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天氣 - 艾青詩選讀書筆記摘抄大全

艾青詩選讀書筆記摘抄大全

《艾青詩選》是艾青的詩選集,是詩人艾青經過五四運動寫的。詩歌中,有對人民疾苦的傾訴,也有對戰士們奮戰的歌頌。下面就是我整理的艾青詩選讀書筆記摘抄大全,希望大家喜歡。

艾青詩選讀書筆記1

艾青,浙江金華人,曾在鄉下的保姆家中寄養所以對土地和民眾產生了依戀的感情。他的求學之路比較坎坷因與父親的意願相違背而被中斷學費。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大多流露出壹種沮喪憤懣的情緒,在他壹段習畫的經歷中他所構成的色彩感和立體感的思維方式對他之後的詩歌創作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

這本詩選在資料中介紹並闡述了他們的觀點。他們認為1937---1941年是艾青創作的高潮期,也是他最高藝術成就的集中體現,而早期和後期作品則是鋪墊,過渡和結束。詩選基於客觀評價高潮期作品選用較多,早期和後期更像是扮演著壹種陪襯的主角。雖然這種取舍讓本書看起來有點失衡但作者的藝術成就也會更加突出。詩選也著重挑選作者抗戰時期的短詩,短詩的地位在作者的壹生當中不容忽視。

在導讀中了解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因為各種復雜的原因,艾青的詩歌進入了壹個較長的停滯期,沈悶期雖然這期間也創作了不少作品但大多價值不高。進入新時期之後艾青重新復出創作出了很多影響很大的詩篇。而與他高潮期創作的作品相比進入晚年期的這些詩篇感情比較沈郁,內斂,深沈手法更為樸素自然,缺點就是藝術感染力沒有以前那樣強烈了。

讀完這本詩選我發現艾青的詩擅長用色彩感強烈,立體感鮮明的畫家眼睛和藝術手法,與大地,太陽北方廣袤的泥土,民眾痛苦的臉色等意象結合。艾青與大多數早期現代派詩人不壹樣也有益於某些鄉土派詩人。艾青創作的題材,緊貼民族和民眾情感,具有史詩眼光和視野,他也善於捕捉重大歷史事件和時代情緒,借以概括中國某壹特殊時期的整體感受和思想感情,傳達出中華民族最強烈的內心境緒。

艾青是壹個壹向在文學道路上奮鬥的人有過沈澱但他又重新綻放光彩我們在學習上也要學習他的這股沖勁。

艾青詩選讀書筆記2

今年暑假,我第壹次和艾青同誌“見面”。艾青的詩充滿語言的張力,人心的動情。“為什麽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沈。”

讀著《北方》,我再次體會到他那顆火熱的赤子之心。“從塞外吹來的沙漠風已卷去北方的生命的綠色與時日的光輝壹片暗淡的灰黃蒙上壹層揭不的沙霧。”讓我感覺仿佛已經置身於蒼茫的北地,厚重的黃土給人壹種濃烈的沈重感。站在無垠的荒漠上。似乎望見肆虐的北風,從遙遠的塞外吹來,無情、冷漠地欺辱著北方無辜的生命。寒風並沒有刺骨的冰冷,卻帶給生靈寒徹心扉的涼。在艾青的詩中,山河、村莊,頹垣都在呻吟,悲嘆著那個時代北方的戰火紛飛。

那種從心底深處流露出的悲痛和對光明的渴望之熱切。艾青的筆尖像刺刀,剝開荒涼的外衣,帶我見到北方人民的不幸災難,見到敵軍鐵騎踐踏下奄奄壹息的、僅剩的北方民眾也看見他濃郁的愛國情。

結尾“我愛這悲哀的國土,古老的國土這國土養育了為我所愛的世上最艱苦與最古老的種族”。這是艾青慣用的手法,結尾直抒胸臆,讓詩在頂峰中謝幕,產生言已盡而意未絕之感,使余音裊裊,三日不絕於耳也。也讓讀者體會《北方》中的北方,未知的遠方中定會出現期望的曙光。

艾青身為中國現代文學家、詩人出生在新中國前,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度過他的熱血青春,這使他比常人對千瘡百孔的國家感到更加憤怒,惆悵和悲痛,他所寫下的“中國,我的在沒有燈光的晚上所寫的無力的詩句能給他些許的溫暖麽“詩句影映了這種心理,也正是這種心裏為詩歌開辟新的時代。

《向太陽》用磅礴的氣勢表現中華民族所煥發出的振奮精神英雄氣概。也貫穿著艾青對中國新的期望。

艾青詩選讀書筆記3

為什麽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沈……——艾青

讀完《艾青詩選》,心靈就被略有點偏冷的灰色填滿了。那壹首首詩裏所蘊含著的滄桑而厚重的憂郁,仍然久久縈繞在記憶中。

艾青的詩,總是讓我想起“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他以悲憫的心,愛著天下每壹個遭受不平等的人民。他的悲傷和痛苦,從來不是出於自我的利益。“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誰也不願意看到,古老的民族幾千年來棲居著的土地,在敵軍的鐵騎下正奄奄壹息。山河破碎,生靈塗炭。應對時事的艱辛,逃避現實顯然是懦弱的,所以艾青沒有選擇逃避。在那個特定的時代裏,在人民的苦難目前,“小我”是微不足道的,而是需要有“大我”的情懷。所以,艾青勇敢地擔負起了職責。樸實無華的文字裏,流淌著悲天憫人的情懷:“我愛這悲哀的國土,古老的國土——這國土養育了為我所愛的世界上最艱苦與最古老的種族。”詩中傳達的,還有對光明熱烈的渴求和謳歌:“壹切的美都和光在壹齊”“在黑夜把期望寄托給黎明在勝利的歡欣中歌唱太陽”。幾千年來,從屈原寫下的“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開始,對人民無私的熱愛,“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能夠被認為是負職責的知識分子創作的永恒主題,是現實主義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艾青的詩裏,沒有“黃河在咆哮”那種尖銳的戰鬥意誌,因為這種情感有時是略帶盲目和幼稚的。艾青的詩傳達出來的,是“北方是悲哀的”那樣深刻的

無力感,離勞苦大眾的真實生活更近。讀來仿佛棉花堵在胸口,有時候讓人感到有些鼻酸。

在艾青的詩中,常常能夠見到“黎明”“太陽”“火把”,不難看出,它們具有十分明顯的象征意義。艾青對黑暗舊社會的痛恨,對光明的熱烈向往和渴求,蘊含在這些意象中;而這些簡單的意象,也使得他更容易將熱愛和詩情獻給所有人民,從而和人民緊密聯系在壹齊。拋棄掉壹切無用的矯飾,艾青從古體詩繁瑣的韻腳、字數、行數等等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了,所以,他所表達的情感顯得更為深摯,直達讀者的內心。

讀壹讀《艾青詩選》吧,妳將會領悟到壹個人所能擁有的最寬廣的心靈,以及最偉大的情懷。

艾青詩選讀書筆記4

艾青詩選是我國現代詩人艾青所發表的詩詞的選集。

艾青的壹生也算是跌宕起伏。在他念小學時,爆發了“五四”運動,又受到愛國主義、科學與民主的啟蒙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的影響,使他的寫作風格也隨之變化,在獄中的壹段時間裏更是使它“棄畫從文”。

他的作品分為兩類,壹類是建國前,壹類是建國後。

建國前,他的作品比較樂觀,也批判諷刺黑暗勢力,像《透明的夜》寫作方向,進取樂觀,沒有消極,思想。在《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先是贊美了大堰河以及我對大堰河養育我的感恩之情,下文筆鋒壹轉,寫了大堰河的死,痛斥侵略者的無理與作者的慚愧心理。

建國後,他同樣歌頌光明,但他寫作題材更加豐富,寫作手法與技巧,也更加靈活。並且每壹篇文章的敘事性比較強烈,思想深度也更加深入,如《鏡子》這篇文章從壹面小小的鏡子引申出自我的問題思考深度更加深入。

總之,艾青詩選是壹本語言簡單易懂,具有必須思想深度的書。

艾青詩選讀書筆記5

最近我閱讀了艾青的《向太陽》,作者寫下這首詩距此刻也有半個世紀了。作為《向太陽》當年的壹個虔誠而年少的讀者,我仍能感覺到應對太陽來臨時詩人內心的澎湃,仍能深切地體會到詩人當年創作這首長詩時的崇高而激越的情感。這或許就是艾略特所說的"歷史意識又包含壹種領悟,不但要理解過去的過去性,並且還要理解過去的現存性。"

幾十年來,在我國的詩壇上,有許多轟動壹時的詩,往往不到幾年就失去了它的"現存性",這種短命的詩,多半是屬於缺乏藝術真誠和功利性強的制作。最近十多年也出現了不少這類短期效應的詩作。《向太陽》所以能成為壹首經得住歷史嚴格刪汰的詩,正是由於它能使當今的讀者領悟到歷史的現存性和深刻的人生啟示。

在這壹章節中,作者由昨日寫到嶄新的壹天,太陽就象征著壹種新的開始,壹種解脫,壹種釋放,壹種期望。回想那段艱難的抗戰時期,國家,城市,村莊,小至以個人,都生活在水深火熱和黑暗之中。那個時期的人們向往太陽,向往太陽所象征的自由與解脫。最終有壹天,初升的那輪太陽,發出了耀眼,卻又溫暖的光,人們最終獲得了自由,他們也虔誠的祈禱,這抹陽光能永不泯滅,給他們的後代,給炎黃子孫留下用他們殷紅的鮮血與蠟黃的皮膚混合成的,橘黃色的,太陽光。所以,作者說,太陽,是美麗的,也是永恒的。

在太陽下,詩人已完全超越了自身的壹切痛苦的回憶,為我們展示出壹片太陽光照之下的以往蠕動著痛苦靈魂的大自然的完美景象,歌頌了受傷戰士的高大的形象,詩人說,他“比拿破侖的銅像更漂亮”,因為這是陽光下最真實的姿態。廣場上,人們高喊,“看我們我們笑的向太陽”。少女們背著募捐袋,唱著清新的歌,太陽照著她們的,驕傲的突起的胸脯,和袒露著的兩臂,他們,她們,在陽光下,沐浴著午後的陽光,享受著陽光,珍惜著陽光。

這些發自胸腔的語言與歌聲,沒有任何渲染和誇張,痛苦已成為過去,平平實實的自白,更能使讀者能從詩的冷凝的情境中感觸到歷史的沈重和濃濃的抒情氣韻。

生命內部殘留的酸痛,只說明必須掙紮好久才能站立起來。這些誰都能真切理解的生理和心理的感覺都切切實實能引起讀者許多聯想和思考,因而使平實的詩句有了很大的張力和重力。事實上,這種交織著昨夜的傷痛和迎接黎明的生命蘇醒時帶淚的歡欣,絕不能認為只屬於以往是囚徒的詩人自我對人生的回顧。應當看作是壹個為了拯救民族的危難和命運與千千萬萬祖國的兒女們奔走抗爭的赤子的心聲。

那個時期的人們,格外珍惜陽光,不是因為那時候的天氣不好,而是這陽光,是他們所奮鬥而來的,而此刻的我們,在陽光的呵護下,是否也做到了珍惜陽光呢

我想這也就是愛國的意義,珍惜前人所留下的,發揚此刻所擁有的,就是為了,讓這抹陽光,照耀的更加絢麗,燦爛,耀眼。

艾青詩選讀書筆記6

《艾青詩選》是艾青的詩歌選集,其中的詩歌是艾青經歷了“五四”運動,才寫出來的。

從詩歌的風格上,可以看出艾青先生在解放前激昂、奔放、進取,反對黑暗歌頌光明;建國後壹如既往地歌頌人民、禮贊光明。

在“五四”戰鬥之前,艾青寫出來的詩歌壹般是描寫太陽、火炬、黎明等有象征性的事物,表現出艾青對舊社會的黑暗與恐怖的病恨以及對黎明,光明希望的向往與追求。而在建國後艾青的詩還在歌頌人民的勞動內容更為廣泛,思想更為渾厚,情感更為深沈,手法更為多樣,藝術更為圓熟。

從艾青的愛國心,我想到了那時的中國還湧現出很多的愛國者……

徐悲鴻出生在壹個貧窮的家庭。從小學畫畫,1919年徐悲鴻到巴黎深造在那時中國落後留學生備受欺淩。後來徐悲鴻憋足了學習的勁兒,勢為祖國爭光。徐悲鴻在1924年畫展引起了轟動,使整個美術界震驚。

魯迅從青年起就立下了“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宏偉誌向,這證明了有誌不在年高。他自覺地把自己的壹切獻給解放事業。“橫眉冷對千夫指,俯著甘為孺子中”為傳頌的名句。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魯迅逝世後,全國人民給他獻上了“民族魂”的大旗,這正是人民對他中肯貼切的評價。

這就是魯迅與徐悲鴻的愛國之心,而我們從他們的品質中我們可以學到: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壹個國家的希望全在我們少年的身上。所以同學們努力學習,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美好,讓壹個富強、民主、文明的中國,永遠屹立在世界強國之林。

艾青詩選讀書筆記7

艾青的詩。

黑暗、絕望、痛苦、陰郁、沈重、悲哀、荒蕪、淒涼、陳腐、渾濁、孤寂、掙紮。

太陽、朝霞、曙光、黎明、春天、火把、生命、紅旗、創新、光明、希望、勝利。

兩種極端,本該是矛盾的,但在艾青的筆下卻是意外的和諧。仿佛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國就該是這樣,無論過程是曲折坎坷、或者深沈壓抑、或者孤獨迷茫,但結局必須是充斥著光明與希望。

——也只能是充斥著光明與希望。

人們談起艾青的詩歌,首選的就是《大堰河——我的保姆》《火把》《向太陽》《我愛這土地》《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黎明的通知》之類廣泛傳誦、令讀者印象深刻的名篇,然而我,第壹個想起的卻是《燒荒》,這首讓我聯想到艾青本人的短詩。

1957年,艾青被錯劃為右派,王震將軍建議他到北大荒農場去。艾青攜全家去的時候正值農場備春耕期間,農場準備大面積燒荒,燒去土地中多余的雜草和灌木叢。

“火花飛舞著、旋轉著|火柱直沖到九霄雲外|火焰狂笑著、奔跑著|披荊斬棘,多麽痛快!”

這燒荒的火是明亮的,這是如同艾青壹般的火,是即使身處於黑暗和歷史的深淵,也依舊熊熊燃燒、燃盡這世間所有絕望與痛苦的火!

艾青似火,不是那種忽明忽暗搖擺不定的燭火,而是火光沖天的森林大火,執著而熾烈,生生從曲折與黑暗中燒出壹條路來!

艾青似火,是燒不盡的火!

因此他的詩,哪怕前期還遺留著前期詩人憂郁的悲劇式情感,但結尾卻總會將目光轉向光明,帶給活在深淵裏的中國人民以動力和希望。

艾青的詩奔放而細膩,氣勢磅礴,無論是揭露抨擊不人道社會還是歌頌贊美太陽和光明,無論是土地太陽、苦難渴望、光明陰影還是寒冷與燃燒,都深深地打上了他的烙印,極富開創性與沖擊力,有著那種與他壹樣的旺盛的“原始生命強力”。

艾青稱自己,是“作為壹個悲苦種族爭取解放,擺脫枷鎖的歌手而寫詩”,是“受民族苦難命運感召而成為的‘時代的吹號者’”,他是為壹切“被侮辱與被損害”的沈默靈魂而代言,他將民族憂患為己任。

可我覺得比起這些,他更像是火。

更像是,釋放著熱量和光明,燃燒著,怒放著,足以讓敵人的靈魂都戰栗的火。

更像是,犧牲自己給所有生活在動蕩不安水深火熱的社會裏的百姓帶來光明的火。

他就是火。代表光明和希望的救贖。

代表太陽、朝霞、曙光、黎明、春天、火把、生命、紅旗、創新、光明、希望與勝利。

他是永遠燃燒不熄的火。

艾青詩選讀書筆記8

《艾青詩選》(修訂版)用了兩天時間就翻完了,抄錄了幾首詩。整體感覺他的詩歌本身與人們對他的評價(或者說他在詩歌史上的地位)二者之間是非常不相稱的,他的大多數詩歌都不是非常出色,只有少數的壹些還不錯。說他不應該在詩歌史上占那麽高的地位,是因為他的詩歌的個人特色不夠鮮明,他的詩的風格是那種非常多見、壹般的詩,他沒有為中國的新詩提供多少新的東西,所以貢獻也就有限。

我看完穆旦的詩後說他的詩與杜甫的相類似,可以說是“詩史”,那麽與艾青的詩比較起來,艾青的詩更應該享有“詩史”這個名詞,他的詩的特色之可以說是題材非常廣泛,但相對又集中,概括起來可以說是寫出了那個年代貧窮落後中國土地上的歡樂與痛苦,他從國統區到大後方,從農村至前線,從樹林到曠野,壹壹都在他的筆下得到展現,所以說他記錄下了那樣壹個時代是不過分的。但遺憾的是他的記錄缺少個性,或者說詩性還不太足,至少在許多詩歌那裏是如此,所以這些詩的認識價值、歷史價值是不低的,但詩的價值卻相對較低。即使是他的《向太陽》、《火把》、《光的贊歌》等有名的長詩,在我看來也並非特別出色。

艾青的詩還有壹個特點,就是人喜歡用程度副詞,“那麽”、“非常”等,而在對事物進行描繪時,聲、色、形俱全,從各個方面進行描繪,列舉東西時同樣如此,所以這就造成他的詩歌的第三個特點,鋪張。他喜用排比句,有時甚至是六七個相同的句式,如《大堰河――我的保姆》。但是他的描繪、比喻有個缺點,就是新穎的不多,常常采用的是壹些大家經常很熟悉的東西,這樣就使得他的詩缺少個人的東西,但這也許正是他的詩廣泛傳播的原因,因為這樣的詩是大眾化的,不是貴族的,更容易為大眾接受、欣賞,也更容易得到官方的認可。

不可否認,艾青的有些詩是非常優秀的,如《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他寫道,“饑饉的大地/朝向陰暗的天/伸出乞援的/顫抖著的兩臂。”《礁石》,“它的臉上和身上/像刀砍過壹樣/但它依然站在那裏/含著微笑,看著海洋……”多麽動人的形象!

艾青的詩質樸、流暢,但不怎麽講究技巧,不註重表達方式的變化,這些也影響了它的審美質量。

艾青詩選讀書筆記9

艾青是壹位偉大的詩人,他的詩被我們這些後輩永遠的歌頌,因為艾青的詩中富有人生的哲理。

《失去的歲月》其中有壹句寫的很有道理:“失去的歲月甚至不知道丟失在什麽地方——有的零零星星地消失的,有的丟失了十年二十年,有的丟失在喧鬧的城市,有的丟失在遙遠的荒原。”

是啊,過去的歲月都不知道丟失在了哪裏,我的時間都丟失在了發楞中,本可以好好的學習,我卻在那裏發楞,別人的時間安排很充實,還覺得時間不夠,而我卻在那裏浪費時間。

魯迅有壹句名言是:浪費時間是在慢性自殺。我卻浪費了多少時間,本來今天的事情可以做,而我要推到明天甚至後天才去做這件事。

“有的是人潮洶湧的車站,有的是冷冷清清的小油燈下面;丟失了的不像是紙片,可以撿起來,倒更像是壹碗水潑到地面被曬幹了,看不到壹點影子;時間是流動的液體——用篩子,用網,都打撈不起;時間不可能是固體,即使過了幾萬年也能在巖層中找見。時間也像是氣體,像急馳的列車頭上冒出的煙!”

時間是壹種看不見、摸不著的壹種東西,壹瞬間就擦肩而過,流逝的時間不能像壹塊固體壹樣,即便過了幾萬年或幾千萬年,妳都可以在地下找到它,時間有如陌生人,擦肩而過,妳可能見過它,卻想不起來到底在哪裏見過,有可能是某壹個城市,也有可能在夢中。

時間過去了,就不能再回來了,所以我要好好的珍惜時間,讓每壹天都過的充實,今天的事情就是要今天來做。

艾青詩選讀書筆記10

這幾天閑來無事,翻書櫃時瞥見蒙上壹層灰的《艾青詩選》,輕輕拂去灰塵,翻了幾頁。艾青中國式藍色的憂郁深深的吸引了我。

艾青的詩是古體詩的內涵與現在詩的外衣最完美的結合。它往往能將“大我”的豁達、“小我”的卑微淋漓盡致地刻畫出來。在他的詩中無處不是靜靜地流淌著壹種“藍色的憂郁”。我愛艾青的詩,因為詩中的這種“藍色的憂郁”。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苦修,鍛造出詩人博大的“大我”情懷;於是痛苦不因壹己之私,於是哀傷不因壹己之利。“假如我是壹只鳥,我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為什麽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沈”。詩人的情懷從壹己之悲中走出,又將走向何方呢?中國的文化土壤孕育出這樣壹種答案——祖國、人民和光明。人民棲息的“土地”作為壹種意象從詩人的心中油然而生。屈原的“香草美人”,杜甫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不因為時事的艱辛而選擇精神的逃避,不因為食不果腹而整日擔憂“食無魚”。或許處處碰壁,或許壹生終不得誌,但我仍會“依然站在那裏,含著微笑,看著海洋……”(艾青《礁石》)。詩人走出自我的內心體驗,以千年古國的過往與未來而憂思。妳難以想象詩人的肩膀上負荷的力量,和他希望得到更多的責任——“以天下為己任”。這是中國知識分子創作的源泉和思想根基。

我愛艾青的詩,又因為它的詩充滿了語言的張力。艾青的詩往往前半部分或平鋪直敘,或澎湃激昂,但往往要到詩文的最後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達到整首詩的高潮,然後是在高潮中謝幕。這往往產生壹種言已盡而意未絕之感,使余音裊裊,三日不絕於耳。美!

我愛艾青的詩,源於艾青博大的胸懷;我愛艾青的詩,因其自然天成,而有著最偉大的手法,這是深厚文化積澱與徹底消化的產物;我愛艾青的詩,因為我同樣和詩人壹樣,愛著這片土地和陽光。

?

  • 上一篇:熱點問題(引發社會關註的重要議題)
  • 下一篇:超聲波清洗機十大名牌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