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天氣 - 般若怎麽解釋?

般若怎麽解釋?

“般若”二字是梵文的譯音,中文的意思是“大智慧”。為什麽當時不直接譯成大智慧,而保留梵文呢?因為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普通的聰明,而是指能了解到形而上生命的本體。普通的智慧、普通的聰明是用思想、思維得到的,般若智慧不是用思想和思維得到的,而是必須從身心兩方面投入求證到的智慧。

般若智慧有五種含義。

壹、實相般若

實相般若就是形而上的道體,是宇宙萬有的本源,儒家稱之為“仁”、道家稱之為“道”、佛家稱之為“真如”,反正不管叫上帝也好,叫神也好,叫主也好,叫法身也好,叫佛也好,都是代名詞。世界上許多人都在尋找這個東西,找到這個東西才認識了自己生命的本源,找到這個東西叫做悟道,叫做明心見性。所以,實相般若是屬於般若中最根本的。

二、境界般若

境界包含壹切境界。修行人有壹分的成就,境界就有壹分的不同。慧能的詩“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壹物,何處惹塵埃!”這是見到法身的境界,契此的“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地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這是修行的境界。

壹個讀書人,平常看不懂的書,今天壹下子用自己的方法懂進去了,這是壹種讀書人的境界。壹個書法家在寫字時,突然某個字寫得特別好,再叫他重新寫壹個就寫不出了,這是壹種藝術家的境界。甚至壹個工人也有境界,今天幹活特別順手,做的產品特別好,這是壹個做工人的境界。

我們沒有修道的人,就是壹切眾生的苦惱境界:“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

學佛人的境界、氣派、胸襟與眾不同。古人雲:“學佛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將相所能為。” 學佛人的境界是從實相般若而來的,真悟道的人,智慧開發是無窮盡的,佛學名詞叫做無師智,也叫做自然智。比如《論語》中,學生很佩服老師的學問,問老師這麽多的學問是怎麽學來的?孔子回答說:“吾道壹而貫之。”這句話的意思是:我的知識不是在學習中慢慢積累的,而是悟到了這個“壹”,就壹通百通了。孔子也是悟了道的人,所以被稱為聖人。

總之,人修持到了某壹種境界,人生的境界就開朗到某壹種程度。

三、文字般若

文字般若比較容易理解,有的人出口成章,每句話寫出來都非常優美,我們說這個人具有文字般若,因為文字本身就具備了智慧。比如鳩摩羅什所翻譯的經文比玄奘法師所翻譯的要流通,那是因為玄奘法師在文學般若上超不過鳩摩羅什。

同樣是讀書人,並不是人人能成為文學家。同樣是修道人,並不能人人成佛,這與文字般若是絕對有關的。

四、方便般若

菩薩要教化別人時,用不同的方法,讓不同的人,知識分子能接受,文盲也能聽得進去,這就需要像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壹樣,要有壹千只手那麽多的方便法門,才能度化眾生,這也是菩薩慈悲心的體現。

講佛法時,用壹種特殊的方法,讓別人把難懂的部份懂進去,最難表達的東西,用壹種方法表達出來,別人壹聽就懂了,這就是方便般若。

五、眷屬般若

壹個人悟了道,他的言行舉止自然就至善至美。所以眷屬般若是跟著悟道的智慧而來的,佛學名詞叫行願,用我們現在的觀念來說,是屬於行為方面的。

眷屬般若***有六個,稱為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綜上所述,這個“般若”二字就包含了這麽多的意思,所以當時只能采取譯音。

  • 上一篇:为什么员工使用宏观经济学
  • 下一篇:鋅錳幹電池和堿性電池有什麽區別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