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天氣 - 文言文朱竹君先生傳

文言文朱竹君先生傳

1. 《朱竹君先生傳》譯文

朱竹君先生,名筠,大興人,字美叔,又字竹君,和他的弟弟石君珪,年少時都以會寫文章而出名。先生乾隆十九年中進士,授官編修,後升至日講起居註官,翰林院侍讀學士,督安徽學政,因過降級,又重為編修。

先生起初受到諸城劉文正公賞識,被認為是疏朗俊偉奇特之士。後來到安徽,遇到皇上下詔搜求散佚的書籍,先生上奏說翰林院著有《永樂大典》,裏面有很多當世見不著的古書,請成立壹個專門機構來搜尋校閱,並且陳述的搜集方法也十分完備。當時劉文正在軍機處,卻不高興,認為不是緊要的政事而徒增煩惱,打算建議讓這事停下來,而唯獨金壇文襄公認為先生的奏議很好,跟劉文正堅決爭執,最終采用先生的意見上奏給了皇上,四庫全書館從此啟動了。先生進入京城,住在館中,纂修《日下舊聞》。不久,文正去世,文襄任四庫館事務總裁,特別看重先生。先生卻不去拜訪,還不時因主持館中事跟他的意見抵觸,文襄感到十分遺憾。壹天見到皇上,談及先生,皇上便稱許朱筠學問文章遠超別人,文襄默然不能發話,先生因此而安然無事。其後督理福建學政,過了壹年,皇上派他弟弟珪接替他,回來幾個月,就去世了。

先生為人,在家與兄弟友善,而在外喜好交遊。稱贊別人的好處,唯恐沒有說到極致;若有過錯,就總是掩飾。後進之士多因他的稱許而得名。先生房中從早到晚不曾沒有客人,整日整夜跟客人飲酒談笑,博學強記卻不衰減,還時常在這期間寫文章。他的文章才氣新奇豪放,對於義理、事務、情態,無不具備,想要說的話無不窮盡,尤其喜愛小學(文字音韻訓詁之學),當學政時,遇到賢能的生員,跟他們說話談論就好像同輩人壹樣,勸別人為學要先從識字開始,語意誠懇殷勤,離去之後人們都愛戴思念他。他想要寫的書都沒有寫成,有詩文集合若幹卷。

姚鼐說:我開始認識竹君先生,是靠了昌平陳伯思的關系。當時都二十幾歲,聚在壹起慷慨激揚縱論時事,相互磨練探討學問,誌向實在偉大啊,哪裏只是要作壹個文人學士而已呢!先生與伯思,都是卓越人才而沈溺飲酒。伯思中年因酒致病,不能完全發揮他的才華。先生以文章名揚海內,豪放俊逸超過伯思,而伯思持論稍微中和壹些。先生晚年,來訪賓客更為繁盛,入了他門的,都跟他密切交往,這樣也就很勞累了。我回到南方這幾年,聽說伯思也衰老病重了,而先生去世時年紀才過五十,令人痛惜啊!他在安徽、福建任上時,常常帶領賓客飲酒賦詩,遊玩山水,幽深險要處都到過。我間或來到山中崖谷,便遇見先生題名,是可推想而知的啊。 ……

2. 朱竹君先生傳翻譯

朱竹君先生,名筠,大興[1]人,字美叔,又字竹君,與其弟石君珪[2],少皆以經能文有名。

先生中乾隆十九年進士,授編修[3],進至日講起居註官[4]翰林院侍讀學士[5],督安徽學政[6],以過降級,復為編修。 先生初為諸城劉正分[7]所知,以為疏俊奇士。

及在安徽,會上下詔求遺書,先生奏言翰林院貯有《永樂大典》[8],內多有古書世未見者,請開局使尋閱,且言搜輯之道甚備。時文正在軍機處[9],顧不喜,謂非政之要而徒為煩[10],欲議寢[11]之,而金壇於文襄公[12]獨善先生奏,與文正固爭執,卒用先生說上之,四庫全書[13]館自是啟矣。

先生入京師,居館中,纂修《日下舊聞》[14]。未幾,文正卒,文襄總裁館事,尤重先生。

先生顧不造謁,又時以持館中事與意迕,文襄默不得發,先生以是獲安,其後督福建學政,逾年,上使其弟珪代之,歸數月,遂卒。 先生為人,內友於[15]兄弟,而外好交遊。

稱述人善,惟恐不至;即有過,輒復掩之。後進之士多因以得名。

室中自晨至夕未嘗無客,與客飲酒談笑窮日夜,而博學強識[16]不衰,時於其間屬文。其文才氣奇絕色,於義理、事物、形態無不備,所欲言者無不盡。

尤喜小學[17],為學政時,遇諸生[18]賢者,與言論若同輩,勸人為學先識字,語意諄勤,去而人愛思之。所欲著書皆未就,有詩文集合若幹卷。

姚鼐曰:余始識竹君先生,因昌平陳伯思[19]。是時皆年二十餘,相聚慷慨論事,摩厲[20]講學,其誌誠偉矣,豈第欲為文士已哉!先生與伯思,皆高才耽酒。

伯思中年致酒疾,不能極其才。先生以文名海內,豪逸過伯思,而伯思持論稍中焉。

先生暮年,賓客轉盛,入其門者,皆與交密,然亦勞矣。余南歸數年,聞伯思亦衰病,而先生歿年才逾五十,惜哉!當其安徽、福建,每攜賓客飲酒同上詩,遊山水,幽險皆至。

余間至山中巖谷,輒遇先生題名,為想見之矣。 註釋: [1]大興:縣名,今屬北京市。

[2]石君珪:朱珪,字石君,號南崖,晚號盤陀老人,朱筠之弟。乾隆十三年(1748)進士,官至工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

卒謚文正。[3]編修:為翰林院屬官,位次於修撰,掌修國史。

[4]日講起居註官:日講是為帝王講解經史之官,起居註是記述帝王言行之官。清康熙時以日講官兼攝起居註官,雍正以後遂以日講起居註官系銜為定制,屬翰林院。

[5]侍讀學士:給帝王講學之官,清屬翰林院及內閣。[6]學政:為提督學政之簡稱,掌管壹省學校生員考課升降之事。

[7]劉文正公:劉統勛,字延清,號爾純,諸城(今屬山東)人。雍正進士,官至東閣大學士,加太子太保,卒謚文正。

[8]《永樂大典》:明成祖永樂年間命解縉等人編輯的壹部類書,有二萬二千九百余卷,搜集了大量宋元以來的佚文秘典,今多散失。[9]軍機處:清雍正時設,綜理內外要務,是清代中期最重要的官署。

[10]煩:“煩”下疑脫“費”字。[11]寢:平息,停止。

[12]於文襄公:於敏中,字叔子,壹字重棠,金壇(今屬江蘇)人。乾隆進士,官至文華殿大學士,文淵閣領閣事,卒謚文襄。

[13]四庫全書:清乾降三十七年(1772)開館纂修,十年始成,凡七萬九千余卷,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14]《日下舊聞》:清朱彜尊撰,凡四十二卷,記載北京掌故史跡。

乾隆三十九年(1774)令朱筠等人繼此書纂成《日下舊聞考》壹百二十卷。[15]友於:指兄弟之間的親愛。

語出《尚書君陳》:“惟孝,友於兄弟。”[16]強識([zhì誌):強於記憶。

識,記。[17]小學:漢代起,以小學作文為文字訓詁學的專稱。

[18]諸生:明清時經省各級考試錄取入府、州、縣生員有增生、附生、稟生、例生等名目,統稱諸生。[19]陳伯思:陳本忠,字伯思,昌平(今屬北京)人。

乾隆三十四年(1769)進士,歷戶部郎中,提督貴州學政。[20]摩厲:磨練,切磋。

《國語越語上》:“其達士,絜其居,美其服,飲其食,而摩厲之於義。” 譯文:朱竹君先生,名筠,大興人,字美叔,又字竹君,和他的弟弟石君珪,年少時都以會寫文章而出名。

先生乾隆十九年中進士,授官編修,後升至日講起居註官,翰林院侍讀學士,督安徽學政,因過降級,又重為編修。 先生起初受到諸城劉文正公賞識,被認為是疏朗俊偉奇特之士。

後來到安徽,遇到皇上下詔搜求散佚的書籍,先生上奏說翰林院著有《永樂大典》,裏面有很多當世見不著的古書,請成立壹個專門機構來搜尋校閱,並且陳述的搜集方法也十分完備。當時劉文正在軍機處,卻不高興,認為不是緊要的政事而徒增煩惱,打算建議讓這事停下來,而唯獨金壇文襄公認為先生的奏議很好,跟劉文正堅決爭執,最終采用先生的意見上奏給了皇上,四庫全書館從此啟動了。

先生進入京城,住在館中,纂修《日下舊聞》。不久,文正去世,文襄任四庫館事務總裁,特別看重先生。

先生卻不去拜訪,還不時因主持館中事跟他的意見抵觸,文襄感到十分遺憾。壹天見到皇上,談及先生,皇上便稱許朱筠學問文章遠超別人,文襄默然不能發話,先生因此而安然無事。

其後督理福建學政,過了壹年,皇上派他弟弟珪接替他,回來幾個月,就去世了。 先生為人,在家與兄弟友善,而在外喜好交遊。

稱贊別人的好處,唯恐沒有說到極致;若有過錯,就。

3. 甫裏先生傳文言文翻譯

甫裏先生,人們看見他在甫裏耕種,所以這樣叫他.先生的個性放縱不拘,喜歡讀古代聖人的書,其中最喜歡《春秋》,挑出其中的小毛病.看見文中子王仲淹所寫的壹本書,其中說“《春秋三傳》寫出之後,《春秋》就失去其意義了”,他很贊同這種觀點.韓晉公曾經寫了《春秋通例》,把它刻在石頭上,竟然把這種研究學問作為自己壹生的任務,並且書中的內容顛倒混亂,沒有壹處通順.經過大概百來年,沒有誰敢指出其缺點錯誤.甫裏先生擔心誤導青年人,就寫書挑出其中毛病進行辨正.先生平時以讀寫文章自娛自樂,從來沒有稍微放棄過.每寫成壹本,有的被喜歡的人拿去,後來在別人家發現,也不再說是自己的作品了.少年時鉆研詩歌,他寫的詩歌,最初時追求奇險怪異,如同破陣對敵壹樣,到後來達到了平和淡雅的地步.每得到壹本書,滾瓜爛熟之後才放回擱置典籍之處.他只要發現哪本書中有錯謬之處,立即提筆修改,不以兩三次為限度.紅、黃兩種筆,沒有壹天從手中離開.借別人的書,那些裝訂有損壞的,他重新裝訂好,有文字謬誤的,他就勘正.他很高興聽見別人做學問,評講談論不知道疲倦.先生雖然家貧,卻從來不談獲取利益.先生的居處,有幾畝池塘,有三十間房屋,有四百畝田地,不只有十頭牛,有五六個農夫.但是他的田地地處低窪之地,只要下壹晝夜的暴雨,就與江水連通,分別不出是自己的田還是別人的田了.先生因此受到饑餓的困苦,糧倉裏沒有壹點積蓄,只好親自帶著農具,帶領農夫修堤築壩.從此每年雖然洪水猖狂,也不能跳過他的提防、淹沒他的莊稼了.有人譏諷先生,先生說:“為了治水,堯身體瘦弱,舜臉色發黑,大禹手腳打起了硬繭,不都是聖人嗎?我只是個老百姓而已,如果不勤勞辛苦,用什麽給妻子兒女維持生計呢?況且這同那些名器上的蚤虱、糧倉裏的雀鼠有什麽區別呢?”先生生性不喜歡同鄙俗之人結交,這種人即使到了門前也見不到他.先生不準備車馬,不參加慶賀吊喪之事.家族內外的親戚朋友,過年過節婚喪嫁娶,他從來沒有按時參與來往.有時不冷不熱,身體很好又無事之時,先生就乘坐小船,準備帳篷和桌席,只帶著壹卷書、壹套茶具、壹副筆墨、壹套釣具和壹個搖船童子而已.他所到之處有壹小點不合意,就徑直回來不停留,即使是水鳥騰飛、山鹿驚跑也比不上那麽快.人們叫他為江湖散人,先生就寫了壹篇《江湖散人傳》來歌詠.從此,無論是贊賞還是詆毀都不再受影響,對他進行批評或者表揚的話他也不再放在心上.先生個性耿介急躁,遇到事情就立刻發作,總是不能隱忍.不久又後悔,多次改正都不能改掉這個習慣.先生不傳播自己的姓名,社會上也沒有人知道他,他難道不是像涪翁那樣的釣魚人、打漁的船夫之類的人嗎?。

4. 老師要求壹篇文言文自傳,仿照《五柳先生傳》,200字以上,

此女子怪哉,好浮想聯翩,天馬行空,每有會意,便仰天長笑,旁人冷眼相待.或與君同樂,獨樂,與人了,孰樂?但凡如此,母叱咄,曰:“何功之有哉?好讀書,亦為正解!”少時口才頗佳,胡編亂造之.莫名其妙嗜其寫作,筆耕不止,做無畏狀.但對名人名書少知之.張冠李戴或無頭冤案時有發生.願日積月累有待提高.頭腦清醒,未嘗不以為榮.發揮口才之能,善辯論,好狡辯,爭其理,老少通吃,自視不差.然不配於行家相媲,否則自行慚愧.嘗學幾日素描,贏口頭炫耀之資本.本事亦在臨摹,便不了了之.此女子生性豁達,然粗心不在話下.其師常訓之.訓之過,頗感不滿,便碎碎念之.殊不知,從者殆而.生性樂觀,好強.某君曾曰:“不戚戚於瑣事,不汲汲於功名.隔壁窈窕淑女,學之!”現如君所見.此女奈無笑不露齒,溫婉靜秀之勢.自古東施效顰,衰之.此女子曰:“嗚呼!芙蓉姐姐上身乎?”上文是我復制的,有點怪怪的……下文是我高壹時候寫的那篇古文自傳,應該不差,又像中學生的水平.碎玉居士傳居士豫章人氏,姓郭名婷字文君,自號碎玉居士,求時髦也,並無他意.嫻靜少言,誠以待人.好讀書,務求會意,每至精彩之處,全然廢寢.好寫作,發自心聲,投諸筆端,每每以眾人圍觀為喜.好唱歌,胸中藏曲百余,常曲驚四座.性嗜學,不以解易題為喜,不以解難題為煩.親舊熟知其性,愈交愈篤;路人不明所以,暗以為怪.評曰:毛老有言:“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其言茲若人之儔乎?吟歌賦詩,以樂其誌.師長厭其人歟?同窗喜其人歟?。

5. 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題

答案:1.B;2.A;3.A;解析:(1) 應為名詞活用為動詞,“砍柴” (2) ①句只是說明白雲先生被授予官職,和“清高”無關;④⑥兩句都說明白雲先生有才能 (3) “因為父親卓著的戰功”,朝廷是因為他父親的忠誠才任命他為千戶長 (4) (1)甲申年,農民起義軍攻陷京城,張怡與其將領相遇,他毫不屈服,被拘禁了起來。

將領肆意拷問他,他的同黨中有人認為張怡有義氣而放走了他。 (2)每年按時向白雲先生請安問候,走進他的房間,發現書架上有上百卷書,都是他所撰寫的闡發儒家經典及論述歷史事件的論著。

(3)白雲先生的著作,我心裏十分向往,擔心其失傳已經好久了。幸虧他的家人獻了出來,但我始終沒看過壹眼。

參考譯文 張怡,字瑤星,原名鹿徵,江蘇江寧縣人。父親張可大,明末任登、萊二府總兵官。

適逢毛文龍部下反叛,誘擒了巡撫孫元化,張可大殉難而死。事情奏聞朝廷,張怡以諸生身份被授予錦衣衛千戶的官職。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的軍隊攻占北京,張怡遇到李自成的將領,不降,被鎖銬起來將要肆意毒打,他們的同黨中有人贊賞張怡的節義而放他逃走了。很久之後,張怡才回到故鄉。

他的妻子在這以前就死了,他獨身寄居在攝山的佛寺裏。從不到城市中去,鄉裏之人都稱他白雲先生。

當時,湖南、湖北及江浙壹帶有名望的前朝遺民,大多追求聲望,以詩文互爭高低。只有蘇州的徐昭法、宣城的沈眉生,在窮鄉僻野中耕作為生,即使是賢德的士大夫造訪也不得見他們壹面,然而他們還是有筆墨文章流傳於人世。

白雲先生則親自挑水打柴,嘴裏從不談論詩書,學者詩人們也無從向他討教。四方來往的官員紳士,天天有的到此山遊玩的,卻不知道山中有他這樣壹位人物。

我已故的父親和處士余佩,逢年過節都要到山中看望他。走進他的屋中,看到書架上擱著百幾十卷書,都是他撰著的對經籍的闡述和史事評論。

請求抄寫副本,他不答應,說:“我只是借寫作來度過我的余生而已。我已經買了兩個大甕,死後下葬時要把這些著作壹起埋葬。”

他去世時八十八歲了,平生的親朋老友,早就買了好木材,為他做好了內棺和外棺。他的病將垂危之時,聽到此事落淚說:“過去我的先父死於被叛賊攻打的孤城之中,身邊沒有壹個親人料理喪事,雖然後來改葬了,但貼身的內棺卻無法更換了,我能忍心用這種好棺材嗎?”回頭看著他的侄孫,催著趕緊換棺材,並且親自定下蓋身屍布的規格,才閉目而逝。

當時我的先父正好回到安徽桐城,返回時已經提前下葬了。有人說:先生著的書已埋入墓穴了。

也有人說:經籍解說之類的書有副本,還保存在他家中。 乾隆三年,皇帝下令修訂《三禮》,搜求散失民間的著作。

白雲先生的某侄孫親自把書送到府城,知府命學校教官召集生員抄寫,過了很久也沒完成。 先生的著作,我心中十分向往,並且擔心其失傳已經很長時間了。

幸虧他的家人親自獻了出來,而我又始終未能親眼見壹見。故而壹並記載在文章中,以期使他的同鄉晚輩們有所感觸,妥善保存並能加以宣傳,別讓它們埋沒失傳了。

  • 上一篇:劉曉錦的成就及榮譽
  • 下一篇:互联网企业创业初期如何融资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