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天氣 - 關於大學生就業的論文

關於大學生就業的論文

大學生就業到底難在哪兒?摘要:當前大學生就業最大的特點是畢業生總量大、增幅高,與整體就業狀況並沒有明顯改善的現狀相矛盾,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成為壹個不爭的事實,究其原因,主要是人才供給與市場需求錯位,及畢業生綜合素質差。如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才是當前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關鍵所在。關鍵詞: 大學生 就業難 現狀 成因 人才缺口 解決途徑 壹、當前大學生就業現狀自1999年開始,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正式向社會大規模的擴招,2003年, 毛入學率達到17%,2004 年, 全國普通高等學校計劃招生400萬人, 在2003年382萬人的基礎上又增加20萬人, 按照馬丁特羅的理論, 我國已步入了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高等教育“ 精英” 階段進入到“ 大眾化” 階段後,壹方面為廣大青少年提供了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另壹方面為國家建設儲備了大量的專業人才,但是, 大學畢業生的數量也會顯著增加, 接踵而來的就是大學生就業問題。2003年高校首批擴招後212萬大學生已走向社會,2004年又有280萬大學畢業生完成學業走出校園,較上年增加68萬人,增幅達到32.1%;2005年達到340萬人,較上年增加60萬人,增幅達到21.4%。屆時畢業生總量為擴招前的2.9倍。[1] 同時再加上國有企業下崗工人的再就業,以及農村富裕勞動力的轉移,大學生就業的現狀將異常嚴峻。 據教育的統計,從2002年開始,隨著高校擴招的大學生陸續畢業,大學生就業率在不斷下降。2002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145萬,6月初次就業率64.7%,與2001年同期相比下降5個百分點,到2002年底,就業率上升到了80%。2003年的畢業生為212萬人,經黨中央、國務院的全面統籌、多方協調,加上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最後的就業率本科院校為70%,高職專科學校就業率為55%。2004年大學畢業生為280萬,初次就業率本科院校為61.3%,高職專科學校就業率為40%。2004年9月教育部公布的數據顯示,本科院校就業率為73%,高職院校為61%。[2] 2005年,教育部,希望普通本科院校畢業生就業率不低於去年同期水平。盡管如此,但有關專家還是認為上述數據有“水份”。未來幾年,將有更多的大學畢業生湧入社會,大學生就業形式將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和大學畢業生數量的急劇增加,給大學生的就業市場造成了極大的壓力,從而使大學生“ 就業難” 問題日益凸顯, 成了高校和社會普遍關註的熱點之壹。二、大學生就業難的成因分析現在社會上有關大學生就業難現象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壹、教育產業結構與人才社會需求結構的錯位,導致大學畢業生的結構性過剩。隨著科技迅猛發展和改革開放力度的加大,市場需求結構急劇變遷,生產結構的調整日益加快,部分傳統生產領域日漸萎縮,許多“夕陽”企業產品過剩,生產急劇縮減甚至關停,很多職業崗位被淘汰了。與此同時,另壹部分新興部門和企業則迅速崛起,相應的崗位也迅速增加。當然,由於社會發展水平和體制等方面的原因,中國社會的現實社會需求結構有壹定的畸形性, “各領風騷數幾月”的各種“熱”就說明了這壹點,但產業結構的巨大變化卻是實實在在的。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必然要求人才結構和質量進而要求教育結構和質量作出積極的相應變化。然而,由於教育本身的滯後性和同樣的壹些復雜原因,我國的高等教育未能及時有效地調整專業結構,與那些萎縮淘汰的舊行業崗位需求相對應的傳統專業並沒有及時得到縮減,甚至也在借擴招之機而大量擴張,這就造成了大學生所學專業與社會需求的錯位,有者不需,需者無有,從而導致結構性待業。二、大學生及其家長錯誤的擇業觀念現在的大學畢業生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在擇業取向上多數希望到環境舒適、工作輕松、待遇豐厚、交通便利、經濟發達的地區工作。不願去經濟欠發達地區,不願去生產第壹線。由於畢業生缺乏吃苦精神,就業觀念陳舊,擇業定位偏差,使畢業生就業難的矛盾更加突出。第壹、擇業定位偏差。追求“精英崗位”,無視“大眾化崗位”。這種擇業定位上的偏差,必然陷入就業難的誤區。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畢業生應該面向“大眾化崗位”。如果不糾正擇業定位上的偏差,那麽就難於從擇業誤區中走出來。第二、缺乏創業精神。國家及各級政府十分鼓勵畢業生自主創業,並出臺了不少優惠政策。但多數畢業生滿足按部就班,只希望找壹個好單位,做壹個好員工。缺乏開拓創新膽識,缺乏艱苦創業精神,沒有“自己當老板”的意識,不想自主創業。 /pview-64-17778.html其余部分

  • 上一篇:高中化學說課稿:原電池
  • 下一篇:北京的各大建築設計院名目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