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天氣 - 環境整治河道治理方案範文4篇

環境整治河道治理方案範文4篇

 城市河流作為城市的命脈,不僅有水體循環、水土保持、貯水調洪、水質涵養等功能,而且還能調節溫濕度、改善城市小氣候,健康的城市水體環境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下面,我給大家介紹壹下關於河道治理的方案 範文 4篇,歡迎大家閱讀。

 河道治理方案1

 黑臭河道的治理 方法 :

 城市河流作為城市的命脈,不僅有水體循環、水土保持、貯水調洪、水質涵養等功能,而且還能調節溫濕度、改善城市小氣候,健康的城市水體環境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城市“因水而生、因水而興”,然而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的加快,我國許多城市河流水質汙染和生態退化問題十分突出,甚至出現了季節性和常年性水體黑臭現象。因此,解決城市河流的汙染、恢復河流的生態和社會功能問題仍然是許多城市可持續發展過程中亟待解決的關鍵任務之壹。以下為黑臭水體治理方法:

 1.物理方法:

 ①引水換水 用“以清釋汙”方法對汙染水體進行稀釋,可以使水體黑臭關鍵性水質指標總磷和有機物汙染指標、高錳酸鹽指數濃度等有所下降。但對於蓄水量較大的水域,補水量太小起不到凈化效果,而提高補水量又造成水資源的大量浪費,費用高昂。所以“引水釋汙”只是起到壹個“治標不治本”暫緩效果,對於富營養化嚴重的湖泊,采用“引水釋汙”不是壹個長久之計。

 ②底泥疏浚 “清淤挖泥”可減少積存湖內的大量有機碳、氮、磷等營養物質,增大湖的蓄水量,是減少內源性汙染、減輕水體黑臭的有效途徑和 措施 。但是大規模清淤,可能會破壞湖泊原有的生物種群結構和生境,削弱其自凈功能,對生態修復帶來負面影響。

 2.曝氣復氧法:

 曝氣復氧對消除水體黑臭的良好效果已被國內壹些實驗室試驗及河流曝氣中試所證實。其原理是進入水體的溶解氧與黑臭物質(H2S,FeS等還原物質)之間發生了氧化還原反應。對於長期處於缺氧狀態的黑臭河流,要使水生態系統恢復到正常狀態壹般需要壹個長期的過程,水體曝氣復氧有助於加快這壹過程。由於河道曝氣復氧具有效果好、投資與運行費用相對較低的特點,已成為壹些發達國家如美國、德國、法國及中等發達國家與地區如韓國、香港等在中小型汙染河流汙染治理經常采用的方法。對於汙染情況嚴重,汙染長期排入的水體需配合生物方法及生態措施,因此,可做為輔助生物?生態修復的方法之壹。

 3.化學方法:

 化學絮凝處理技術是壹種通過投加化學藥劑去除水層汙染物以達到改善水質的汙水處理技術。近年來,化學絮凝處理技術在強化城市汙水壹級處理的效果方面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研究與應用,而隨著水體汙染形勢的日趨嚴峻,對嚴重汙染的水體如黑臭水體的治理,化學絮凝處理技術的快速和也顯示其壹定的優越性。但是由於化學絮凝處理的效果容易受水體環境變化的影響,且必須顧及化學藥物對水生生物的毒性及生態系統的二次汙染,這種技術的應用有很大的局限性。

 4.生物方法:

 Bacto-Zyme 1011系列生物復合酶 是壹系列天然有機的、含多種酶類的復合產品,並結合非離子表面活性劑和其他天然成分的蛋白質及無機營養物合成的壹種復合酶類凈化劑。

 河道治理方案2

 在人口密集的城市,由於缺乏自然水源補給,汙水廠排放的中水成為主要的河湖水源,加之多源徑流汙染,導致氮磷營養鹽超標、生境缺損、水體自凈能力減弱等問題,於是水體汙染黑臭、富營養化、藻類爆發頻繁出現,導致河道成為了城市的“露天排汙道”。

 城市河道汙染,嚴重影響人民的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導致各地民怨不斷。治理修復水生態、凈化回用水資源、確保生態水的質量,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整治當前經濟發展環境的重點,更是構建美麗中國、進行生態文明建設所必須的舉措。

 山東恒遠利廢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環保”為己任,改變傳統“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生態治理方式,在積極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的基礎上,利用“交叉學科”手段,系統整合多項技術,對城市汙染河道的生態修復系統進行科學規劃,建立起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城市河道生態綜合治理整體解決方案。做為國內城市生態治理解決方案提供商,我公司依托全面的技術優勢,可以提供項目咨詢、工程設計、設備制造、項目建設、運營管理的壹條龍綜合服務,從而系統地保證城市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我公司提供的生態綜合治理方案分為四個技術環節,可以實現閉環銜接,達到消除汙染、 變廢為寶 、生態循環的效果。

 零擴散疏浚技術

 受汙染湖泊河流,大量重金屬、有機質等沈積到水體下底泥中,我公司通過高精度、零擴散的整套設備不僅實現了水下底泥精確疏浚,並且消除了傳統疏浚帶來的二次汙染。

 該技術是我公司在引進國際先進技術裝備、結合國內河湖現狀進行優化、改進的新型環保疏浚方法。與傳統的清淤方法相比具有以下優勢:

 1、零擴散,無二次汙染

 新式疏浚方法可根據疏浚要求選用多種設備組合施工。在施工過程中,環保疏浚盒可將水下待疏浚區域密封,通過渣漿泵產生的負壓作用將底泥吸入密封設備內。整個疏浚過程對底泥及水體擾動小,基本無二次汙染物產生。

 密封設備可以與多種清淤船、挖掘機、長臂吊車配套使用,實現不同工況下的“零汙染”疏浚。

 2. 疏浚效率高

 其核心設備采用美國技術,由機械機構和疏浚盒內射出水流同時擾動河底底泥,負壓作用直接將底泥抽出,避免了傳統攪吸頭作業大量抽水做無用功,從而使其疏浚效率比傳統疏浚方法提高30%。

 3. 定位精度高

 從美國引進高精度水下傳感器及RTK定位系統。RTK基站固定在岸邊,可覆蓋半徑10公裏的施工區,移動端固定在施工船上同時接受基站及GPS衛星信號,使施工船舶水面定位精度達到厘米級。

 高精度水下傳感器彌補RTK系統水下定位不足的缺陷,可對水下施工點進行精確定位。系統配備可視軟件,船員在船艙中即可直觀掌握水下施工點的詳細狀況。

 此系統定位精度高、適用範圍廣,可以免受浪湧、天氣等不利條件的影響。

 4. 可控分選

 此功能適用於被重金屬汙染的底泥及生活水源地清淤。施工過程中依靠高精度的定位裝置可精確控制施工深度,其核心設備可對施工區域內的物質進行有效分選,如重金屬底泥清淤施工,只清理施工區域內含有重金屬的底泥,不含重金屬的砂石經高壓水流清洗後,留存在河底原位凈化水質。

 底泥脫水凈化技術

 底泥通過疏浚系統運至下壹環節的底泥脫水幹堆環節。經凈化處理的水達到排放標準後回到河湖內,同時對脫水後的底泥進行資源化利用。

 目前針對底泥的脫水凈化主要有兩種處理方法:

 1、土工管袋法

 土工管袋底泥處理法,可實現原位脫水,減少底泥體積和含水率,便於後續的資源化利用。

 清淤系統將河底底泥通過管道混合器與相應的藥劑充分混合後沖入土工袋中。清潔達標的水從土工管袋中滲出,固體顆粒留存在土工管道中。

 此工藝全封閉式施工,不易形成二次汙染,並可實現底泥的無害化處理。

 2、機械脫水法

 機械脫水法可實現整個脫水工藝的模塊化設計,實際中可以根據泥性及工況條件,選用不同的模塊。

 疏浚設備將底泥輸送至泥沙分離機,可將底泥中的河砂按需分離用於銷售或土木施工。分離後的泥漿充入沈降箱進行初步脫水,清潔水流排出,底部濃漿加入藥劑充分混合後,進入離心機或板框壓濾機等設備進行脫水。脫水後的底泥可由輸送帶或運輸車輸送至指定地點進行後續處置。

 此方法具有工藝緊湊、吞吐量大、功耗小、減量明顯的優勢。

 底泥資源化利用技術

 脫水幹堆的底泥經處理後,重金屬及有機質與藥劑發生反應,進行固化。同時因大量的底泥占用土地,長期存放風吹雨淋仍是汙染隱患。我公司經過長期科研攻關,研發的底泥協同固廢生產陶粒輕骨料技術是解決這壹難題的最優選擇。通過高溫焙燒將底泥變為具有廣泛用途的陶粒輕骨料,並將底泥中的有機質和重金屬固結在陶粒內部,徹底解除了二次汙染的隱患。

 生態修復技術

 利用底泥生產的陶粒因具備多孔、質輕、保溫、隔音的特性,具備廣泛的用途。例如超輕通孔的陶粒由於孔隙分布均勻,滲透能力強、吸水性強,可用於微生物、綠色植物的栽培,進而應用於浮床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等的建設,既有利於植物根系生長,還可凈化各種水系,是處理富營養化水體的理想方式。

 同時,通孔陶粒可廣泛應用在城市街道鋪設、綠化帶建設等市政工程,能吸收並鎖住大量 雨水 ,且可吸附塵土,是消除城市內澇,減輕城市熱島效應,改善環境的明智之選。現在國家正大力推行海綿城市建設,如將水體治理-底泥資源化-生態修復運用等閉環銜接,既能消除汙染變廢為寶,又能改善民生美化環境,可以實現經濟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擁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河道治理方案3

 大自然的產物河流為地球上非常珍貴的自然資源之壹,據統計全球約10%的面積屬於河流,在水資源總量中河流占比為0.1?。雖然其占比微乎其微,然而在為人類生存和經濟發展中提供了必不可缺的物資條件。

 河流與人類社會發展間具有密切的關系,河流不僅可為人類生存發展、農田灌溉以及養殖業等提供水資源,而且還具有壹定的觀賞性功能從而滿足人們對宜居生活的要求。然而,隨著工業原材料和大機器時代的出現,世界範圍內的河流均在壹定程度上受到汙染。特別是隨著經濟社會與城鎮化的推進,河流中被排入生活汙水、垃圾隨意堆放等汙染問題日趨嚴重,河流水質不斷下降[1]。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有關統計資料,目前人類社會與經濟可持續發展已受到河流汙染的嚴重影響,並已成為人類治理的主要內容之壹。水資源分布不均衡、水質持續惡化以及河道生態破壞嚴重等問題在我國河流中也同樣存在。中科院統計資料表明,全國約436條大中型河流均受到壹定的汙染,其中受汙染河流占統計數量的82%以上,全國5個主要大尺度流域的受汙染問題較為突出。據報道,部分地區的河流水質已無法滿足飲用水要求。由此表明,解決我國河流水汙染問題已經處於刻不容緩的地步。

 近年來,為保護河流水體環境和生態自然條件,我國建設實施了壹系列的河道整治項目並提出了水汙染防治措施[2]。在河道治理措施及方案優選方面許多專家開展了相應的研究,為河道整治和生態保護提供了理論支持。因此,探討分析河道生態治理模式及其建立原則,不僅可為治理效益評價和整治方案的優化決策提供理論參考,而且有助於實現人水和諧相處及河水資源的科學有效利用。

 生態河道概述

 西方國家於20世紀60年代逐漸開始重視本國河流的水汙染問題,並從多方面整治河道。隨著生態環境學的提出和應用,許多地區逐漸以生態學基本原理作為河流生態治理的依據,在該背景下下“近自然河道”的理念被提出應應用於河道整治。基於生態學理論許多學者提出了河道生態治理的概念,目前在學術界能夠得到普遍認可的生態河道治理概念為:在確保河流安全的情況下,為實現人類社會與河流生態的協調發展以及保證河道的生態系統平衡,有必要建立壹個持續穩定、健康開放的生態系統[3]。

 生態河道作為壹個完整的系統工程具有微生物、動物、植物等較為豐富的物種,通過多種復雜的生物鏈作用系統內的各類物種能夠實現物質的交換與能量傳遞,從而確保了系統的動態平衡與穩定。河流的外界環境與內部體系之間存在較為密切的作用關系,外界的降雪、降雨等作用可補給河流水資源,從而確保了水源的穩定性和持續性。另外,人類社會活動作為外界條件開發利用水資源。所以,外界條件與河流水系間具有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作用關系,在長期作用下處於動態平衡。

 2生態河道治理模式探討

 2.1生態河道治理存在主要問題

 我國河流分布較為廣泛且南北地區氣候環境存在較大差異,加之不同流域的水環境受汙染程度不盡相同,從而使得河道治理模式多種多樣,對於具體的河流應因地制宜的選擇適宜的治理模式[4]。結合我國河道治理實際情況和相關文獻資料,提出河道生態治理存在的不足。

 1)河道淤泥堆積、防洪能力差。

 通過現場實地調研發現,遼河流域許多河流的兩側河堤規模較小、形式單薄,甚至未采取相應的護岸措施,大部分河道均為達到河流防洪標準和設計要求。許多具有航運能力的河道,河岸、河堤長期的在風浪侵蝕和行船影響的作用下均受到壹定的破壞,部分河段存在大面積坍塌現象。另外,許多河道兩岸水土流失嚴重、岸坡植被較少,生態環境破壞較為嚴重。在降水徑流作用下地表土壤被沖刷進入河流,不僅擡升了河床的整體水位,而且在河低淤積甚至可造成河道的堵塞。野蠻式的開發建設為城市河道較為常見利用模式,由此進壹步侵占了河道寬度,加之生活垃圾及城市汙水的隨意排放使得河流水汙染問題更加突出。上述各因素不僅嚴重影響著河道的泄洪能力,而且給河道生態治理帶來了較大的困難。

 2)水汙染問題突出。

 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和國民經濟的發展,許多固體垃圾、生活汙水、工業廢水以及化工原料等汙染物在處理不達標或未處理的情況下被排入河流,這不僅打破了河道的生態系統平衡,而且使得河流水質不斷下降[5]。

 3)護岸形式結構單壹。

 為確保城市河道防洪安全,通常會對城市河段兩岸作加固處理,從而實施相應的護岸措施。然而實地調研發現,許多河流的護岸形式往往采用較為單壹的現澆混凝土、幹砌或漿砌石結構。這些護岸形式以保護河道防洪安全為主要目標,但是阻斷了河流系統與外界環境的交流,對水系統中的植物、動物等生產條件產生了極為不利的影響。

 4)人為的改變河道形態。

 防洪功能仍然為現階段河道治理最主要的目標,因此在治理過程中為保證河岸安全采用大量的塊石堆砌或鋼筋混凝土結構。另外,盡可能的以直線型河流走勢替代原先的彎曲河道,對河道原有的平衡與功能產生了嚴重的破壞作用[6]。

 2.2生態河道治理原則

 從生態學的角度分析河道治理,不僅要滿足傳統的泄洪安全要求,而且要考慮河道的娛樂、生態景觀等功能作用。在河道治理過程中應尊重河流的自然屬性,始終遵循生態平衡的原則保護水系統的物種多樣性,提高河流的生態修復與自我調節能力。

 1)尊重自然、敬畏自然。

 在生態河道治理過程中樹立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理念並將認為是最基本的原則,盡可能的維持河流的原有自然形態和原始屬性。另外,從生態學的角度充分發揮河流的自我凈化、自我清潔的功能作用。對於部分臨河建築物可按照水利工程防洪要求的水位、寬面寬度進行拆除,劃定河道藍線與擴寬河道,確定保護範圍與管理區間,應盡可能的避免使用水泥或漿砌石等硬化措施作為河岸護坡形式,所選擇的護坡材料應有利於提升濕地和植被率、提高河道的垂向連通性、有助於坡面植被的生長與修復,河道治理的選擇應考慮河道的親水性和多樣化原則[7]。

 2)可持續發展理念。

 在現代化生態河道治理中可持續發展屬於河流治理的基本原則之壹,也是河道整治必須考慮的重點內容。因此,為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環境、人類發展與河流的協調可持續發展以及改善河流的整體生態環境,河流生態治理必須要有能夠保證河道正常流通的水容量與水源[7]。

 3)植物合理配置措施。

 實踐表明,將足夠的樹木 種植 在河道附近不僅能夠提高河流的調節能力,而且可有效改善河道的水體環境。樹木在調節區域小氣候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樹木的枯枝落葉可增大降雨徑流時間和土壤入滲量,在保持水土和攔蓄徑流方面具有顯著作用。另外,河岸植物還可與水系統中的動物、植物產生交換,有利於增大水體的物種多樣性和河流的凈化能力。

 4)協調統壹性。

 在生態河道治理中還要考慮藝術設計、生態學及美學等多學科理論,從而使得治理後的生態系統與河流生態協調統壹,並為附近居民提供宜居的自然環境[8]。

 2.3生態河道治理模式

 “重建設、輕治理”的傳統治河理念已無法滿足現代化河道治理的要求,因此應明確生態河道的治理目標、詳細內容並改變傳統的理念方法,從而構建科學、合理的治理模式和治河體系,可從三個方面建立河道治理模式。

 1)河道治理機構。

 我國河流分布範圍廣泛且大小河流眾多,因此治理過程繁瑣且難度高,需要城建部、環境部、水利部等多個部門的協調工作。這就要求在治理過程中各部門應具有明確的分工與責任目標,在河道治理中充分融入生態治理、環保理念[9]。

 2)河道治理制度。

 科學、規範的制度是保障河道生態治理的重要基礎,規範化、系統化的治理制度是保證各項治理措施步入正規的重要依據,在河道治理中真正落實各項措施。

 3)治理措施。

 不同區域的河流其治理模式存在壹定差異,總體而言就是以軌跡化、數量化、流程化標準實施治理措施。軌跡化是指為便於查詢追蹤應建立河道治理臺賬,並確保資料的完整性;數量化是指為使得治理效益更加應量化河流治理標準;流程化是指需要建立標準的河道治理流程,從而避免工作疏忽和人為隨意性幹擾[10]。另外,為確保各項生態治理措施落實的到位並發揮其功能效應,河道治理部門應制定科學合理的考核辦法,對治理工作人員及其工作進行嚴格的監督管理並實施獎勵懲罰制度[11]。

 河道治理方案4

 城市河流作為城市的命脈,不僅有水體循環、水土保持、貯水調洪、水質涵養等功能,而且還能調節溫濕度、改善城市小氣候,健康的城市水體環境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城市“因水而生、因水而興”,然而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的加快,我國許多城市河流水質汙染和生態退化問題十分突出,甚至出現了季節性和常年性水體黑臭現象。因此,解決城市河流的汙染、恢復河流的生態和社會功能問題仍然是許多城市可持續發展過程中亟待解決的關鍵任務之壹。

 城市的景觀河道水體汙染主要是汙染源的侵入,如天然降雨、大氣中的揚塵、生活垃圾的侵入,長期積累的河底淤泥及淤泥釋放的有害物質。加上水體缺少必要的循環,溶解氧過低,缺少水生動、植物生存的環境,使水體逐漸失去自凈能力,加上河道底泥長期未清,使底泥不斷釋放分解為N、P等營養鹽,導致水體富營養化,水體逐漸變綠,藻類瘋長,最終導致“水華”現象,產生異味,容易發黑發臭。

 開展河道綜合整治是恢復提高河道基本功能的根本措施,是提高水資源承載能力,改善生態環境的有效途徑,是打造綠色生態河道的客觀需要。

 在整治過程中,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安全性:河道整治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防洪排澇安全,更重要是為了供水安全、生態用水安全和水環境的質量安全。水安全體系是構成河道生態系統的基礎條件。

 (2)生態性:生態性是指河道整治應滿足生物的生存需要,保證河道生態的健康發展為基礎。河道整治應以生態性為基本原則,盡量保留原有的生物群落及其棲息地,促使水體自然循環與凈化,實現河道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

 (3)自然性:蜿蜒曲折是河道的天然屬性,因此在河道整治中,應盡量保持河流的自然地貌特征,維持自然的水文過程,為水體自然流勢創造條件。

 (4)地域性:不同區域具有不同的特點,這種地域的差異性和特殊性要求人們在進行河道綜合整治過程中不能照搬照抄,要因地制宜選擇適應的整治措施。如流經城鎮居民區的河段在整治過程中宜註重景觀功能,滿足人們回歸、親近自然的要求,把水利工程和城鎮景觀結合起來,造當地濃郁的人文氣息。

 河道黑臭水體的治理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 物理方法:

 ①引水換水用“以清釋汙”方法對汙染水體進行稀釋,可以使水體黑臭關鍵性水質指標總磷和有機物汙染指標、高錳酸鹽指數濃度等有所下降。但對於蓄水量較大的水域,補水量太小起不到凈化效果,而提高補水量又造成水資源的大量浪費,費用高昂。所以“引水釋汙”只是起到壹個“治標不治本”暫緩效果,對於富營養化嚴重的湖泊,采用“引水釋汙”不是壹個長久之計。②底泥疏浚“清淤挖泥”可減少積存湖內的大量有機碳、氮、磷等營養物質,增大湖的蓄水量,是減少內源性汙染、減輕水體黑臭的有效途徑和措施。但是大規模清淤,可能會破壞湖泊原有的生物種群結構和生境,削弱其自凈功能,對生態修復帶來負面影響。

 2.曝氣復氧法:

 曝氣復氧對消除水體黑臭的良好效果已被國內壹些實驗室試驗及河流曝氣中試所證實。其原理是進入水體的溶解氧與黑臭物質(H2S,FeS等還原物質)之間發生了氧化還原反應。對於長期處於缺氧狀態的黑臭河流,要使水生態系統恢復到正常狀態壹般需要壹個長期的過程,水體曝氣復氧有助於加快這壹過程。由於河道曝氣復氧具有效果好、投資與運行費用相對較低的特點,已成為壹些發達國家如美國、德國、法國及中等發達國家與地區如韓國、香港等在中小型汙染河流汙染治理經常采用的方法。對於汙染情況嚴重,汙染長期排入的水體需配合生物方法及生態措施,因此,可做為輔助生物?生態修復的方法之壹。

 3.化學方法:

 化學絮凝處理技術是壹種通過投加化學藥劑去除水層汙染物以達到改善水質的汙水處理技術。近年來,化學絮凝處理技術在強化城市汙水壹級處理的效果方面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研究與應用,而隨著水體汙染形勢的日趨嚴峻,對嚴重汙染的水體如黑臭水體的治理,化學絮凝處理技術的快速和高效也顯示其壹定的優越性。但是由於化學絮凝處理的效果容易受水體環境變化的影響,且必須顧及化學藥物對水生生物的毒性及生態系統的二次汙染,這種技術的應用有很大的局限性。

 4. 生態濕地修復法:

 生態濕地具有降解汙染物,凈化水質的功能,使汙染水體流過生態濕地逐步降解汙染物,提高水質標準。但是生態濕地要求面積大,凈化效率低。目前,在上海經濟發達的中心城區不具備建造大型生態濕地的條件,而且對於重汙染水源無法治理,甚至會使生態濕地遭受破壞,植物死亡產生腐蝕質,釋放到水體中,造成更嚴重的環境汙染。

 5. 配水、調水方法:

 配水、調水對某壹城市、區域是壹個較為理想的方法,見效快,成本底,但是配水、調水不是真正解決汙染水體的方法,只是將汙染水體從某壹區域轉移到另壹區域,是上遊向下遊的轉移。如果大家都采用此方法,可以說是汙染水體的循環,是壹種“惡性循環”,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6. 生物?生態水體修復技術

 生物?生態水體修復技術主要是利用天然存在的微生物,在人為的幹涉下,在壹定的生存環境條件下,經過原位培育,增加微生物活性能力,通過微生物生命活動,將有機物轉化為無機物,逐步恢復水生生態系統,目標是恢復水體的自凈功能。

 生物?生態水體修復技術治理汙染水體方法很多,如建造人工濕地、生物氧化塘、生物濾床、生物激活劑等,但其核心內容就是利用載體將有益微生物培育成優勢群落,激活其活性能力。由於水體汙染成因不同,有害物質的成份也多樣性,在治理汙染水體的技術上采用單壹的技術是很難治理汙染的水體,必須有針對性的、采用綜合性的技術。在實踐中將物化(人工增氧)和微生物栽培技術相結合,整治景觀河道是比較理想的方法。這在國內外已有很多案例。

  • 上一篇:刀片服務器是什麽刀片服務器規格統壹好不好
  • 下一篇:散文《人生需要壹次說走就走的旅行》原創作者是鹽城濱海地稅劉震亞的那壹篇最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