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天氣 - 文言文閱讀***5小題

文言文閱讀***5小題

1.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

1.B A.交好。

C.超過。D.登上。

2.B “卻”,連詞,表轉折關系。A.“對”,介詞;“被”,介詞,表被動。

C.“向”,介詞;“在”,介詞。D.“憑借”,介詞;“把”,介詞。

3.B 4.C A.文中只說“正人蜀依劉璋,不任用,誌意不得”,並未提及張松不被重用。B.法正向劉備獻策是在第二次見劉備時。

D.法正並沒有建議劉備帶上黃忠出戰。 5.斷句與翻譯 (1)克之之日/廣農積谷/觀釁伺隙/上可以傾覆寇敵/尊獎王室/中可以蠶食雍涼/廣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為持久之計 (2)①這以後依仗益州的豐富資源,憑藉天府的險要地形,用這成就帝王大業,就像翻壹下手掌那麽容易了。

②劉備聽說後非常忌諱(擔心)此事,去向法正詢問對策。參考譯文: 法正字孝直,是扶風郡人。

建安初年,法正到蜀郡投靠劉璋,不受重用,很不得誌。益州別駕(州刺史助理)張松和法正交往甚好,他們揣度著,覺得不值得與劉璋***圖大業,常常暗自嘆息。

張松到荊州拜見曹操後返回益州,勸說劉璋與曹操斷絕關系,去結交劉備。劉璋問:“誰可以當使者?”張松就推薦了法正,法正推辭,但在劉璋的堅持下,他不得已去了。

法正回來後,對張松稱說劉備有雄才大略,他們秘密謀劃,想壹起擁戴事奉劉備,卻壹直沒有機會。後來,因劉璋聽說曹操要派遣將領征伐張魯而心中害怕,張松就乘機勸說劉璋應當迎請劉備,讓劉備去征討張魯。

於是劉璋再次讓法正領命出使。法正向劉備轉達了劉璋的意圖後,便暗地裏向劉備獻計說:“憑將軍您的英雄才略,趁著現在劉璋懦弱無能,張松是州中的重要官員,可在內部接應,然後依仗益州的豐富資源,憑藉天府的險要地形,用這成就帝王大業,就像翻壹下手掌那麽容易了。

”劉備認為他說得很對,就逆長江西上,和劉璋在涪地相會。劉備向北到葭萌去討伐張魯,後來回軍向南攻打劉璋。

鄭度勸劉璋說:“左將軍劉備孤軍深入來襲擊我們,部下士兵不到壹萬人,軍民還沒有歸附他,他只能用田野中的莊稼作為軍糧,軍隊缺少必要的物資。 對付他的最好辦法,是把巴西和梓潼的百姓全部驅趕到涪水以西,將倉庫中的糧食和田野的莊稼全都燒掉,增高壁壘,深挖戰壕,按兵不動,等待他們到來。

他們到這裏,熬不過壹百天,就壹定會自行逃離。這時我們追擊,就壹定能抓獲劉備。”

劉備聽說後很忌諱此事,向法正詢問對策。 法正說:“劉璋最終不會采納鄭度的計策,妳不必憂慮。”

劉璋果然像法正所說的那樣,罷免了鄭度,不采用他的計謀。建安二十二年,法正勸劉備說:“曹操壹出兵就降服了張魯,平定了漢中,沒有趁著這個形勢奪取巴、蜀,卻留下夏侯淵、張鄰駐守漢中。

如今估量夏侯淵、張鄰的才智謀略,比不上我們的將領,發兵前往征討,就壹定能戰勝他們。在戰勝他們之時,我們就發展農業,積蓄糧食,尋找時機,上可以消滅敵寇,尊奉王室,中可以逐步占取雍州、涼州,拓展疆域,下可以堅守險要之地,作長久的打算。

這大概是上天把良機賜給我們,時機不能錯過啊。 ”劉備認同他的計策,就率領眾將領進軍漢中,法正也隨同前往。

劉備從陽平關向南渡過沔水,沿著山勢逐漸向前推進,在定軍山壹帶紮營。夏侯淵率兵來爭奪此地。

法正說:“可以攻擊他了。”劉備命令黃忠率兵登上高處擂鼓吶喊進攻,大敗夏侯淵的軍隊,夏侯淵等人被殺。

曹操西征,聽說了法正的計策,說:“我本來知道劉玄德不具備這樣的謀略,壹定是被人教授的。”。

2. 文言文閱讀(5題,***18分)齊桓晉文之事(節選)《孟子》齊宣王

小題1:B小題2:A小題3:C小題4:C小題5:(1)百姓說我吝嗇是應該的。

(2)百姓沒有受到愛護,是因為不願廣施恩澤。 小題1:王:動詞,統壹天下小題2:兩個“而”都是連詞,表轉折關系。

B.副詞,表示判斷,是/副詞,表示轉折,竟然。C.介詞,用 /連詞,表目的,來。

D.代詞,它們的 /副詞,表揣測語氣,大概。小題3:其余三項“之”都是代詞小題4:“他人有心,予忖度之”的話並非孟子所說。

“夫子之謂也”應理解為:(這話)說的就是您(這樣的人)小題5:(1)宜:應該,應當,1分;愛:吝嗇,1分;主謂倒裝句式1分(2)見:表示被動,1分;為:因為,1分;大意1分。參考譯文:齊宣王問:“齊桓公晉文公稱霸的事,可以講給我聽聽嗎?”孟子回答說:“孔子的門徒中沒有講述齊桓公晉文公霸業的,所以後世不曾流傳,我沒有聽說過。

如果不能不說,那麽還是說說王道吧。”齊宣王問:“具備怎樣的品德才能實行王道呢?”孟子答道:“通過安撫百姓實行王道,沒有誰能阻擋得了。”

齊宣王又問:“像我這樣的人,可以安撫百姓嗎?”孟子說:“可以。”齊宣王又問:“您怎麽知道我可以呢?”孟子回答說:“我聽您的近臣胡龁說,有壹次您坐在朝堂上,有人牽頭牛走過堂下,您問:‘牽牛上哪兒去?’他回答說:‘要殺了它祭鐘。

’您說:‘放了它!我不忍心看它那恐懼發抖的樣子,沒有罪過卻要往死地裏送。’那人問:‘那就廢除祭鐘的儀式吧?’您說:‘怎麽可以廢除呢?用羊去換牛吧。

’不知有沒有這回事?”齊宣王說:“有這回事。”孟子說:“有這樣的善心就足以實行王道了。

老百姓都還以為是您吝嗇,我本來就知道您是於心不忍呢!”齊宣王說:“的確有這樣(對我誤解)的百姓。齊國雖然不大,我怎麽會舍不得壹頭牛呢?就是因為不忍心看到它恐懼發抖的樣子,沒有過錯卻要往死地裏送。

所以才說用羊去換牛。”孟子說:“您不要奇怪百姓以為您吝嗇。

用小的換大的,他們又怎麽知道您的用意呢?您要是哀憐牲畜沒有過錯卻往死地裏送,那麽用牛跟用羊又有什麽區別呢?”齊宣王笑道:“這真個是什麽心理呢?我並不是吝惜錢財才拿羊去替換它(牛),老百姓說我吝嗇是應該的。”孟子說:“沒有關系,這正是仁愛之道,(因為您只)見到牛沒有見到羊。

壹個有仁愛之心的人對於禽獸,看到它們活著,就不忍心看著它們死去;聽到它們鳴叫的聲音,便不忍心吃它們的肉。所以,仁厚的人們總是遠離廚房的。”

齊宣王高興地說:“《詩》裏面講過:‘別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這話說的就是您。

我自己做了這件事,回過頭來要探索做它的目的意義,反而得不出。經您這麽壹講,我心裏又感到有些觸動了。

這種心地為什麽就能與王道仁政合拍呢?”孟子說:“有人向大王稟白道:‘我的力氣能夠舉起三千斤重的東西,卻拿不起壹根羽毛;(我的)視力能夠看清秋天裏剛換過的獸毛的末梢,卻看不見壹大車木柴。’您會同意(這種說法)嗎?”齊宣王說:“不,不會。”

(孟子緊接上去說:)“現在大王您壹片仁心,使禽獸沾恩,而百姓卻壹無所得,這是什麽原因呢?這樣看來,壹根羽毛拿不起來,是因為不願用力;壹車木柴看不見,是因為不願用視力;百姓不被愛護,是因為不願廣施恩澤。所以大王您不行王道,是不肯做,不是不能做。”

3. 文言文閱讀(5題,***18分)齊桓晉文之事(節選)《孟子》齊宣王問

答案小題1B小題2A小題3C小題4C小題5(1)百姓說我吝嗇是應該的。

(2)百姓沒有受到愛護,是因為不願廣施恩澤。 答案解析小題1王:動詞,統壹天下小題2兩個“而”都是連詞,表轉折關系。

B。副詞,表示判斷,是/副詞,表示轉折,竟然。

C。介詞,用 /連詞,表目的,來。

D。代詞,它們的 /副詞,表揣測語氣,大概。

小題3其余三項“之”都是代詞小題4“他人有心,予忖度之”的話並非孟子所說。“夫子之謂也”應理解為:(這話)說的就是您(這樣的人)小題5(1)宜:應該,應當,1分;愛:吝嗇,1分;主謂倒裝句式1分(2)見:表示被動,1分;為:因為,1分;大意1分。

參考譯文:齊宣王問:“齊桓公晉文公稱霸的事,可以講給我聽聽嗎?”孟子回答說:“孔子的門徒中沒有講述齊桓公晉文公霸業的,所以後世不曾流傳,我沒有聽說過。如果不能不說,那麽還是說說王道吧。”

齊宣王問:“具備怎樣的品德才能實行王道呢?”孟子答道:“通過安撫百姓實行王道,沒有誰能阻擋得了。 ”齊宣王又問:“像我這樣的人,可以安撫百姓嗎?”孟子說:“可以。”

齊宣王又問:“您怎麽知道我可以呢?”孟子回答說:“我聽您的近臣胡龁說,有壹次您坐在朝堂上,有人牽頭牛走過堂下,您問:‘牽牛上哪兒去?’他回答說:‘要殺了它祭鐘。’您說:‘放了它!我不忍心看它那恐懼發抖的樣子,沒有罪過卻要往死地裏送。

’那人問:‘那就廢除祭鐘的儀式吧?’您說:‘怎麽可以廢除呢?用羊去換牛吧。’不知有沒有這回事?”齊宣王說:“有這回事。”

孟子說:“有這樣的善心就足以實行王道了。老百姓都還以為是您吝嗇,我本來就知道您是於心不忍呢!”齊宣王說:“的確有這樣(對我誤解)的百姓。

齊國雖然不大,我怎麽會舍不得壹頭牛呢?就是因為不忍心看到它恐懼發抖的樣子,沒有過錯卻要往死地裏送。所以才說用羊去換牛。”

孟子說:“您不要奇怪百姓以為您吝嗇。用小的換大的,他們又怎麽知道您的用意呢?您要是哀憐牲畜沒有過錯卻往死地裏送,那麽用牛跟用羊又有什麽區別呢?”齊宣王笑道:“這真個是什麽心理呢?我並不是吝惜錢財才拿羊去替換它(牛),老百姓說我吝嗇是應該的。

”孟子說:“沒有關系,這正是仁愛之道,(因為您只)見到牛沒有見到羊。壹個有仁愛之心的人對於禽獸,看到它們活著,就不忍心看著它們死去;聽到它們鳴叫的聲音,便不忍心吃它們的肉。

所以,仁厚的人們總是遠離廚房的。”齊宣王高興地說:“《詩》裏面講過:‘別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

’這話說的就是您。我自己做了這件事,回過頭來要探索做它的目的意義,反而得不出。

經您這麽壹講,我心裏又感到有些觸動了。這種心地為什麽就能與王道仁政合拍呢?”孟子說:“有人向大王稟白道:‘我的力氣能夠舉起三千斤重的東西,卻拿不起壹根羽毛;(我的)視力能夠看清秋天裏剛換過的獸毛的末梢,卻看不見壹大車木柴。

’您會同意(這種說法)嗎?”齊宣王說:“不,不會。”(孟子緊接上去說:)“現在大王您壹片仁心,使禽獸沾恩,而百姓卻壹無所得,這是什麽原因呢?這樣看來,壹根羽毛拿不起來,是因為不願用力;壹車木柴看不見,是因為不願用視力;百姓不被愛護,是因為不願廣施恩澤。

所以大王您不行王道,是不肯做,不是不能做。”。

4.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小題

解析: (1)A(本題考查對文言文實詞的詞義的理解,A中的“逸才”應是“超出壹般的才華”之意。)

(2)C(本題考查對文言實詞、虛詞的詞義和用法的理解。能力層級為B。

A.第壹個“是”為形容詞,譯為“正確的”;第二個“是”是代詞,譯為“這”。B.都是動詞,第壹個譯為“做客”,第二個譯為“犯……罪”。

C.指代性副詞,譯為“他”。D.都是連詞,第壹個表目的,第二個表修飾。)

(3)D(A項說的是“篤孝”,B、C兩項直接或間接說其“博學”,D項說的是蔡邕托辭不願進京。) (4)D(本題考查對閱讀材料整體文意的綜合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並不是“沒有脫過衣服”,而是在季節交替時換衣服。B.並非為了“讓晚生後學都來尋找經書中的錯誤”,而是為了幫他們糾正錯誤。

C.蔡邕並非“義正詞嚴”。) (5)①蔡邕無意之中談起此事,深為嘆息,面部表情也表現出來。

②蔡邕上書謝罪,請求只刺面砍腳,以便繼續修成漢史。 ③況且他壹向以忠孝著名,而且判罪也無確切事實,殺了他豈不是失去人心嗎? (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

能力層級B。它既能考查學生對實詞、虛詞、不同的句式、句子間的語意關系的領會,又能考查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

翻譯時要求直譯為主,意譯為輔。不能漏譯,尤其不能漏譯要重點考查的詞語。

選擇合適的雙音詞。翻譯第①題必須註意譯出關鍵詞“殊”“之”“色”的意思和補出主語。

翻譯第②題,要註意“辭謝”、“乞”、“黥首刖足”的意思。翻譯第③題,要註意“且”、“所”、“坐”的意義和用法以及“無乃……乎”這壹反問句式。)

5. 求5篇文言文閱讀,含有原文、閱讀題目、閱讀答案和註釋

壹晏子之禦晏子為齊相,出。

其禦①之妻從門間而窺。其夫為相禦,擁大蓋,策駟馬②,意氣揚揚,甚自得也。

既而歸,其妻請去③。夫問其故。

妻曰:“晏子長不滿六尺,身相④齊國,名顯諸侯。今者妾觀其出,誌念⑤深矣,常有以自下⑥者。

今子長八尺,乃為人仆禦。然子之意,自以為足。

妾是以求去也。”其後夫自損抑⑦。

晏子怪而問之,禦以實對⑧。晏子薦以為大夫。

註釋:①禦:馬夫。 ②駟馬:四匹馬拉的車。

③去:離開,這裏指離婚。 ④相:擔任國相。

⑤誌念:誌向和思考的東西。⑥自下:謙虛。

⑦自損抑:克制自己,保持謙卑。⑧對:回答。

[譯文]:晏子擔任齊國之相時,有壹天出去。車夫的妻子,從門縫裏偷看她丈夫。

她丈夫替國相駕車,坐在傘下,用鞭子抽打著車前的四匹馬,趾高氣昂,很是神采氣昂。車夫回來後,他妻子要求離婚,車夫問她是什麽原因,妻子說:“晏子身高不滿六尺,身為齊相,名聞各國。

今天,我看他出門,智謀深遠,態度謙虛。現在看看妳,身高八尺,卻做人家的車夫,可是看妳的樣子,好像還覺得很滿足,我因此要求離婚。”

從此之後,她丈夫處處收斂,謙卑多了。晏子覺得奇怪,就問他怎麽回事,車夫據實相告,晏子就推薦他做了大夫。

1.解釋下列短語。(1)意氣揚揚: (2)名顯諸侯: 2.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兩個句子的意思。

今者妾觀其出,誌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3.選出理解和分析有誤的壹項。

( ) A.本文是寓言,簡短精練,含義深刻,含蓄地表明觀點、說明道理,說服力強。B.本文非常細膩地敘述了壹個故事,雖鮮明生動,但讀者難以把握作者的真實意圖。

用這樣的手法推薦國家大臣,似乎也不夠慎重。4.晏子是古代名相,結合文段,用自己的話說說他選用人才的標準是什麽。

答案:1.(1)趾高氣揚,得意洋洋,手舞足蹈,得意忘形等;(2)在諸侯各國都有很大的名聲。2.今天我看他出門,雖然誌向遠大,深謀遠慮,卻總是顯出自己很謙虛的樣子。

3.B4.晏子的標準是:有了缺點能虛心接受意見,並及時加以改正。二子魚論戰宋公及楚人戰與泓(①)。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②)濟(③)。司馬(④)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

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既陳(⑤)而後擊之,宋師敗績。

(節選自《》)註釋(1)泓:泓水 (2)既:盡,完了 (3)濟:渡過 (4)司馬:統帥軍隊的最高長官,這裏指子魚。 (5)陳:同“陣”,擺好陣勢。

[譯文]:宋襄公領兵和楚軍在泓水地方交戰。宋軍已經排好隊列,楚軍還未全部渡河。

子魚說:“他們人多,我們人少,趁他們尚未全部渡河,請下令攻擊他們。”襄公說:“不行。”

楚軍全部渡河,尚未排好隊列,子魚又將上述意見報告襄公。襄公說:“還不行。”

等到楚軍排好了陣勢,然後才攻擊他們,結果,宋軍大敗。1.解釋加點詞的意思。

宋人既成列( )2.翻譯下面的句子。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

3.用原文語句答題。(3分)文中“宋師敗績”是因為宋公錯失了發動進攻的時機:(1) , ;(2) 。

答案:1.隊列2.對方人多而我們人少,趁著他們還沒有完全渡過泓水,請(您)下令進攻他們。3(1)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如答後半句也可);(2)既濟而未成列三孔子見齊景公孔子見齊景公,景公致廩丘①以為養②。

孔子辭不受,入謂弟子曰:“吾聞君子當功以受祿。今說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賜之廩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

令弟子趣駕,辭而行。(節選自《呂氏春秋》)註:①廩丘:地名。

②養:供養之地。③未之行:沒有采納我的主張。

④丘:孔子,名丘。[譯文]:孔子拜見齊景公,景公贈予廩丘邑,以此作為孔子供養之地。

孔子拒絕不接受贈地,回到住處,對弟子說:“我只聽說,君子應當有功勞而受祿。時下我遊說景公,景公並沒有按我的勸導行事,卻賜給我廩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

於是令弟子駕車,辭別景公離去。1.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思。

(1)孔子辭不受 辭:(2)今說景公 說:2.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是亦不可以已乎?3.孔子為什麽不肯接受景公賜給他的供養之地呢? 答案:1.(1)推辭,拒絕 (2)遊說,說服2.這種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嗎? 3.孔子認為自己沒有功勞,沒有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沒有資格受供養之地。

四[甲]: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嘗趨百裏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壹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乙]:人之為學,不日進則日退。獨學無友,則孤陋①而難成。

久處壹方,則習染而不自覺。不幸而在窮僻之域,無車馬之資②,猶當博學審③問,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幾⑤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戶,又不讀書,則是面墻之士,雖有子羔、原憲⑥之賢,終無濟於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夫以孔子之聖,猶須好學,今人可不勉⑥乎?(節選自顧炎武《與友人書》)[註解]①[孤陋]片面、淺陋。②[資]盤纏。

③[審]詳細。④[。

6.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後面題目

小題1:B 小題2:C 小題3:D 小題4:(1)聰明的人如果遇到聰明的人,那麽智慧也不足以依靠。

(2)劉備只是謀略缺乏並且勇猛不足,所以有比不上兩人的地方,但他不知道用自己的不足去取得勝利,那就夠糊塗的了。小題5:梁 丘 據 謂 晏 子 曰 :“吾 至 死 不 及 夫 子 矣 !”晏 子 曰 :嬰 聞 之 /為 者 常 成 /行 者 常 至 /嬰 非 有 異 於 人 也/ 常 為 而 不 置 /常 行 而 不 休 者 /胡 難 及 也 小題1:。

7. (壹)、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題

4、A(投,投遞遞上(詩文等),以求接見) 5、B(1句中“而”表轉折,譯為“但是”,“不過”。

2句“而”譯為“因而”,“於是”,表結果。3句中“以”意為“認為”。

4句中“以”意為“用”“拿”。) 6、B(“疏而不報”之“報”是“回答”之意。)

7. 後輩的文章,總沒有合他心意的。 8. 大概是因為要報答陛下您大力提拔的恩澤罷了,絕不是輕易進諫。

9. 從此,白居易勸諫有很多被皇上聽取采納。 附:譯文:白居易從小聰明過人,胸懷宏大開闊。

他在十五六時帶著壹篇文章,去拜訪著作郎吳人顧況。顧況擅長寫文章,不過性情浮躁,看不起別人,後輩的文章,總沒有合他心意的。

看過白居易的文章之後,顧況高興地迎出大門,把白居易請入相見。他說:“我以為文人已經絕跡了,沒想到又遇見了您”。

白居易文辭豐富華美,尤其擅長寫詩文。他寫的上百篇詩歌,篇篇意存諷喻。

因為他的詩歌針砭時欲的弊病,補救行政的缺陷,因而讀書人、品德高尚的人都很贊賞他,這事也常常傳到朝廷中。章武皇帝納諫思治,渴望聽到正直的話,二年十壹月,征召白居易到翰林做學士,三年五月授予他左拾遺的官職。

白居易自認為遇到了愛好文學的君主,並且破格提升自己,因此願意用平生所學得的知識,上報君主的恩澤和提拔。 白居易與河南的元稹交好,元稹由監察禦史被貶謫為江陵府士曹掾。

翰林學士李絳、崔群在皇上面前說元稹無罪,白居易也多次上疏懇切勸諫,秦疏呈上後沒有回音。皇上又要封河東人王鍔為宰相,白居易勸諫說:“宰相是皇上的鋪佐大臣,不是賢良的人不能授予這壹職位。

王鍔強令他人供給物品,搜刮百姓錢財來求得恩澤,不能讓天下人認為您得了王鍔的進奉而封給他宰相的職位,這樣做對聖朝是絕對沒有好處的。”皇上這才取消了讓王鍔當宰相的想法。

皇上下令神策中尉吐突承璀為招討使,有十分之七八的諫官上奏章,白居易當面向皇上談自己的看法,言詞懇切到了極點。不久,他又請求停止河北用兵,奏章長達數千字,其中有很多話是別人不大願意說出口的,這些意見,皇上有很多都聽取采納了。

只有勸諫不要任命承璀壹事,因為過於急切,皇上很不高興,並對李絳說:“白居易這小子,是我壹手提拔而有了名位的,但對我卻這般放肆,我實在有些忍不住了。”李絳回答說:“白居易之所以冒著死罪,事無大小都要直言勸諫,大概是因為要報答陛下您大力提拔的恩澤罷了,絕不是輕易進諫。

陛下要想廣開諫諍言路,就不應該阻止白居易進諫。”皇上說:“妳說得對。”

從此,白居易勸諫有很多被皇上聽取采納。

  • 上一篇:教師招聘試題什麽25周年
  • 下一篇:給個CF戰隊名 和隊員名字要統壹個 不少於10個 最好是個人取出來的。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