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天氣 - 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什麽意思

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什麽意思

‘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文變”二句,是引用梁代大文論家劉勰的話,出自劉勰《文心雕龍》的《時序篇》。大意為:文學的變化會受到社會情況的影響,其興衰與時代發展密切相關。

《文心雕龍》壹***50篇,《時序》壹篇是專門講文學和社會時代的關系的。在本篇中,劉勰詳細地追溯了文學作品的內容、風格與時俱變的情況:他指出,唐虞時代歌謠的質樸無華、心樂聲泰,是當時社會“政阜民暇”的寫照;戰國時期文章恣肆奇詭,是適應了當時社會上流行的縱橫雄辯之風。

漢代辭賦爭奇鬥艷,是當時社會上層“潤色鴻業”的政治要求的體現;漢末建安諸子,作品往往“誌深筆長,慷慨多氣”,是當時社會動蕩,“世積亂離,風衰俗怨”的反映;晉以來文學內容空泛乏味,“篇體清淡”,與當時社會清玄風氣的流行極有關系。

從文學史上的這些生動的例證出發,劉勰總結出文學發展的壹條重要規律,那就是,“歌謠文理,與世推移”;“質文沿時,崇替在選”,概而言之,就是“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

擴展資料

對文學發展的時代性特征的認識,在我國整個文學思想史中是壹脈相承的。先秦的《禮記·樂記》在總結樂歌的歷史變化情況時就說過:“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意謂:樂歌之情調是時代的反映,治世之音樂安詳和樂,緣於時代清平、政治和順;亂世之音樂悲哀怨憤,是因為當時的政治乖戾無道,百姓困苦。這也就是說,文學藝術是社會現實、時代風貌的壹面鏡子。

魏晉時阮籍在《樂論》中論述了這壹觀點,並直接提出“禮以變俱,樂與時化”的論斷。其後的魏收提出“文之為用,其來日久,其流廣變,諸非壹貫,文質推移,與時俱化”;孔穎達提出“詩跡所用,隨運而移”;歐陽修講“歷代盛衰,文章與時高下”。

這些都強調的是文學與時俱變的規律。後來,明代的李東陽曾從正反兩個方面講過這個道理:“天地間氣機所動,發乎音聲,隨時與地,無俟區別,而不相侵奪;然則人囿於氣化之中,而欲超乎時代土壤之外,不亦難乎?”

當時文人中有壹股泥古的風氣,公安派領袖袁宏道是壹位對抗復古逆流的英雄,而他也正是立足於“文隨時變”之理來反擊泥古之風的:“文之不能不古而今也,時使之也。妍媸之質,不逐目而逐時。”“夫古有古之時,今有今之時,襲古人語言之跡而貌以為古,是處嚴冬而襲夏之葛者也”。

人民網-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

  • 上一篇:推薦壹些好看的韓國電影
  • 下一篇:frontpage2000哪有啊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