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天氣 - 我國地質資料服務存在問題及對策措施

我國地質資料服務存在問題及對策措施

顏世強 龐振山

(全國地質資料館,北京100037)

摘要 本文在總結世界地質調查成果社會化服務的發展趨勢與特點的基礎上,系統分析了我國地質資料服務在體制、機制、數據源、服務方法、人財物等方面存在的問題與不足,並從管理、機制、人才隊伍、經費支持、對外宣傳等方面提出了相關對策建議。

關鍵詞 地質資料;問題;對策措施

地質資料是地質工作價值的主要體現,是廣大地質工作者辛勤勞動的結晶和歷史記錄,是地質工作服務於社會的主要載體。地質資料擁有巨大的經濟社會效益與潛在價值,在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可持續發展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和廣泛的社會需求。如何管好、用好地質資料,對我國地質勘查和礦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世界地質調查成果社會化服務的發展趨勢與特點

1.1 地質資料服務是世界各國地質工作的戰略重點

提供地學信息壹直是各國地調機構的基本任務。服務是地質工作價值的體現,是地質調查機構生存的依據。例如,美國地調局(USGS)《2000~2005年戰略計劃》中,將通過提供可靠的科學信息服務於國家作為美國地調局的基本職能和工作中心,並強調采用所有可能的新出現的信息技術,保證及時(實時)、有效、連續地為用戶提供信息服務。

1.2 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多層次多部門協同服務是地質資料服務大勢所趨

普遍采用分布式數據庫技術、WebGIS技術、基於標準的Web服務技術、跨系統跨平臺的數據交換與傳輸技術、元數據技術、網站設計技術和基於標準的互操作技術等,實現不同層次(國家和地方的地質調查機構)、不同類別(政府機構、企業、研究和教育及個人)以及地質調查機構內部的不同部門的協同服務。其中,合作夥伴機制、服務代理機制是國外發達國家普遍采用的信息服務機制。這壹特點使得地質資料服務的管理與協調變得更為重要。

1.3 地質資料服務從供給驅動向需求驅動轉變,服務內容不斷增加,服務對象不斷擴大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經濟建設中地質資料的重要性越來越明顯,其服務領域也隨之不斷擴大,以傳統的窗口式服務和被動服務方式為主的社會化服務已經不能滿足社會各行各業對地質資料日益增強的需求,要求地質資料服務從封閉式轉向開放式,由系統行業服務轉向社會服務,由被動服務轉向主動服務,要擴展提供信息的種類,從單純的信息提供擴大到提供數據處理、應用軟件、決策咨詢、技術支持和培訓等多個方面。正如《美國地質調查局未來作用與機遇》中指出,“美國地質調查局的信息管理任務,應當從較為被動的研究與分析,轉變為力求對社會、政治和經濟需要做出反應的主動方式傳播信息”。地質調查機構的服務對象也進壹步擴大,包括政府機構、企業(礦業、相關網絡運營及軟件開發)、研究與教育以及公眾等。

1.4 基於信息技術和網絡環境的社會化服務大大提高了服務質量和效率

充分利用現代網絡技術,推動了地質調查信息資源的***享,加速了地質調查信息的交流和傳播,大大提高了地質調查成果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通過廣泛應用信息技術,將海量的地質調查信息按照壹定的標準進行數字化存儲、管理,並根據不同用戶的需求隨時出圖。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加、澳、英等國,建立了大量的基礎調查數據庫,如中小比例尺數字化地形圖、數字化地質圖、地球物理數據庫、土地覆蓋數據庫、礦山數據庫等。

隨著各種網絡服務系統的功能越來越強,不僅能夠實現信息資源的目錄查詢,還可實現信息的空間查詢、檢索、瀏覽。例如,美國地調局的壹站式服務實現了分布式信息資源的集成服務。各種在線地質信息服務系統和技術大大提高了服務的速度和質量。如網頁動態鏈接技術、目錄的查詢檢索系統、專題信息的瀏覽查詢檢索系統、Web編圖系統、壹站式服務系統。

通過網絡,客戶可以方便地從網上下載壹些免費的數據和信息。隨著網絡技術發展與應用,使野外監測數據實時傳送到室內,尤其是對地震、災害以及水質的監測數據的實時傳輸,提高了整體服務效率與水平。

2 我國地質資料服務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我國地質資料的服務方式、服務效率,離社會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這裏既有政策法規的原因,體制、機制的原因,經費投入不足的原因,也有觀念等方面的原因。

2.1 管理體制不順

目前地質資料保管機構條塊分割,除了國家和省兩級地質資料館藏機構以外,還有許多部門(如核工業、石油、冶金、有色、煤炭等行業)的館藏機構,中國地質調查局系統有六大區地質資料館、專業地調中心及其他直屬單位資料室。發展中心(全國地質資料館)具有雙重身份,既有《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及其實施辦法明確賦予的職責,又有地調局資料總館的職責。全國地質資料館在開展具體工作時身份不清,遭遇雙方質疑,地位尷尬。

2.2 制度標準體系不完善,政策法規不配套

有關保密、保護的政策法規不配套,制約了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的開展。由於涉及基礎地理信息(經緯度、地形、地名等要素)的保密問題,致使大量公益性地質資料難以向社會提供公開服務。涉密資料清理後,可能會產生更多不能公開的資料,增加工作難度。重要的原始地質資料和實物地質資料,尚無可操作性的匯交管理辦法。數據庫類和軟件類項目成果的匯交管理辦法有待制定。

2.3 欠交地質資料數量較多

地質資料匯交管理工作尚未到位,沒有建立起有效的匯交管理監督體系,地質資料匯交管理部門對匯交人的地質資料生產情況掌握不夠。地質資料主管部門監督管理力度不大,對不交資料的單位,沒有按照《地質資料管理條例》規定進行相應的處罰。地質資料生產單位法制觀念不強,或對相關法規不了解,沒有按有關規定及時、保質匯交資料。為了保護部門或單位利益,地質資料單位所有,甚至項目組或個人擁有的現象經常出現,使得大量地質資料沒有及時匯交,造成資料館藏機構沒有充足、最新的權威數據。信息資源不足,是資料館藏機構無法有效開展社會化服務的重要原因之壹。

2.4 館藏機構數字資源不足

電子文檔匯交存在匯交率低、質量較差等問題,沒有按照格式標準的要求進行匯交、匯交內容不齊全。經過多年努力,特別是地質大調查項目的開展,地學數據庫建設取得重要進展。但海量數據信息的匯交管理和服務工作,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需要長周期建設的數據庫,其階段性成果的匯交和服務,目前沒有明確的規定。全國地質資料館開展多年的圖文地質資料數據庫建設進展緩慢。截至2006年底,全國地質資料館僅完成1.8萬份,不到全部館藏資料的18%,沒有數字化的館藏資料有8.4萬種。館藏機構數字資源不足,難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服務,影響了服務效率和服務水平的提高。

2.5 資料數據服務平臺建設滯後

由於全國未建立地質資料數據統壹的服務平臺,分散在不同專業、不同單位的地質資料不能統壹提供服務,導致大量不了解情況的用戶摸不著門,難以查詢,使用困難。數據信息管理分散,存儲、維護、服務所依賴的技術、系統大量異構,標準化程度低,大大增加了數據信息的管理和成果應用的難度。分散的數據組織管理模式必然導致信息***享程度低、資源浪費等問題。同時,我國地質資料數據客戶服務政策和機制存在很多不足也制約服務工作。例如,地質產品及用戶分級分類管理混亂;產品價格機制不健全,服務收費不統壹;缺乏現代營銷模式,產品服務方式單壹;客戶需求調查較少進行;未制定客戶服務計劃和建立服務反饋機制。

2.6 館藏機構基礎設施條件差,隊伍力量薄弱,開發利用能力不強

近年來,國土資源部及各省(市、自治區)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越來越重視地質資料館藏機構設施的建設。但是,全國大部分省(市、自治區)地質資料館藏機構的基礎設施條件較差,特別是提供網絡服務的信息服務設施欠缺,大大降低了服務質量和水平。作為地質資料服務國家級別的全國地質資料館面臨無獨立服務場所的窘境。

地質資料數據的現代化管理和社會化服務對從業人員的素質要求較高,需要壹些綜合性人才進行服務,這是由基於現代信息技術的社會化服務趨勢決定的。但由於編制和經費的限制,全國地質資料保管與服務機構的工作人員相當缺乏,人員的年齡與專業結構不是特別合理,學歷和專業也有壹定程度的限制,計算機方面的人才尤其短缺。這種現狀大大制約了社會化服務的開展,阻礙了社會化服務的進程,降低了地質資料的利用率,削弱了地質資料所能產生的社會效益。

受資料館工作人員數量、素質等自身條件的限制,難以深入開展地質資料的綜合研究。對需求調研不夠。現有的成果不能及時向社會發布,加工處理等相關需求不能及時滿足,服務水平低,只能維持日常工作,不能適應現代信息技術給資料工作帶來了的巨大變化。

3 完善地質資料服務的保障措施

3.1 進壹步加強管理,完善機制

在中國地質調查局的統籌安排下,通過加強資金管理、人才建設、裝備建設和技術建設,整合現有資源,實現對資料館藏機構和地調局及其直屬單位、大區和承擔地調項目的地勘單位的統壹規劃、統壹部署,加強管理、保障質量,建立協同作戰的資料社會化服務機制和體系。

隨著地質信息服務方式的改變,需要建立和健全資料社會化服務工作的各項制度,規範和協調信息服務的各個環節,使信息服務有章可循,保證資料社會化服務工作的順利實施。建立資源***享、資料安全與保密、數據維護與管理等的有關制度,逐步形成資料開發利用和服務的良性機制,提高資料服務的質量和水平。

3.2 優化人才隊伍結構,提高人員素質

人才是實現資料社會化服務目標的基礎。在人才的建設方面,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探索和建立科學的有利於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用人機制和分配機制。地質資料館藏機構要註重自身技術隊伍的建設,加大人才培養的力度,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努力提高服務人員的管理水平和技術水平。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通過引進、培養、聘請和加強對現有人員的崗位培訓等形式,逐漸形成以既懂地質、又懂信息技術、同時也懂檔案知識的復合型人才為帶頭人,以大量具有專業技能和高素質的從業人員為基礎的人才結構。力爭通過對人員結構的調整和人力資源的整合,使資料管理和服務人員的年齡結構、專業結構和知識結構趨於合理,形成壹支規模和結構能夠適應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需要的人才隊伍,總體能適應資料社會化服務的要求,為實現資料社會化服務的戰略目標提供人力資源保障。

3.3 加大經費支持力度

長期以來地質資料管理、開發和服務的經費嚴重不足,影響了地質資料管理和社會化服務工作的開展。目前,全國和省級地質資料館藏機構的每年的日常保管工作經費不足2000萬元,不到地質勘查投資的0.1%,投入遠遠不能滿足地質資料現代化管理和服務工作的需要。為保障地質資料管理和社會化服務的開展,實現工作目標,必須在資料社會化服務的工作經費方面給予充分的保證。中央財政要增加地質資料館藏機構的經常性事業經費支出額度,並建立合理增長機制。

要確立地質資料館藏機構作為公益性事業單位的屬性和地位,建立穩定、經常性的資金支持、項目來源機制和渠道,或在地質大調查經費、兩權使用費(或兩權出讓金、礦產資源補償費)中明確列支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的專項費用,專門用於地質資料的管理研究、綜合編研、開發利用和公***服務。

3.4 加強對外宣傳

加強地質資料的對外宣傳工作,讓政府部門、社會公眾更進壹步地了解地質資料館藏機構及其提供的服務,為資料社會化服務營造壹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加強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不斷為社會提供信息化產品,讓政府、社會和公眾認同地質資料服務工作。要建立國際合作與交流的鼓勵機制,加強資料工作的國際合作與交流,吸收國外社會化服務的先進經驗和教訓,少走彎路,加快資料社會化服務的步伐,以滿足國家對外開放和商業性礦產勘查開發對地質資料的需要。

  • 上一篇:電除塵器安裝檢修標準
  • 下一篇:英制螺紋標準介紹和標註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