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天氣 - 開疆拓土殺伐四方:古代戰車堪比鐵甲坦克

開疆拓土殺伐四方:古代戰車堪比鐵甲坦克

開疆拓土殺伐四方:古代戰車堪比“鐵甲坦克”

先秦兵書《六韜》中論及“三軍器用,攻守之具”時,首先提到的是戰車,戰國時期的秦國素以“戰車萬乘,奮擊百萬,沃野千裏,蓄積饒多”著稱——馬車上的戰爭。

《羋月傳》劇中戰車沖殺的場景給軍迷們留下了深刻印象:送親路上義渠王帶隊來襲,騎兵隊氣勢洶洶,羋月駕車誘敵,掩護王後撤退,羋茵令燕國軍隊圍剿羋月,兩軍戰車對戰激烈,作為那個時代的大型兵器,能夠“陷敵陣,破強敵”的戰車,堪比現代戰爭中的鐵甲坦克。

相比劇中另壹大戰爭主角騎兵,戰車出現的時間更早,恩格斯在研究軍事發展史時就曾指出:“起初馬匹大概僅用於駕車,至少在軍事上,戰車比武裝騎兵的出現要早得多。”

在那個沒有機器裝置的年代,畜力作為戰車的動力是第壹選擇。采用馬匹牽引的戰車,機動力比步兵有了質的飛躍,給軍事行動部署的速度和活動範圍都帶來了相當大的提升,滿足了各諸侯國開疆拓土、殺伐四方的戰略目的。

除了強大的機動性,戰車的另壹大優勢在於防禦能力。在冷兵器時代,遠程殺傷兵器效率相對低下,戰車高大的外形和特殊的構造能夠有效抵禦刀劍、長矛等步兵武器;面對弓弩,戰車乘員手中的盾牌和身上的甲胄可以有效地進行防禦。

戰國時期,戰車被當作軍隊沖鋒的先導,常常與步兵協同作戰。戰車乘員壹般為3人,禦手在中間,戰將分守兩面,如是主帥,壹般都在左面,車右則大都由武藝高強、勇猛善戰的人擔任,戰鬥中,雙方的戰車壹旦進入弓箭的射程,兩名戰將與車後的徒兵就開始對射,目標自然首指車前的戰馬,次及禦手和戰士。

當對射不能阻止對方前進時,雙方就要放下弓箭拿起戈、戟,在兩車交叉駛過的短時間內,同時揮戈奮擊,左右兩側分別與對面的敵手進行交鋒,揮舞的長柄戈、戟,不僅可以觸及車右或主帥,還可以觸及中間的禦手。

這時兩位戰將除攻擊對方,首要的任務是保護禦手,因為禦手沒有兵器,且不能分散註意力進行自衛,否則車翻人亡,同歸於盡。如果壹次交鋒未決勝負,雙方即回車重新開始,事實上在大規模的車戰中,能沖過敵車陣型和步兵群而不被擊毀,有能力回車再戰的,往往是這場戰爭的勝利壹方。

秦漢以後,戰車不再是沖鋒陷陣、摧堅破敵的先鋒,而是更多的用於防守,西漢李陵、衛青都曾以戰車構築環形陣地,守衛大營,以防匈奴偷襲,北宋李繼隆也曾毀車為營,用數千乘大車重疊環繞外圍,將步兵、騎兵布置於中央,打退契丹軍隊的進攻。

  • 上一篇:怎麽查破發的股票
  • 下一篇:勇者鬥惡龍joker3和專家版的區別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