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天氣 - 溫儒敏談讀書(壹)

溫儒敏談讀書(壹)

? 我在壹篇文章《培養讀書興趣是語文教學的“牛鼻子”》中談到“呂叔湘之問”。三十多年前呂叔湘批評語文教學“少慢差費”,這種狀況至今未有根本的改變,我認為主要原因是未能抓住培養讀書興趣這個“牛鼻子”。語文課改來改去,還是未能改進讀書少的病況,很多語文課仍然是老師講得多,活動討論多,作業操練多,唯獨讀書不多,孩子們讀書的興趣不多。語文教學要提升效果,必須回到語文的本質,就是“讀書為要”文章提出壹些具體的建議,認為有必要加大教讀課和自讀課兩種課型的區分,最好采用的“1+X”的方法;擴大閱讀量。提出要授之以漁,教給學生多種有用的讀書方法;要提倡“海量閱讀”,鼓勵“連滾帶爬”地讀,以培養讀書興趣和習慣;

? 還要容許學生讀“閑書”,尊重他們的“語文生活”,把課外閱讀納入教學計劃;讀書狀況要納入評價。但要真正實現“讀書為要”,並不容易,因為還得有個前提條件,那就是——語文老師自己先要喜歡讀書,把讀書當作良性生活方式,成為“讀書種子”。

? 很多語文老師也讀書,但讀的主要是與職業需要相關的實用的書,屬於“職業性閱讀”。壹年到頭除了讀幾本備課用的書,其他很少讀,頂多讀壹些暢銷雜誌,大部分時間都是網上的“碎片化閱讀”。手機上的媒體有壹種“魔力”,捆綁住很多老師,他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騰出來的那點時間,也被流行閱讀占據了。古人雲,“腹有詩書氣自華”,如果我們的語文老師不讀書、少讀書,“腹中”裝的大都是所謂“戲說”“文化快餐”“二手貨”“雞湯”,或者塞滿許多“爆料”“段子”“揭秘”之類,那個“氣”怎麽可能“華”,又怎麽可能提高教學水平?我們不能指望所有老師都成為“氣自華”的“讀書種子”,但起碼有相當部分的語文老師喜歡讀書,並帶動學生喜歡上讀書,那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有希望了。

? 現在社會心態浮躁,拜金主義流行,大家都沒完沒了地忙,難於沈下心來讀書做事。但教語文是要有心境的,語文課人文性很強,教師的學養以及人格素養就格外重要。講學養,既是教書的需要,也是教師自身精神成長的需要。因此,無論多麽忙,最好有自己的精神家園,哪怕是壹塊不大的“自留地”。不要壹窩蜂都在應對現實需求,評級呀、教學檢查呀,還有沒完沒了的各種事情。當然這些都要應對,誰也不可能完全超越,但要保留壹份清醒、壹點距離,免得被動地全部卷進去。喜歡讀書,有自己某壹方面的專業愛好,能多少進入相關領域,有壹定的研究,有些發言權,這太重要了。在這種狀態中,會有成就感,同時也讓自己保持思想活力,還能幫助抵制職業性疲倦。

? 我在《信息時代的讀書生活》中提到,為何現在人們普遍比較焦慮?可以有多種不同的解釋,比如解釋為“文化沖突”“社會轉型”“市場化”“兩極分化”,等等。但還有某些更深層的引起焦慮的原因,那就是信息過量。

如何解決信息過量可能造成焦慮這個問題?面對信息過量現象,要有自覺,讓自己具備壹點信息傳媒素養,知道現代信息傳播的規律。對信息時代帶來的閱讀方式的壹些重大變化(比如傳播渠道方式),既要接受它,又要“看穿”它,而不是被動面對,不是被對於網絡信息,自媒體包括微博、微信的傳播特點,都要有壹定了解;盡量選擇相對良性的信息渠道,適當減少信息量;對鋪天蓋地的信息,自己要有壹些過濾分析。要培養自己的“定力”,這裏說的“定力”,包括應對和過濾復雜過量信息的能力,實事求是、尊重規律的態度,以不變應萬變的眼光,還有平常心。具體來說,要少看微信多看書。在煩躁的“大氣候”中,盡量讓自己能心靜,有壹個好辦法,就是用更多的時間沈下心來用傳統的方式讀書,重新撿起紙質的書來讀。讀書可以讓妳適當超越過量的浮躁的雜亂的信息環境,有定力,有眼光。

? 我還特別用了壹個詞——“讀書養性”。無論是網絡閱讀,還是紙質書的閱讀,總之,都是要營造壹個“自己的園地”,養成讀書和思考的習慣,把讀書當作壹種生活方式。讀書可以養性,可以練腦,這不僅是能力,也是涵養,是素質,是壹種高雅的生活方式。閱讀可以拓展視野,可以接觸人類的智慧,可以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可以讓人在精神氣質上超越庸常的環境。

? “讀書養性”和讀書的實際目的不矛盾。讀書為考試、為謀生謀職,都是必要的、合理的、實際的,但也要樹立更高的“養性”的目標,讓這個目標把考試、謀職等實際的目標帶起來。

  • 上一篇:大連交通大學學生曠課咋辦
  • 下一篇:福娃集團的品牌發展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