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天氣 - 如何使用ppt課件引導學生在語文課堂自主學習能力

如何使用ppt課件引導學生在語文課堂自主學習能力

壹、激活學生學習的動機

學習動機,它是驅動人們去完成某件事情,達到某種目的的心理出發點。壹般情況下,動機越強,由動機所支配的行為便越發堅定,且表現出堅忍不拔,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意誌。而小學生的學習動機往往外露在“興趣”上。那麽,如何激發小學生的學習動機呢?

1、以“趣”激“趣”

鑒於兒童的年齡特征,心理學研究表明,“趣味”的事物尤能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誘發他們潛在欲望。例如,我在教學《草原》壹課時,設計巧妙且富有趣味的教學過程。我創設了“小導遊介紹草原美麗風光與風土人情”,“寫草原廣告詞”等情境,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並把這壹學習情境壹直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始終。激發兒童用多種多樣的閱讀方法去感悟草原的美,最後由學生用個性化的語言介紹草原,使學生的興趣壹直延續下去。“趣”得實在,“趣”得巧妙。

2、以“新”激“趣”

研究表明,新鮮新奇事物能刺激大腦皮層的神經中樞,激活其“興奮點”,少年兒童尤甚。亞裏士多德說:“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這壹句話充分闡明了“新鮮、新奇”誘發學生積極的效用。不難想象,墨守成規,千篇壹律的課堂怎能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學習的動機呢?故而,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註意以新激趣,時常給學生帶來新鮮感。我在自己的作文教學中,就強調課堂“有趣”、“有效”。例如在指導學生寫《壹次有趣的遊戲》時,我就讓學生壹邊做著有趣的遊戲(掰手腕),壹邊享受習作的樂趣(在語言實際運用中表達真情實感)。因為“新”,使兒童的思想得到完全地釋放,敢於大膽的想。因為“新”,使兒童在快快樂樂的心境中習作。

3、以“情”激“趣”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學是師生的雙向活動過程,教師只有以真誠、強烈的情感走進學生的心靈,以情動情,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許多知名語文教育專家也提出“在教學中壹定要有教師的感情投入,沒有感情就不能提高教學藝術。”“教師上課要有激情,要用教師的情感打動學生,這是解決教學藝術的重大前提。”“教師要善於把課文中無聲的文字魅力通過有聲的語言傳遞到學生的心中。”教學過程,是壹個信息傳遞過程。課堂上,教師不斷地向學生傳遞新知識,學生雖然有接收能力,但並不壹定樂意接受,關鍵在於這信息能否滿足學生的情感需要,或能否激起學生愉快的情感體驗。詩文都是以情鑄成的,教師講課時要情註其中,文字就不再是無生命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的,能給人以啟示、以鼓舞、以力量的東西了。教師必須充分調動自己情緒的感染力,給信息附加情感色彩,把課文中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見解、優美的語言、生動的情節......帶著濃烈的感情去教,讓學生閱讀、思考,學生的心田才必定得到滋潤,主動學語文的勁頭才會更足,學習自然就成為學生樂意接受的事情了。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學效果的成功與否,是以教師的情感表現深刻與否為基本條件的。忽視情感的傳遞熏陶作用,教師無情的教、學生冷漠的學,會大大降低教學的質量。正如黑格爾所說:“我們簡直可以斷然聲明,假如沒有熱情,世界上壹切偉大的事業都不會成功。”由此看來,教師情感投入是語文教學中不可忽視的變量,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將自己的情感和作品的情感註入到教學中去,其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二、著力引導學生積累、創新

從教育發展的階段來說,傳統語文教學是以“知識為本位”的,這從2000多年前壹直延續到上世紀中葉。隨著西方心理學的蓬勃發展,教育已走向“人的發展為本位”的階段。信息產業、知識經濟不斷地沖擊著傳統思維。於是“創新”便顯得日益迫切,也唯有不斷創新才能推動社會的發展。但“創新”是要有基礎的,是要在原有的積累上進行的。離開了基礎,我們的創新便成了空中樓閣。所以,分析兩者關系應該是傳承與發展的辯證關系。小學語文教學更應重視這壹點。

1、積累語言

荀子言“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厚積”才能“薄發”,我們經常說的“臺上壹分鐘,臺下十年功”都是強調了積累的重要性。作為語文教學,重視積累勢在必行。

(1)多讀

語文教學要抓語言,語言教學要抓語感,語感教學要抓誦讀。漢語詞匯豐富,運用靈活,要使自己對語言的運用不假思索、得心應手,必須對語言文字作千百次的重復,才能使語言文字的規律、含義、情味等在頭腦中固定下來,使大腦皮層的細胞之間,形成牢固的系統。熟讀和背誦便是完成語言強化的必由之路。強化誦讀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已為我國傳統的語文教學完全證明。古人為學,壹開始只是讀、背,頭腦裏只不過裝滿了壹堆“死”的語言材料。書讀得多了,背得熟了,學生對書中的文與道似懂非懂,憤悱在心了,教師才開始講解。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經過壹定的時間,就會產生如朱熹所說的“豁然貫通”的效果,既領悟了道,也掌握了文,頭腦中那堆“死”的語言材料壹下子活了。這種讀書方法看起來非常笨拙落後,其實這正是符合漢語特點的教學的高妙之處。巴金先生說過:“現在有兩百多篇文章儲蓄在我的腦子裏面了。雖然我對其中的任何壹篇都沒有好好的研究過,但是這麽多具體東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謂‘文章’究竟是怎麽回事。”巴金先生的話給我們的啟發是很深的。例如於永正老師教學《新型玻璃》壹文時,就將第壹課時幾乎全花在讀上,讀通,讀懂,讀會,讀好。

(2)說寫結合

葉老說:“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漸能駕馭文字。”語文教學的第壹要務是讓學生學習語言而熟讀背誦使書面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這是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的壹個重要機制。語言文字的訓練要從理解語言文字入手,落實到語言文字的積累和運用上。我執教《貓》這壹課時,在教學剛滿月小貓的可愛與淘氣以後,運用多媒體技術顯示小貓的淘氣可愛、生機勃勃的多幅動態畫面,然後讓學生把自己當作壹只小貓,將文章的第三人稱改成第壹人稱講述,這樣,學生目睹動態的圖像,耳聽動聽的聲音,興味盎然、聲情並茂地表現出小貓的惹人喜愛,不僅積累了語言而且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可謂絕妙之筆。又如特級教師徐善俊老師教《記金華的雙龍洞》,在充分認識了內洞外洞及孔隙的特點後,教者不是就此結束全課,而是設計了這樣的說寫訓練,“我們跟著葉爺爺玩了半天,現在就要和他老人家分手了,妳不想和他說幾句嗎?”啟發學生或贊美雙龍洞,贊美祖國的大好河山,感謝葉爺爺,寫出這麽好的文章供我們學習,簡述學到了什麽;或告訴葉爺爺,我們的家長也有美景,我也要把家鄉的美景寫出來,先說後寫,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歸納中心再不是索然無味的了。

誠然,積累語言並非只有這些,其他的諸如多欣賞精彩片段,課外讓學生多做讀書筆記等均是積累語言的好方法。

2、引導創新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創新呢,我認為應該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1)讓學生會質疑

“學源於思,思源於疑。”古人壹針見血地指出了質疑的重要價值。的確,在“主動學習”課堂教學中,質疑是體現學生主體地位,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壹個重要標誌。

A、保證質疑的時間。質疑既然如此重要,切不可走過場,所以,應該在時間上給予充分的保證。

B、處理好質疑的時機。壹般上語文課堂質疑或是課始從題目處質疑;或是課中針對內容理解方面的質疑;或是課後查漏補缺性質的質疑。比如《秋天的懷念》壹課,我們不妨讓學生從課題處質疑:“懷念什麽?”“秋天的懷念是什麽意思?”再如學習《挑山工》壹課,我們不妨抓重點句“從泰山回來,我畫了壹幅畫——在陡直的似乎沒有盡頭的山道上,壹個穿紅背心的挑山工給肩頭的重物壓彎了腰,他壹步壹步地向上登攀。這幅畫壹直掛在我的書桌前,因為我需要他。”讓學生質疑:“這個它指什麽?”“為什麽我需要它”抓住了這些問題,可起到牽壹發而動全身的作用。

C、教給質疑的方法。質疑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指發問。所以引導學生從“不”問”到“敢問”再到“會問”還涉及到壹個方法的問題。因此,教師要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這些方法有:①從題目處質疑;②抓重點詞句、關鍵語句質疑;③從課文中看似矛盾處質疑;④從文章前後聯系上質疑;⑤從文章重復處質疑⑥從標點處質疑等等。

總之,質疑是凸現“創新、自主”的最好手段。當然,質疑後要析疑、解疑。這樣,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大有補益。

(2)讓學生會辯論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辯論(討論)機制能夠極大地調動兒童的學習欲望。讓學生在辯論中主動,在辯論中創新,在辯論中提高。

A、辯在重難點。針對課文中的重點內容,組織學生辯論,可起到突出重點、化解難點的作用。比如《凡卡》壹課,文章最後寫爺爺收到了凡卡的信,凡卡做了個甜蜜的夢。這是作者壹種委婉的寫法,暗示凡卡的希望只不過是個美麗的夢,是“含淚的微笑”。學生不易懂。壹位教師在教學時,針對學生的分歧:壹方認為爺爺收到了信,另壹方認為爺爺收不到信,組織學生辯論,要求從課文中找出答案來說明。結果學生聯系當時社會背景,聯系凡卡寫信封等情況來說明。更有壹學生說:“即使爺爺收到信,也不會帶他走,因為爺爺當初就是養不活凡卡,把他送到城裏來的。”另壹學生馬上補充:“是的,這個結尾有力證明了當時社會中窮人命運的悲慘,今天我們卻......”思路壹經打開如泉湧......

B、辯在疑問處。在課文之中看似疑問的地方組織學生辯論。比如教學《倔強的小紅軍》壹課第二部分後,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陳賡說,‘我受騙了!’小紅軍真是騙陳賡嗎?”學生在辯論時明確正是因為這個“騙”顯示小紅軍的倔強的性格,顯示他寧死也不連累別人的高尚品質。“騙”字不但用得準,而且用得巧。

C、辯在恰當時。辯論畢竟屬於壹種較為高級的口頭表達、思維訓練的活動。教學時要註意選擇恰當的時機。“寧缺勿濫”,萬萬不可盲目亂用。

三、讓學生學會合作

新課程要求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參與意識,但在引導學生在進行學習方式的轉變時,有人將合作學習理解為課堂上討論學習,這種理解是有失偏頗的。合作學習不僅指課堂上學生互相討論,探討,也包括學生在課後與夥伴、老師、家長、同學等的交流,學生只要在這個過程中有所收獲,應該都是有效的合作學習,因此,合作學習應該滲透到整個學習過程中。如我在進行“保護環境,讓我們行動起來”的話題作文中,首先課前把學生分組,對當地水資源汙染狀況進行調查。A組考察當地河流情況。同學們發現,水面上漂浮著泡沫、塑料袋等白色漂浮物,壹股股濃烈的氣味相當刺鼻,河邊居民區垃圾成堆。B組去當地環保部門采訪有關的負責人,通過訪談找出水資源汙染的原因及政府對此的舉措。C組對河水受汙染的危害狀況進行生物實驗。學生把五只玻璃魚缸裏分別盛入壹定量的清水,然後分別倒入壹小勺農藥、洗衣粉、工業廢水、洗潔精、洗發精,再把五條金魚放入不同的魚缸中,觀察金魚的存活時間。課上,我讓學生結合調查資料,提出問題,用所學知識進行回答,然後讓學生針對“在環保中,我們青少年應該怎樣做”獻計獻策。最後學生根據調查、采訪、實驗、討論、探究的情況組織成文。這樣,學生不僅提高了環保意識,而且小組合作學習也取得了應有的效果。

四、創設和諧的課堂氛圍

主動學習的課堂教學是指學生學習主動、思維活躍。要如此必然就要營造寬松民主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有著良好的學習狀態進入學習。壹節課,學生的心理發展軌跡應當是這樣的:保持良好的心境進入課堂;在深入學習當中,由於教師的引導得法可能會產生高昂的情緒;在此狀態之下,教師、教材、學生壹切完全默契,學生的情緒就會變為激情,此時,課堂上就會爆發出了壹股強大的合力。在此作用下,學生學習就進入了壹種“自能”的狀態。換言之,就是“入情入境”。

1、營造平等的參與環境

教師要註意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使師生之間信息渠道能夠保持暢通。教學課堂上呈現出壹種“綠色平衡”。愛因斯坦認為,寬松自由的學習氣氛不知要比依靠呆板的訓練、誇大的權威和沽名釣譽的教育高明多少倍。教師應該對學生多壹點微笑,多壹點信任,多壹點寬容,要把盡可能多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語文課堂推崇真實,允許“實話實說”;鼓勵爭議,允許“自我表現”;倡導創新,允許“挑戰權威”;激發想象,允許“異想天開”。這樣才會真正讓語文課堂變成“任鳥飛”的天堂,“憑魚躍”的大海。

2、滿足成功的情緒體驗

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告訴我們“期望”存在的價值。教學中,教師只有對學生充滿期望,學生自己滿懷信心,期望才有可能傳遞、接受、生效,在這期間成功的“情緒”體驗起到了關鍵作用。語文教學中教師就要擅於創設成功機會的“最佳區域”,使師生的相互期望形成合力,轉為“成功”的情緒體驗,長此以往,師生就會把成功的體驗與學習的愉快等同,從而去追求成功的體驗,進而強化學習動機。比如壹位教師在執教《壹個中國孩子的呼聲》壹課時,教到“我仿佛聽到爸爸在呼喚和平!和平!和平!”壹句時,讓學生感情朗讀,但學生感情平淡。此時,老師仍不慌不忙,創設情境。以錄像再現“維和英雄遺體歸來的場面”的情景,再讓大家談談這是怎樣的壹個父親。他的犧牲是為了什麽,兒子此時是什麽心情?學生這才“柳暗花明”大有豁然開朗的味道,領悟到“這句話寫出了壹個維和戰士對和平的渴望,作為兒子,怎能不理解父親的心願。”這樣充分理解後學生再讀,效果大不壹樣。上例中,老師針對難點,並不灌輸給學生知識,而是讓學生先思後釋,先放後收,先扶後放。遵循認知“最近發展區”的規律,結果讓學生“跳壹跳,摘到桃”。這樣壹來,不僅學生享受到了學習成功的喜悅,教師也體味到了突破難點後的興奮,教與學達成了默契。

隨著新課程的廣泛推廣,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不斷深入,我們必須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反思,在反思中不斷改進、學習,提高自身的素質,積極采取對策,促進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究,才能真正意義上地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

  • 上一篇:shinee去过什么中国的综艺节目
  • 下一篇:2014山东阿胶多少钱一盒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