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天氣 - 脊柱相關病的疾病概述

脊柱相關病的疾病概述

《靈樞·本臟篇》曰:“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則知所病矣。”特別是華佗夾脊理論的創立,就明確指出五臟六腑的病變為通過經絡傳輸於脊柱兩側的腧穴上,並在這些特異穴位上進行針刺、指壓、按揉,就能對五臟六腑進行診斷和治療。經絡學說中的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均循行於脊背兩側部位。歷代醫學家認為督脈為“陽脈之海”,總督壹身之陽氣。足太陽膀胱經中五臟六腑均有腧穴走行於背部,《真氣運行論》,記載有莊周說:“緣督以為治,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延年”……。這裏所說的督脈“總督壹身之陽氣”,而陰陽互根,相為表裏,陽生陰才能長。故全身十二經脈,都是緣督脈而發源的,所以說督脈是十二經的根本。因而背部的督脈線可作為治療疾病的中樞治療線。

《難經正義》曰:“五臟之俞皆在背,肺俞在第三椎下,心俞在第五椎下,肝俞在第九椎下,脾俞在第十壹椎下,腎俞在十四椎下,又有膈俞者,在七椎下,皆夾脊兩旁,各同身寸之壹寸五分,總屬足太陽經也。”又註曰:“胃俞在十二椎間,大腸俞在十六椎間,小腸俞在十八椎之間,膽俞在十椎之間,膀胱俞在十九椎之間,三焦俞在十三椎之間。又有心包俞在四椎之間,亦俱夾脊兩旁,各同身寸之壹寸五分總屬足太陽經也。”因此祖國醫學中許多治療內臟疾病的療法都常規的在背部進行。其實這就是最早脊柱相關疾病的診斷與治療。

西方醫學關於脊柱相關疾病的學說,是在壹百多年前(1885年),美國醫生D.D.Palmder首先提出了“脊柱與疾病相關理論”。1983年美國Porker手治法研究會在廣州學術交流時,曾報道說脊柱錯位後引起神經根、交感神經、椎動脈或脊髓損害出現相應的內臟癥狀。Rurhjackson在《頸椎綜合征》壹書中亦有頸椎病引起頸部、眼、耳、喉、胸部及心臟等器官癥狀的報道。1895年,美國有壹個名叫Harvey的民間醫生,他沿用壹種源自2500年前希伯克拉底時代的自然療法,為壹位因外傷引起聽力喪失17年的打更人檢查,發現患者第四頸椎棘突向後移位。他認為若將後突棘突復位可能會對患者有所幫助,經打更人同意後便采用手法復位,將後突棘突推回原位,打更先生的聽力奇跡般的恢復了。至此便拉開了壹個新專業的序幕,即脊椎矯正學。隨著脊柱矯正醫師在臨床上的不斷觀察及治療,發現許多似乎與脊柱無關的內臟疾病通過脊柱矯正也得到了改善或治愈,脊柱相關疾病學說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誕生的。前蘇聯謝爾巴克及其學派對節段反射理療法進行了深入研究,指出頸交感神經區域電療有調節大腦及器官營養的功能。據有關資料證明,目前世界醫學界在通過治療脊椎而達到治療內臟器官的病癥已達七十余種,可見脊柱相關性疾病在臨床應用中的價值。

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脊柱病因學說得到了不斷的發展和進步。在國內最早進行臨床治療及研究脊柱相關疾病的學術帶頭人,是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的魏征教授和龍層花教授,他們總結編著的《脊柱病因治療學》壹書,60年代,他們研究脊椎遭受損害後,造成脊髓、周圍神經、血管及自主神經損害所引起的壹系列病癥,並采用治脊療法治療的壹門新學科。其核心內容為脊柱及骶髂關節出現損傷或退變,從而出現脊柱功能紊亂(脊椎關節錯位、椎間盤突出、滑膜嵌頓)、韌帶鈣化、骨質增生,刺激和壓迫了神經根、椎動脈、椎靜脈、脊髓、自主神經而引起的壹系列臨床癥候。龍層花對脊柱的微細解剖及生物力學進行了細致的研究,並創立了著名的龍氏整脊手法,為手法治療脊柱相關疾病作出了重要貢獻。

宣蟄人教授自50年代初,從事軟組織損害性疼痛的診療研究,在6000多例椎管內外的軟組織松解手術中,發現椎管內外軟組織損傷,單純的機械性神經壓迫,不會引起疼痛,只會根據壓迫程度不同出現麻木征象。提出了脊柱軟組織損害所產生的疼痛,主要因素是軟組織無菌性炎癥刺激,創立了無菌炎性學說。並應用“以針代刀”的密集型壓痛點銀質針針刺治療脊柱周圍的軟組織損傷疾病,取得了確切療效。為脊柱病變、軟組織損傷病變治療作出了重要貢獻。

50年前,羅有明教授在繼承中醫骨傷科正骨手法的基礎上,對整脊手法進行了系統的總結,創立了著名的羅氏整脊正骨手法。同時,羅金殿主任,對羅氏手法經過五十余年的努力,在繼承發展傳統中醫正骨手法的基礎上,對羅氏正骨絕技進壹步的發展完善,尤其對高難度的頸、胸、腰骨折的整脊復位治療積累了豐富經驗。

山東威海頸椎病研究所潘之清教授從70年代初,對頸椎病進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頸椎病與血壓異常、心律失常、缺血性腦病、視力障礙、運動神經元性疾病等有密切關系,對脊柱相關性疾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

馮天有教授的《中西醫結合治療軟組織損傷》提出了局部軟組織發生解剖位置的微細變化是壹系列臨床表現的病理基礎,總結出了著名的現代馮氏整脊手法。

韋貴康教授在《軟組織損傷與脊柱相關疾病》壹書中,提出了脊柱相關性疾病是指由於脊柱軟組織損傷出現局部癥狀外,還伴有腦神經與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等壹系列的復雜的臨床癥狀。其病理改變是由於有脊柱力學平衡失調或其周圍軟組織炎癥改變,引起其他系統出現病癥。提出“脊柱與癥狀相關聯”的觀點。

董福慧教授《脊柱相關疾病》,總結出了脊柱相關疾病是由於脊柱力學不平衡而致肌張力失衡,骨關節輕度位移,刺激壓迫周圍的血管神經,涉及臨床各科,引起相關的臨床癥候群,治療時通過中西醫療法相結合,配合整脊手法,整復錯位的小關節,恢復脊柱的力學平衡,從根本上治療該類疾病。

王燮榮教授對脊柱相關疾病進行深入研究,總結出壹套頸椎成角定點復位法、胸椎反向推按復位法、腰椎反向推按法糾正脊柱錯位。

田紀均教授應用田氏手法對脊柱周圍的小關節錯位,即“骨錯縫”“筋出槽”進行田氏手法調整復位,恢復動態失衡小關節的原有位置。

張吉林教授根據其提出的椎間病理論,在中醫正骨推拿和傳統牽引的基礎上,模擬中醫推拿正骨手法中關鍵的整脊手法,設計出了治療脊柱椎間病的三維正脊儀,可瞬間完成人工推拿正骨所不能達到的復合動作。

王遵來主任在繼承羅氏手法基礎上,根據脊椎病變特點,創立了脊診診法及“三小壹高”整脊手法(即小角度、小力度、小手法、高療效)。

作者經過二十余年臨床應用水針刀微創針法,配合呼吸動靜整脊手法治療脊柱相關性疾病取得了顯著療效,同時對脊柱病變及脊柱相關疾病,提出了自己初步認識與見解。

隨著社會發展、時代進步、工作強度的不斷增加,脊柱相關疾病逐年呈快速上升趨勢,而發病年齡呈下降趨勢。從開始的中青年發病,逐漸發展為15歲以上的青少年發病。由於青少年學習壓力增加,負荷加重,長期俯案學習,使頭頸部後群肌肉長期性靜態拉力損傷,引起靜力性肌損傷,引發青少年出現脊柱相關性疾病。如頸源性頭痛、視力障礙、健忘等相關癥狀。因而發現青少年發病率占20~25%,20歲以上占30%以上,30歲以上占35%,40歲以上占45~50%,而50歲以上占60~75%,70歲以上占85%。

因而脊柱相關疾病是危害人類健康的百病之首。近期,國內外許多從事人體脊柱與健康研究的專家學者指出:人體衰老與疾病的根源,主要源於脊柱本身的病變與衰老,因而呼籲人類要重視脊柱、保護脊柱,延緩其退變,防其衰老,這樣才能預防和控制脊柱病變及脊柱相關疾病的發生。

脊柱相關性疾病多是由於以下原因引起。

壹、椎管內外無菌炎癥的病理機制:

脊椎病變及脊柱相關疾病的發生,椎管內外軟組織損傷,所引起的無菌炎性反應,炎性致痛物質壹方面刺激神經根鞘及神經根周圍的痛覺纖維,引起頸肩腰腿痛等臨床癥候群。另壹方面,導致無菌炎性軟組織粘連、結節構成的炎性粘連物,累及椎周的脊神經、交感神經節,出現臨床脊柱相關性疾病癥候群。這些所累及的癥狀,上至頭顱部,下至足趾,同時可累及深至內臟、淺至皮膚的相關癥狀,涉及臨床各科,如:內科病癥、神經外科病癥、心腦血管病癥、五官科病癥、口腔科病癥、婦科病癥、兒科病癥、男性科病癥。

二、脊柱立體三角動靜態失衡原理:

脊柱作為人體骨骼框架的中心力軸,是由多節動態椎骨與其間的椎間盤、椎間關節及椎周的肌腱、韌帶穩定結構緊密連結,構成的人體三維動態的中心平衡力軸。脊柱的穩定是靠周圍的肌腱韌帶構成的無數立體三角區來維系其全方位、多角度的穩定整體。構成脊柱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和脊柱與內臟功能之間在機構上的聯系、在功能上的協調、在病理上的影響。脊柱及其聯系的各個組織器官之間,都有各自不同的功能,而這些不同的功能,又都是整體活動的壹個組成部分,從而決定了脊柱和各組織器官之間在生理上是互相聯系,在病理上則是互相影響的。

脊柱是人體負重和運動的骨骼框架的重心力軸,其穩定是靠連接脊柱的軟組織由韌帶、關節囊、筋膜、椎間盤及肌肉構成無數的軟組織立體三角區來維護起平衡。由於姿勢不良或者在某壹特定姿勢下做重體力勞作而不適當的調節、劇烈運動前沒有做適當的預備動作、反復長期的輕度扭挫傷及頭頸、腰部受撞擊等因素均可造成椎周軟組織的損傷,從而出現軟組織的松弛、變硬(纖維化、鈣化、粘連、瘢痕形成、攣縮)或炎性改變,導致了維持脊柱軟組織立體三角的失衡,刺激壓迫了脊神經後內外支、自主神經、交感神經節、椎動脈甚至脊髓,從而引起多種脊柱相關性疾病及臨床疑難病癥。

  • 上一篇:如何申請MIT或者斯坦福大學的遠程MBA啊
  • 下一篇:SDH和PDH的区别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