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山西晉劇的歷史發展

山西晉劇的歷史發展

中路梆子的起源應該是在清朝鹹豐年間。道光初年,周浦梆子,當時稱為陜西梆子,再次復興。正所謂:道光帝登龍亭,山西梆子再時髦,蒲棒北上晉中、太原演出,不僅轟動了太原,也震動了北京。這也迎合了中路壹帶崛起的壹批富商大家的娛樂要求,於是承包了。其代表班有平遙縣的萬和班、小平遙班和介休縣的慶忌班。

鹹豐初年,蒲棒開始受到冷落,導致中路地區的戲劇活動處於壹個相對空置的時期,這讓熱愛戲劇的中路人,尤其是富商們非常失望,於是少數人開始邀請閑散文人、票友、秧歌、皮影戲藝人組織討論組,計劃自己創作戲劇。鹹豐中後期,經過多支隊伍的艱苦討論,在繼承蒲邦之韻、鑼鼓之分的基礎上,結合中路秧歌的唱腔特點,初步形成了中路梆子的雛形班社,並開始了試點演出。其中有榆次的代表性黑店班和祁縣的三清班。除了滯留的蒲棒藝人、秧歌、皮影戲藝人,還有鼓手、店員、礦工、票友。

同治初年,山西社會秩序有所好轉。新型中路梆子的出現也受到了更多富商的青睞。於是先後設立了上下梨園班、四喜班、四興班、四清班。在表演實踐中,他們相互學習,不斷提高,使得唱腔和文武場面越來越完美。並借鑒國外戲劇管理班社的經驗,使劇團逐步走向規範化。戲班成員,除了武文場的中層藝人,大多是高薪從周浦聘來的,所以民間有說法:齊太中,周浦丸子。劇團不是商業性的,盈虧完全由劇團老板承擔。只是我每到壹個地方,都在前臺放壹個寫著某縣有錢人承辦的劇團名字的木老虎牌子炫耀,還要在後臺的粉墻上提筆留下名字。這些戲臺銘文內容廣泛,成為今天研究山西晉劇發展史的金石證據。

隨著中路梆子越來越定型,引起了中小富豪和中商接手階層的興趣。他們還邀請周浦的藝術家或兒童開設課程。到同治末年,中路梆子社在山西中路乃至北路少數縣已初具規模。藝術家們的精湛表演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晉中仍有四喜班,好戲連臺,光頭醜八怪,覆蓋陜西。人參娃娃,醜嘴,後面壹面旗...諸如此類。光緒十年後,中路梆子再次興起,出現了中路藝人演中路戲的新氣象,改變了普邦藝人演中路戲的舊局面。從光緒十五年到清末,中路梆子進入了輝煌時期。演出內容包括廟會、集市、踏臺、開業典禮、商展、開業典禮、祈求神靈、發願許願、祭祀、婚喪祝壽、官戲等。在普通的鄉村,每年也有壹場唱戲;每年大型集鎮多達5-10個。中路梆子成為中路人民喜聞樂見的主要劇種,還隨中路商人到張家口、包頭、歸化等地與地方劇種競爭。中路梆子在發展過程中,由於地緣關系和對民間藝術的不同吸收,在表演節目、唱腔風格、前場經典等方面形成了三大流派,即太原府所轄縣的路班;汾州地區所轄縣的休班;平定、遼州兩縣分為四級。直到解放後,才把上述三個小的區別整合起來。

中路梆子達到巔峰後,江南絲竹班和京都花腔班基本退出中路舞臺,只有浦梆子偶爾復出,聲勢已大減。

辛亥革命後,中路各縣壹度動蕩,大部分有錢有勢的人持觀望態度。所以中路梆子裏負責班的人,大部分都換成了前清政府、舊鏢局等人。同時,中路的藝人隊伍也壯大了。除了定居者,其余的普邦藝人都不再來中路上課了。5-19(1916-1930)期間,山西局勢相對穩定,中路子進入第二個輝煌期。

這個時候路中間有很多梆子,班級社團,學校擴大了。不僅植根於雁北,在河北省西部、陜西省東北部以及省內平陽府、六安府所轄的北部各縣,也發展建立了班社,形成了橫跨山西、陜西、河北、綏遠、察哈爾等華北五省區的大型劇種,因而被稱為山西梆子。名人雲集,競爭激烈。中路子形成了人才濟濟、實力雄厚、相互競爭的大好局面。戲份多,文武齊全。由於人才眾多,上演的劇大多是名人手作。常見的有《雪中六記》、《鳳儀閣》、《金沙灘》、《上天臺》、《白蛇傳》、《鐵弓緣》、《白子圖》、《法門寺》、《兩官合壹》、《萬佛禮服》、《忠良圖》、《梅落頌》、《雙羅》。可以說文武雙全。演技精湛,百花齊放。這個時候,各個班級,各個社團都在使出渾身解數,各路藝人在唱、做、讀、表演絕技方面也都是壹路領先。

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由於山西梆子的壹些老藝術家還健在,舞臺結構可以保持男女同臺演出,於是出現了太谷錦衣苑等三出好戲。民國二十四年(1935),以著名女藝人為首的步雲劇社和以蓋為首的唐風劇社赴京、津、滬等地演出,極大地擴大了山西梆子的影響,也與其他藝人交流了經驗,充實了自己。後來山西梆子出現了主角逐漸由男性向女性轉變的局面。同時也帶來了潛在的問題:由於女性演戲可以吸引更多的觀眾,賺更多的錢,各地普遍出現了培養女藝人的熱潮。因為山西梆子裏的演員陰盛陽衰,所以做出了很多優秀的頭盔戲、苦練戲、武俠劇、花臉、小醜戲。而逐漸中止或喪失的表演也逐漸用委婉的旋律和纏綿的習慣取代了這壹北戲表演節目特有的慷慨激昂的對白、唱腔和跌宕起伏,從而失去了昔日的陽剛之氣和鏗鏘之氣。閻、馮推翻蔣介石失敗後,山西經濟蕭條。山西梆子中的壹些階級社團誤入歧途,腐敗風氣引入劇團,致使臺風不振,藝人思想退化,藝術水平下降,給許多藝人的生活帶來嚴重困難,甚至有少數昆角藝人不幸身陷囹圄。

盧溝橋事變後不久,日軍入侵山西,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逼得當地劇團全部解體,藝人四散。他們中的壹些人逃到了國外,壹些人開始務農。只有少數人進入太行、晉綏、晉察冀等革命根據地,以嶄新的面貌為抗日軍民演出服務。抗戰前後10年間,山西梆子遭受的災難,造成了山西晉劇發展史上的第壹次低潮。

新中國的成立,開創了山西梆子的第三個輝煌時期。1956-1958左右,全省大部分地區的縣級以上劇團相繼成立和完善。最好的演員集中在省會太原,於是山西梆子正式命名為山西晉劇,各縣所屬的劇團名稱也改為XXX山西晉劇團。

隨著文革的發生,山西晉劇成為第壹批被打擊的對象之壹,使得山西晉劇再次走向沒落。1967年,劇團改為毛澤東思想宣傳隊。後來改唱樣板戲,演員要通過政審才能上臺。山西的晉劇被嚴重削弱,造成了發展史上的第二次低潮。

  • 上一篇: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及簡介
  • 下一篇:楚國現在是哪個國家?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