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天氣 - 高中信息技術教學反思

高中信息技術教學反思

高中信息技術教學反思2篇

 高中信息技術教學反思壹

 1. 教材分析

 信息技術的學習過程不能是機械的知識傳授過程,而應該是壹個充滿體驗、充滿實踐、充滿探究、充滿創造的過程。

 高中第壹節講信息與信息的特征,基本上是概念與知識的介紹,缺乏操作技能方面的教學內容,較難滲透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學目標。

 2. 學情分析

 根據以上分析,如果直接從概念講解入手,照本宣科進行概念和理論知識的灌輸,學生往往覺得比較枯燥,很難接受,不但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會影響到學生對本課程的興趣。因此必須采取例舉法來講解,吸引學生的興趣,達到教學效果。

 3. 教學目標(含重、難點)

 (1)感受生活中的信息,認識普遍存在的信息,理解信息的含義;

 (2)通過實驗總結信息的基本特征,了解信息對生活和學習的重要性。

 1.重點

 (1)了解信息與人類的關系,理解信息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了解計算機中數據與信息的關系,知道信息編碼方法和度量單位。

 (3)了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強化信息意識。

 2.難點

 (1)理解信息的含義和特征。

 (2)理解計算機中表示數據的方法。

 4. 教學過程

 壹、導入

 請同學們首先壹起觀察老師,說出老師的特征。(學生討論回答:老師的發型、衣服的顏色,臉型、姿勢等等特征)。通過觀察老師獲得很多關於老師的信息。

 可見信息就在我們的生活中,在我們的身邊,在每個人的身上,在世界的每壹個角落裏。那麽,信息究竟是什麽?信息有哪些作用?這就是我們要解決的問題。

 二、新課講授

 1、信息

 展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活動的.有關圖片,請學生回答通過觀看以上圖片能得到什麽信息,看到每壹幅圖片都想到了什麽。(展示圖片,學生討論並發言)這些圖片向我們傳達各種各樣的信息。請同學們討論並說出,除了這些信息,在我們的生活學習中還能夠獲取哪些信息。

 1.1 信息的含義

 所謂信息,是指數據、消息所包含的內容和意義。在我們學習、生活、工作中都離不開信息,信息無所不在,無所不有。

 1.2 信息的基本特征

 (1)傳遞性。信息的傳遞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2)***享性。信息作為壹種資源,通過交流可以由不同個體或群體在同壹時間或不同時間***享。

 (3)依附性。各種信息必須依附壹定的媒體介質才能夠表現出來,為人們所接收,並按照某種需要進行處理和存儲。信息如果經過人的思考分析和處理,往往會產生新的信息,使信息增值。

 (4)價值相對性。信息使用價值的大小是相對的,它取決於接收信息者的需求及其對信息的理解、認識和利用的能力。

 (5)時效性。信息會隨著客觀事物的變化而變化,如果不能反映事物的最新變化狀態,這的效用就會降低,壹旦超過其?生命周期?,信息就失去效用,成歷史記錄。

 (6)真偽性。

 5.板書設計

 壹、信息與信息的特征

 1、什麽是信息 2、信息的特征是什麽

 二、開展活動

 三、思考題:

 隨著科技的發展信息的載體也越來越多,那麽信息還可以從哪些載體中獲取呢?

 6.教學反思

 采用體驗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的方式,綜合應用言語講解和多媒體課件啟發學生,通過聽案例、說想法、看課件等活動調動學生學習信息技術課程的興趣,幫助學生理解信息、信息特征。讓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得到充分體現。從身邊的例子談起,讓學生從自己的感性認識中去了解信息這個概念,效果比較好。在討論活動中,學生反應熱烈,發表了很多意見。課後大部分同學在完成作業時都比較認真,雖然講得不全面,但培養了學生獲取加工信息的能力,初步建立了信息意見!

 高中信息技術教學反思二

 信息技術課是技術課,目的是培養學生技能。同時這種技能不是計算機本身,而是使用計算機去處理信息的技術和能力,是適應信息化社會的必備技能。高中的信息技術課不是專業的計算機課,它以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為宗旨,強調通過合作解決實際問題,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實現學生個性化發展高中技術性課程與學術性課程協調配合,最終的培養目標是:培養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適應信息時代發展需要的合格的公民。

 信息技術課堂教學過程中要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主探究,還要註重學生綜合處理信息的能力的培養,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信息收集,處理和應用的實踐活動,為信息技術教學營造"寬松,主動,愉悅"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快樂中活動,在活動中學習,在學習中創造。現淺談下高中信息技術教學設計的幾點體會:

 壹、轉變教育觀念,樹立育人的教學觀和學生自主學習的現代教育觀

 舊的教育觀念就是由教師通過講授、板書以及教學媒體的輔助,把教學內容傳遞給學生或者灌輸給學生。老師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主宰,學生則處於被動接受老師灌輸的地位。在這樣壹種結構下,老師是主動的施教者,學生是被動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輸對象,媒體是輔助老師向學生灌輸的工具,教材則是灌輸的內容。要打破以前以學科知識為中心的教學觀,樹立育人的教學觀和學生自主學習的現代教育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之間的關系,註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註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二、利用發現探究的教學設計,提高教學效率

 在信息技術教學中鼓勵學生用自己的頭腦去獲得知識,重視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不要把學生當作學習的被動的接受者。其教學設計為:簡述操作要領?操作嘗試?啟發引導?操作學習?反饋指導?鞏固練習?歸納總結的教學設計。這種教學方法,壹是使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二是發展學生的智力。如在學習excel時,學生對於excel基本操作,如,計算、排序,圖標等操作,在老師的指導下能輕松完成。但是通過布置壹個任務(學生考試成績的統計匯總及分析),學習效果就壹目了然了。至於鞏固練習和歸納總結,道理是很顯然的。這充分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操作時間密切結合的教學設計。

 三、構建"主體?互動?探究"的教學設計,激發學生創作興趣

 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老師先布置任務,學生通過完成任務來自主的參與教學,這樣可以培養學生必要的社會性品質;有利於建立良好的教學人際關系,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人;可以使課堂充滿活力,使教學質量得到提高,使學生智力得到較好的發展。例如布置任務:應用FrontPage軟件制作個人網頁,在大多數學生基本完成任務後,從學生制作的網頁中挑選出有代表性的作品。由學生自己介紹演示,然後讓學生互相討論,發表意見,看法,實現相互交流,學習的目的。教師在此過程中以實現預定的教學目標為目的,適當的引導討論方向。讓學生在參與中學會學習,主動研究,在參與中學會學習,學會創新,並通過師生交流的互動作用和情境探索的學習,達到自主構建知識的目的,實現學生主動發展的目標。

;

  • 上一篇:公園設計規範的內容簡介
  • 下一篇:我的語文老師作文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