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近百年來中國漢字發生了哪些重要事件?試著評論他們。

近百年來中國漢字發生了哪些重要事件?試著評論他們。

漢字改革的內容之壹。它包括兩層含義:節省筆畫和減少漢字數量。前者是指把筆畫復雜的字改成筆畫少的字;後者是指壹個字可能有幾種寫法,包括正字、俗字、異體字等。簡化後確定壹個為正字法,其余取消。簡化字叫簡化字。早在甲骨文和青銅器銘文中就有了簡化字,也就是說,漢字和簡化字的簡化是從中國的殷商時期開始的。此後幾乎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有漢字的簡化,並產生了相應的簡化字。比如,從六國文字到秦統壹後的小篆文字,秦始皇下令的“文字同體”可以看作是中國歷史上第壹次大規模的漢字官方簡化。對於六國文字來說,小篆就是規範字和簡化字的意思。以後每壹次書法風格的變化,從篆書到隸書,從隸書到楷書,都是對漢字的簡化。楷書定型後,還有識別楷書正字、俗字、錯字的工作。現代漢字簡化始於20世紀初,錢、陸棣、等人做了大量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成立了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和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並於1956出版了《漢字簡化方案》。從65438年到0964年,中國語言改革委員會編輯出版了《簡化字匯總》。1986年,國家語委重新公布了《簡化字匯總》,同時廢止了1977年公布的《第二版簡化字方案(草案)》。簡化字匯總中所列的簡化字,都是通俗漢字的規範形式。

漢語拼音是什麽時候產生的?

中國當時沒有拼音字母,所以我們用的是拼音漢字的正音或反切的方法。

直接發音就是用同音字表示漢字的發音。

反切是指用兩個漢字標註另壹個漢字,用兩個漢字標註壹個漢字的讀音。是傳統的註音方法,也是對中國古代漢字語音結構的分析。第壹個字是反切上字,表示切字的聲母;第二個字是反切字,表示元音和發音。

中國人自己的拼音運動是從清末切分字運動開始的。

鴉片戰爭後,壹些愛國知識分子提出了教育救國的主張。梁啟超、申雪、陸、王昭都壹致指出漢字難是教育不能普及的原因,於是展開了壹場“註音運動”。

音標運動中提出的音標方案五花八門,令人眼花繚亂,大致可以歸納為三大體系:

(1)假名系統:模仿日語假名,用漢字偏旁部首作為音標。1892陸太章《壹目了然》中提出的《中國新註音字》,1901王昭寫的《國語合音字》,都屬於化名。

②速記系統:速記符號作為拼音符號。1896至1897出版的《蔡希永註音快字》、《申雪盛世元音》、《王拼音字譜》中提出的方案,都屬於速記系。

③拉丁系統:用拉丁字母作為音標。朱的《江蘇新字母表》1906、劉夢陽的《中國音標》1908、江的《桐梓》、黃的《拉丁假說》1909中提出的方案都屬於拉丁系。

1913年2月,在北京召開統壹讀音會議。會議的主要任務是“審定所有文字的國家讀音”和“選擇字母”。會議持續了三個多月。在這次會議上,審定了6500個漢字的讀音,通過省代表投票的方式確定了“國家標準讀音”;已經制定了壹套39個字符的音標。這套字母表采用漢字筆畫,字母選自古代漢字,音節采用聲母、韻母、聲調三重拼寫體系。改進了雙拼的反拼法,其目的只是標註漢字的讀音,不作為拼音文字使用。這套音標後來縮減為37個字母(聲母12,韻母13,中介3),差不多是雙拼註音方案中的壹半字母。

音標通過後,擱置了五年,才由北洋政府教育部於1918正式公布。在1920期間,在全國各地設立了“普通話講習班”和“夏季普通話講習班”,以推廣拼音字母。全國小學的文言文課都改成了白話文課,小學課本都用音標註釋漢字新詞。從1920到1958,音標在中國已經使用了近40年。這對統壹漢字讀音,普及普通話,普及拼音知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930,有高官認為“音標”名稱不好聽,改為“音標”,以強調不是與漢字並列的文字。

1949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拼音方案隨即發展起來。1949 10成立了壹個民間組織“中國文字改革協會”,協會成立了“拼音方案研究委員會”,討論拼音方案用什麽字母。

1955 10 6月15日,全國文字改革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葉萊士在發言中說:“在1952到1954期間,中國漢字改革研究委員會主要研究漢字的筆畫拼音方案。經過三年的摸索,幾易其稿,都放在《漢語拼音方案(漢字筆畫拼音方案)》初稿裏。在這次會議上,給代表們發了六個拼音方案草案,其中四個是漢字筆畫,壹個是拉丁字母,壹個是斯拉夫字母。會後,時任中國語言文字改革委員會主任的吳向匯報,民族形式方案三年後很難得到滿意的設計,不如用拉丁字母。毛澤東同意采用拉丁字母,這是在中央會議上通過的。

1955 10國務院成立“漢語拼音方案審定委員會”。經過壹年的工作,1957 10提出了《修訂草案》,國務院全體會議第60次會議將其作為新的。2月1958,11日,第壹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正式批準了《漢語拼音方案》。從1958秋季開始,漢語拼音方案作為小學生必修課進入我國小學課堂。《漢語拼音方案》是規範普通話拼寫的壹套拼音字母和拼寫方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拼音方案。

為什麽把繁體字改成簡體字?

簡化字的演變是有歷史原因的。20世紀50年代,為了提高全民文化水平,大力掃除文盲,在工廠、街道、農村到處開辦掃盲班。識字和學習文化是那個時期的熱潮,但是遇到困難的時候,繁體字很難寫,很難認,識字的對象是壹大堆壹個字都看不懂的成年人。出於這種需要,根據群眾的壹些書寫習慣形成了簡化字,這是整個社會的素養和認同。

目前中國大陸使用的簡化字於6月28日修訂通過,1956+65438。雖然根據使用情況略有變化,但壹直沿用至今,成為中國大陸使用的標準漢字。1977年公布了第二批簡化字方案,在報刊上試行了壹段時間後就廢止了。

漢字簡化的原則和方法;

簡化漢字的原則是:“講而不做”,“約定俗成,穩步前進”,也就是說,盡量使用民間長期流行的簡化字,只收集、整理和作必要的改動,不擅自造字。“簡化字是* * *產黨發明的”“簡化字是郭沫若等人發明的”之類的笑話,不過是國民黨宣傳罷了。

簡化漢字的方法是以錢在1922中提出的方法為基礎的。有七種* * *:

1,使用比繪畫簡單的古文字。如“從”、“中”、“裏”、“無”、“陳”、“韻”等都見於《說文解字》,比繁體字更符合“六書”,但有些繁體字寫錯了(見方《字源與漢字簡化》壹文)。

2、草書。如“特產”、“東”、“湯”、“樂”、“當”、“買”、“農”、“孫”、“行為”。

3.用簡單的符號代替復雜的部首。如雞、觀、戲、鄧、難、樂、區、歲、羅、劉、齊。

4.只保留原詞的特征部分。如聲、學、縣、醫、務、廣、文、鑿。

5.把原來的形聲字換成了簡單的音標。如“遼”、“遷徙”、“驛站”、“秩序”、“交通”、“遙遠”、“紛擾”、“猶達”、“奇襲”、“保護”。

6、保持原有的單詞輪廓。如《烏龜》、《煩惱》、《愛情》。

7.同音字合並成壹個簡單的單詞,不會造成混淆。比如裏程的“裏”與“裏”的組合,面的“面”與面的“面”,皇後的“後”與“後”,以及“憂郁”與“郁郁蔥蔥”的組合,這些組合不會造成現代漢語中詞義的混亂,簡化字使用者也從未感到不便。相反,壹些沒用過簡化字的人自然會擔心。

有幾個常用詞特別值得壹提:“龜”字在繁體字中將近20筆,就像壹只烏龜壹只壹只畫出來壹樣。難寫(我還不知道它正確的筆順和筆畫),難記(我不能經常看繁體字的書,更何況是小學生)。簡化後保留了它的輪廓,只剩下七筆。“惆悵”的“惆悵”多達29個傳統筆畫!寫法極其復雜難記(據說有人在壹次漢學會議上寫這個字贏得了掌聲),簡化後換成了“郁郁”和“沈郁”,只有八筆。繁體字“許”多達三十壹個,記寫法也很費勁。簡化後改為形聲字,以“口”和“於”為形,便於記憶,而且只有六筆。“全”的繁體字有二十六個,寫法比較奇怪。知道了它的詞源,妳可能不記得它的寫法,但只有十壹種是簡化的。這些都是大家壹定要記住的常用詞。不知道學繁體字的小學生光是記住這些字就花了多少功夫,而用簡體字的小學生卻很容易記住。難怪有人對簡化字大為不滿——他當初的努力白費了。繁體字十幾二十筆,簡體字平均七八筆,不僅寫字快,而且電腦用字也很方便。把壹大堆20幾個字壹個壹個的塞進16針的字體裏,不混亂恐怕要費壹番功夫,所以現在大家用的免費字體都是漂亮的宋體,傳統的什麽都不是,跟小孩子畫畫壹樣。

誰把漢字分為簡體字和繁體字?

確切地說,簡化字是建國後才出現的。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有人提出了簡化漢字的方案,隨後周有光對簡化漢字的方案進行了改革,建國後開始使用簡化字,推廣普通話。

應該說,漢字簡化有政治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中國文化發展的需要。在當時大陸統壹後的中國,南北方的人甚至不能用漢語交流,只能用英語交談。這很可笑,因為方言口音差別很大,甚至漢字,廣東人還保留著用繁體字的習慣。南北融合,文化發展,需要壹個統壹的,能被所有中國人認可和理解的文字,所以漢字簡化了。

哦,壹點膚淺的看法

以下是壹些相關材料:

  • 上一篇:Linuxsvn視圖所有日誌linuxsvn視圖
  • 下一篇:中國石雕的發展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