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天氣 - 古詩詞課的教學總結語言

古詩詞課的教學總結語言

1.古詩詞課堂結束語

1.《減字木蘭花·碎紅如繡》——年代: 宋 作者: 舒亶

碎紅如繡。搖曳東風垂彩綬。擬倩柔條。約住佳人細柳腰。蜀江春綠。爭似枝頭能結束。纖手攀時。欲綰同心寄與誰。

2、《臨江仙·結束征鞍臨驛路》——年代: 宋 作者: 倪偁

結束征鞍臨驛路,長林積雪消初。天回春色到平蕪。不禁杯酒罷,便與故人疏。壹曲陽關歌未徹,仆夫催駕修途。非君思我更誰歟。西風吹過雁,應有寄來書。

3、《念奴嬌·去年秋半》——年代: 宋 作者: 韓元吉

去年秋半,正都門結束,相將離別。瀲瀲雙溪新雁過,重見當時明月。步轉高樓,淒涼看鏡,綠鬢紛成雪。晚晴煙樹,傍人飛下洪葉。還記江浦潮生,雲濤天際,湧金波壹色。千裏相望渾似夢,極目空山圍碧。醉拍朱闌,滿簪丹桂,細與姮娥說。倚風孤嘯,恍然身在瑤闕。

4.《綺懷》——年代: 清 作者: 黃景仁

露檻星房各悄然,江湖秋枕當遊仙。

有情皓月憐孤影,無賴閑花照獨眠。

結束鉛華歸少作,屏除絲竹人中年。

茫茫來日愁如海,寄語羲和快著鞭。

5、《宮詞》——年代: 宋 作者: 王珪

內苑宮人學打球,青絲飛控紫驊騮。

朝朝結束防宣喚,壹樣珍珠絡轡頭。

2.要賞析壹首古詩詞,求壹段完整的授課語言

陸遊 人物評傳 陸遊(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人。

南宋愛國詩人。父親陸宰是個具有愛國思想的知識分子。

家庭的教育,使陸遊從小就樹立了憂國憂民的思想和殺敵報國的壯誌。他自幼好學不倦,“年十二能詩文”,他還學劍,鉆研兵書。

二十五歲左右,向具有愛國思想的詩人曾幾學詩,受益不淺,從此確定了他的詩歌創作的愛國主義基調。 紹興二十三年(1153),他到臨安應進士試,因“喜論恢復”,受到秦檜的忌恨,復試時竟被除名。

直到秦檜死後三年(1158)才出任福州寧德縣主簿。宋孝宗即位之初,他被召見,賜進士出身。

歷任鎮江、夔州通判,並參王炎、範成大幕府,提舉福建及江南西路常平茶鹽公事,權知嚴州。光宗時,除朝議大夫,禮部郎中。

後被劾去職,歸老山陰故鄉。他“身雜老農間”,為農民送醫送藥,與農民結下濃厚的情誼。

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歲的老詩人,抱著“死前恨不見中原”的遺恨,離開人世。他生當民族矛盾尖銳、國勢危迫的時代,他懷著“鐵馬橫戈”、“氣吞胡虜”的英雄氣概和“壹身報國有萬死”的犧牲精神,決心“掃胡塵”、“靖國難”,但在政治鬥爭中,屢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擠、打擊,可是,他始終不渝地堅持自己的理想。

他壹生創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詩,將近萬首,題材廣泛,內容豐富。

還有詞壹百三十首和大量的散文。其中,詩的成就最為顯著。

前期多為愛國詩,詩風宏麗、豪邁奔放。後期多為田園詩,風格清麗、平淡自然。

他的詩最鮮明的特色是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他的詞,多數是飄逸婉麗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滿悲壯的愛國激情。

毛晉《放翁詞跋》說:“楊用修(慎)雲:‘放翁詞纖麗處似淮海(秦觀),雄慨處似東坡。’予謂超爽處更似稼軒耳。”

的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被前人推為南宋宗匠。所寫的政論、史記、遊記、序、跋等,大都語言洗煉,結構整飭。

陸遊是愛國主義詩派的壹個光輝代表。他的作品以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卓越的藝術成就,在中國文學史上獲得了重要地位。

他繼承並發摺了古典詩歌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優良傳統,在當時和後代的文壇上產生了深刻影響。 有《渭南文集》、《劍南詩稿》、《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傳世。

本文選其詩十壹首:《遊山西村》、《劍門道中遇微雨》、《病起書懷》、《關山月》、《夜泊水村》、《書憤》、《臨安春雨初霽》、《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其二)》、《十壹月四日風雨大作》、《沈園二首》、《示兒》;其詞五首:《蔔算子》(驛外斷橋邊)、《夜遊宮》(雪曉清笳亂起)、《訴衷情》(當年萬裏覓封侯)、《鵲橋仙》(茅檐人靜)、《釵頭鳳》(紅酥手);其文壹篇:《遊小孤山記》。 傳世名篇 遊山西村 題解 見《劍南詩稿》。

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陸遊因極力支持抗戰派將領張浚北伐,遭到朝廷投降派的排擠,自降興(治所在今江西省南昌市)通判罷官歸鄉,居住在山陰鏡湖之三山村。這道詩就是作者於乾道三年(1167)初春在三山村時寫的。

詩中記壹次鄰村之遊,描寫了山陰農村的美麗風光、熱鬧的節日氣氛以及農家的純樸好客,表達了作者對農家的深厚情誼。 原文 莫笑農家臘酒渾, 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 柳暗花明又壹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 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 拄杖無時夜扣門。 劍門道中遇微雨 題解 見《劍南詩稿》。

劍門關《在今四川劍閣縣境》是入蜀孔道,又是歷史名勝,歷代詩人題詠甚多。乾道八年(1172)冬,作者由南鄭(今陜西漢中)赴成都途經此地,即吟此詩。

關於其詩索解,或認為作者終生誌在恢復,這時是從漢中前線調往後方成都擔任閑官,故詩裏抒發的是壯誌未酬的感慨,作者並非向往當個詩人,而是不甘心於只當個詩人,內涵深婉,意在言外。劍門,山名。

原文 衣上征塵雜酒痕, 遠遊無處不消魂。 此身合是詩人未? 細雨騎驢入劍門。

病起書懷 題解 見《劍南詩稿》。作於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夏。

是時,遊在成都,被人攻訐而遭彈劾罷官,遂躬於田畝。春末夏秋之際,作者生病,雖生活愈加清貧,仍不忘恢復之意。

於是病愈即寫《病起書懷》二,以表其矢誌不渝之愛國情。 原文 病骨支離紗帽寬, 孤臣萬裏客江幹。

位卑未敢忘憂國, 事定猶須待闔棺。 天地神靈扶廟社, 京華父老望和鑾。

《出師》壹表通今古, 夜半挑燈更細看。 關山月 題解 見《劍南詩稿》。

作於淳熙四年(1177),時作者被彈劾罷官閑居成都,距宋、金達成“隆興和議”近十五年。詩中揭露“和戎詔下十五年”來將軍們“朱門沈沈按歌舞”的荒淫享樂,抒寫士兵們以死報國的“壯士心”被白白消磨的悲憤,和“遺民忍死望恢復”的迫切願望,表達了作者對朝廷求和茍安政策的憤怒譴責。

《關山月》,原為漢樂府《橫吹曲》篇名。 原文 和戎詔下十五年, 將軍不戰空臨邊。

朱門沈沈按歌舞, 廄馬肥死弓斷弦。 戌樓刁鬥催落月, 三十從軍今白發。

笛裏誰知壯士心, 沙頭空照征人骨。 中原士戈古亦聞, 豈有逆胡傳子孫? 遺民忍死望恢復, 幾處今宵垂淚痕! 夜泊水村 。

3.古詩的教學反思怎麽寫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通過《古詩兩首》的教學,力求體現素質教育的思想。

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古詩教學,首先要打破傳統的逐字逐詞逐句牽引,而後串詩意的串講式的教學模式,還給學生獨立思考、發揮想象的空間。

因此,在備課時,我緊緊圍繞以學定教的原則設計教學環節,從學生已知入手,探討未知。強調學生的積極參與和全程參與(課前、課中、課後)。

在兩首詩的教學中,適時地安排自學環節,鼓勵學生利用工具書查解字詞,給學生創建自讀自悟的機會。在交流自學成果的過程中,變單純的“師教生”為“生生互學”“生生互補”,變僵硬的教師灌輸為學生間的自我啟迪,從而充分地讓學生自主學習,自悟,自得。

第二首古詩相對而言易於理解,部分學生在學前就有接觸。就本課而言,有學習第二首詩的基礎,所以應發揮這壹優勢,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深入詩文的意境,讓學生對古詩詞有升華理解和再創造的空間。

在課堂上,設計了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學兩首古詩,如說壹說、讀壹讀、畫壹畫。這樣,從學生學習的需求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激發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積極參與的興趣,令學生利用各種方式加深了對詩文的理解,更為學生品味詩句意境及理解後的再創造架起了壹座橋。

在古詩教學中落實素質教育,不僅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還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對某些難點會形成不同意見,產生分歧的理解。

他們是辯論會的辯手,討論會的論者,教師則是辯論會的主席,既要鼓勵學生的獨立見解,又要在重點、難點之處,適時點撥指導,恰當地梳理問題,使學生在從辯到悟的過程中獲得提高。如,第壹首詩中“出”的意思在全詩中至關重要,對學生來講,在帶入句中理解時又堪稱難點。

就古詩學習而言,教師還要註意引導學生依詩句的意思展開想象,入情入境,加強有感情的朗讀。如在第壹首詩中引情入境,激情朗讀,大體可分五步:第壹,自讀自學詩文,初步想象景象;第二,教師配樂範讀,學生感知瀑布的氣勢;第三,學生邊理解邊想象邊朗讀,依據詩句在頭腦中形成畫面,讀出氣勢;第四,欣賞有關廬山瀑布景象的錄像片,詩畫結合,引導學生融入意境;第五,結合圖像及理解達到變感情朗讀為有創造性的朗誦。

在古詩教學中落實素質教育,還要註意課內外結合,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初步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如,課前,讓學生查閱有關李白、蘇軾兩位詩人的資料。

課後,收集兩位詩人的其他詩篇,使學生由此及彼,不局限於壹節課、壹本書,從而擴大學生信息量的交流。這樣做,可充分發揮語文課本為工具書的作用,不僅加大了教學密度,而且進壹步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壹、打破常現,改革古詩教學的課堂結構這節課,較大的突破就是改變了古詩教學由老師牽引著學生,逐字逐句串講詩意的傳統做法。課堂上,從學生自由背誦學過的古詩開場,引出今天要學的兩首古詩。

而後,安排自學時間,使學生有壹個潛心讀書的過程。在充分自學的基礎上,讓學生匯報“讀懂了什麽”,師生***同討論,互相補充。

對於學生沒有弄懂的問題,老師安排了質疑環節,啟發學生***同探討。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在學生自由發表意見的探討中,完成了教學任務。

這種設計,體現出對學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使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老師只是壹個參與者、合作者。

4.小學古詩詞教學反思

小學古詩詞教學反思是壹個很需要研討的問題,必須引起教材編寫、教師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視。

壹個是選材,是否合乎小學生的心理特征,是否對古文字詞能把握。二是如何把古詩傳授給學生,需要把握那些重點。

達到什麽程度。個人認為,這些問題不是壹兩句話能解決的。

在這個欄目也不適當。下面的文章可做參考。

小學生古詩詞教學反思 由於古詩中所描寫的景物事件、人物與學生生活的年代有壹定距離,學生們並不能很好把握它的內涵。在十多年的語文教學中,我總結出古詩教學的幾點方法: 壹、反復吟誦,陶冶性靈 古人有“七分詩三分讀”的說法,可見在學習古詩時朗讀的重要性。

通過吟誦古詩可以提高學生的聯想、想象能力,進而增加其藝術修養。所以古詩教學中必須要重視反復朗讀。

就朗讀的指導而言,應分三個階段進行。 初讀,感受詩意。

古詩的朗讀必須註重節奏和音律,要做到抑揚頓挫,要把握詩歌的情感基調。這些在初讀古詩時就應讓學生有所感受,使學生達到意會的程度。

精讀,加深理解。初讀是較為朦朧的理解,第二階段的朗讀要設置壹些問題或引導學生發現壹些問題,再與分析相結合,在朗讀中加深理解,在理解中朗讀鞏固,呈螺旋式交替縱深發展。

品讀,深化理解。在這壹階段的朗讀時要引導學生品味詩的關鍵詞句,理解詩的表現方法,在理解的基礎上,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腦海中描繪詩中的具體情景,感受詩歌的藝術力量,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簡而言之,反復朗讀是古詩教學中的主要方法,指導朗讀時必須要有目的(不是光把詩背熟),要循序漸進。既加深學生對詩意的理解,又陶冶了情操。

二、巧妙分析,理解詩意 1、借助歷史,使學生正確、深刻地理解詩意。 在唐宋浩瀚的詩海中,有大量的古詩是詩人對當時社會狀況所產生的壹種心聲,及對人生遭遇的壹種感慨。

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在了解創作背景後,才能對詩意有全面、正確地領悟。有了壹定的歷史知識,我們便可以正確理解到“山外青山樓外樓”,並不是南宋的繁華景象,而是茍且偷安的證據;“西湖歌舞”並不是升平氣象,而是亡國之音;“遊人醉”並不是對太平盛世的陶醉,而是樂不思蜀的醉生夢死之態。

教師如能恰如其分地引導學生搜集資料,適當補充壹些與詩歌有關的歷史知識,可以幫助學生消除壹些由時代造成的隔閡,還可鍛煉學生課外積累能力和自學能力。學生學習古詩時,是有歷史的“東風”可借的。

2、圍繞重點詞句展開分析。 大部分詩,它的內容是圍繞壹個詞或壹句話展開的,這就是詩中的重點詞句,這些詞句往往是詩人思想感情的壹個集中點,或是全詩內容所圍繞的壹個中心,抓住重點詞句有利於理清全詩的思路及詩人所要表現的思想。

在教學中,必須重視找重點詞句的方法,並將它作為分析的切入口或“破譯”詩意的重點。例如《早發白帝城》是李白在唐乾元二年春天遇赦,離白帝城乘舟東下時所作的。

全詩采用敘述和描寫相結合的手法,創造出壹個富有神話色彩的藝術畫面:晨曦初露,彩霞滿天,從白帝城飛出壹葉扁舟,沿著滾滾長江順流直下;兩岸猿聲,不絕於耳;層巒疊嶂,夾道迎接。

好壹幅長江三峽行舟圖啊!看來全是寫景,詩人是怎樣在寫景中抒發自己的感情呢?我們可以用抓關鍵詞句的方法來再現這個意境。詩壹開頭,詩人用壹“辭”字,把告別白帝城時的氣氛寫得十分自然而親切,接著用“千裏江陵壹日還”相對照,表現了詩人輕松愉快之情。

猿聲用“啼不住”修飾,足見詩人心情的喜悅。而以“輕”飾“舟”,足見詩人心情的輕松。

通過這些關鍵詞、句的點染,詩人披霞乘舟,順江東下的鮮明形象便歷歷在目,其歡快喜悅之情也溢於言表。描繪了詩歌的“境”,點出了詩人的“情”,學生的想象自然會進入詩歌的意境,和詩人的感情產生***鳴。

三、適時拓展,提高能力。 我國古代有許多優秀的詩歌都充滿了詩情畫意,古詩的教學,壹定要將學生領入詩的意境,體驗詩人的感情,詩情畫意地教古詩,教出古詩的詩情畫意。

如:教學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黃四娘家花滿蹊)壹詩時,我引導學生在充分理解每壹句詩意的同時,把詩句變成壹幅優美的風景畫,讓他們自己動手繪出壹幅彩畫,使他們在體驗創作樂趣的同時,從中受到美的熏陶。在學生動手繪圖以後,我再引導學生演壹演“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中的蝶和鶯,讓畫面在學生面前立體化起來、活起來;學生在扮演詩中角色的時候,充分調動了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把詩句沒有繪出而生活中有的聲音動態想象出來,極大地豐富了畫面,也成功體驗了詩的意境。

學習完這首古詩後,我采用以詩引詩的方法,讓學生把學過的《春曉》,課外畫壹畫,學生在似曾相識的意境中,再次體會到了生活的詩情畫意和詩人熱愛春天的情感。 四、古詩教學對教師的要求。

古詩教學中既要充分體現學生為主體,也要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對詩歌有充分地理解,才能有力地駕馭全詩,才能正確引導學生掌握詩中“有生命的東西”,才能給學生壹個充分施展主動性的天地。

教材入選的古詩多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程度而選定,容易理解接受的五言或。

5.如何做好小學語文古詩教學

傳統的古詩詞不僅引領學生感受語言美、意境美及情感美,而且身臨其境般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為提高學生的欣賞古詩的能力,現分享如何上好小學語文的古詩課淺薄見解。

壹、激趣導入,創設情境

教師通過創設情境的方式快速地進入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僅可以從作者的介紹及寫作背景,還可以從詩歌的主題內容出發。關於作者導入,當介紹王維的時候,王維既是壹名詩人,也是壹名畫家,可以從他的繪畫作品切入,初步從畫中感受詩人的情感。關於內容導入,比如《古詩三首》的《泊船瓜洲》及《秋思》都是以思念家鄉為主題的詩歌,再比如《送孟浩然之廣陵》和《送元二使安西》都隸屬於送別詩,教師在授課的時候,可以結合主題內容進行談話的方式吸引學生的註意力。

二、抓住關鍵詞快速理解詩的語言,入情入境體會蘊意

古詩的魅力在於每壹個字都有絕妙之處,每壹處景色都飽含作者的情感,每壹舉動都有深層的含義。在教學中先讓學生提出每壹行詩中不懂的字詞,讀讀議議,借助翻譯,體會每個字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含義。比如《遊山西村》古詩頷聯當中的“足”字體會了村民們對作者的熱情款待,尾聯當中的“柳暗”、“花明”描繪的是柳樹和花兒茂密的景色美,從而體現作者的心情轉變的過程,幫助學生理解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通過抓住關鍵詞,引導學生層層遞進分析詞意,為體會情感奠定基礎。

三、拓展延伸入情入境,設身處地體會情感。

詩人的靈感來源於生活,在課堂的教學基礎上,我們可帶學生走進生活,走進自然,走進情境中去,以自己的體驗、感受,去理解詩意,感悟詩意。比如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當中的“勸君更盡壹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引發學生思考在遠古時代,送別友人前往陽關,沒有任何的電子通訊設備,壹離別不知何時再相見。結合角色扮演,更深層次地體會友人間依依惜別之情。再比如《題西林壁》當中所蘊含的哲理,可以通過引導學生站在教室不同的位置觀看校園的壹角,感受不同的角度視野也不盡相同。引導學生親身經歷並結合詩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

四、反復讀中思,讀中悟。

新課程指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引導學生讀中思,讀中悟,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精心設計選擇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吟誦古詩文的熱情。因此,在課堂上,訓練學生有感情的朗讀,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讓學生在朗讀之中更深入的體會詩句所表達的喜怒哀樂,從而受到藝術的感染和情操的陶冶。

綜上所述,我們的古詩詞教學在課程標準新的理念下,應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把課堂還給學生,多實踐,多活動,走進生活,在生活中用語文,在語文課堂中聯系生活,讓瑯瑯上口的古詩詞誦讀充滿校園。

6.如何進行農村小學古詩詞教學階段性總結

下面我對小學古詩詞教學談談我的看法:

壹、解詩題,識作者

古詩詞是對生活的凝練,它源於生活,所以要先了解古詩詞的寫作背景,知道詩人當時的時代背景、處境和心態,然後再去理解詩意、體會感情就容易多了。比如教學曹植的《七步詩》,我首先讓學生閱讀《三國演義》中的有關章節或觀看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相關內容,這樣精心準備後,學生理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就得心應手,水到渠成了。 二、看註釋,說詩意

當代和古代使用語言的習慣差別已經很大了,小學生的語言基礎本來就很差,所以疏通字詞對於小學生來說很重要,特別是關鍵字詞的講解尤為重要。對古詩詞中關鍵字、詞的正確理解,是理解詩中情感意境的基礎,是學好古詩詞的前提,特別是對初學者激發濃厚學習興趣和古典文化積累起著重要作用。唐朝詩人盧延讓《苦吟》詩雲:“吟安壹個字,拈斷數莖須。”作詩煉句之苦由此可見壹斑,古代詩人對字的用法是非常講究的。因此,抓住重點字、詞分析理解詩意是古詩詞教學中的重點。如在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中的“孤”是“楚山”之“孤”,更是作者送走好友後的內心

三、想畫面,悟詩情

小學語文課本中的古詩詞往往比較短小,教學時壹味地引導學生去探尋準確答案,大量分析字、詞的意義是不科學的。內容死板,會使教學過程非常枯燥,失去學生的興趣,學生根本沒法體會到詩的優美。以詩言誌、以詩傳情是古代詩人作詩的基礎,所以每首詩作都飽含詩人的深情,教師只有在找準情感基點來激發學生的情、才能使學生在情感的驅使中學習古詩詞,從中汲取文學營養。

4、熟吟誦,多積累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這是清乾隆蘅塘退土孫洙對《唐詩三百首》的題詞,充分評價了唐詩三百首的意義和功用。也強調了誦讀的重要性,非讀不能見其美,非讀不能見其情,非讀不能見其意。通過反復背誦,變別人的為自己的,化知識為生命,這是很聰明的選擇。中國的古詩詞語言講究押韻,因而非常富有節奏感,讀起來瑯瑯上口,悅耳動聽,容易背誦。教師在指導朗讀時,要把握好詩人的情感基點,並讓學生明白讀這首詩的目的和要求,如何才能表達出詩人的豐富情感和心理特點。

7.談談妳學古詩的感受,或收獲

學校開展的“以讀代講”活動,我講的是《贈汪倫》這首古詩,本節課是把教與學結合,重在讓學生在學習古詩、感悟詩情的同時基本掌握自學古詩的方法和步驟。

壹、運用故事導入,激發學生的興趣。《贈汪倫》是壹首千古傳頌送別詩,但由於古詩內容的時空跨度太大,加之學生的閱歷背景又太淺,他們很難與詩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因此古詩的背景介紹能為理解詩意、感悟情感做很好的鋪墊。

我通過講述李白與汪倫的故事,使學生對李白與汪倫有進壹步的了解,並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二、紮紮實實,層層推進。

古詩的學習,從字詞開始,會讀、讀通,從理解字詞入手,進而理解詩句,讀懂詩的大概意思。低年級的學生只要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意即可。

我設計目的是以理解為基礎,以讀促理解,以朗讀促能力的提高。三、課外學習,拓展延伸。

世間離別情萬種,多有詩人訴心聲。除了這首《贈汪倫》以外,還有許多感人肺腑的離別詩。

我準備了兩首送別詩《別董大》、《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讓學生自學,擴展學習。但是設想和生成之間還是有很大的差距,上完這節課才知道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上完這節課,我覺得有幾點有待改進:壹、字詞環節要精簡。可能是我對學生比較放心,沒有讓學生進行系統的預習課文,學生對字詞的掌握比較慢。

提前讓學生做好預習,詞環節有點拖沓,可以更為精煉壹些。二、給學生總結學習古詩的方法。

結合這首詩的學習方法可大致分為五步: 1、課前查詢知詩人。課前布置學生查詢古詩作者及寫作背景資料,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2、介紹背景解詩題。不用老師介紹,而讓學生介紹自己搜集來的資料,老師總結。

3、質疑討論明詩意。先讓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劃出不懂的字詞,提出疑問後,再讓學生小組討論。

然後多讓學生交流、評議。老師要起到組織、指導、點撥的作用。

4、想象誦讀悟詩情。這個環節還要發展學生的朗讀能力和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5、遷移運用背詩文。這個作業就是要由課內延伸到課外,培養學生課外閱讀能力及古詩的積累。

每壹個步驟都有壹個訓練重點,都側重於壹種能力的訓練和培養。學習古詩的方法應該在給學生總結壹下,出示出來。

三、時間安排上應再合理緊湊些。前面導入到環節應該再精簡壹些。

還有在“拓展延伸”部分,在學生學會《贈汪倫》壹詩的基礎上,出示了《送孟浩然之廣陵》和《別董大》兩首送別詩,應該讓學生運用學習《贈汪倫》所掌握的方法自學這兩首詩,學生通過朗讀、吟誦領悟詩中所表達的朋友之間依依惜別之情。但由於時間把握的不夠準確,致使沒能很好地處理這兩首詩,而是壹讀而過,這壹環節的處理略顯粗糙了。

四、老師調動學生情感體驗不夠。古詩詞是詩人觸景生情、富有高度想象的作品,教學中,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不夠,借助了圖片反復引導,學生也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理解了詩意,沒能真正感悟到“看到朋友來相送時的欣喜萬分的心情。”

怎樣引導孩子真正走進文本,是壹個值得老師思考的問題。五、朗讀是最好的學習理解文本的方法,所以朗讀訓練要貫穿教學的始終,讓學生在讀中想象畫面,在讀中體會情感,並通過朗讀表達出詩句蘊含的感情。

不僅學習古詩如此,每壹篇課文都要以讀為主,讀中感悟。總之,短短的四行詩,但是要上好壹節古詩課卻不是那麽容易。

設計的內容很多,但好像什麽都沒有抓住,學生和我感到很疲憊。我在課上很努力的去創設情境,引導學生但為什麽沒能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沒能調動起他們的情感呢?我感到學生還沒能真正地走入文本,這是這節課最大的遺憾,也是我以後要努力的地方。

  • 上一篇:蘋果買voso還可以退款嗎
  • 下一篇:開元咨詢公司是國企嗎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