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天氣 - 道學是什麽?

道學是什麽?

“道”,狹義的講,指的是中國道家文化,廣義的講指的是同道家思想相融合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或稱道學文化。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道學是什麽?相關內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道學是什麽?1

所謂道學,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道家學說,形成於先秦時期,並且在發展的過程中與儒家學說互相激蕩,都在我國古代占據了重要的地位。道家和儒家相輔相成,成為了中國古代文化的思想脊柱,也對我國的文化有重要的影響。

道學壹詞最早是出現在《隋書經籍誌》裏面的,其中最直接的意思就是老子創立的有關道的學說。道家的學說以道為最高哲學範疇,“道”就是萬物的本源,是宇宙中的萬物賴以生存的根本性的依據。道學主要包含宗教學的道教、哲學的道家以及生命科學的內丹學。如果狹義的去理解道學,那麽它僅指我國的道家文化,但如果要廣泛的說,道學就是自古以來同道家思想相通的中國傳統的優秀文化,也可以叫做道學文化。道家學派主要是通過道,來探索自然、探索社會、探索人的關系、探索宇宙間的萬物,道學的核心思想就是:道是過程、道是本原、道是規律、道是法則。

道學的主要代表有兩個——老子和莊子。其中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而莊子對老子的思想,在繼承的基礎上有所發展。

道學是什麽?2

“道學”不是曾經被譏諷為“假道學”的宋明理學,而是以黃帝、老子為代表的道家與道教之學。道教之學乃是對道家之學的繼承、發展,彼此構成了以“道”為本根,以生命完善為理想的大道文化學。

“道學”實質上統括道家與道教的文化傳統。集中反映近現代的道學研究成果,展示道學研究的發展脈絡和動向,這是十分必要的。

“道學”名稱內涵辨析:宋明理學與大道學說

在歷史上,“道學”名稱主要有兩種涵義,壹是指新儒家思想理論——宋明理學;二是指以黃帝、老子為代表的大道學說。

20世紀以來,壹談起“道學”,不少人首先想到的是新儒家思想理論。這種認定當然有其理由,因為唐代儒家學者柳宗元於《送從弟謀歸江陵序》中即以“道學”來指稱儒門之理,謂“聖人之道學焉,而必至謀之業良矣”。稍後的李翺也說:“吾之道學,孔子者也。”

到了宋代,“道學”名稱在儒家學者文集中就很常見了。無論是北宋時期的周敦頤、穆修、張載、程頤、程顥、柳開、胡宿、範仲淹、陳襄、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遊酢、楊石、李綱、胡宏、胡寅,還是南宋時期的廖剛、林光朝、朱熹、周必大、李石、呂祖謙、陳傅良、王十朋、樓鑰、彭龜年、楊簡、楊萬裏,都在自己的經學論著或詩文中使用“道學”名稱。

宋代“新儒家”被冠以“道學家”頭銜

鑒於此,元代脫脫在編纂《宋史》時即專門立了《道學傳》,他將二程、朱熹等側重於道德倫理論述的儒家人物包羅其中。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因與朱熹同姓,特別推崇朱子之學。由此衍生開來,程朱理學遂成為官學,被當作科舉考試的主體內容,成為文人士子躋身仕途的“敲門磚”。由於皇朝的大力推行,理學勃興,故而“道學”之名也在社會上廣為傳播。與此同時,以陸九淵、王守仁為代表的“心學”因其建立學說的經典依據與程朱理學基本相同,也被作為理學的壹個分支。這些新儒家代表人物,極力宣傳道德仁義學說,因而被冠以“道學家”的頭銜。

本來,在儒家陣營裏,“道學”是非常嚴肅的學術概念。與此相對應,“道學家”也應該是壹個頗為光榮的稱號。如果榮獲了這樣的“稱號”,那是值得慶賀的。不過,歷史往往嘲弄人。當壹批新儒家學者相繼標榜“道學”的時候,關於“假道學”的批評也隨之而起。例如明代弘治、嘉靖年間袁袠所撰《世緯》卷下即稱:“假道學之美名,以濟其饕餮窮奇之欲;剿聖賢之格言,以文其膚淺繆悠之說。”

明代道學濫用失真成為“假道學”

這裏的“假道學”雖然還不具備“假的道學”之涵義,而是說有人假借“道學”來滿足貪欲,裝扮自己淺薄、虛妄不實的謬論,但卻表明“道學”因為被盜用、濫用而失真。稍後於袁袠的顧允成在《小辨齋偶存》卷三中以頗為嘆惜的口吻說:“孔子之局變而為假道學,實人心淑慝之關,世道升降之界也。”顧允成這句話無疑是針對宋明理學講的。顧允成所謂“人心淑慝”就是人心善惡,而“世道升降”則指人間社會的興衰起落。

在他看來,孔子的學說是真道學,但到了程朱理學,孔子的學說發生了巨大變化,由之衍生出來的程朱理學等新儒學已經淪為“假道學”了。類似批評,在李贄那裏表現得更為激烈。他在《初譚集》卷二十輯錄了時人諷刺“假道學”的壹些故事,並且加以點評,指出:“道學,其名也。故世之好名者必講道學,以道學之能起名也。無用者必講道學,以道學之足以濟用也。欺天罔人者必講道學,以道學之足以售其欺罔之謀也。”在李贄看來,宣揚宋明理學的道學家們雖然把孔子之名及其學說掛在嘴上,但他們講的道學完全是欺世盜名,所以是“假道學”。

李贄認為老子代表的道家理論才是“真道學”

既然宋明理學被當作“假道學”,那麽“真道學”是什麽呢?

李贄認為,惟有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理論,才是真道學。他說:“自然之性,乃是自然真道學也,豈講道學者所能學乎?”照此看來,“真道學”的基本特征就在於“自然”二字,它意味著沒有偽裝、沒有欺詐,壹切出於本真,故而是“真道學”。

清代儒者辯明“道學”與“玄學”

這種“真道學”是那些為了圖謀名利而把“道學”掛在嘴上的人所無法學習的。李贄之後,清代許多著名的儒家學者壹方面繼續批評以程、朱為代表的宋明理學為“假道學”,另壹方面則明確指出“道學”實為道家之學。

例如毛奇齡就說:“惟道家者流,自《鬻子》、《老子》而下,凡書七十八部,合三百二十五卷。雖傳布在世,而官不立學,不能群萃州處,朝夕肄業,以成其學事。只私相授受,以陰行其教,謂之‘道學’。道學者,雖曰‘以道為學’,實道家之學也。”毛奇齡是基於揭露程朱理學背離孔孟立場的目的來介紹道家經典文獻的,在他心目中,“道學”本來就是道家之學。這種看法得到了惠棟、錢大昕等人的贊同。他們都承認,“道學”本來是道家的術語,《宋史》以《道學傳》來介紹儒家人物是不妥的,因此《明史》也不應該設什麽《道學傳》。

明清兩代,眾多儒家學者尖銳批評宋明理學,雖然是為了維護“儒家正統”,但其諸多論述卻讓“道學”名稱回歸於道家傳統,這種情況的發生絕非偶然。早在魏晉時期,學者們在敘說玄學淵源的時候就使用了“道學”的概念。《晉書》卷五十五《夏侯湛傳》謂:“夫道學之貴遊,閭邑之搢紳,皆髙門之子,世臣之胤。”意思是說,道學中的顯貴者,鄉裏有官職或做過官的人,都是名門望族的子弟。這裏的“道學”既指“玄學”,也指精通玄學的名士。

考其溯源,玄學可上溯於黃帝軒轅氏;換壹句話來說,“玄學”乃是以黃帝、老子思想為旨歸,所以也可以歸入“道學”範圍。這種思想文化傳統,在《隋書》卷三十四《經籍誌》有明確的論述:“自黃帝以下,聖哲之士所言道者,傳之其人,世無師說。漢時,曹參始薦蓋公,能言黃老,文帝宗之。自是相傳,道學眾矣。”

老子道學源遠流長 道學當回歸道家傳統

《隋書·經籍誌》這段論述表明,以老子思想為特色的'道學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它從黃帝開始,授受不絕,頗為久遠。此等道學雖然不像儒家那樣通過官方來確立師說,但也代有傳人。漢朝開始,由於曹參的推薦,能夠講授黃老之學的蓋公得到漢文帝的尊崇,從此以後,傳播道學的人越來越多了,形成了壹個巨大的思想潮流。考《隋書》卷三十三《經籍誌二》著錄了《道學傳》二十卷,而列於《道學傳》前後的則是《列仙傳》、《清虛真人裴君內傳》、《正壹真人三天法師張君內傳》、《宣驗記》、《應驗記》、《冥祥記》、《感應傳》等。可以看出,《隋書》編撰者是把道學與仙學、靈應、誌怪看作壹個大類來編排當時的書目索引。盡管這個分類不壹定十分合理,但卻反映了在宋代理學家將自己的學問稱作“道學”之前,道家與道教早已使用“道學”這個名稱作為其理論學說的總括,其著名人士則列入了《道學傳》之中。

事實證明,“道學”雖然曾經被用於指稱宋明理學,但在隋唐以前,這個概念則主要是在道家學派與道教中流行。基於尊重歷史的考慮,我們並不反對人們繼續以“道學”指稱宋明理學,因為那是學術自由;但也必須明確本項目關於“道學”的確切涵義。我們所說的“道學”不是曾經被譏諷為“假道學”的宋明理學,而是以黃帝、老子為代表的道家與道教之學。

道學是什麽?3

“道”,狹義的講,指的是中國道家文化,廣義的講指的是同道家思想相融合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或稱道學文化。漢代司馬談論“六家要旨”時曾經說過“道家使人精神專壹,動合無形,瞻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 道”也是中華民族在人類進化長河中積累的智慧的體現,從伏羲創建八卦圖形,到先知大德悟出河圖、洛書,道學思維就已經註入了這個民族的意識思維之中,這種思維發展到現在,已經是華夏民族的傳統民族文化,道學是中華的本土眾文化的核心,有很多借鑒道學思想延伸的壹些學說,也是圍繞華夏民族意識可以接受的思維形式而發展起來的。

“道”是對自然萬物客觀認識的方式,也是正確認識萬物智慧的凝聚詞,道包含天地之間正確認知的觀點,道分陰陽,也就是說世間的萬千世間萬物,都是有正確與不正確、好與壞、美與醜。,相對應的學說觀點,把這個觀點歸納壹個觀點符號也就是“道”。

“道”的淵源很久遠,從人類利用自身的智慧創造圖形,演繹壹個很久遠的圖騰,那就是伏羲立道的象形學說,遠古最有智慧的鼻祖就是伏羲做為華夏人群智慧的代表,傳說中的伏羲是人首蛇身,依照傳說中伏羲的形象創造出了“道”道字中的“首”是伏羲的頭,辶字旁,就是伏羲的軀幹,更形象的記載著人類的智慧伏羲也就是“道”

“道”被很多的新出學說借用後,賦予神秘、賦予萬能,詞藻修飾後,使人們不能夠正確的認識,看不清“道”的真正含義,道就是智慧。《道解》敬軒子

當代人民群眾對道學的解譯,大多都是參考古典本籍,由於道學理論體系和宗教理論體系分界曖昧,再加上經典古本理解認識上的偏差,使道學根本理論體系不被人知,以老子《道德經》為例,多種學術領域的認識解譯更有天壤之別,例舉宗教學術體系認為,道德經是道教界立教之本,從玄詞理解上過重,不理解意的表達只感受字面解釋的表達,所以從繼承既傳承上就出現了大玄門,和大虛幻的虛偽真理邏輯體系,整個學術體系的形成,通過了漫長的歷史階段,也衍生了眾多的學術流派,最為有影響力的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陰陽家、縱橫家、雜家、農家、醫家等諸子百家的空前盛況,華夏文化即如大浪淘沙,壹家壹說的絕對學術被壹次次的整合,每家學術體系最終體現的是道,有的學術體系理論維護的根本格局和宗旨也有廣域和本域上的區別,諸子百家學術理論的初衷基礎都出於捍衛天下,從實際的應用上壹家之說又不能完全的滿足捍衛天下條件和周密,就出現主體學術采納別家的道,在此的道是指智慧的、合理的、有效的正確方法,不悖離服務天下的學術為學、服務於政治權利的為術、只服務於本學術主體的為教,所以理解和認識道學就逐步清晰起來了,道學也就是華夏民族的智慧學,不含雜唯心主義論點的理論內容,道學被眾多學術流派沿用本意,也是道家得以完善繼承流傳的重要客觀條件。

  • 上一篇:俞敏洪励志演讲:心若不死,就有未来
  • 下一篇:繪圖工具VISIO使用攻略?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