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關羽死亡的真正原因

關羽死亡的真正原因

長期以來,人們壹直在談論關羽的死因。有三種主要類型的視圖:

壹是關羽因劉備被殺而死;

第二,關羽死於諸葛亮的過失;

第三,關羽死於自己“正義而驕傲”的人格(陳守愚),被殺。

首先我們來分析壹下關羽是否死於劉備的借刀殺人。我們知道,劉備、關羽、張飛“各結其功”

首先我們來分析壹下關羽是否死於劉備的借刀殺人。我們知道,劉備、關羽、張飛“為其事跡做了總結”,無論感情還是仁義,劉備在襄樊戰役中都不允許“緩兵之計”,更何況是三國之戰的用人之時。對於劉備來說,關羽的死顯然弊大於利,得不償失。更不要說關羽在麥城的失利還伴隨著極大的失地風險。這與劉備愛民愛物,是禮賢下士,是知人善任的仁人誌士的形象相去甚遠。即使與相關史料的記載,也頗為不符。

其次看關羽是否死於諸葛亮的過錯的分析。無論是在《三國演義》的描寫中,還是在《三國誌》中,諸葛亮無疑都是智者智慧的體現。他雖然壹生謹小慎微,但也做出了許多被後人津津樂道的豐功偉績。上海大學歷史系教授朱子巖在《史記》中寫道,關羽是被武魏聯盟的絞殺打敗的,但真正把關羽送上斷頭臺的可能是自己家族的壹員諸葛亮。劉備和關羽“對自己的事跡做了總結”,劉備絕不會“慢下來”只是袖手旁觀。當時諸葛亮並未掌管軍政大權,但他知道關羽攻占襄樊的條件並不成熟,完全違背了《隆中對》提出的“天下已變”的戰略決策,以兩路探曹魏:但《三國誌》正文和《斐濟筆記》中並無諸葛亮勸諫的記載。所以得出結論,諸葛亮對關羽的死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筆者認為這種觀點還是有壹定道理的,具體原因會在下面詳述。

第三,關羽的死是他自己的性格和環境造成的,這是不成立的。作為鎮守荊州的最高領袖,關羽的所作所為關系到整個戰役的成敗。如果從魏、蜀、吳的地理分布圖來看,荊州位於三國的中部邊境,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說:荊州北臨漢、綿,利南海,東接吳輝,西接巴蜀。這個軍事用途的國家是兵家必爭之地。根據諸葛亮交付給荊州軍團的戰略命令:“北拒曹操,東拒孫權”。世界不變,我不動,世界變,我隨機動。這是劉集團留在荊州的最好辦法。但關羽多少有點鄙視武將諸葛亮的策劃。所以《三國誌》作者陳壽把自己的失敗歸結於關羽的“剛愎自用”,從此定下了評論關羽的基調。後來的理論家大都從這個角度出發,幾乎成了千人千面。

其實“只是驕傲”只是關羽個人的缺點,但把所有責任都歸咎於關羽個人的缺點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科學的。必然之戰的勝負,不是關羽壹個人玩的遊戲,而是整個集團的鬥爭,是整體素質和綜合國力的較量。作為壹種戰時行為,它不僅與指揮員的水平和能力有關,還受到條令、組織紀律、制度管理等多種因素的制約。不可能讓壹個人任意主觀行事。

因此,在以上基本分析的基礎上,筆者得出結論:關羽之死不是單壹原因的結果,而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是當時嚴峻形勢的必然。主要原因是:

第壹,關羽的死是戰局發展的結果。

據記載,襄樊之戰始於建安二十四年七月,止於65438年二月。前期關羽屢戰屢勝,不僅淹沒了禁七軍,甚至讓曹操想遷都。最後是因為曹操看到劉備是大人物,孫權不會要,決定聯合孫權抗羽,從而扭轉局面;再加上當時關羽的部下糜芳和傅士仁投靠孫權,導致關羽陷入腹背受敵的境地。最後關羽只好去麥城不敗。同年65438+二月被俘,65438+十月被殺。說劉備或諸葛亮想用刀殺人,顯然很牽強。試想壹下,當時關羽打了很多勝仗,關羽勝利的消息都傳到了蜀國。距離關羽兵敗麥城,被俘被殺只有不到壹個月的時間。即使發現關羽之師敗退,也很難保證出兵救援的時間(唐代詩人李白曾說:“道難通,難於上青天。”可見四川的交通極其不便,直到民國初年才有所改善。況且劉備這時候不會允許任何人袖手旁觀。

所以,筆者私下認為,有些後人指責諸葛亮用刀殺關羽有點過分,頂多是身敗名裂。從戰局突變來看,諸葛亮出兵增援荊州似乎為時已晚。但是,如果從另壹個角度來看,諸葛亮壹生謹小慎微,經常運籌帷幄。他不可能對當時戰役的發展沒有各種各樣的戰略計劃,他應該有各種各樣的應變措施來保全安全。如果諸葛亮能提前安排好自己的得力助手幫助關羽,情況很可能會完全不同。當然也要考慮到,諸葛亮是人不是神,他不可能壹手操縱整個戰役的演變。諸葛亮壹開始未必能“預測”到關羽會打得這麽漂亮,更不可能“計算”到夢露會偷襲荊州,讓關羽輸得這麽慘。關羽出麥城肯定不是諸葛亮壹手策劃的,但是最後關頭荊州失守,敗局已定,無可挽回。那妳就只能對不起關羽了(妳可以壹個人背這個黑鍋)。

其次,關羽之死是劉備集團內部矛盾的外在表現。

雖然我們說關羽的死主要是因為戰局的影響,但我們不否認劉備集團內部存在著激烈的權力和利益之爭。

第壹,劉備和關羽的關系其實並不親密。《三國演義》說劉備聽到關羽去世的消息後“大叫壹聲,暈倒在地”,這完全是羅貫中杜撰出來的。史料中沒有記載劉備在關羽死後為其哭泣。相反,龐統死後,“先主哀嘆,我言卻泣”。法正死後,“為他哭泣的人累了好幾天”,實際上哭了好幾天。結拜兄弟關羽死後,劉備沒有哭。似乎劉備和關羽的關系雖然從未被懷疑過,但那只是文學作品給人留下的印象,事實並非如此。另外,關羽死後,說他為國捐軀,也是有道理的。劉備應該為他加封,賜謚號,但是史料查不出劉備加封關羽的記載。關羽的謚號苗壯侯由已故皇帝劉禪加封。相反,法正死後,劉備立即封他為永侯。據《三國誌》記載,劉備和關羽是“同床共枕,情同手足”,為什麽關羽死後的待遇還不如法正,這確實是相當令人費解和難以置信的。

第二,諸葛亮和關羽政見不同是不爭的事實。

諸葛亮與關羽在國家利益上的矛盾。眾所周知,諸葛亮“隆中對”的核心是聯吳抗曹,而聯吳抗曹的政策是諸葛亮自己制定的,是諸葛亮的整體戰略。諸葛亮對孫劉聯盟的態度非常堅決。雖然這是諸葛亮的大政方針,但關羽似乎並不贊成孫與劉結盟。《三國演義》裏有壹個故事,說孫權曾經派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去找關羽,向關羽求婚,說孫權有壹個兒子,關羽有壹個女兒,孫權想和關將軍結成兒女親家。聯姻後,兩家可以共同對付曹操。不料,諸葛瑾的提議碰了碰鼻子上的灰塵,關羽大發脾氣,指著諸葛瑾說:“我的虎女會嫁兒子嗎?”

諸葛亮和關羽個人也有矛盾。這在《三國演義》中看不到,但在《三國誌》中有記載。比如諸葛亮剛走出隆中,劉備對諸葛亮很好。關羽和張飛很不高興。劉備說:“與孔明獨處,如魚與水。”關羽和張飛只是陷入了沈默。沈默不代表矛盾消除了,只是礙於劉備的面子,他們暫時壓下了怨氣。

後來的事實也證明,諸葛亮和關羽勢不兩立。荊襄自古地處咽喉,是兵家必爭之地。諸葛亮作為壹個睿智的軍事家,不可能不知道這壹點。他為什麽只派關羽的第壹師,而不派更多的大員輔佐他?是疏忽還是另有陰謀?這個問題在後世引起了很多討論。筆者認為,雖然不能說壹定是權力和利益鬥爭的結果,但也不能否認有這樣的聯系。

魯迅說《三國演義》看起來諸葛亮睿智近妖,我很贊同。諸葛亮出山時,地位不僅明顯低於關羽、張飛,甚至低於其他很多大臣。諸葛亮為了實現自己的遠大理想和抱負,忍不住想盡辦法躋身壹人之下的萬人之列。所以他借機攻擊,貶低或者縱容關羽的做法,他是有所為的。

關於關羽在麥城的失利,諸葛亮說是關羽自己的錯,自己沒有責任。我認為不是,所以我們不妨從戰術策略兩個方面來分析:從戰術角度來看,關羽的戰敗是因為他執行了諸葛亮進攻樊城的錯誤命令。由於盲目進攻樊城,又沒有其他主力部隊的配合,關羽單槍匹馬對抗孫操聯軍,最終導致關羽全軍覆沒。從戰略上看,關羽入侵襄樊,在時機和條件上都違背了諸葛亮早年“隆中對”的戰略構想。諸葛亮作為壹個智者,為什麽會做出壹個不是智者的決定,值得研究和反思。

第三,關羽之死是其性格特征導致其悲劇人生的主觀內因。

眾所周知關羽性格不好,有些自大。他和劉備關系不好,劉備對他很不放心(劉備派糜芳和他壹起鎮守荊州,有壹種說法是為了監視關羽),更不用說他和別人的關系了,這無疑是他慘死的最重要的內在因素。

關羽糟糕的人際關系還表現在他和很多人的關系極其緊張。定軍山之戰,黃忠斬了曹操麾下大將夏,為劉備奪取漢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劉備稱漢中女王,封關羽為前將軍,黃忠為後將軍,兩人地位平等。劉備派人追封關羽時,關羽破口大罵。君子如何與老將黃忠交往?最後使者說了很多好話,關羽才勉強接受了劉備的封爵。

關羽和劉封也有矛盾。劉封是劉備的養子,與關羽有叔侄關系,但他們的叔侄關系很不好。關羽與部下大將尚勇、孟達太守的關系也很緊張。他得罪了劉備身邊的幾乎所有人,到時候就沒人救他了。

《三國誌》中有壹段話:“飛毛腿愛尊君子而不顧小人,羽善卒而驕士大夫”。說的是張飛很尊重士大夫,卻不懂得愛護士兵;而關羽對士兵很好,但和文人的關系很緊張。士大夫都是文武官員,都是人才。他們關系僵了怎麽會有好果子?

第四,關羽之死是他自滿的悲劇結局。

中國歷代都有很多人愛造神,關羽是造神運動中最成功的例子。全盛時期,恐怕沒人知道關帝廟有多少是為關羽修建的。其實關羽的功過是非,他的優缺點,他的功過,他的榮辱,他的榮辱,他的受敬與受批判,他對蜀國的貢獻,他對蜀國不可挽回的損失等等。,都很值得壹分為二的對待,可以作為我們學習的壹面鏡子。

只是三國時期,關羽的吹捧隊伍中,第壹大吹捧者是曹操,三日小宴,五日大宴,讓他幾乎壹無所知。我漸漸對自己的估計失去了實事求是的感覺,忘記了自己曾經是壹個騎馬的弓箭手,卻真的成了漢壽的亭長;第二有名的藝術家諸葛亮,竟然讓在華容道等著被擒的曹操不追,這是他的壹個右傾錯誤,這不能不使他更加剛愎自用,自以為是;第三個著名的藝術家孫權不得不托人去荊州做媒,想娶關雲長的女兒做媳婦。結果關老爺連面都沒露。他大叫“虎女配狗”,把媒人趕走了。孫權被拒之門外,遭到拒絕。這壹來,關雲長越發趾高氣揚,哪把吳棟看在眼裏。

明眼人都很清楚,曹操捧關羽是作秀,看丞相是多麽謙恭,多麽曠達,多麽渴求人才,多麽熱情感人。說白了就是為了吸引人心,擴大影響力。其真正的意義只是通過作秀來宣傳自己。諸葛亮稱贊關羽是為了謀求內部安定團結。在實施他的政策的過程中,他不會被這個傲慢的劉玄德兄弟所打擾,反而會為自己帶來方便。孫權誇關羽的目的更簡單,就是為了麻痹對手,奪回荊州。所以世界上所有的演員都是別有用心的。這個世界上,不僅沒有免費的午餐,也沒有純粹為了藝術而奉承、討好別人的人。

獨騎千裏,過關斬將,是關雲長壹生中最得意的壹筆。同時,他的自負和驕傲也埋下了日後在麥城戰敗和死亡的種子。陳壽在《三國誌》中評價他“剛正不阿”,這是對他人品的準確評價。誠實、耿直、剛毅、勇敢無疑是好的品質,但如果不能剛柔並濟,以自己為榮,那就太可怕了。

實事求是地說,傲慢,無論是偉人還是草根,幾乎無壹幸免,只是程度不同而已。“福在災前,利在災前”是壹種辯證的因果關系,好事可以變成壞事,壞事也可以變成好事。因此,毛澤東主席壹再告誡:“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其實從關羽之死可以看出,驕傲不僅使人落後,甚至可能丟掉性命。這顯然是最好的警告。

  • 上一篇:為什麽冠軍王傑擊敗了小沈陽?
  • 下一篇:南京蘇寧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歷程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