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天氣 - 語文教學過程中怎樣才能提高學生母語水平

語文教學過程中怎樣才能提高學生母語水平

壹、語文教學的現狀

我們為什麽要實施本色語文教學?先來分析壹下語文教學的現狀。

語文這壹學科的本質內涵是什麽?這本來不是問題的問題,現在卻成了大問題。這是因為語文失去了本真。這是因為語文被嚴重異化。語文越來越不像語文了,教語文也越來越不知道怎麽教了。

語文在被誇大。壹個極端的做法是,幾乎把所有相關甚至關系不大的東西都當作語文必須的內涵和責任。於是什麽都是語文,語文也成了什麽都是。語文具有人文性,於是語文就成了人文;語文是文化的壹部分,於是文化就成了語文;語文不能不關註生命,於是語文就成了生命教育;語文和生活緊密聯系,於是生活就成了語文。壹切都在語文,語文就是壹切。有人說,語文不能不關註做人的教育;還有人說,語文不能不關註人格的培養;有人說,語文要培養民族感情;?有人說,語文要培養世界視野;有人說,語文要關註學生的心理健康;還有人說,語文要關註情感教育……於是有人調侃,計劃生育也快成為語文了。於是什麽都是語文了,而語文也就什麽都不是了。於是什麽都有了,就是自己沒有了——語文不見了。

語文在被拔高。所謂拔高就是放棄了語文學科的基本責任,而去追求那些高位的目標。基礎知識不重要了,基本能力不重要了,動輒對話,動輒多元,動輒審美,動輒探究,動輒質疑,甚至把文化啟蒙作為主要內容和主要目標。在有些課堂裏,課文還沒讀懂,就和文本“對話”;文章還沒有理解,就和作者質疑;基本內容還沒有掌握,就開始探究。學習《愚公移山》,語言上幾乎不花功夫,寓言的特點也不了解,功夫主要花在用現代主義的批評方法解析文本;學習《荷花澱》,小說的鑒賞不是教學的重點,詩化小說語言的品味也不是重點,重點是要從文化的角度去解讀;教學《我有壹個夢想》,教學的重點不是學習這篇經典演講詞的藝術手法和語言藝術,而是了解美國黑人的不幸命運以及為爭取平等自由所作的鬥爭,理解馬丁·路德·金為黑人的自由平等所作的貢獻。“文化”,甚至是政治是歷史。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課所追求的固然都不錯,但我們以為應該是在體現語文課程基本價值,完成語文基本任務的基礎上再進行這樣高位的追求。放棄了語文的基本責任,弱化或放棄了語文課程的基本價值,也是壹種異化的行為。

語文在被虛化。語文課,越來越好看了;語文課,越來越熱鬧了。新理念越來越多,新形式越來越豐富。可是語文課越來越不像語文課了。體驗多了,積累少了;看影視多了,讀課本少了;聽錄音多了,教師朗讀少了;其他活動多了,語言活動少了。什麽自主,什麽主體,什麽多元,什麽探究,什麽合作……似乎所有老師都能說出壹套;什麽PPT,什麽鏈接,什麽網絡閱讀,什麽新概念寫作,似乎大家都有壹手。目不暇接、眼花繚亂之時,我們不能不想:可是,到底什麽是語文呢?

到底該怎樣教語文呢?這樣壹些原點的問題,似乎很少有人能說清楚,甚至很少有人願意認真想壹想。至於什麽是閱讀教學的基本任務,什麽是寫作教學的基本任務,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到底如何才能提高,如此等等最基本的問題,能夠回答願意思考的人,實在不多。大家熱衷的是形式是時尚的理念。課上得越來越好看,學生的收獲越來越少。聽說讀寫等基本訓練難得壹見了,語言積累和語言訓練似乎成了點綴。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迫切地感到,我們應該理性地想壹想:語文到底是什麽?

二、 什麽是本色語文

本色語文是壹個概念的建構,是蘇州中學黃厚江老師多年來研究的專題。建構壹個概念意味著理念的凝聚、見解的整合、理論的成熟。我們傾向把建構的概念叫做教育主張或教學理念。本色語文:把語文當語文,用語文的方法教語文。本色,不是守舊;本色,不是倒退;本色,更不是無為。本色,不排斥其他風格;本色,也不反對創新;本色,更不放棄更高更好的追求。本色,是語文教學的原點。妳可以走得很遠,但這裏是出發地。

中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日前在蘇州中學舉辦了“黃厚江本色語文研討會”,原本準備三四百人參加的會議最終吸引了全國1000多名中學語文教學同行。“本色語文”是黃厚江積30年語文教學實踐、20多年語文教學研究而提出的語文教學思想。

本色語文就是要求語文課堅持自身的課程追求,承擔語文課程的使命,以語言為核心,以語文學習活動為主要形式,以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為根本目的。語文就是語文,本色語文意在探尋母語教學的基本規律,實踐體現母語基本特點的語文教育,關註的是語文教學的規律和途徑。黃厚江認為,漢語是世界各民族語言中最具有智慧,也是最具鮮明特點的壹種,它從文字到篇章,從表達到結構,從聽說到讀寫,都和其他民族的語言不壹樣,因此母語教育必然有其自身的規律。

本色語文就是要求語文課能夠按照語文的規律去教,學生按照語文的規律去學。這個規律包括了語文課程的規律,語文教學的規律,語文學習的規律等等豐富的內涵。“語文本位”說的是方法和效果,要求語文教學體現語文學科的基本特點,實現語文課程的基本價值。具體來說就是要用語文的方法教語文,運用具有語文學科特點、契合語文學習規律、體現語文學科價值的方法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黃厚江強調,語文就是語文,不能是其他任何東西。黃厚江說,語文和生活聯系密切,但語文不等於生活。現在有些課堂,教學的空間的確得到了拓展,教學資源也很豐富,語文和生活的聯系非常緊密,但讓我們看到的只是“生活”而不是語文。好的語文課,應該是看看什麽都有,想想,就只有語文。

語文就是語文,要求語文教學必須以語言為核心,以語文活動為主線,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目的。它要求語文課必須體現自身的課程追求,讓學生學會學習語文,能夠運用語文,會讀會寫會聽會說,同時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為學生搭建精神的小屋。它還應該讓學生喜歡語文。現在不少老師是以學生厭惡語文課,討厭語文學科為代價,換得學生壹點可憐的分數,自己居然還得意於班級平均分比其他班高出了0.5分。這很可怕。

語文就是語文,要求語文課該有語文課的情趣,要求老師按語文的規律教,學生按語文的規律學,語文課有語文課的味道。有位體育老師說:聽了幾節語文課,發現語文老師上課就是“傳球”,把這個學生的問題踢給另壹個學生,另壹個學生的問題再踢給這個學生。他說他是學足球的,傳球肯定比語文老師好,而且語文老師課堂上說的話,他沒壹句不會說。當然這個老師是在調侃,但反映的問題很深刻:語文課沒有語文味了,語文教師看不出語文教師了。

黃厚江感到,語文就是語文,要求語文教師必須是壹個熱愛語文、懂得語文、研究語文的人,有著良好的語文素養,並且最好是有點情趣、有點性情的。

用語文的方法教學語文。本色課堂強調的是用語文的方法教學語文,它以語言為核心,以語文學習活動為主要形式,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根本目的。它的基本特征是教學內容明明白白,教學過程清清楚楚,教學方法簡簡單單,教學效果實實在在。

三、怎樣實施本色語文教學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語文教學壹直在改革,但改來改去也沒改出什麽名堂,反而是越改越糊塗,越改越混亂,改得面目全非,幾乎改掉了語文教學的本質屬性,許多地方把語文課上成了思想教育課,失去了語文的本色。語文教學怎麽辦?語文教學的路該怎麽走?人們在走了許多彎路之後,不得不回過頭來,考慮語文的本色問題。目前,人們已經認識到回歸語文本色的重要性,回歸語文本色的呼聲越來越強烈。怎樣回歸語文的本色呢?我們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最好做到五個“多”:

1.多讀,培養語感。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古代上學就是讓學生讀經、背經,很少開講,學生卻有很深的積澱,這就是讀的好處。語文課要多多朗讀,朗讀是學習語言文字,駕馭語言文字和運用語言文字的重要手段,也是培養學生表達思想、發表見解的重要途徑。出聲的讀,方能讀準字音,大聲朗讀,方能有抑揚頓挫。讀出語感,體會詞語的妙用,悟出篇章結構的章法與機巧,鍛煉當眾發言的膽量,都會在朗讀中得以解決,而且還會在“潤物細無聲”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和熏陶,在不經意中提高了運用語言文字的水平,無論是口頭表達還是寫文章都會受益匪淺。這方面的益處,很多教師和學生都會有切身的體會。朗讀時讀音響亮,抑揚頓挫,節奏分明。並將讀者自身的感情融合到讀物中去,這就大大增強了讀物的形象感、意韻感和情趣感。

有人歸納了語文大聲朗讀的十大好處:

壹是有利於開發右腦。因為大聲讀實質是朗讀者在自我欣賞自己的聲音,久而久之,有利於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的自我培養。

二是能改變學生的性格。性格內向者往往發出的聲音也很小,如果全體學生都能堅持大聲讀課文及其它文章、書籍,很容易使學生愛講話,性格也就隨之而變。

三是有利於學生體會到辯論、爭論的價值,這是更好的、高質量地參與未來的事務的壹種素質。

四是有利於改變差生,大多數的差生的突出表現就是不會大聲讀課文,大聲讀不好課文,從大聲朗讀開始訓練,許多差生能在讀的過程中,形成壹定的思考力。

五是大聲讀會使腦神經處於極度興奮狀態,這本身就能達到刺激學生深入理解文本的目的。

六是大聲讀需要集中精力,大腦處於“排空”狀態,有利於記憶材料。

七是大聲朗讀文章是語感形成的必走之路,可以這麽說,沒有真正的大聲讀文章,就不會有什麽真正的語感。

八是大聲讀文章有利於“詩性美”的再現。每篇文章、書籍都有著“詩”的美,都有著作者美的靈感,而大聲讀,可以將這種美還原。

九是大聲讀有利於其它學科的學習,比如數學的解題如果有了大聲讀,效果壹定更好,需要廣泛深入思考、記憶的學科如果運用了大聲讀,學習效率壹定會很高。

十是有利於提高寫作能力。大聲讀他人作品是學習的過程,大聲讀自己的作品實質是修改完善的過程。

讀是語文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書聲的課堂不能算是語文課。語文課應該是書聲瑯瑯,富有韻味,應該讀出語文的特色,讀出語文的美。通過多讀,培養學生的語感,領會課文的內涵,對學生形成深刻的影響,在寫作文的時候能夠自然流露,水到渠成。

2.多記,積累知識。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再好的記憶時間久了也容易忘卻。要讓學生集中精力聽課,必須做好課堂筆記。為了讓學生集中精力聽課,有位老師在上課前總是要求學生先整理好課桌,把無關的東西統統放起來。據說桌面上亂七八糟會讓人產生忙亂的感覺,會分散精力。上課前整理好課桌有利於集中學生的精力,這壹做法值得提倡。做課堂筆記不僅能夠有利於集中學生的精力,而且能夠提高學習的效率。有些學生學習成績較差,其中壹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太懶,不習慣做課堂筆記。他們的課本上幹幹凈凈,壹字沒有,即便是難度較大的文言文,也不記壹個字,更別指望他們記在本子上,這樣的學生怎麽能夠學好?因此,有經驗的教師講到重點處,總是提醒學生記下來,並經常檢查他們的課堂筆記,及時進行表揚或批評,當年藤野先生就非常重視魯迅先生的課堂筆記。

有的同學認為,反正教材上什麽都有,上課只要聽講就行了,沒必要記課堂筆記,這種觀點是錯誤的。研究表明,對於同壹時段學習材料,做筆記的學生比不做筆記的學生成績提高二倍。這是為什麽呢?做筆記的好處可以概括如下:

①、記筆記有助於指引並穩定學生的註意。要想在聽課的同時記好筆記,必須要跟上老師的講課思路,把註意力集中到學習的內容上,光聽不記則有可能使註意力分散到學習以外的其它方面。

②、記筆記有助於對學習內容的理解。記筆記的過程也是壹個積極思考的過程,可調動眼、耳、腦、手壹齊活動,促進了對 課堂講授內容的理解。

③、記筆記有助於對所學知識的復習和記憶。如果不記筆記,復習時只好從頭到尾去讀教材,這樣既花時間,又難得要領,效果不佳。如果在聽課的同時記下講課的綱要、重點和疑難點,用自己的語言記下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體會,這樣對照筆記進行復習時,既有系統、有條理,又覺得親切熟悉,因而復習起來,事半功倍。

④、記筆記有助於積累資料,擴充新知。筆記可以記下書本上沒有的,而老師在課堂講授的壹些新知識、新觀點。不斷積累 以便獲得許多新知識。

有了課堂筆記,學生按照所記的內容進行復習,所學知識就會得到進壹步鞏固,其效果是顯而易見的。課堂筆記最好是記在課本上,便於保存和復習。

3.多思,提高能力。有人說,學校就是壹個思考的王國,這話壹點不假。我們教師的任務不僅是讓學生學會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思維能力,學會思考,讓他們的頭腦變得聰明起來。就語文來說,培養閱讀理解能力是重中之重。閱讀能力從哪裏來?這是學生、家長和老師經常思考的問題,也是最令人頭疼的問題。無論是中考還是高考,閱讀都是重頭戲。有人認為讀名著就能提高閱讀能力,這是壹種不切實際的幻想,因為閱讀名著和考試閱讀不是壹回事,妳讀的名著再多,也不壹定會做閱讀題。有人認為購買現成的閱讀資料,讓學生通過做題來提高閱讀能力,這也不過是壹種難以實現的美好願望而已,因為許多閱讀題都是東拼西湊的,質量並不高,做這樣的閱讀題往往是費力不少,收效寥寥。因此,最好的辦法是立足課上,設計部分具有較高價值的問題,在課上引導學生思考回答,用這種辦法來不斷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試想,如果每篇課文都設計壹定的問題在課上引導學生思考回答,堅持下去,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就壹定會不斷提高。

4.多品,激發興趣。語文教材是壹座貯藏美的倉庫,是古今中外美文佳作的薈萃,每篇課文又都是內容美、形式美的統壹體,語文教學具有得天獨厚的審美優勢。

有些課文可以品味它的內容美:朱自清的《春》,描繪了春草、春花、春風、春雨、迎春五幅圖畫,把春天的美描繪得淋漓盡致,令人陶醉,教學這樣的課文,就需要抓住每壹幅“圖畫”的特點,引導學生品味所描寫內容的美點。比如“春草圖”,可以抓住“偷偷”、“鉆”這兩個詞語,品味其動態美;抓住“嫩嫩”、“綠綠”這兩個詞語,品味其色澤美;抓住“輕悄悄”、“軟綿綿”這兩個詞語,品味其觸覺美,從而讓學生體會文章的內容美。

有些課文可以品味它的結構美:葉聖陶的《蘇州園林》,從整體看,結構是總分總,從中間幾個段落看,是並列式,構成了段落排比,結構整齊勻稱,給人以美感。。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價值,碳元素按壹般的順序排列只能形成石墨,如果排列成八面結晶體,就成為金剛石,壹個好的結構有時就能決定壹篇文章的巨大價值。教學這篇課文,就需要抓住每段的段首語,體會段首語句式相同相近的特點,研究每個段首語的作用,再找出每段的布局特點,揣摩每段的行文規律,引導學生品味段落排比整齊勻稱的結構美。

有些課文可以品味它的語言美:茅以升的《中國石拱橋》寫盧溝橋上的石獅子,“有的母子相報,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像傾聽水聲,有的像註視行人,千態萬狀,惟妙惟肖”,把盧溝橋上的石獅子描繪得生動傳神。教學這篇課文,就應該抓住這些優美的語句,引導學生分析擬人和排比的修辭效果,讓他們知道,正是因為使用了這兩種修辭手法,才使得語言生動形象,整齊而富有氣勢;再引導他們體會“千態萬狀”、“惟妙惟肖”兩個形容詞的表達作用,告訴他們,運用形容詞是語言描寫的重要手段,品味語言,壹定要抓住形容詞。

5.多學習寫法。現在的寫作怎麽教?我認為,單在作文課上教是遠遠不夠的,要在學習課文的時候教,讓閱讀和寫作真正地“結婚”,在壹個鍋裏吃飯。

《阿長與〈山海經〉》這篇散文,作者采用了欲揚先抑的寫法,表達了對保姆阿長的無比敬仰和深深懷念,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教學這篇課文,就應該把閱讀和寫作結合起來,先引導學生分析作者對阿長的種種厭惡:背地裏“切切察察”,睡覺擺成壹個“大“字”,成天絮絮叨叨,滿腦子裏是清規戒律,並且還愛打小報告等等劣行,可謂“抑”得厲害;再分析對她的敬佩:就是這樣壹位非常討厭,沒有文化,甚至連書名都說不準的阿長,竟然給“我”買來了別人都買不到的《山海經》,“她確有偉大的神力”,可謂“揚”得強烈。正是這壹抑壹揚,才使文章的情節陡生高峰,出人意料,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躍然紙上,銘刻心中。試想,如果文章只揚不抑,只寫買來《山海經》讓“我”敬佩,其效果可能是不甚理想的。從而告訴學生,欲揚先抑是壹種很重要的寫法,我們在寫作文時壹定要學習這種寫法。比如“我的老師”這個題目,就可以采用這種寫法。先寫老師對我的多次批評,我對老師的種種不滿,再通過壹件事寫我對老師看法的改變,表現出老師的“偉大”,以前面的內容反襯後面的內容,這樣就會收到欲揚先抑的效果。

《故鄉》這篇小說,運用對比的寫法描寫了閏土和楊二嫂的相貌變化,有力的突出了今不如昔的主題,教學這篇課文就應該引導學生學習這種對比的寫法。《白楊禮贊》用高大挺拔的白楊樹象征北方軍民那種力爭上遊的精神,每壹部分後面都有壹段精彩的議論抒情,教學這篇課文,這兩種寫法都應該學習。《談生命》這篇課文,把生命比作壹江春水、壹棵小樹,揭示了生命的規律,闡發了人生哲理,生動感人,給人以深深的啟迪,這種大比喻的手筆更應該引導學生學習。《陋室銘》、《愛蓮說》這兩篇經典作品,都很好地運用了托物言誌的寫法,教學這兩篇課文,最好是重點學習這種托物言誌的寫法。這樣的經典作品,如果僅學學字句,理解壹下內容,就是暴殄天物。

選入教材的作品,都是文質兼美的好文章,幾乎每篇課文都具有鮮明的寫作特色。教學這些課文,引導學生學習這些寫作方法,並學以致用,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但目前有些地方是閱讀、寫作兩張皮,分離了閱讀和寫作的關系,抹殺了教材的示範作用,降低了教材的使用價值,好高騖遠,事倍功半,這樣的做法很值得反思。

目前,回歸語文教學本色的呼聲越來越強烈,許多老師認識到回歸語文教學本色的重要性。什麽是語文教學的本色?按我的理解,語文教學的本色,就是要引導學生學習語文知識,訓練語文能力,提高讀寫水平。回歸語文教學的本色,就是要從語文的角度教語文,讓語文教學充滿語文味。

  • 上一篇:平價抗皺護膚品
  • 下一篇:火炬之光2工程師加點build心得工程師怎麽加點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