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新聞學中的中國新聞

新聞學中的中國新聞

中國現代報刊的出現比歐洲資本主義國家晚了200多年。19世紀中國逐漸成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過程中,西方傳教士來華創辦了第壹批報刊。1現代中文報紙《查斯克列姆傳月刊》1815年由英國傳教士在馬六甲創辦。1822在澳門創辦的葡文報紙《Bee China》,是在中國出版的第1種外文報紙。1833創辦於廣州的《東西方考試月報》,是中國出版的1中文報紙。到19的70年代初,外國人在中國辦的報刊處於全面壟斷地位。截至19年底,中國人辦報刊數量仍有明顯優勢。出版報刊成為他們進行文化滲透的手段。外國人在中國辦報是中國新聞史上的壹個特殊現象。

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激起了中國人民的反侵略鬥爭。偉大的愛國者林則徐最早組織報紙翻譯,利用外國報紙資料判斷國際形勢,以制定反侵略措施。這些翻譯的報紙資料後來被編輯成《澳門月刊》和《澳門新聞紙》。壹些譯本被呈送給了道光。

中國人辦的報紙始於20世紀70年代。香港的《循環日報》和上海的《報告》是其重要代表。1895年,中國在甲午戰爭中戰敗,被帝國主義列強瓜分的局面迫在眉睫。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舉起維新變法的大旗,迅速創辦中外新聞、時事新聞、國民報、湖南新聞等報刊,形成了中國人辦報的第1次高潮。壹批先進知識分子進入新聞界,以筆為武器撰寫大量時政論文,宣傳新思想新知識,產生了很大的社會影響。20世紀,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創辦了《中國日報》、《人民日報》、《人民日報》、《大江日報》等報刊,宣傳革命思想。維新派和革命派都在報刊的激烈論戰中寫過不少流傳壹時的政論論文。報刊以政論論文為主,許多政治家投身於報刊活動,與政治鬥爭緊密結合,對我國新聞事業產生了很大影響。1904年,中國人辦的最早的通訊社中興通訊在廣州成立。

191推翻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帶來了報業發展的又壹次高潮。1912年,全國報刊總數達到495種,是1901年的4倍。袁世凱篡奪辛亥革命成果,復辟帝制,壹度限制報業。但在他垮臺後,報紙行業復蘇了。當時軍閥混戰,政治混亂,報刊生生死死,卻始終生生死死,顯示出勃勃生機。

1919五四運動形成了中國新聞事業的又壹次發展高潮,成為壹個新時代的開端。這壹時期最重要的報紙是《新青年》雜誌,它高舉科學民主的旗幟,猛烈抨擊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文化思想,吹響了新文化運動的號角。“五四”時期,學生辦報,如毛澤東主編的《湘江評論》和周恩來主編的《天津學聯報》。隨著報刊推動新思潮的不斷發展,新舊思潮在報刊上的激烈交鋒也屢屢展開。結果,新的思潮取得了勝利,馬克思主義得到了廣泛傳播。五四時期,報刊改革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報刊成為議論時政的主要陣地,白話文得到廣泛推廣,副刊成為介紹新文化、新知識、新思想的園地,成為中國報紙的重要特色。

1921中國* * *產黨的誕生對中國新聞事業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中國* * *產黨十分重視無產階級新聞事業,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等許多領導人都曾親自辦報。《指南》、《中國青年》、《熱血日報》等中國共產黨和共青團的報刊,在中國新聞事業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革命根據地建立後,1930年代初出版了《紅色中國》、《紅星(中國)》等報紙。193110紅色中華新聞社(1937年更名為新華社)成立,打破了國民黨對蘇區的新聞封鎖。北伐戰爭期間,兩黨聯合出版了大量報刊,為反帝反封建的宣傳造勢。之後,在中國國民黨統治區,中國* * *創辦了《紅旗日報》等地下報紙,中國國民黨則建立了自己龐大的新聞網絡。《申報》和《中國新聞》等商業報紙在困難中繼續發展,《大公報》和《包利》也活躍了壹段時間。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雙方第二次合作。1938 65438+10月,中國* * *生產黨在國民黨統治區出版了機關報《新華日報》,國家* * *兩黨壹度合辦報紙《王久日報》,這是文化領域的統壹戰線。抗日戰爭時期,“大後方”和各抗日民主根據地的報刊數量激增。到1944和10兩個月,在國民黨統治區出版了1100多種報紙。抗日民主根據地的新聞事業也有了很大發展。《新華日報》、《新華日報》、《華北版》、《大眾日報》、《抗敵日報》、《黎明日報》、《晉察冀日報》、《江淮日報》等報紙在動員人民堅持敵後抗戰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1940結束,延安新華廣播電臺開播。1941年,中共中央創辦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延安),是革命根據地每日出版的1大報。與此同時,由、王、、郁達夫等著名新聞記者和作家主持的壹大批華僑報刊,致力於抗日宣傳,有效地起到了教育和動員當地華僑的作用。

中國的廣播事業始於20世紀20年代。最早的廣播電臺,就像近代中國早期的報紙和通訊社壹樣,都是外國人創辦的。1926年6月,中國人民開辦的1廣播電臺哈爾濱廣播電臺開播。1937年6月抗日戰爭爆發前,中國有20多萬臺收音機,1947年6月,有1多萬臺收音機。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條件下,爭取中國人民的解放始終是中國進步新聞的主流。它所肩負的宏大而艱巨的歷史任務是世界罕見的,它所創造的多彩而感人的事業在世界新聞史上也是出類拔萃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報刊壹出現,就站在了時代的前沿,成為進步潮流的堅定代表。它不僅團結北洋軍閥和國民黨統治區的各種力量,進行復雜的宣傳鼓動工作,而且深入農村,與百萬農民相結合,創造了黨領導的政權下辦報的經驗。其頑強的革命精神、豐富的鬥爭藝術、忠於黨的路線的品質、密切聯系人民群眾的作風和獨特的業務經驗,為無產階級新聞事業樹立了光輝典範。

隨著1949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中國的新聞事業進入了壹個新的歷史時期。在解放中國大陸的過程中,人民政府接管了原國民黨黨政軍各系統所辦的報紙、電臺和通訊社,並在解放後創辦了中國* * *生產黨的機關報和大中城市的群眾團體報紙,在全國建立了人民新聞事業。1950年全國(不含臺灣省省,下同)通過郵局發行的報紙有140種,每期共發行230萬份。新華社已逐步建成統壹、集中的國家通訊社。人民政府還大力發展人民廣播事業,包括建立廣播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新聞工作如何適應不斷變化的新形勢,壹直是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關註的問題。1950 19年4月,中共中央作出《關於在報刊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決定》,明確了黨領導全國政權時報刊應遵循的重大意義和基本原則。同年4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發布《關於改進報紙工作的決定》,強調報紙要以報道人民的生產勞動為重點,宣傳生產和財經管理方面的經驗教訓,以適應全國逐步轉移到以生產建設為中心的形勢。7月1954、17日,中共中央作出《關於改進報紙工作的決議》,對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後,報紙如何加強黨性和思想性,密切聯系實際和群眾,正確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加強理論宣傳,改進經濟宣傳,加強批評,改進新聞報道進行了討論和指示。這些決定和決議對新聞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20世紀50年代,中國新聞事業發展迅速。到1960,報紙種類達到1274種,總發行量達到210410000份。1957年,全國有61廣播電臺,1698有線廣播電臺。廣播已經成為農村和偏遠地區人民獲取信息和文化知識的重要來源。1958年5月1日,中國第1電視臺——北京電視臺(後更名為中央電視臺)試播。

20世紀60年代,由於國家經濟困難嚴重,發生了持續10年的“文化大革命”政治動亂,中國新聞事業遭遇滅頂之災。20世紀60年代末,大多數報紙停止出版。各地的報紙、廣播、電視基本沒有自己采編的新聞,經常轉載新華社發的稿件。

1978 12中國生產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後,我國新聞事業進入了壹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截止1988年底,登記公開發行的報紙有1628種,通過郵局發行的報紙共計13789份,大量報紙為自行發行。此外,大量報紙註冊供內部發行。中國每5人擁有1份報紙,每千人擁有49份日報。新聞機構也取得了新的進展。截至1988年底,新華社在國內擁有31個分社,在國外擁有98個分社和4個總分社。每天向國內中央級報紙發送40,000-50,000字的中文新聞稿,向省市級報紙發送30,000-40,000字的中文新聞稿,向地市級和縣級報紙發送10,000字的中文新聞稿,並用於國內廣播電臺和電視臺。同時每天用中文、英文、法文、俄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向外國廣播新聞。新華社已經發展成為世界六大通訊社之壹。專門給各國中文報紙和電臺投稿的中國新聞社發出的稿件也受到海外用戶的歡迎。廣播電視業的發展速度更快。到1987年,全國共有廣播電臺386個,廣播發射臺1016個,收音機和錄音機3.3億臺。有電視臺366個,電視發射臺和轉播臺17570個,電視機1.1.6億多臺。

截至1987年底,臺灣省省內共有31份報紙,日總發行量超過350萬份。有33家廣播公司,包括3家電視公司。1988 65438+10月1臺灣省當局解禁報紙後,許多新報紙被允許出版。截止到1988年底,臺灣省省有近80家報紙。在香港出版的中外報刊有500多種,還有兩家廣播電臺和兩家電視公司。澳門有6份中文日報和5份葡文報紙。

  • 上一篇:廣西百色市那坡縣人口密度高嗎?
  • 下一篇:歷史人物時代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