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天氣 - 保罗·萨缪尔森的人物评价

保罗·萨缪尔森的人物评价

麻省理工学院校长苏珊·霍克菲尔德说:萨缪尔森“改变了他接触的一切”。

“从长远来看,我们都是要死的。”2009 12月13日,保罗·萨缪尔森,这位20世纪最伟大的凯恩斯主义者,静静地离开了我们。他的思想与行为与凯恩斯多有交集,且同时又在国家干预理论中 当凯恩斯正确,“经济学家和政治思想家的思想,无论其与否,都比通常所认为的力量更大”的时候,为了影响年轻人,他则表示:“假设我能够为这个 国家编写经济学教科书的话,我才不介意制定一个国家的法律。”这成为了他的一个为人们所熟知的口号,也成为了他辉煌人生中的一个脚注。“我是一个运动场上的 看座位,能够坐到上面去观察近一个世纪的基础性经济学的历史。”

他自称研究经济学,完全是“瞎猫碰上死消费子”的机缘巧合。 他终其一生都足够“幸运”——“我总是在祈祷的时间出现在祈祷的地点。”而在他六十多岁的时候,他已经意识到:“所有这些因为好运气所以导致 的事情,都应该把历史经济学中的根本性趋势这一背景来理解。”

按照出生日期记载,他出生于1915年5月15日。但是,他总 是觉得自己真正的出生日期是1932年1月2日上午,地点是芝加哥大学。“早上8点,当我第一次走进芝加哥大学的讲堂的时候,我又‘再生’了一次。那天 的讲座主题,是马尔萨斯的理论——直到密集超过程度了每出生土地所能够维持的人口生活水平达到最低限度之前,人口都将像兔子一样的增值,之后不断增长的人口则与出生率达到了 平衡。它们造成了简单易懂的一些不同的微分困境,以致我怀疑自己是不是遗失了什么神秘的复杂性。”

当时,这位“因为离家和学校近” 所以来到旧式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研究中心芝加哥大学的萨缪尔森,还只有16岁。而在他看来,1932年,是生而为经济学家的大好时机。因为当时的政治经济学 这个领域里,正在等待着新方法、新问卷、新好手与新问题的光临。“科学只是传染病,病人的数量越多,生理学与病理学研究越进步,治疗方法从病理学中产生。1932 年大萧条进入低谷期,一棵新苗正从腐烂的土壤中长出我们今天所说的宏观经济学。”

也许,比运气所导致的结果更重要 的,就是这样一个美好的现实:经济学正好适合他。他为学术研究而生。在当时,这个学科恰好在理论和统计上都进入了一个数学化的阶段。作为一个早熟的年轻人 ,“我一直熟稔于逻辑操作以及解谜的智商测试游戏。因此,如果说经济学对我来说是最理想的一个学科的话,也可以说,我也是经济学最理想的一个学科。”因此,他 就像茨威格一般提醒后人,“永远不要低估,在你的职业生涯早期就找到适合自己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这能够让可能的后进生变成开心的战士。”

<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他确实要感谢希特勒。正是邪恶,使得他在1935年到1940年逗留哈佛期间,能够让赶上它的经济学因为潮流的浪潮,Joseph Schumpeter,Wassily Leontief, 戈特弗里德·哈伯勒,以及“美国凯恩斯”阿尔文·汉森这些回避战祸的经济学家推动了这一趋势。同一时期的哈佛研究生,都具备在才华上的这种新哈佛能力。

理查德·马斯格雷夫、沃尔夫冈·斯托尔珀、艾布拉姆·伯格森、乔·贝恩、劳埃德·梅茨勒、理查德·古德温、罗伯特·特里芬、詹姆斯·托宾、罗伯特·索洛……——全部都是萨缪尔森的同辈们 ——变成了1950-2000年代世界经济学前线上耀眼的明星。“确实,哈佛造就了我们。但是,就像我之前已经多次写到的那样,我们也造就了哈佛。”

在哈佛,他开始成为凯恩斯主义者。1936年,英国内阁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发表了对他最有影响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一书。 该理论认为:现代市场经济同时出现困局,解开困局,是需要来自政府支出或者是减税的强力推动,除此之外,还需要采用广泛的货币政策来使经济得到修复。 许多经济学学生永远都会对不会19世纪的观点感到兴趣——它认为,在不需要政府干预的前提下,黑人市场可以医治失业。美国许多经济学者对凯恩斯的学说表示很大感触 兴趣,而萨缪尔森与自己的老师汉森则更加不断地宣传凯恩斯主义,把它进一步做了进一步的补充。萨缪尔森认为,凯恩斯主义是来自1929年4月的美国华尔街股票暴跌 开始到1933年基本停止这一切以及资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凯恩斯的理论对衰退的发展很有价值。因此,他从当时社会上提出待解决的问题——投资与就业 问题入手,来研究凯恩斯主义。逐渐的,他开始成为凯恩斯主义在美国的主要代表人物。并终其一生。

1940年10月,他开始来到麻省理工学院(MIT) ),这个他度过了所有学术生涯的地方。他很快就开始得到同行们源源不断的认同。其中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国家学术院、美国哲学学会、英国学术院等的会员资格。 各种阻碍也纷至沓来。但是,三个孩子的出生却让他的经济条件开始捉襟见肘。于是,他决定写作一本经济学教科书。他给自己设定的写作时标准——这本书不应该只 吸引学生,还应该具有成熟性和系统性的道德。他还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来集中讲述当时依然兴奋的人问津津的凯恩斯革命的观点。他说自己“殚精竭虑”来写作这本教材。他雇用 人们来增加图表、彩色图标及幽默小段。

很难低估这本叫做《经济学》的教材的巨大影响力。《经济学》让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了解 有了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观念。它以多种语言翻译出版,它“在给予这个世界一种通用性的经济学语言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学生们被它充满活力的散文 风格及与自己日常生活相关的性所吸引。此后,大量的教科书作者开始模仿这种写作方式。而《经济学》也使其作者跨入了富裕人士的行列。

< p>他的教科书——《经济学》——教育了学生们如何思考。他的经济研究成果——《经济分析的基础》——教会了专业的经济学家如何去研究贸易 在两本书之间,萨缪尔森重新定义了现代经济学。当经济学家“坐下来拿出一张纸开始计算或者分析什么东西的时候,你不得不说,在给他们提供 在使用工具及观念方面,没有人比萨缪尔森更重要了。”萨缪尔逊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同事罗伯特·M·索洛说。

1970年,当他获得诺贝尔经济时 学奖的时候,瑞典皇家学院称赞他“在提升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水平,比当代任何一位经济学家所做的都要多。”他被称为“最后一本百科全书似的” 他几乎改变了经济领域所有方面的学术思想,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到股票价格波动的随意性。

虽然在他之前,数学已经被社会科学家所采用,但是在他的影响之下,数学才称为了经济思维中的如此重要的主流工具。通过他,简单的数学预测获得了强大的理论预测能力。而“假如你做一次有关现代经济学家的成果的研究分析的话,你会发现,有庞大比例的标准的研究方式,都可以追溯到萨缪尔森一生的研究,”Solow说。

除了学生和经济学家之外,萨缪尔森观点的受益者,还包括美国的总统、世界性的领袖、国会议员以及美联储官员。他曾经担任过顾问的机构有:美国财政部、预算办公室、以及总统顾问委员会。他最有影响力的学生名叫约翰.F.肯尼迪。在1960年的选举之后,他曾经给这个学生单独上过一堂四十分钟的课程。在当选之后,虽然他作为肯尼迪政府经济顾问委员的主席的第一人选,但他却拒绝了这一提名。他在原则上就拒绝任何政府官职。他说,自己不希望把自己放到这样的一个境地上去,“不能说出和写出自己所相信的东西。”

他曾经讲过一个自己与弗里德曼之间的笑话:“如果魔鬼用一个精彩的理论来交换你的灵魂,这笔交易你做不做?”“我不会做,”弗里德曼说,“如果换的是不平等理论,我倒可以考虑。”而笑话背后,他与弗里德曼的经济学观点的争执,已经成为了美国20世纪经济史上的一段公案。他承认说,“我们几乎在任何问题上都彼此不同意,但我们依然还是朋友。”

跟自由派的萨缪尔森不同,除了国防及法律领域之外,保守派的弗里德曼在绝大多数领域里都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他认为把自由权交给个人,私有企业和竞争能够比政府做得更好。但在2008年,凯恩斯主义,以及它的强大护卫者萨缪尔森,却正式上演了一出精彩的“王者归来”。当衰退开始的时候,西方的各国政府们不再袖手旁观,而是积极参与甚至主导拯救市场的计划。

他曾经这样写道:“不同寻常之处不在于政府在多大程度上掌控经济活动,而在于在多大程度上它不掌控经济活动。”2008年,在他93岁时所接受的一次访谈中,他宣称:当下的这次经济危机,证实了他自己的经济观点的正确性——而这也证伪了他长久以来的对手弗里德曼观点的谬误。“今天,我们见识了米尔顿认为的一个市场能够调节它自身的观点到底有多么的错误。”他说。“……现在,每个人都明白了相反的观点,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得不到解决的观点才是正确的。凯恩斯的观点,财政政策以及赤字性支出,在引导市场经济时是起到了重要的引导性角色,再一次的得到了认同。我希望弗里德曼还依然活着,这样他就能够见证了他自己观念中的极端主义是如何导致自身的失败的。”

但他从不把凯恩斯主义当作是一种宗教。在经历了20世纪下半场的历史之后,即便是他也已经表示:“自己相信政府上演奇迹的能力的乐观主义,已经消退了”。“假如政府变得太大,太多的国家收入要流经它的手中的话,政府将会丧失效率,而且对于满足人们的需求变得迟钝,因此,它将开始威胁到人们的自由。” 他说。但是,他依然坚信,没有任何一位严肃认真的政治或者经济思想家会拒绝凯恩斯主义的核心性观点——与人为善的民主政府能够在避免经济问题领域里取得自由市场无法取得的成功。“政府和市场,它们单独任何一个,在没有另外一个的帮助之下,都无法服务于公***福利。”他最终承认。而有关其目的,他则在《我的人生哲学:政策信条和工作方式》一文中写道,“尽管对现实世界的实证分析指引并限制着我作为一名经济学家的每一个行动,我从未真正忘记对结果的道德准则的关注。我的准则很简单,就是支持处于劣势的人们,且(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憎恶不平等。

2009年12月13日,这位经济学泰斗级的人物,在其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家中逝世,享年九十四岁。“一如既往,在做那些能够给我带来纯粹乐趣的事情的时候,我的所得远大于付出。”在他六十九岁的时候,他就已经这样评价自己的一生。

建言中国:萨缪尔森于2008年11月撰文并在他去世后、于2009年1月在《中欧商业评论》发表,该文被一些评论者成为他的“中国遗嘱”。文章称,到2050年,十几亿中国人将会创造全球最高的年度总计实际国民生产净值。他建议:中国将来应该以奉行“适度中间路线”的经济体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中间路线是将深受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弗雷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 Hayek)等自由论者所钟爱的不受管制的自由放任体制排除在外的。

他指出,纯粹的资本主义不可能实现自我监管。它始终会造成不平等性的加剧和宏观经济波动的不稳定性。中间路线要求对市场和企业进行民主监管。虽然理性监管永远无法做到完美,但它是一个优于其它的目标。

并且,他向美国读者指出,中国未来的成功可能会受到美国爱国人士的欢迎。经济绝对不是零和博弈。瑞士财富的增多未必会以美国财富的减少为代价。

  • 上一篇:万载县青叶食品有限公司电话是多少?
  • 下一篇:流化床的粉碎技術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