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天氣 - 如何在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

如何在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

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而當前生態環境日趨惡劣,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已經成為人類壹個緊迫的目標。當今小學生是未來社會的主人,隨著社會的發展,他們將是生態環境遭受破壞的最大受害者,又是生態環境改善的最大受益者,生態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他們未來的生存空間。小學生幼稚單純,可塑性大,是非觀念方向的影響及形成將伴隨終生,而他們對環境的認識又將決定未來的發展趨向。因此,對小學生進行環境教育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候了。但是目前小學特別是低年級沒有專門開設環保課,因此結合課堂教學,是對小學生進行環保教育最基本的途徑和渠道,尤其是小學語文新課程教材中有很多地方都蘊藏著有關環保教育的因素,只要教師選擇最佳的切入口,有的放矢地進行環境教育滲透,是壹個既不加重學生負擔,又能適當提高學生環境保護意識的有效措施。使環保教育普及率達百分之百。

壹、整合目標,點滴滲透

小學語文新課程教材從人的全面發展的角度出發,編入了不少有關環保題材的課文,這些課文至少包含了以下方面環境教育的內容:  

1、禮贊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 

自然環境是人類勞作、生息、繁衍和賴以生存的空間。煦暖的陽光、峻峭的山峰、澎湃的大海、肥沃的原野、廣袤的草原、芬芳的花草,這些壯麗的自然景觀流入到作家的筆下,成為我們進行環境教育的好題材。如:壹年級上冊《四季》、《陽光》和古詩《畫》,壹年級下冊《柳樹醒了》、《春雨的色彩》、《荷葉圓圓》、《夏夜多美》、《畫家鄉》、《春風吹》和古詩《春曉》、《村居》、《所見》、《小池》等。二年級上冊《秋天的圖畫》、《黃山奇石》、《北京》、《看雪》、《四季的腳步》、《秋天》和古詩《贈劉景文》《山行》等。二年級下冊《找春天》、《筍芽兒》、《日月潭》、《葡萄溝》、《雷雨》、《北京亮起來了》和古詩《草》《宿新市徐公店》、《望廬山瀑布》、《絕句》等。這些課文不但使學生得到了美的享受,更是學生產生了護美的欲望。

2、謳歌人與自然的和諧:

人類作為自然界的生物,與自然界其它生物物種***同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不僅是人類的家,同樣也是大自然的家。人與自然應該建立壹種相互協調、和諧相處的關系。如壹年級上冊《爺爺和小樹》、《雪地裏的小畫家》,壹年級下冊《鄧小平爺爺植樹》、《松鼠和松果》。二年級上冊《小柳樹和小棗樹》、《“紅領巾”真好》、《清澈的湖水》、《父親和鳥》。二年級下冊《小鹿的玫瑰花》等這些課文通過滲透環境教育,提高學生對自然的正確認識,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自覺保護環境的意識。

3、敲響環保警鐘,呼喚環境保護:

地球本來是美麗的,但是由於人類的破壞,現在地球已經是“百孔千瘡”了,所以大自然向我們敲響了警鐘。因此,作為在地球上生存的任何壹員,我們每個人都有權利、義務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如壹年級上冊《小熊住山洞》,壹年級下冊《美麗的小路》、《失物招領》、《松鼠和松果》,二年級上冊《“紅領巾”真好》、《清澈的湖水》,二年級下冊《泉水》。這些課文都是對學生進行這方面教育的好素材。

為此,教師在挖掘教材時壹旦發現教材內容中蘊藏著有關環保教育的因素,有針對性地確定環境教育的目標,在制訂教學目標時,先多壹分環保之心,把它融進教學目標中。目標明確就能使教師自始至終給學生以滿堂的期待,上課時選擇最佳的切入口,有的放矢地進行環保滲透,抓住課堂的點點滴滴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二、創設情境,情感體驗

兒童的心理情感偏向力大,幼稚的心靈純潔無瑕,在每天生活的自然環境中壹草壹木都會引發他們無窮的遐想,富於它們鮮活的生命。他們是自然環境的觀察者,他們思維敏銳,感情脆弱,善於發現周圍環境小小的變化。就這些小小的變化,常常會引發他們內心的振動,經久不息。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時間情感領域的可塑性最大,是他們形成觀念養成習慣的最佳時期,在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善於針對小學生的情感特征結合環境教育,創設情境激發學生。

1、激發美感:

小學語文新課程教材中禮贊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課文、謳歌人與自然的和諧的課文,甚至敲響環保警鐘、呼喚環境保護的課文,很多教材無論是課文內容還是課文插圖都編得非常地美,教師就應創設壹定的情境,帶學生進入如詩如畫的大自然,使兒童的心靈獲得美的感受,從而激發出他們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情感。如二年級上冊《清澈的湖水》壹課,當播放課件出現“壹只遊船在湖面上行駛,船頭兩側卷起白色的浪花,船尾拖著壹條長長的波紋。壹個小姑娘穿著紅衣服坐在船頭,她在欣賞兩岸的風景。那邊的山石像壹只正要跳起的青蛙,這邊的山石像壹只正要展翅欲飛的雄鷹,半山腰的石兔、石龜,好像正在賽跑。湖水像壹面鏡子,映出了藍天、白雲,還有變幻的山巒。”學生們都看得入了神,完全被美麗的景象吸引住了。這時再讓學生說“妳看到了什麽?妳有什麽想法?”學生都說得很好:“湖水真清啊,真像壹面鏡子,美麗的景色倒映在湖裏太美了。”“這裏的山石真有趣,真想去摸壹摸。”“這裏的景色太漂亮了,我也想去看看。”“我被迷住了。”……然後讓學生來美美地讀壹讀,學生讀得可輕柔了,讀得如癡如醉。此時教師用溫柔的話語說“小朋友們,面對這麽美的環境,大家忍心去破壞它嗎?”學生們異口同聲地說“不會”。教師用激情的話語說“小朋友們,那作為二十壹世紀的小主人,我們應該怎麽做?”學生們紛紛舉手,踴躍發言“我們要保護它”“我們不能往湖裏扔東西”……能讓兒童獲得美感的事物、環境,他們又怎麽舍得他人破壞呢?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化動為靜、化靜為動,挖掘教材內容中美的現象,使兒童對之如癡如醉,環境教育才會取得滿意的效果。

2、激發危機感:

所謂危機感是在學生明辨真理的基礎上的壹種內心需求,它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愛憎心理。兒童在教學活動中的危機感,能促進兒童把自己的認識付諸於行動,表現出他們的壹種抗爭心理。環境教育在語文學科中的滲透可充分利用兒童未來的主人熱愛自然,不容使之遭到破壞的心理,激發他們的危機感,往往會取得較好的效果。如壹年級下冊《美麗的小路》,當播放課件出現“小路上堆積了許多垃圾,蒼蠅在小路上嗡嗡地飛來飛去,美麗的小路不見了。”學生的表情充滿了厭惡感,再讓學生匯報課前調查結果“我們周圍的垃圾是從哪裏來的?”,然後教師把自己收集到的資料展示給學生看,當學生看到壹張張垃圾圖片,都露出厭惡的表情,此時教師讓學生談感受“妳看到這些圖片想說什麽?”學生說“這些垃圾太臟了”“臟死了”……這時,教師再跟學生講垃圾對我們人類的危害,以生動鮮明的事例讓兒童產生危機感,使保護環境變成兒童自身的需要,“我們應該怎麽做?”讓他們意識到未來的主人應擁有美好的家園,美好的家園來自對環境的保護,從而投身於環境保護的活動中去。

三、淺入深出,註重意識

由於低年級兒童的年齡特點,長篇大論的空洞說教收效甚微,我們在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中倡導的環境教育是淺顯的,學生力所能及的,重點是環境意識的滲透。因此,在兩者結合時,要適當地掌握小學環境教育的度,要淺入深出,要選擇最佳的切入口,有的放矢地進行環保滲透,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如在教學壹年級上冊《爺爺和小樹》時,先引導學生觀察課文插圖(爺爺為小做穿衣服)說話:爺爺在做什麽?為什麽這麽做?啟發學生想象:這時候,小樹的心情怎樣?如果妳是小樹,會對爺爺說什麽呢?朗讀體會,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爺爺愛護小樹的行為的感染,從小養成愛護花草樹木的意識。再引導學生觀察課文插圖(枝繁葉茂的小樹):這是什麽季節,小樹有什麽變化?過渡討論:小樹為什麽會有這樣的變化?使學生體會到小樹因為有了爺爺的關心和愛護,才長得這麽粗壯茂盛。然後再看圖(爺爺在樹下乘涼),想象爺爺的心情,想像爺爺和小樹之間的對話,使學生感悟人與樹之間的和諧關系。再通過朗讀,從而使學生深切地懂得樹木是人類的朋友,人人都要愛護它。最後擴展活動,宣傳環保:1、課件出示小樹遇到長蟲、幹旱、缺乏養料、有人傷害等畫面。我們應該怎樣幫助小樹?2、讓學生交流課前收集的有關“樹木為人類做貢獻”的資料。使學生明白:人類愛護樹木,樹木回報人類。環境保護教育與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結合,應結合學生的知識程度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環境意識的滲透是壹點壹滴積累的過程,註重意識的滲透使環境教育潛移默化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達到淺入深出的功效。

四、著重實踐,活動深化

好動是孩子的天性,更是低年級學生的天性,學生在活動中最容易接受知識受到教育,因此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也是讓學生進壹步明確環保重要性迫切性,實踐環保行動的有效手段之壹。比如學習《鄧小平爺爺植樹》壹課後,讓學生也學鄧小平爺爺在學校或在家裏或在路邊種壹棵樹、壹棵苗。比如學習了《美麗的小路》壹課後,結合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我身邊的垃圾》使學生了解垃圾的危害,增強環保意識。在春遊之前學習《失物招領》,談談春遊我們應該怎麽做,在春遊中學生就能多壹份環保之心,做到不丟垃圾,看到垃圾能主動撿起來。學習了《“紅領巾”真好》壹課後,學習課文裏的小朋友做壹塊愛護小鳥、小草或小花宣傳板。通過開展各種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增強環保意識,豐富環保知識,落實環保行動。

小學語文新課程學科中滲透環境教育是壹個全新的課題,也是新世紀環境問題對教育的挑戰,同時又賦予小學語文教育嶄新的內容。只要我們在平時的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中強化環境教育的意識,遵循語文教學的規律,整合目標,找準環境教育的滲透點,創設壹定的情境,讓學生得到情感體驗,滲透時淺入深出,註重培養學生環保意識,課外著重實踐,活動深化環保意識,付之行動。這樣,我們就壹定能培養出壹代具有環保意識的合格公民。

  • 上一篇:確認函有法律效應嗎
  • 下一篇:職場心理學定律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