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如何打造高效的初中歷史課堂

如何打造高效的初中歷史課堂

長期以來,人們認為歷史學科是死記硬背。如果妳把知識點背下來,妳會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筆者根據20年的歷史教學經驗和近年來對中考的關註,發現這種觀點是錯誤的。但是在新課標的要求下,初中歷史考試越來越靈活,對老師和學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初中的歷史雖然被稱為“輔修”“副科”,但是歷史教學的任務很重,課時很少。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有必要在考試中取得更好的成績,倡導高效課堂。作為壹名初中歷史教師,我對如何構建高效的歷史課堂做了以下思考:

首先,激發學生的興趣是高效課堂的動力。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壹半。”每節課能否有壹個好的開頭,直接關系到這節課的成敗。如果壹開始上課老師就講書上的故事,會讓學生覺得很無聊,甚至成為催眠曲,所以壹定要講究開篇的藝術。從壹開始就盡量引人入勝,吸引學生。為了達到這種效果,教師必須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精心設計每節課的導入,用巧妙的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投入學習。比如人教版的七年級上冊第二課壹開始,我就問學生,“中國歷史上有壹個女皇帝,而且是唯壹的壹個。妳知道她是誰嗎?”有同學說是武則天,有同學說是慈禧太後。直到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我才開始講新課。

捷克著名教育家誇美紐斯說:“應該用壹切可能的方法喚起兒童對知識和學習的渴望。”激發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方法和手段有很多,如巧講典故,以奇趣吸引興趣;精讀詩歌,用詩歌吸引興趣;寫歌謠,用歌曲引導興趣;設置圖表增加興趣等。,只要教師精心設計,巧妙安排,就會在教學中充分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使他們的學習化繁為簡,化被動為主動,使他們在充滿興趣的教學中,不僅受到愛國主義教育,而且增長知識,提高教學質量,真正達到學歷史、知歷史、做人的目的。

第二,教師的泛讀是高效課堂的有力保證。

1,教師要熟悉歷史課程標準,能夠掌握歷史課程標準,更好地運用歷史課程標準。教師要有駕馭教材的能力。把大綱中的每壹章、每壹節都學清楚、理解、掌握、運用,知道每壹章、每壹節在整個歷史中的地位和重要性。由此,教師可以形成壹種“化繁為簡”的能力。這樣,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利用課堂上僅有的40分鐘來加強對當前考試的關註。突破困難。

2.教師要盡可能地研究試題,了解每個知識點的途徑和方法,以便在講課中把每個問題都講給學生聽。比如中國唯壹的女皇帝是誰?”(最直接的問題)。武則天為什麽受到後人的尊敬?(因為她繼續貫徹唐太宗發展生產、選拔人才的政策,使唐朝的社會經濟繼續發展。)鄭愷開元,洪智關震是指誰?老師只有了解每壹種考試方法,才能在教學中得心應手。

3.教師應該經常充電以跟上時代的步伐。老師要關心時事熱點,以史為鑒。

第三,教師的課堂教學藝術是高效課堂的基礎。

1,歷史課堂教學要註重歷史主幹,解讀題目,把握脈絡,理順關系。比如人教版七年級下冊,隋唐時期的特點是繁榮開放;宋元時期的特點是民族政權並存,民族融合加強。明清兩代的特點是君權強化,社會危機重重。教師在教學時不能離開這些骨幹。每節課的題目都很重要,老師要重點關註。比如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1課《盛世隋朝》就說明了隋朝的特點是繁華和短暫。再比如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九課。遼、北宋、西夏、金、南宋的民族政權共存和政權更替比較難,老師可以用多媒體課件解決。

2.歷史教學要突出形象性、生動性、情感性的特點,引導學生的思維參與課堂活動。針對學生對故事的熱愛,老師們有針對性地收集整理故事、典故、寓言。在新課程中引入有趣的故事,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集中註意力,幫助學生拓展思維,豐富聯想,開闊思路,還可以讓學生了解個人哲學。比如我在講“商鞅變法”的時候,就用了“站在南門”的故事來導入。故事是這樣的:任命商鞅為常,進行變法,商鞅起草了變法,但他怕百姓不信任他,不按新法辦事。首先,他讓人在首都的南門豎起壹根30英尺高的木頭,並下令:“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就獎勵12兩黃金。”很快,南門周圍就圍了很多人,大家都在議論紛紛。有些人說:“任何人都可以攜帶這塊木頭,所以妳需要十二盎司的黃金嗎?”還有人說:“這大概是常的壹個玩笑。”大家看著我。我看著妳,卻沒人敢上去扛木頭。商鞅知道人們仍然不相信他的命令,就把獎賞提高到五十兩。沒想到報酬越高,旁觀者越覺得不合理,沒人敢提。當每個人都在談論它的時候,其中壹個人跑出來說:“我來試試。”他壹邊說著,壹邊真的把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傳話給擡木頭的人,賞他五百兩黃金,壹分也不能少。此事隨即傳開,頓時在秦引起了轟動。老百姓說:“左書的命令是毫不含糊的。”通過故事,同學們明白了誠信的道理,也渴望了解商鞅新法的內容,於是我趁機進入了新課。

第四,良好的課堂測試形式是高效課堂的保證。

歷史課的課堂測試要采取多種形式,教師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安排適當的課堂練習。筆者在教學中嘗試了以下方法:寫小論文。比如,我在學習了三次工業革命後,布置學生寫“工業革命的利大於弊”和“工業革命的弊大於利”的論文(每節課分成兩組,每組壹個觀點)。通過資料收集、整理和辯論,學生們明白工業革命是壹把雙刃劍。老師也可以根據課文的不同,即興提問:比如“穿越剛參觀完,有個同學唐朝來濟南,要去北京趕考,問他要經哪幾段大運河水路”,涉及兩個朝代,壹個科舉制度。對學生有吸引力。

通過以上兩種測試方式,學生不僅掌握了知識,還培養了他們參與活動的能力,達到了雙重效果。

  • 上一篇:雲岡石窟景點介紹
  • 下一篇:元和嚴武的歷史背景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