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歷史第八章下的幾次會議

歷史第八章下的幾次會議

1954 9月15日,第壹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壹次會議開幕。會議通過了中國歷史上第壹部社會主義憲法,制定了國家機構基本法,奠定了中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基本框架。第壹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可以說是我國民主法制建設的壹個裏程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體現了壹切權利屬於人民、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原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NPC)已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最高權力機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最根本的政治制度,在新中國的土地上從中央到地方系統地建立起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時代已經到來。八項內容: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後,我國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而是人民要求建立先進的工業國家和落後的農業國家的現實之間的矛盾,人民需要經濟文化迅速發展和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現狀之間的矛盾。解決這壹矛盾的辦法是發展社會生產力,實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在總結中國實施第壹個五年計劃經驗的基礎上,大會繼續堅持反保守、反冒進的經濟建設方針,即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意義:八大制定的黨的路線是正確的,提出的許多新的原則和思想富有創造精神。當然,由於實踐時間短,理論上、思想上不可能成熟,許多新概念、新政策也不可能在八大時牢固確立,實現對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道路的深刻探索。畢竟取得了初步成果,歷史證明這些成果對黨的事業發展具有長遠意義。1978年底,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全會徹底否定了“兩個凡是”,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停止“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口號,下決心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檢討和解決壹批歷史遺留的重大問題和壹些重要領導人的功過是非。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歷史上的壹次偉大轉折,它開辟了改革開放和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的歷史時期的十二大內容:大會明確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思想和任務。“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中國* * *產黨歷史上第壹次提出來的。大會提出了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行動綱領。作為把黨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堅強核心的重要任務之壹,十二大的勝利召開,標誌著我們黨成功實現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偉大轉變。它開始引領中國進入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的政治軌道,並將以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而永載史冊。黨的十三大內容* * * ①高度評價真理標準的討論;②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理論;③轉移了黨的工作重心;④確立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黨的十四大確立了鄧小平建設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第二,明確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三是要求全黨抓住機遇,加快發展,集中精力搞經濟建設。以鄧小平南方談話和黨的十四大為標誌,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入了壹個新的發展階段。黨的十五大強調,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公有制實現形式可以而且應該多樣化,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允許和鼓勵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收入分配。大會決定將鄧小平理論寫入黨章,明確規定中國生產黨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第壹個五年計劃的內容:根據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要求,第壹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進行工業建設,建立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發展部分集體所有制的農業生產合作社,為農業和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奠定基礎,基本上把資本主義工商業納入各種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為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奠定基礎。意義奠定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為我國經濟建設開辟了廣闊前景。它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造鋪平了道路。黨的十三大基本路線,積累了有計劃的社會主義建設的寶貴經驗,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努力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 上一篇:觀看紀錄片《吳佳風暴》的思考
  • 下一篇:濟南泉域巖溶地下水環境演化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