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天氣 - 畢淑敏昆侖傷寫作背景,

畢淑敏昆侖傷寫作背景,

1969年,北京的“文革”正轟轟烈烈,不滿17歲的畢淑敏,卻悄然穿上軍裝,告別北京,作為藏北第壹批女兵,到達***和國這塊最高的土地戍邊了。這是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和喀喇昆侖山聚合的地方,平均高度在海拔五千米以上。前不久,我陪她考察京東丫髻山森林公園,畢竟是春天,天格外地藍,陽光格外地暖,空氣格外地清新,她深吸壹口,仿佛要把這藍天這陽光這空氣,全吸進去,而後慨嘆壹聲:藏北哪有啊,空氣稀薄,缺氧使人簡直難以生存。她不明白,那麽高的山上,陽光照著,覺不出暖和。當時與她同去的***有5名女兵。那個部隊從來沒有女兵,破天荒了。及至今天,軍區首長告訴她:當時也沒有,她們是唯壹的,後無來者了。三年後,她去新疆軍區軍醫學校學習,原本要去軍醫大的,因受林彪事件影響,重災區的軍醫大遲遲未招生,又不能再等,只有先走為上。在校成績優異,院方要她留校,想把她培養成壹名出色的外科醫生。如果真的留校了,壹心於救死扶傷的事業,或許真的能成為壹名出色的外科醫生,壹名教授專家,那麽是否還會有今天壹位幾乎家喻戶曉的出色的女作家,壹位國家壹級作家?她真心地感謝母校對她的厚愛與挽留,她對我說:部隊培養壹個醫生不容易,她不回去,以後所在的部隊就沒有名額了。她毅然回到阿裏那個地方,誰料女兵們都調了,報道時幹部科長翻出過去的名單,查出有個畢淑敏,性別中寫的卻是男性,因為這幾年裏部隊已無女兵了。壹幹就是5年,直到1980年轉業回北京進工廠,做醫務所長、主治醫師,1991年成為專業作家,前後行醫22年,對醫生職業,她是情有獨鐘,壹往情深,尤其有幾條生命就是在死亡邊緣,她壹把手拉回的。看到壹個個生命的復活與重新煥發青春,那份情感非常人所能體味。

初涉文壇

她父親也是壹位軍人,官至師級,在文學藝術方面有很好的天賦,只是由於那壹代人所處的環境,老人家壹生戎馬,始終未能從事文學。壹天,父親突然對她說:我看妳是可以寫壹點東西的。她也確實想把藏北的軍旅生

活表現出來,在父親的鼓勵下,悄然動筆了,壹周內就完成處女作《昆侖殤》。這是1986年,她34歲時。對於壹個從未寫過東西的人來說,起手就中篇,難免沒有底數與把握。丈夫蘆書坤騎著自行車送到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可往往也有例外,這部中篇第二年在《昆侖》雜誌發表,引起轟動,並獲第四屆“昆侖文學獎”,她從此步入中國文壇。這期間,她邊做醫生邊寫作,後來,發覺寫作與醫生是不可以同時做的。她十分敬重醫生的職業,盡管她做基層醫生,危在旦夕的病不多,但也要全心全意地做好,不能分心,這是壹個務實的世界,不能隨意誇張修改延誤,更不能有絲毫失誤,畢竟人命關天,責任感事業心要她必須這樣想這樣做。所以,她所在廠的壹名下崗職工,恰到她朋友家做保姆,談起她來,連連稱贊好大夫,眉飛色舞地談了半天,結果連該幹的活都沒幹。她深知寫作是壹個想象的世界,虛擬的世界,可以誇張,不滿意還可以修改,甚至推倒重來,即使寫完了,發表了好,不發表也無所謂,畢竟是自己的事,與人無礙。她成天在這兩個世界跳來跳去,總覺處壹種兩難境地。這時,中國有色金屬總公司慧眼識才,調她去做專業作家,懸壺濟世22年,要她從此脫下白大褂,離開醫生崗位,內心很痛苦,實在難下決心,況且她已近不惑之年,對以後的創作沒有把握。她手裏足足攥了兩個月的調令,壹番痛苦的徘徊思考,最後還是脫下白大褂,放下手術刀,有所取有所舍,有所為有所不為,人生很難樣樣兼顧,魚與熊掌全得。她自此壹心壹意寫作了,寫作,又深感底氣不足,便想方設法彌補,先是自學廣播電大中文系課程,而後又拿下文學碩士,正攻讀心理學博士。王蒙說她“我真的不知道世界上還有這樣規規矩矩的作家與文學之路。”她就是以這樣堅實的腳步,壹步壹步走到文壇的今天。

  • 上一篇:聶耳有什麽故事
  • 下一篇:鄭州用了16年超越了13座大城市,長沙和無錫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