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天氣 - 客家話是哪裏的話啊?

客家話是哪裏的話啊?

客家話 壹個民系成立的重要因素之壹就是有***同的語言。客家民系的***同語言即客家方言。客家方言又稱客 方言,客話,客家話,屬於漢語七大言之壹。從分布上看,主要在福建、廣東、江西,湖南,臺灣,四川 等7個省,海外有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等地。具體說,國內主要分布:福建——閩西地區的長汀縣,連城,上杭等8個縣;廣東梅州,惠州,蕉嶺等16縣市;江西南部寧都,瑞金,興國等14縣市。 此外,非純客縣,如福建南靖,平和,紹安,龍巖;廣東潮州,海豐,韶關,東莞;江西銅鼓,廣昌,永豐等不少縣市的許多地區也講客家話。此外,臺灣海南四川湖南等不同程度地分布著客家話。依據內部的 差異,客家話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類型:以長汀話為****的閩西客家話,以梅縣話為****的粵東客家話,以 贛縣蟠龍話為****的贛南客家話。進壹步,可以分為如下八片:汀州片(又稱閩客片),粵臺片,粵中片, 惠州片,粵北片,寧龍片,於桂片,銅鼓片。

客家話主要特點是:

語音上:多送氣音,古全濁聲母,不論平聲仄聲,大多變讀為送氣清音,如,“別,步,抱”多讀作 [p‘],“地,大,弟”讀作[ t‘-],“在,字,坐”讀作[ ts‘-],“舊,舅”讀為[ k‘-]。古非敷 奉聲母部分字今讀作,而客話讀重唇音,如“斧,分,放,腹”念[p-],“孵,訃”讀[p'-],“扶,肥, 飯”也念[p']。古曉匣母合口字,客家話中多讀[f]聲母或[v-],如火,花念[f-],“話黃換”念[v-]。古 是曉組聲母(如“基,欺,希”的聲母),在細音前不腭化,仍保留舌根及喉音[k k' h]的讀法;大部分 地區沒有撮口呼韻母,撮口呼韻母混入齊齒呼韻母;古鼻音韻尾和塞音韻尾各地不同程度地保留著;聲調 上,多數地區是6個聲調,少數地區有5個或7個聲調。閩西長汀話,連城,清流都沒有入聲,剩下平聲 分陰陽,去聲分陰陽,上聲自成調***5個調。粵東客話平聲入聲分陰陽,上去不分陰陽。閩西客家話的永定話,上杭話保留陰入陽入兩個聲調。

在詞匯語法方面,最明顯的是保留了不少古漢語詞語。如“禾(稻子),食(吃),索(繩子),面 (臉)”。還有壹些具有本方言特色的詞,如"目珠(眼睛)目汁(眼淚)"等。在語法上,常用壹些如“老, 公,子,哩,頭”等前綴、後綴;用壹些特定的助詞或詞語(如“黎,咧”等)表示動作時態;通過變化 指示代詞和聲調變化區分近指和遠指等等。

壹、客方言形成概況

客方言是漢民族***同語的壹個分支,它以廣東的梅縣話為代表。梅縣,這個名字為後起,據溫仲和《嘉應州誌》載,梅縣在南朝齊時,開始稱程鄉縣, 是時有南齊時人程旻[ m n]居嘉應州義化鄉,後人思其德,名其鄉日程鄉,名其縣為程鄉縣。到了後晉,程鄉縣原隸屬廣州義安改隸屬為南漢國時,始改恭州為梅州。宋時幾經改置, 至明清時又復稱程鄉縣,隸屬廣東潮州府。至於稱“嘉應直隸州省程鄉縣”之名,那是清朝雍正年間的事情,到嘉慶時,嘉應州升為府。直至民國,隸屬廣東省,廢嘉應州改稱梅州,後改為梅縣。 今梅州市含七縣壹區,即梅縣、興寧縣、五華縣、蕉嶺縣、平均縣、大埔縣、豐順縣和梅江區,均操純客方言。梅縣話是客家話的代表。

梅縣的命名,起自民國。據《梅縣市文物誌》所載舊制沿革, 梅縣應當包括舊稱三十六堡,即今現屬梅城及城郊區、長沙、水車、石坑、畬江、扶大、南口、荷泗、瑤上、大坪、石扇、西陽、白宮、丙村、雁洋、城東、松口(松東、松南)、白渡、隆文、桃堯、松源等區。 這些區與區之間的語言,其大系當然屬梅縣音系,可是微有差別。以梅縣話為代表的客家方言究竟怎樣形成的? 當代語言大師王力先生說:“‘客家’是‘客’或‘外人’的意思,因此,客家就是外來的人。”據壹九壹二年梅縣煥文閣出版《梅縣鄉土歷史讀本》載。“客民本中原漢族,皆河南光山、固始之民。”唐末因戰亂“移徙於汀 贛之間”後轉到廣東,到了宋末,梅縣壹帶舊是過客族,“遭元兵屠戮殆盡”,待元亂已定,復由灑贛之間“轉徙於梅”。清詩人黃遵憲《梅州詩傳序》雲:“此客人者,來自河、洛,由閩入粵,傳世三十,歷年七百,而守其 語言不少變”,“守其語言”屬什麽語言?清語言大師章太炎先生《客方言·序》中說:“廣東稱客籍者,以嘉應諸縣為宗”“大氏(抵)本之河南,其聲音亦與嶺北相似。”林海巖《客說》“客音為先民之逸韻”可見梅縣客家 為漢民,客話淵源,自然屬於中原先祖口語無疑,所以客家話保存了大量上古和中古語音。黃遵憲說:“余聞之陳蘭甫先生謂客人語言,證之周德清《中原音韻》無不合”(見《梅州詩傳·序》)。由於社會動亂,中原漢人 大批南遷,在經過長期流徙以後,這批被稱為“客人”的中原漢人最後定居於梅縣地區,其所操的語言慢慢對發展成為壹種方言——客家話,客家話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定型下來,形成壹種有別於漢民族***同語的獨立的、純潔的、 活潑的和豐富的客家方言。

二、從古代漢語看客家方言的形成

我們知道,語言隨著社會的產生而產生,隨著社會的分化而分化,隨著社會的統壹而統壹,也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梅縣客家話,是中國社會長期發展的必 然結果。客家話的客家人(客人)所操的語言。“客民本中原漢族”,既是中原漢民族,口音當然是中原音系,羅香林《客家源流考》認為“就種族遺傳說,客家民系是壹種經過選擇淘汰而保留下來的強化血統”,這就說明了 “客人是中華民族是最有力的壹派”(《梅縣鄉土歷史讀本》)。足見客家人是中華漢族無疑,客方言不是壹種獨立的語言,而是漢語的壹個支派。

(壹)客音和古音雖不完全相同,但在客方言中保存了很多古音,從客家 話的紐韻調上可以發現古音系統的壹些問題,在這裏我不打算作全面的闡述,因為古音與客音的異同,古今漢語專家在專著裏均有述及,我只是想從它們***同性的對應關系上談談紐韻情況,至於調的問題,對古漢語調類說法亦 不統壹,如古有二聲、三聲、四聲說,當今客話五華口語只有三聲,無去聲,梅縣地區其余縣都為六聲說,就難以考定“古”“客”真相。我認為客方言的紐韻與古代漢語有壹定的***同點和壹定的對應規律的,譬如說聲母,客 方言無濁聲母[dz]、[dz] 、[dz]、[v]、[η],只有塞擦音[ts]、[ ts’ ]、和擦音[s],在三十六字母中屬精、清、心聲母,無舌上音[ts]、[ts’]、[s],因此客人說“知”為“低”(di),說,“值得”為“抵得”等等都是屬 於上古語音,即清代音學大師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提到的“古無舌頭舌上之分”“求之古音,則與端、透、定無異”,這話的意思是說,等韻三十六字母的舌上音“知、徹、澄”在上古音裏,都是讀“端、透、定”即今人發 “zh”、“ch”、“sh”的舌後音聲母的字,在上古時有壹部分讀為舌尖母“d”或“t”的音,客方言正符合這個規律。錢氏又說“古無輕唇音”,認為凡“輕唇之音,古讀皆為重唇”“凡今人所謂輕唇者,漢魏以前,皆讀重唇” (見錢氏《音韻問答》)這話的意思是說,凡後代發輕唇[f(v)]聲母的字,在上古音裏都讀為重唇音 或[p]或[m],證之於客話,如說“飛”為“卑”,說“負”為“輩”,說“分”為“奔”,說“糞”為“笨”,說“斧” 為“補”,說“無”為“磨”等等,這就是客話中今天還保存下來的上古語音。章太炎先生在《國故論衡》中說:“古音有舌尖泥紐,其後支另,則舌上有娘紐,半舌半齒有日紐,於古皆泥紐也。”這話意思是說,今人讀“r” 聲母的字,證之於客話,客人說“汝(r )”為“妳(n )”,讀“乳(r )”為“能(n ng)”,讀“挼(ru )”為“挪(nu )”等等,這些都說明客話沒有“日紐”,日紐在古音系統裏應屬三十六字母的“泥紐”。

再說客方言的韻母的保存了壹部分古代韻部, 如羅 雲《客方言·自序》所說“今考客音耕清韻嬰聲諸字,與真韻因字諸字無以別也;清韻之情、貞、成、盈、呈,與真之韻秦、真、臣、仁、陳,無以別也;青韻之輕、屏、 萍、 ,與真韻之親音與清同;到臻韻這臻音與精同,就如顧(按:顧炎武)說非三百篇之正音,抑亦秦漢之古音矣。”這段話說明了客家話韻母系統與古韻部有不少相同相通之處,所謂“非三百篇之正音,抑亦秦漢之古音”是合乎事實的。 客方方韻母具有入聲韻尾[- p ]、[ - t ] 、[ - k ]和陽聲韻尾[ - m ]、[ - n]、[ -η ]特點,與《廣韻》系統相符,但韻尾[-η]在[ Z ] 、[ I ]之後變為 [ -n ]、韻尾[ k ]在[ Z ] 、[ I ] ,“痕”與“真”各別。

(二)客方言與古語詞

客方言是漢民族***同語的壹個分支,因此客話保留了大量的古漢語詞。著名音學大師章太炎先生對客家語言系統作壹過番研究工作,撰述《嶺外三州語》附在《新方言》後,選取了六十三條客話詞語,用《說文》、《爾雅》、《方言》、《禮記》、《毛詩》、《戰國策》、《老子》等古代典籍加以印證,說明客方言的詞源與客話所本,自誌漢民族壹派語言,早已如此。現舉幾條《嶺外三州語》例敘說 如次:

(1)《方言》說:“渾、 ”皆訓盛,郭 曰:“們、渾、肥、滿也”,《鄒陽傳》言“壤”子,壤即 也。故今三州謂小子曰滿子。 按(筆者,下同):今客方言對最小之子(子女中最幼者)即呼“滿子”,最小這女為“滿女”。

(2)《夏宮》“繕人”註:“繕之言勁也,善也”。善、美同意。三州謂美曰勁,亦謂之產。〈廣雅〉:“凈,善也。”亦謂之產,鄭公孫僑字子美,亦為產,明美、產同訓矣。 按:“勁”字客話讀[ k no]有美麗,漂亮之意。 ,客話讀[cts Bn],稱美而白凈之意。用於指物,如說“瘦肉”為“ 肉”(精肉)。

產,客話讀[csan],多指人(孩子)長得漂亮,也可指物。

(3)《說文》:“ ,白好也。”則旰切。三州謂人白好曰 。按:贊,客話讀[ts‘anC],很好的意思,對事物表示贊許,常說“異女贊”、“奇女贊”(蕉嶺)。

(4)《說文》:“桄,充也”古曠切。《樂記》“號以立橫,橫以立武”《註》:“橫,充也。謂氣作充滿也。”《釋文》:“橫,古曠切。”桄、橫同字。三州謂廓大充滿為桄,轉入庚部。 按“桄、橫同字”,但今客話音讀不同;從反切來看,古音是應讀“桄”為[ckuBng],但今管話讀“橫”為[cvBN],失去中古的牙音(舌根音)。今客家話說袋子裏裝東西裝得滿滿的為“桄桄鼓鼓”[ckUBN ckUBN ckUckU]。

上引章氏《嶺外三州語》,可以證明客話形成的歷史的悠久性,自詩書始,既具先民語言,然經時代的發展和先祖居地的變遷,與當今客話不完全吻合,這很符合語言發展的演變規律,所以客話的形成應該是與中華漢民***同語言並行而不悖。

(三)客方言的音變與古音——客家人的先祖居地,紀元前三世紀,曾居山東、山西,到了秦朝(紀元前249至209)被迫遷於河南、安微(見王力《漢語音韻學》“參考資料”引)等地。從客家人的先祖居地看來,多為王幾所在,中原冠冕之居,乃中華語源的正宗,客話 則為語言正宗的支派,故客方言仍保存大量古代漢語而不少變,如《詩經》第壹人稱“ ”字,與客話第壹人稱口語“崖( 涯)”的本源書面語“我(吾)”是同源字。因為客話“崖( 涯)”的讀音紐韻歸類屬頑母[N]、 拜韻[BI],正好與《中原 音韻》陽平聲疑母[N]、來韻[BI]相吻合。但“崖”的口語為[NB],開口呼,陽平聲。“我”的客話讀音屬頑母[N],在《廣韻》系統裏屬牙音疑母[N],韻部為上聲第十二歌[o],上古音屬侯部[o],因此,“我”的 讀音為[No],正合乎今天客話的讀音。但日常口語不說[No],而是說[NB],作物主代詞用,如說“我的書”[cNBkeC csU]這裏的,上古音屬魚部,《廣韻》屬麻韻《中原音韻》“家、麻”合韻,汪榮寶《論歌戈虞模古讀》說:“唐宋 以上,凡歌戈韻之字,皆讀音,不讀[o]音·魏晉以下,凡魚虞模之字亦皆讀,不讀音或[ ]音也”“吾”字雖然在今天客話中不能歸韻,但事實上是“我”字口語的另壹種書寫形式,如上述“吾”上古為魚部,實際讀音為[NB],“我” 在段氏古音十七部,“ ”在十六部,合音最近。可見,現今客家話書面語中的“我”和“吾”在上古音裏均應為[NB]。所以客話“崖( 涯)”、“我”、“吾”三字是同壹音義,分別為口語、書面語和物主義代詞的三種不同書寫 形式和讀音。而客話“我(吾)[NBN]《詩·邶風》“人涉印否”發生韻尾變化的結果,即“我(吾)”(陰聲)帶上鼻音韻尾則為“印”(陽聲),失去鼻音韻尾則為“我(吾)”,這就是客家旅順保存下來的古音。又如“端”字,在古音系統 裏屬端母[t],上古屬元部[an]。客方言“端”屬癲母[t],不送氣、韻部為還韻[an],合口呼。可見“端”客音與音相壹致。“端”即《詩經》中的“掇”字。《詩·周南·苤莒》:“薄言掇之:,”掇“音[tuan],《廣雅》:“掇,取也。”,“取” 統言之為“拿”,“掇”[tuat]、“端”[tuan]為“陰陽對轉”,“掇”即“端”。現今梅縣地區(含七個縣)客家話凡“拿”指用“兩手捧著”義常說 “端”,如“端菜”、“端飯”、“端前來”等等,這又證明了今天客話中保存了上古的語音語義。

(四)客方言語法特點與古代漢語——這裏所談客方言語法特點,只是舉隅之談,從此透視出客話的構詞特點與古漢語有相通之處,並非偶然撮合,而是繼承和發展了古代漢語,借以說明客話早已形成。

(1)同義復詞在古代漢語裏早已出現,也不乏其例,據王念孫《讀書雜誌·史紀第四》 “數讓”條載:“《廣韻》曰:`數,讓`責也,數讓邊文,猶誅讓連文,古人自有復語耳。”所說“連文”“復語”是同義詞連用,即是同義復詞,古已有之。客家方言中,同義復詞 的繼承應用,也是比比皆是,如說“雨篤濕”(即“雨濕衣”),其實“篤” 就是“濕”,“濕”也是“篤”,這是客話中保存下為的上古語音與構詞特點,因“濕”是輕唇,“篤”是重唇(見上引錢氏《音韻問答》,客話讀“濕”在古音系統裏則為“篤”,由此變可見古今客話演變之壹斑。客話繼承了古漢語同義詞復全使用的規律, 今天還保存在口語裏;又如客話有“行嫁”壹詞,事實上“行”就是“嫁”,“嫁”也是“行”,是同義復詞,這在古漢語中也能得到證明。《儀禮·喪服》鄭玄註:“凡女行於大夫以上曰嫁,行於士人曰適人,”《高唐賦》:“赤帝女瑤姬,未行而亡。”這此 句子中的“行”字都是“嫁”。今天客家人說嫁出之人到男家說成是“行嫁”,正是繼承了古代漢語這種說法特點同義復合的構詞方式。

(2)動詞重疊的構詞 方式,古漢語與客話無異中《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句中“行行”是動詞的重叠。 表示事物的狀態。客話中如說“目昌昌(客音[mau ]”,“眼瞠瞠(客音[ctaN”、“眼 (客話)[cmo]”、“頭眈眈(客音[ctBm])”等等構方詞式,非常豐富。

三、結束語

梅縣客家話的形成,從上述上古和中古漢語語音系統與客話對比看來,客話保存了大量古音,可以說它的形成應該在有中華漢民語言對已開始,至於發展和定型下來的客話,那又經過了多少漫長歲月?試從梅縣地區客家人的搬遷史看,現有較早的族譜“嘉應州黃姓家 譜載”:自豫南遷,二千二百年前已到江夏。”這說明梅縣黃姓客家先祖居地在今河南省,約在東漢建安年間遷往在今湖北地方;又興寧縣“廖氏族譜”載:“五世誠希公,原籍汝南,因五湖之憂,太元九年復遷江南。”這是說廖氏客人從河南汝南縣,因五胡之憂,在 東晉孝武帝太元九年(約在公元944年)再壹次遷徙到江南之地居住。兩姓族譜均未說到南下廣東,什麽時候?很難確切,至於客家人南遷的約略時間,應該是“及到晉朝(紀元後419)他們又不於於豫皖,於是徙於江西、福建多山區域。唐初,復經變亂,他們又被迫南移 ……在宋代(960—1278)他們當了兵,1279年與蒙古人(辦按:即元軍)戰於澳門之西,與宋之末主同死難者數萬人。大約在此時,他們也遷徙至廣東沿海各地,但直至明朝(1368)才算住定了(見王力)《漢語音韻學》“參考資料”引)”,後又從汕頭沿東而上至嘉應州 (今梅縣地區——梅州市)。客人由北至南的大遷徙,客居幾個省區,原屬中原先祖語言,所操客家口音,經沿途漢方言口語的影響,吸取了外來方音,到了廣東梅縣山區以後,口音逐漸定型下來,這就形成了今天的梅縣客家話。

  • 上一篇:魯迅簡介
  • 下一篇:visual foxpro 9 0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