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尋求歷史專家的幫助

尋求歷史專家的幫助

墨子(約公元前468年~公元前376年),名翟,山東滕州人,漢族,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墨家創始人。他曾提出“兼愛”、“互不侵犯”的觀點,創立墨家學說,並有《墨子》壹書傳世。墨學在當時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

現代學者普遍認為墨子生於公元前476年左右,卒於公元前390年左右。墨子的出生地也有爭議。《史記·孟子·荀子列傳》中說他是“宋大夫”,而《呂春秋》中的當然則認為他是魯國人,有的說他原是宋國人,後長期居住在魯國。墨子聲稱“今日皇位上無壹事,下無農難”,這似乎屬於當時的“士”階層。不過,他也承認自己是個“婊子”。他可能當過手工藝人,也可能是手工業小業主,他有相當豐富的制作技藝。墨子“日夜操勞,以自苦為極”,長期遊走於諸侯國之間,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相傳他阻止楚國攻打宋朝,主張兼愛不攻。他“南巡守”,鼓吹“儲士”以守。他還多次訪問楚國,向楚惠王贈書。他拒絕了楚王賜予的土地,晚年投奔齊國,企圖阻止祥子伐魯,但沒有成功。越王請墨子做官,許諾封地五百裏。他以“聽我之言,用我之道”為去留條件,不考慮封地和爵位,以實現自己的政治野心和主張。

墨子哲學思想的主要貢獻在認識論方面。他把“耳目之真”的直接感覺體驗作為理解的唯壹來源。他認為判斷事物的存在與否應該基於每個人的所見所聞,而不是個人的想象。墨子從這種樸素的唯物主義經驗主義出發,提出了檢驗知識真假的標準,即三表:“知識的起源在於古聖君之事”,“人民耳目之真在下處察”,“棄(興)刑政,察民利在國”。墨子將“事”、“實”、“利”融為壹體,以間接經驗、直接經驗和社會效果為準繩,力圖消除個人主觀偏見。在名實關系上,他提出了“不以名取之,以名取之”的命題,主張以實取名。墨子的認識論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忽視理性知識的作用,片面強調感官經驗的真實性。他曾以有人“嘗鬼神之物,聞其聲”為由,斷定有鬼神。墨子的世界觀存在著深刻的內在矛盾。壹方面,他強調“非命”和“尊力”,認為決定人的不同經歷的不是“命”,而是“力”。他指出“以力生,無力不生”,充分肯定了“人力”在社會生活和改造自然過程中的作用。另壹方面也肯定了“誌”和“鬼”的作用。他把“天”描述成壹個有意誌的人格神,宣揚“順從神的意誌者”,“必有賞賜”。“違背上帝意誌的人”將受到懲罰。他認為“相親相愛,互惠互利”就是“順從天意”,“反惡相偷”就是“違背天意”。他還認為鬼神可以“賞善罰惡”他說天鬼的意誌和人民的利益是壹回事,天鬼致力於為所有人“興利除害”,實際上已經成為墨子經營的工具。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兼愛”、“互不侵犯”、“尚賢”、“尚同”、“儉用”、“儉葬”、“非樂”等思想。他的社會政治思想的核心是“與眾不同”,“不攻自破”是他的具體行動綱領。他認為,只要大家“相親相愛,互惠互利”,社會上就不會有國與國之間的欺淩、傲慢、無知和相互攻擊。他尖銳地揭露和批判了統治者發動戰爭所帶來的罪惡和普通風俗習慣中的奢侈享樂。在用人原則上,墨子主張任人唯賢,反對任人唯親,主張“官無常貴,民不賤。”他還主張,從天子、諸侯到各級酋長,都要“擇天下英才而用之”來充當;人民要服從君主,實現“天下共義”。

墨子也是中國古代邏輯思想的重要開創者之壹。在《墨子》中,他有意識地廣泛運用邏輯推理的方法來建立或論證自己的政治倫理思想。墨子最早提出名實必須相符的思想。他還在中國邏輯史上第壹次提出了論證、範疇、理由等邏輯概念。在《庚戌篇》中,要求“會議論”,把“議論”作為壹種專門知識來學。在反駁別人的觀點時,他經常說“兒子沒有審我的話之類的話,他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並以“無理由地遵從道理”,即無理由地遵從道理,作為辯論的原則。墨子的“辯”雖然指的是辯論技術,但它是建立在知類(事之類)知理(根據和理由)的基礎上的,所以屬於邏輯類比或論證的範疇。墨子所說的“三形態”不僅僅是言論的思想標準,還包含著說理、論證的因素。墨子還善於用類比來揭露敵人的矛盾。由於墨子的倡導和啟蒙,墨家發展了重視邏輯的傳統,後期墨家建立了中國古代邏輯的第壹個體系。墨子的哲學思想反映了從宗法奴隸制中解放出來的小生產階級的兩重性。其思想中的合理因素被後世唯物主義思想家繼承和發展,其神秘主義的糟粕被秦漢以後的神學家吸收和利用。墨子作為先秦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在中國哲學史上有很大的影響。墨子在講學中做了很多言傳身教,卻沒有自己寫東西。尚賢、尚同、博愛、非攻、救用、喪葬、天庭錄、明鬼、樂飛、廢名都是他弟子思想言論的記錄。這是研究墨子思想的重要基礎。

  • 上一篇: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公主。
  • 下一篇:宋代姓氏的由來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