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天氣 - 中国西部科学院叠溪地震调查及其著述《四川叠溪地震调查记》

中国西部科学院叠溪地震调查及其著述《四川叠溪地震调查记》

欧阳辉侯江张锋

(重庆自然博物馆)

1933年8月25日下午,四川茂县松潘等地发生强烈地震。15时50分30秒秒,地震中心在北纬30°、东经103.7°的叠溪的震级为7.5级。国内,北京鹫峰、南京地震台几乎同时记录到震波。国外,北极、大阪、棉兰、孟买、哥本哈根、汉堡、檀香山、巴黎、突尼斯、悉尼、多伦多、威林顿、渥太华、拉巴斯等世界数百个地震台都测收到了此次震波。

地震发生之时,地震飞了地震震中,伤亡惨重,地震造成6945人死亡,多人以上,溪全镇陷没,叠岷江江水被山体崩塌物淤断流,形成中国地震史上最严重的地震堰塞湖,其坝高有的甚至高达百余米。之后决口造成的次生洪灾又夺走数千人生命,震区惨重惨重,***计死亡人数近万人。自1900年~1950年,据不完全统计,中国7级以上地震59次。[1]这是民国时期四川最大的地震,也是民国时期中国最强烈的地震之一。

一、关于1933年叠溪地震的调查

地震为人类惨烈的灾难,叠溪地震发生后,震后近1个月后,四川善后督办刘湘派成都水利知事公署技术主任全晴川率四川大学学生诸有等10余人前往调查,重点是岷江地震堰塞湖的积水情况,调查时间9月至10月9日。12月7日善后督导办刘湘再派即任的成都水利知事周郁相似署督上校参谋郭雨中带30余人再次调查,历时5天,提出了疏导叠溪地震塞湖的具体工程方案。[2]

学术机构的调查有受北平地质调查所委托的中国西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另外还有四川大学等。

四川大学叠溪震区野外野外考察,由该校生物系(了地质学与古生物学课程)师生组成12人地质帐篷团,老师周晓和带队,于1933年12月21日出发,次年1月14日回到成都,历时25天。 日落以了解灌县至叠溪地区的地质、地史、古生物和溪地震的震灾情况叠主。

此外,以个人身份进行试点的有地理学家徐近之。1933年秋,徐近之在青海地区进行了试点,闻叠溪地震消息,立即于10月21日至11月29日,对叠溪震区竟然整个岷江上游进行历时40天的实地部署。[3]

中国西部科学院的叠溪地震搭建。研究松茂地震起源及原因等,1933年10月,该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常隆庆(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后即在北平实业部地质调查所工作,1932年9月由所长翁文灏推荐,受卢作孚邀请前往重庆北碚中国西部科学院任地质研究所所长、罗西伊(即罗正远,字君平)奉实业部地质调查所之命,前往叠溪实地调查松茂地震,所有一切费用概由北平地质调查所负担。 秋季历时两个月。

由于地震地区辽阔,人力有限,在实地考察中辅以信函调查。由中国西部科学院致函各县政府及文化机关,请其以当地情况告告,同时又发布通启,致各界人士公启、致各报馆函件,征求各地关心科学之人士爱心人士,提供资料。调查过程中,拟定表格一张,印分寄给川各中县教育局、建设局以及中级以上学校,发布地震调查表,以便调查参考和未来地震区域强度图。

[4]

地震强度调查表[5]

(此表***分十度,参与驻扎的地震强度与此表相当程度的相关数据,寄送回巴县北碚场中国西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为祈祷)

一、人不能觉。

二、极少数静坐者觉之,楼上较易。

三、少数人觉之,不恐慌,经他处报告始相信地震。

四、屋内觉者大多数,屋外少数,器物微动,地板或响悬物稍动。

五、屋内人皆觉之,屋外人多觉之,睡者惊醒,少数人惊逸,摇铃鸣,时钟停,悬物摇。

六、人皆觉恐慌,争出,器物坠落,不加固之房舍额外有损伤。

七、钟鸣,烟囱倒,屋瓦落,多数房屋稍有损伤。 p>

八、少数房屋被毁坏,多数重损,少数人损坏,无死者。

九、少数房屋全毁,多数重损,不能复居,人烟稠密各处,死人颇多。

十、多数房屋毁坏,人口多数死亡,地裂山崩。

附注:

甲、地震发生于民国年月日午时分

乙、震时间***

丙、以后又停止了几次,在何月何日何时发生震力相当上表何度。

填表机关

填表人

民国年月日寄

调查过程,常隆庆给地质调查所长翁文灏致函报告地震现场情况,翁文灏附记数言。1934年,常隆庆根据收集、拍摄的大量地震资料,对调查情况进行分析,写成《四川叠溪交通地震调查记》。近代,因战争、、根本等原因,对地震的调查也采取了函调的方式,给所在地区及相关单位发函收集资料,再分析编制成册。而现场的科学乍现就严重了,可贵且难以实现,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第一手资料。采用现代科学方法对大震现场进行科学试点,在我国西南地区还是第一次,在国内也有1920年宁夏海原大地震后的现场科学试点(震后次年,内务、教育、农商三部曾派翁文灏、谢家荣等六名委员赴灾区调查,这是我国地震史上首次对大地震预警的详细科学调查)[6]。在中国代地震地质调查研究中,中国西部科学院的叠溪地震调查是这一时期重要的实地地震调查活动。

二、关于1933年叠溪地震的研究着作

1933年叠溪地震8月25日发生后几个月,翔实的地震报告就刊行出来。

中国西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常隆庆连续刊发了几篇调查记录,有《叠溪地震调查记录》,刊发于1934年5月的《中国西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丛刊》第一卷第三号;《四川叠溪地震区调查记》,刊发于《国立北平研究院院务报告》1934年第5期卷第1期上[7];《叠溪地震调查记略》,刊发于《新世界》1934年第38期。[8]

除此之外,徐近之的《西宁松潘间之草地旅行》和《岷江峡谷》刊发于《地理学报》1934年第1期(创刊号)上。(《岷江峡谷》中“地震后峡谷实察纪要”,对叠溪地震灾害和水灾作了真实的记述和分析,并提出了震后建议对策:预防地震灾害、疏导塞湖积水、建筑物抗震、交通及通信对策、保护岷江河谷生态环境、发展山区经济等)[9] ];四川大学编着《叠溪地质调查特刊》1934年7月出版(国立四川大学出版课,1934年7月出版,54页32开,有图、表、照片)。

内收调查报告6篇,调查地质情况,并有地震日记、叠溪地震损失统计表及羌人风俗等,其中最重要的资料是落实到村寨的地貌改造、房屋倒塌模型、人员灾害的地震记录[ 10];地质调查所李善邦着《四川叠溪地震记录简报》发表于《国立北平研究院院务报告》1934年第5卷第3期[11](当时,世界地震学还处于相当初级的水平)李善邦采取巧妙算法分析计算地震的发震时刻和震源深度,测定叠溪地震参数,所确定的震中坐标相当准确,与宏观震中叠溪的位置非常相近,至今基本采用这一数值[12]。在常隆庆到四川地质调查所后,着《四川叠溪地震调查记》,刊发于《地质论评》1938年第3卷第3期

这之后二三十年,尤其到了20世纪70~80年代,关于四川叠溪地震的调查、记录和报告又才陆续增多。有“叠溪地震关注记和对”地震的初步认识”(周郁如,1958年手稿)、“1933年四川叠溪地震补充调查报告”(国家地震局西南度队,1973年11月打印稿。另一资料记为“叠溪地震补充调查”报告《国家地震局西南烈度队影响场组,1973年,未出版)、《1933年叠溪地震宏观调查表》(地震地质队松潘大组,1977年8月手稿本)、《1933年叠溪地震宏观调查表》调查报告》(成都地震大队地震地质队,1977年11月复写稿。另一份资料记为《1933年叠溪地震调查报告》四川省地震局地震地质队,1977年,未出版)、《四川省历史调查报告》 《叠溪1933年地震史资料小组》(讨论稿)(王元海,1977,未出版)、《叠溪1933年地震调查资料》(阿坝州地震史资料小组,1978年5月复写稿)、《四川地震资料》叠溪大地震亲历记》(《四川地震资料选集》编辑组,1980,四川人民出版社)[13]、《叠溪大地震亲历记》(张雪岩,《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七集》)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叠溪7.5级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及其对发生震构造条件的认识》(唐荣昌、蒋能强、刘盛利,《地震研究》1983年第6卷第3期) [14]、《1933年叠溪地震》(四川省地震局着,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5]、《徐近之实察叠溪地震及对震后的建议对策》(江在雄,《山西地震》1994第3期。

常隆庆所撰写了一系列关于四川叠溪地震的调查报告,在后来的叠溪地震研究中一直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1983年由四川省地震局编写的对叠溪震区现场拍摄、研究总结的著作《1933年叠溪地震》参考了常隆庆的著作,重点做好在不同经纬度的各地点的地震烈度、现场条件的部署、震害情况等提供了直接而翔实的参考,一些照片,如常隆庆1933年所拍摄的“较场东侧台面地震时被断成阶梯状”被采用。[16]其文章被引用和参考还见于此类《四川地震资料大全(第一卷)》[17]、《中国岩石圈动力学概论〈中国岩石圈动力学地图集》说明书》[18]、《四川省岩石地层》[19]、《中国水利百科全书——水利工程勘测分册》[20]、《中国典型灾害性滑坡》[21]等。

而1934年常隆庆所写的约2.6万字的《四川叠溪》 《地震调查记》,将叠溪地震发生及相关事实,旁征博引,附照片、图片和统计表格,对地震各灾区,尤其以叠溪为中心的叠溪南路、西路、北路的具体情况记述了叠溪震中区各村寨房屋建筑破坏、人畜灾害、山崩地陷等地震破坏情况,文献地震成因作了初步分析,说明当地地震地质特点。

这是中国近代地震地质研究的重要著作,对叠溪及周边震区的崩塌滑坡、交通拥堵、人员伤亡、水灾过程以及震中区的地质地貌特征、余震序列等情况的详细叙述,成为我国近代地震地质研究的重要著作。以科学方法记录叠溪地震的第一篇详细而确实的学术报告。

三、结语

中国是地震活动频繁的国家,对于地震学的研究,近代中国学者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多加着力,政府也视为重要事业而重视。对于民国时期中国最强烈的地震之一、同时也是民国时期四川最大的地震——叠溪地震,中国西部科学院作为第一个一个专业学术机构进行调查,并撰写下第一篇专门学术报告《四川叠溪地震调查记》。中国西部科学院的叠溪地震调查其著作,其详细的现场拍摄和研究,针对地震前兆、震后效应、地震现象、地震后的破坏现象、社会影响,地震发生类型与序列特征等的描述,为当时和今后的叠溪地震研究。例如,区域地震研究、地震研究、历史地震研究等多方面,提供可靠的科学数据和研究的可比性,是重要的科学实物和学术文献。

参考文献

[1]齐书勤.中国早期的地震科学实物[A].见:王渝生主编.第七届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文集[C].郑州:大象出版社,1999,405

[2]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汶羌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茂汶羌族自治县志[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7,38~39

[3][6]洪时中,徐吉廷.历史将铭记他们——记在叠溪大地震的海报、研究和救灾工作中做出了贡献的几位前辈[J].国际地震动态,2009,(2):34~35:30~31

[4][5][9]《嘉陵江日报》1933-11-18、1933-11-20~21、1933-11-5.见:龙海编辑.中国西部科学院调查叠溪大地震纪实[ N].卢作孚研究.2008,(2):50~52

[7]陈平等尚.中国近代地震文献编要(1900~1949)[M].北京:地震出版社, 1995,316~318

[8]江苏省地震局《中国地震科技文献题录大全》编纂组.中国地震科技文献题录大全[M].北京:地震出版社,1988, 9,17

[10][11][12][15][17]《四川地震资料库》编辑组.四川地震资料库(第一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301~303,315~316,317~319,463~464,541

[13][16]四川省地震局.去年三三年叠溪地震[ 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69,图版10

[14]《四川地震年鉴》编辑组.四川地震年鉴(1983)[M].成都:四川省地震局出版,1984,156

[18]《中国岩石圈动力学地图集》编审编,丁国瑜主编.中国岩石圈动力学概论《中国岩石圈动力学地图集》说明书[ 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1,565

[19]辜学达,刘啸虎.四川省岩石地层[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7,372

[20]徐乾清,陈德基主编,门光永等撰稿.中国水百科利全书——水利工程勘测分册[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70

[21 ]黄润秋,许强.中国典型灾害性滑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93

  • 上一篇:初壹30課 寓言四則的教案
  • 下一篇:202011月20农历是多少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