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天氣 - 環境與健康系列(六)——高架源工業煙羽與地面空氣汙染

環境與健康系列(六)——高架源工業煙羽與地面空氣汙染

原始和現代的平衡點到底在哪?當妳經過壹個工廠時,尤其是鋼鐵工廠,濃煙滾滾的煙囪時常會讓妳本能的感到恐懼。這種感覺出於生物進化的本能,幾百萬年以來,當遮天蔽日的濃煙彌漫時,通常是火山爆發,壹個種群可能會在頃刻間滅絕。

? 但是,在我們看來,上圖這種情況反而是不用擔心的。出現非常長的條形煙羽,且末端在雲內展開的,像個蒼蠅拍壹樣,這種氣象條件為中性大氣(無逆溫層結)+雲內清除。所謂中性大氣,通俗易懂的講就是高架煙囪排放出來的汙染物,在垂直方向上的擴散速度較慢,但在水平方向傳播速度較快。換而言之,這種情況下煙羽向高空其他地方跑,禍水東引,吹向海洋(如下圖),而不向地面擴散,適合汙染物的消散。所以生活在地面上的人類不必擔心。然而,學過高中物理學的人都知道,物質和能量是守恒的。汙染物不會跑向太空,它們仍然存在於世間。汙染物首先在雲或者煙羽內清除,簡單講就是是水滴碰撞、吞並了直徑較小的工業排放的汙染物,就像巨型的白細胞吞並細菌壹樣,然後通過降雨過程返回到大地中,最終的效果是把懸浮的、容易被吸入人體的空氣汙染物三拳兩腳摁死在地面上。

? “菩薩畏因,凡夫畏果”。僅僅是通過觀察性實驗來對排放源定罪量刑是非常困難的,因為因果關系的確定需要十分嚴謹的推理證明。在沒有數據前,不了解背景條件,應該使用演繹推理,也就是根據假設和既有規則推導出初步結論。我們知道,空氣中的汙染物主要集中在2000米高度以下,但是在垂直方向上,具體的汙染空氣和清潔空氣之間的邊界是變化的,這個不斷變化的邊界稱之為大氣邊界層。假設日照市為典型的海陸大氣邊界層,根據第二代空氣質量模式ROM對大氣的分層,可分為:

? 邊界層和混合層雖然不是同義詞,但是具有旺盛對流的邊界層,空氣向上劇烈混合,常形成混合層。需要註意的是,雖然日照市等沿海地區屬於海霧多發區,海陸風環流特征明顯,但是壹般來講,中緯度地區海陸風環流特征只在夏季較為突出。且海陸風環流較弱,風力較小,常被大尺度的環流如南下的東北冷渦和北上的東南/西南暖濕氣流掩蓋掉。故海洋層有時不明顯。

? 當具備壹定的背景資料時,應當使用歸納推理,總結初步的規律。當混合層的高度高於受地表摩擦影響的邊界層高度時,湍流邊界層內的空氣團全部混合均勻。此時假設地面排放的汙染物質量不變,由密度和體積的關系可知,邊界層高度的減小會伴隨著空氣汙染物濃度的累積,地面PM 2.5 濃度會線性升高。如下圖,橫坐標為邊界層高度BLH,縱坐標為顆粒物濃度,可以看到,當邊界層高度低於500米高度時,PM 2.5 濃度開始線性增加。歸納2013-2019年日照地區的邊界層高度,如下圖,橫坐標為邊界層高度BLH,縱坐標為顆粒物濃度,可以看到,當邊界層高度低於500米高度時,PM 2.5 濃度開始線性增加。故日照市冬季的混合層的高度在500米左右,這基本符合我們的前提假設。

? 為了進壹步得出歸納的初步結論,我們對2013-2019年日照市PM 2.5 濃度和臭氧O 3 濃度進行概率分布統計。從下圖可以看出,PM 2.5 濃度是典型的單峰高斯正態分布,但是存在高值長尾現象,而臭氧濃度卻是非正態的雙峰分布。臭氧雙峰分布說明近地面臭氧的部分生成過程和光化學反應無關,而是存在高空向下輸送,主要在發生正午12點之前。細顆粒物濃度來源主要是線性的近地面累積,如前所述,但也存在非線性的爆發式增長。詳情請見筆者前述文章: /p/19085537b21e 。

? 中國的工業煙囪高度壹般大於200米,所以加上煙羽本身的長度,足以沖破混合層,向外層的大氣擴散均勻。但是煙羽本身的形狀是多變的,和高空復雜的氣象條件有關。甚至由於局地小尺度湍流渦旋的存在,相鄰的兩個煙囪排放出來的煙羽長度不壹致。我們對各種高架源煙羽的形態進行了歸納,發現了以下情況是清潔天氣:壹個是水平風速較小,但垂直湍流交換較強,如下圖第壹張;另壹個是中性大氣,水平風速較大,但是垂向交換較弱,如下圖第二張。

? 經過初步的演繹和歸納。我們最終決定,采用圖像法來推斷高架源工業煙羽對地面空氣汙染的關系。當排放源較強時,則空氣汙染物濃度對氣象因子敏感,亦即稀缺因子控制。海陸邊界層氣象因子復雜,精確的觀測高空的氣象條件非常困難,耗時耗力,而煙羽輪廓是良好的氣象指示物。

? 為了捕捉到高空復雜的氣象條件變化,我們采用定時自動攝像機,每隔半個小時拍攝壹次照片。而由上文可知,煙羽的輪廓能反應復雜的氣象變化,我們就把煙羽輪廓作為氣象條件的指示物。由於低雲的存在,機器自動識別圖像中的煙羽輪廓的效果不理想,需要圖像增強和人工標註。圖像增強使用了不世出的AI天才何凱明研發的去霧算法。煙羽形狀瞬息多變,故采用煙羽輪廓的多邊形長度(Polygon Length),亦即對角線長度來描述其輪廓特征。需要特別註意的是,實際大氣顆粒物的擴散範圍可能遠遠超過其可視輪廓,這是因為肉眼看到的煙羽輪廓主要是因為水汽的凝結。

? 控制煙羽長度的因子非常復雜,如風速、風向、濕度、雲霧等。由下圖可以看出,地面顆粒物濃度與煙羽輪廓長度存在負相關,但是非線性的。天氣系統是典型的混沌系統,而復雜系統中非線性特征只有在滿足壹定條件時才會出現。所以,我們推測:地面顆粒物濃度和煙羽輪廓之間的關系應該可分類。

? 我們使用了邏輯回歸模型(Logistic Function),對地面顆粒物濃度和煙羽輪廓的多邊形長度進行擬合。雖然邏輯回歸雖然名字叫是回歸模型,但卻是二分類算法。如下圖所示,其中,煙囪的高度(H)是在圖像中標註,計算可知 H=385 (像素點)。煙囪高度根據國家標準是200米。以2倍煙囪高度為臨界點,可以看出,當煙羽輪廓的多邊形長度大於2倍煙囪高度,地面顆粒物濃度才會受擴散條件影響。當煙羽長度小於2倍煙囪高度,擴散對局地的顆粒物的清除效果不明顯。

? 我們得到壹個地面顆粒物濃度y和煙羽長度x的公式:

? 當煙羽長度小於400米時,可以看出上述公式並不能很好的描述其與PM 2.5 之間的關系。所以我們把不同高度的氣象因子也考慮進去,使用決策樹模型,進行擬合。下圖是2019年3月山鋼站點地面PM 2.5 濃度的決策樹模型。可以看出,對流層頂(850 hPa約1500米高度)的緯向風(U_850)和煙羽長度(PL)是這顆決策樹中統計學上的決定性因子。

? 即使這顆決策樹只有6層,陳述和解釋起來還是比較繁瑣冗長的。但其實我們只需關心決策樹的兩個主幹,亦即地面PM 2.5 濃度最高時和最低時的決策樹枝即可。上圖中的紅圈區域是PM 2.5 濃度最高時的決策樹枝:U_850 < -5.4 m/s→ PL < 509 pixels → PM 2.5 > 176 ?g/m 3 ;藍圈區域是PM 2.5 濃度最低時的決策樹枝:U_850 > -5.4 m/s → PL >796 pixels →PM 2.5 < 67 ?g/m 3 。可以推測出,當1500米高度以上自由大氣向岸風大於5 m/s(通常為大尺度的東南暖濕氣流),而煙羽較短(300-500米高度),水平和垂向擴散均較弱,地面顆粒物累積,易發生地面的PM 2.5 重汙染。

?除了顆粒物的質量濃度重要以外,顆粒物的數濃度也是對人體健康影響較大的因子。由球形粒子的質量公式 m=ρV= 4ρR 3 /3,可知:PM 2.5 ,亦即2500 納米以下的顆粒物的質量,是50納米顆粒物的壹萬倍以上。500納米以下的顆粒物約占80%的顆粒物總數量,能穿透肺泡膜;而微米級別顆粒物約占90%的質量。

? 我們在日照市郊區農村進行了顆粒物的數濃度觀測。田野空氣最清潔的時候顆粒物濃度只有不到3000 個/cm 3 。然而在有些時候顆粒物濃度大於10000個/cm 3 。顆粒物數量最多的時候,反而是看起來晴好的藍天。大量新的納米級別的顆粒物生成並增大,但是PM 2.5 濃度卻無明顯變化。

? 而在城市道路邊上,受機動車交通影響,顆粒物濃度可達60000個/cm 3 ,是農村最臟時候的6倍。但是,城市上空,超過300米高度的工業煙羽中,顆粒物濃度只有不到3000個/cm 3 ,與潔凈時農村戶外空氣相當。至於室內空氣,在十幾平米有人的辦公室內約在7000 個/cm 3 ,因人的數量而異。當妳看到手機預警,空氣質量指數AQI破百的時候,大氣顆粒物濃度雖然高,但是基本上是大的顆粒,每立方厘米中只有幾千個。當看到清潔的藍天時,顆粒物濃度可能達到每立方厘米上萬個。

? 之所以無法保留原始的田野,只是因為我們還不夠現代。工業的粗糙,必然會讓我們既丟失田野,也丟失現代。觀察性科學實驗應該逐步由城市向田野轉移,由中心向邊緣探出觸手。

  • 上一篇:佳能哪个型号的摄像机比较好?
  • 下一篇:浙江大學是211還是985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