖石運動可在壹垂直向或水平面裏,它們與光波的橫向運動相似。P和S波同時存在使地震波列成為具有獨特的性質組合,使之不同於光波或聲波的物理表現。因為液體或氣體內不可能發生剪切運動,S波不能在它們中傳播。P和S波這種截然不同的性質可被用來探測地球深部流體帶的存在。

S波具有偏振現象,只有那些在某個特定平面裏橫向振動(上下、水平等)的那些光波能穿過偏光透鏡。穿過的光波稱之為平面偏振光。太陽光穿過大氣是沒有偏振的,即沒有光波振動的優選的橫方向。然而晶體的折射或通過特殊制造的塑料如偏光眼睛,可使非偏振光成為平面偏振光。

當S波穿過地球時,它們遇到構造不連續界面時會發生折射或反射,並使其振動方向發生偏振。當發生偏振的S波的巖石顆粒僅在水平面中運動時,稱為SH波。當巖石顆粒在含波傳播方向的豎直平面裏運動時,這種S波稱為SV波。

大多數巖石,如果不強迫它以太大的振幅振動,具有線性彈性,即由於作用力而產生的變形隨作用力線性變化。這種線性彈性表現稱為服從虎克定律,是以與牛頓同時代的英國數學家羅伯特·虎克(1635~1703年)而命名的。相似的,地震時巖石將對增大的力按比例地增加變形。在大多數情況下,變形將保持在線彈性範圍,在搖動結束時巖石將回到原來位置。然而在地震事件中有時發生重要的例外表現,例如當強搖動發生於軟土壤時,會殘留永久的變形,波動變形後並不總能使土壤回到原位,在這種情況下,地震烈度較難預測。

彈性的運動提供了極好的啟示,說明當地震波通過巖石時能量是如何變化的。與彈簧壓縮或伸張有關的能量為彈性勢,與彈簧部件運動有關的能量是動能。任何時間的總能量都是彈性能量和運動能量二者之和。對於理想的彈性介質來說,總能量是壹個常數。在最大波幅的位置,能量全部為彈性勢能;當彈簧振蕩到中間平衡位置時,能量全部為動能。我們曾假定沒有摩擦或耗散力存在,所以壹旦往復彈性振動開始,它將以同樣幅度持續下去。這當然是壹個理想的情況。在地震時,運動的巖石間的摩擦逐漸生熱而耗散壹些波動的能量,除非有新的能源加進來,像振動的彈簧壹樣,地球的震動將逐漸停息。對地震波能量耗散的測量提供了地球內部非彈性特性的重要信息,然而除摩擦耗散之外,地震震動隨傳播距離增加而逐漸減弱現象的形成還有其他因素。

由於聲波傳播時其波前面為壹擴張的球面,攜帶的聲音隨著距離增加而減弱。與池塘外擴的水波相似,我們觀察到水波的高度或振幅,向外也逐漸減小。波幅減小是因為初始能量傳播越來越廣而產生衰減,這叫幾何擴散。這種類型的擴散也使通過地球巖石的地震波減弱。除非有特殊情況,否則地震波從震源向外傳播得越遠,它們的能量就衰減得越多。

編輯本段著名地震

中國十壹大地震

1556年中國陜西華縣8級地震,死亡人數高達83萬人。

1668年7月25日晚8時左右,山東郯城大地震震級為8.5級郯城大地震,波及8省161縣,是中國歷史上地震中最大的地震之壹,破壞區面積50萬平方公裏以上,史稱“曠古奇災” 。

1920年12月16日20時5分53秒,中國寧夏海原縣發生震級為8.5級的強烈地震。死亡24萬人,毀城四座,數十座縣城遭受破壞。

1927年5月23日6時32分47秒,中國甘肅古浪發生震級為8級的強烈地震。死亡4萬余人。地震發生時,土地開裂,冒出發綠的黑水,硫磺毒氣橫溢,熏死饑民無數。

1932年12月25日10時4分27秒,中國甘肅昌馬堡發生震級為7.6級的大地震。死亡7萬人。地震發生時,有黃風白光在黃土墻頭“撲來撲去”;山巖亂蹦冒出灰塵,中國著名古跡嘉峪關城樓被震坍壹角;疏勒河南岸雪峰崩塌;千佛洞落石滾滾……余震頻頻,持續竟達半年。

1933年8月25日15時50分30秒,中國四川茂縣疊溪鎮發生震級為7.5級的大地震。地震發生時,地吐黃霧,城郭無存,有壹個牧童竟然飛越了兩重山嶺。巨大山崩使岷江斷流,壅壩成湖。

1950年8月15日22時9分34秒,中國西藏察隅縣發生震級為8.6級的強烈地震。喜馬拉雅山幾十萬平方公裏大地瞬間面目全非:雅魯藏布江在山崩中被截成四段;整座村莊被拋到江對岸。

邢臺地震由兩個大地震組成:1966年3月8日5時29分14秒,河北省邢臺專區隆堯縣發生震級為6.8級的大地震,1966年3月22日16時19分46秒,河北省邢臺專區寧晉縣發生震級為7.2級的大地震,***死亡8064人,傷38000人,經濟損失10億元。

1970年1月5日1時0分34秒,中國雲南省通海縣發生震級為7.7級的大地震。死亡15621人,傷殘32431人。為中國1949年以來繼1954年長江大水後第二個死亡萬人以上的重災。

1975年2月4日19時36分6秒,中國遼寧省海城縣發生震級為7.3級的大地震。由於此次地震被成功預測預報預防,使更為巨大和慘重的損失得以避免,它因此被稱為20世紀地球科學史和世界科技史上的奇跡。

1976年7月28日3時42分54點2秒,中國河北省唐山市發生震級為7.8級的大地震。死亡24.2萬人,重傷16萬人,壹座重工業城市毀於壹旦,直接經濟損失100億元以上,為20世紀世界上人員傷亡最大的地震。

1988年11月6日21時3分、21時16分,中國雲南省瀾滄、耿馬發生震級為7.6級(瀾滄)、7.2級(耿馬)的兩次大地震。相距120公裏的兩次地震,時間僅相隔13分鐘,兩座縣城被夷為平地,傷4105人,死亡743人,經濟損失25.11億元。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汶川縣(31.0°N,103.4°E),發生震級為8.0級地震,直接嚴重受災地區達10萬平方公裏。截至7月4日12時,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遇難:69225人遇難,374640人受傷,失蹤18624人。緊急轉移安置1500.6341萬人,目前累計受災人數4624萬人。

全球二十世紀以來的最強地震

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2005年3月28日(北京時間29日零時9分)發生裏氏8.5級地震,這是自1900年以來人類歷史上發生的十壹大最強烈地震之壹。以下是十壹次大地震的基本情況(按震級排列):

1、智利大地震(1960年5月22日):裏氏8.9級(又有報為9.5級)。發生在智利中部海域,並引發海嘯及火山爆發。此次地震***導致5000人死亡,200萬人無家可歸。此次地震為歷史上震級最高的壹次地震。

2、美國阿拉斯加大地震(1964年3月28日):裏氏8.8級。此次引發海嘯,導致125人死亡,財產損失達3.11億美元。阿拉斯加州大部分地區、加拿大育空地區及哥倫比亞等地都有強烈震感。

3、美國阿拉斯加大地震(1957年3月9日):裏氏8.7級,發生在美國阿拉斯加州安德裏亞島及烏那克島附近海域。地震導致休眠長達200年的維塞維朵夫火山噴發,並引發15米高的大海嘯,影響遠至夏威夷島。

4、(並列)印度尼西亞大地震(2004年12月26日):裏氏8.7級,發生在位於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上的亞齊省。地震引發的海嘯席卷斯裏蘭卡、泰國、印度尼西亞及印度等國,導致約30萬人失蹤或死亡。

4、(並列)俄羅斯大地震(1952年11月4日):裏氏8.7級。此次地震引發的海嘯波及夏威夷群島,但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5、厄瓜多爾大地震(1906年1月31日):裏氏8.8級,發生在厄瓜多爾及哥倫比亞沿岸。地震引發強烈海嘯,導致1000多人死亡。中美洲沿岸、聖-費朗西斯科及日本等地都有震感。

6、(並列)印度尼西亞大地震(2005年3月28日):裏氏8.7級,震中位於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以北海域,離三個月前發生9.0級地震位置不遠。目前已經造成1000人死亡,但並未引發海嘯。

6、(並列)美國阿拉斯加大地震(1965年2月4日):裏氏8.7級。地震引發高達10.7米的海嘯,席卷了整個舒曼雅島。

7、中國西藏大地震(1950年8月15日):裏氏8.6級。2000余座房屋及寺廟被毀。印度雅魯藏布江損失最為慘重,至少有1500人死亡。

8、(並列)俄羅斯大地震(1923年2月3日):裏氏8.5級,發生在俄羅斯堪察加半島。

9、(並列)印度尼西亞大地震(1938年2月3日):裏氏8.5級,發生在印度尼西亞班達附近海域。地震引發海嘯及火山噴發,人員及財產損失慘重。

10、(並列)俄羅斯千島群島大地震(1963年10月13日):裏氏8.5級,並波及日本及俄羅斯等地。

11、中國 四川汶川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裏氏8級,震中位於阿壩州汶川縣,並波及大半個中國及海外等地。人員及財產傷亡慘重。

·世界震級最大的是1960年5月22日的智利8.9級地震

·中國震級最大的是1950年8月15日的西藏8.6級地震

·死亡人數最多的是1556年1月23日的陜西華縣8級地震,死亡83萬人

其次是1976年7月27日的唐山7.6級地震,官方數據死亡25.5萬人(估計可達65.5萬人)

  • 上一篇:求大同市職業教育中心的具體位置!
  • 下一篇:SMART原则中的A代表()。广开机考个人与团队管理这一科的考试,求解答,谢谢!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