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天氣 - 關東有義士下壹句是什麽

關東有義士下壹句是什麽

關東有義士下壹句是興兵討群兇。

壹、原文

漢曹操的《蒿裏行》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初期會盟津,乃心在鹹陽。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

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生民百遺壹,念之斷人腸。

二、譯文

關東的諸州郡將領,都起兵討伐董卓及其黨羽這些殘暴的人。本來期望各路將領在孟津會合,同心討伐長安董卓。結果各有打算,力不齊壹,互相觀望,誰也不肯率先前進。權勢、財利引起了諸路軍的爭奪,隨後各路軍隊之間就自相殘殺起來。

袁術在淮南稱帝號,袁紹謀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璽。戰士常年征戰,鎧甲上生滿了蟣虱,百姓也因此死傷無數。累累白骨曝露於荒野之地無人收埋,方圓千裏都沒有人煙,聽不到雞鳴。壹百個老百姓當中只有壹人能活,想到這裏不免讓人肝腸寸斷。

三、鑒賞

這首詩被後人稱為漢末的實錄,是壹首反映現實的史詩。它反映了自初平二年(190年),關東各郡將領起兵討伐董卓,直到建安二年(197年)袁術在淮南(今安徽壽縣)稱帝這八九年間的重大紛繁的歷史事變和社會面貌。

重點寫各路軍閥以討伐董卓為名而擁兵自重,爭權奪利,自相殘殺,形成新的割據局面,從而給人民帶來沈重的災難。開篇'由義而動'到自相殘殺的記敘,表現了詩人英明的政治洞察力,對上層軍閥的內訌以及對下層將士、百姓痛苦的描寫表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

四、作者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壹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漢族。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締造者,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曹操精兵法,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史稱建安風骨,魯迅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

  • 上一篇:《魔兽世界》里面的CTM是什么意思?
  • 下一篇:全國十大旅遊景點都有哪些?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