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歷史文化知識

歷史文化知識

我來回答第壹個問題:歐洲封建主義和中國封建主義最大的區別在於中央集權的程度。在中國封建制度下,中央集權相當集中,幾本書處於人治狀態。君主的權利幾乎是無限的,他對地方政府有很強的統治權。地方長官只有統治權,沒有領土權。然而,在歐洲的封建制度下,君主只對自己的領土擁有直接主權。歐洲的封地到處都是,在幾本書裏,整個領土都被分封了。地方長官是領主,領主的土地不能被君主直接剝奪。當地平民首先效忠當地領主,然後當地領主效忠君主。君權的集中不夠,完全建立在封地領主的忠誠之上。

Ps:中國政治獨立,宗教基本沒有進入統治階級;在歐洲,政教同時擁有統治權,甚至教權也淩駕於政權之上。

1,中國正在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總體上看,現階段中國的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科技水平和民族文化素質不夠高;具體的社會主義制度還不完善。

2.中國是壹個農業大國,農民占我國人口的絕大多數。近年來,我國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城鄉收入差距過大,影響了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根據國情制定社會經濟發展戰略,設計社會經濟發展模式,是確保科學發展的基本要求,是社會協調均衡發展的根本保證。正確認識和把握中國國情是我們的當務之急。

我們建設新農村面臨的國情是什麽?

1,中國是農業大國,不是農業強國。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社會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中國仍然是壹個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占很大比重的國家,也就是說,中國基本上是壹個農業大國,而不是壹個工業大國。

與發達國家相比,這是我們的壹大劣勢。但是,利弊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從人口生存發展的第壹需要是糧食的角度來看,農業大國有自己的發展優勢。特別是中國,擁有世界上1/6的人口,是壹個人口大國。沒有農業大國的優勢,我們將難以確保糧食自給自足,更不用說向其他國家提供糧食援助了。

我們應該看看世界,看看中國。

當世界各國都在積極發展工業和服務業的時候,糧農組織在2006年6月9日發布的壹份報告震驚了世界。根據該報告,世界正面臨30年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有40個國家存在不同程度的糧食短缺,急需國際社會的糧食援助,否則可能面臨饑荒。美國媒體報道,目前全球糧食儲備只能勉強滿足人們50多天的需求,已經跌破糧食儲備70天的安全線。這些警告是否言過其實?世界糧食安全狀況如何?

根據糧農組織公布的名單,有26個非洲國家(安哥拉、布隆迪、埃塞俄比亞、幾內亞、肯尼亞、利比裏亞、尼日爾、塞拉利昂、索馬裏、蘇丹、斯威士蘭、坦桑尼亞、烏幹達、津巴布韋等。)和65,438+00亞洲國家(阿富汗,印度尼西亞,伊拉克,朝鮮,黎巴嫩,蒙古,尼泊爾等。).

這份名為《農業收成預測與糧食狀況》的報告顯示,2006年全球部分地區農作物減產已成定局,全球糧食產量估計僅為201.3億噸,與2004年的26.8億噸相比,這是連續第二年下降。美國農業部對全球糧食產量的預測更加悲觀。它認為2006年將只有6543.8+0.984億噸,這意味著將有大量的缺口需要往年的糧食儲備來填補。

糧食安全不僅僅是解決溫飽問題,其戰略意義也不可低估。目前,世界糧食分布不均是壹大特點。世界上有近15億公頃耕地,近1/2用於糧食生產。從大洲來看,世界糧食生產主要集中在亞洲、歐洲和北美。糧食出口國主要集中在10多個國家,而進口國數量為100多個。近年來,美國、加拿大、法國、澳大利亞等國不僅是糧食儲存大國,還控制著世界糧食出口的80%左右。壹些發達國家憑借先進的技術和廣闊的耕地資源,生產出遠遠超過本國消費的糧食,這些糧食成為別國政治經濟幹預的“武器”。

世界上壹些地區目前的糧食短缺有四個主要原因:

首先是地理因素。土地退化,耕地減少,人地嚴重失衡,無法滿足糧食供應,導致許多國家常年糧食短缺,如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

第二是自然災害。異常炎熱幹燥的天氣使世界上許多產糧國不同程度減產。印度和巴基斯坦發生前所未有的洪水,導致數百萬人無家可歸,沒有飯吃;在尼泊爾,約有45 000人受到幹旱和洪水的影響,迫切需要外部糧食援助。異常天氣還對蘇丹和東非壹些地區造成了嚴重影響,使當地農民的貧困生活雪上加霜。

第三,政局不穩,戰亂不斷。伊拉克、阿富汗、蘇丹等國受到地區沖突和安全局勢惡化的影響,許多當地居民正在等待國際糧食援助。

第四是政策因素。國際市場政策和國家發展政策不科學,甚至背離人性和人類生存發展的基本需求,盲目鼓勵產業發展,形成社會畸形格局。不僅工業產品不能吃,有些工業生產還依賴農業,消耗糧食。

作為壹個農業大國和人口大國,中國在糧食問題上壹直為世界所關註,並為解決世界糧食問題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上個世紀,美國社會學家萊斯特·布朗寫了壹本書《誰來養活中國》,大肆炒作“中國糧食威脅論”。在鄰國日本,也有聲音不斷擔心中國人會“吃掉”他們的食物。

事實是,中國不是被別人養大的,而是養活了世界上很多人。25年來,全球20%以上的主要農產品來自中國,中國糧食年產量從3億噸增加到5億噸,不僅用事實回答了布朗的問題,也贏得了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官方“中國對全球千年發展目標的貢獻怎麽估計都不為過”的贊譽,同時也讓所謂的“中國糧食威脅論”不攻自破。

2006年是壹個分水嶺,從那以後,中國停止接受聯合國的糧食援助。九月,世界糧食計劃署報告說,2005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三大糧食援助捐贈國,僅次於美國和歐盟。報告說,2005年中國對外糧食援助比前壹年增加了2.6倍。中國對外糧食援助的主要對象是朝鮮,其他受援國是利比裏亞、幾內亞比紹、斯裏蘭卡等10以上國家。

根據糧農組織的報告,全球約有1/5的國家處於糧食短缺狀態,那麽這種情況會蔓延並導致世界範圍的饑荒嗎?瑞典農業科技大學糧食專家約翰松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饑荒問題的核心是有多少糧食可以滿足目前的人口需求。不同國家的專家對這個問題有不同的統計。比如美國有壹本書叫《拯救之道》,認為世界上只有5億到9億人,其余的都是“多余的”,應該淘汰。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專家計算出,世界上耕地的潛在供應量為360億人。近年來,大多數學者認為,按照目前的經濟發展速度和科技水平,糧食供給的極限人口應該在11億左右。

約翰松認為,從全球來看,目前的糧食供應基本可以滿足需求,未來幾年也是如此,但只要糧食供需失衡不消除,饑荒在壹些國家就會成為壹種常態。同時,他還指出,饑荒引發的動蕩,如移民,反過來會影響到生產和出口糧食的發達國家,這樣全球饑荒就不是危言聳聽了。

在我看來,中國的劣勢不在於是農業大國,而在於不是農業強國。如果中國成為壹個強大的農業國家,它不僅將實現更快更好的可持續社會和經濟發展,而且將在世界進步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發達國家農業投入占財政支出的比重通常在10%以上。190年我國財政支農支出比例為10%,1995年下降到6.3%,2006年下降到5.5%。2006年有所增加,可以說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對農業投入最大的壹年,但與新農村建設的實際需要相比還有較大差距。農業投入不足導致很多相關工作無法正常開展,出現了政策執行斷層、基礎設施斷層、科研斷層、農業技術推廣斷層等問題。

6543.8+03億人口中,70%是農民,但農民素質很低,大部分沒有接受過系統教育,只有初中文化程度,還有相當數量的文盲、半文盲。

除了少數機械化的大農場,廣大農村仍然使用鐵犁、木條和牛,生產工具極其落後,與春秋戰國時期沒有本質區別。

農民賴以生存的土地,部分因四季耕種無法休耕,導致土壤肥力極薄;有的人因為遠離水源,沒有灌溉條件,自古以來就是種田、放牧、靠天吃飯;有些破壞了自然環境,導致日益嚴重的荒漠化和鹽堿化。

除水稻、小麥、玉米等良種已在部分農村推廣外,大部分五谷雜糧仍使用普通種子,沿用傳統耕作方式,農產品產量和科技含量極低。很多地方連壹臺像樣的機器都沒有,農產品加工的增值轉化能力極其微弱,甚至幾乎等於零。

農業組織化程度很低,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生產,經營分散,無法進行集約化經營和規模經營。山村耕地有限,不適合大規模養殖。但是,遼闊的平原,東邊也是壹片麥子,西邊也是壹片玉米。田間管理極其粗放,短期行為嚴重,既沒有規模效益,也沒有長遠效益。

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產品土地產出率很低,農產品成本高、質量差,價格呈下降趨勢。不僅在國際市場上沒有競爭力,農民還面臨著增產不增收的尷尬局面。

2.中國是壹個人口大國,農民是主要公民。

印度

參考資料:

/sort.asp?出價=8(印度網站導航)

印度位於亞洲南部的印度次大陸。它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國家,擁有十億人口和數百種語言。如果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印度是世界第四大經濟體。

印度的地形分為三部分:喜馬拉雅山脈位於尼泊爾西部的中印邊界,恒河平原在北部,德幹高原在南部。

“印度”這個名字來自梵語,以印度河命名。印度人自稱“bharata”(/BHārata)。與印度接壤的國家有孟加拉、緬甸、中國、不丹、錫金(印度已將其並入自己的國家,不再視其為鄰國)、尼泊爾、巴基斯坦,印度與斯裏蘭卡、馬爾代夫隔海相望。況且,從印度的角度來看,阿富汗也是它的鄰國之壹。

目錄[隱藏]

1歷史記錄

2政治

3個行政區

3.1狀態

3.2共同領土

3.3國家資本

4地理

5經濟

6人口

7文化

其他8人

9外部鏈接

[編輯]歷史記錄

參見:印度歷史。

印度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壹,大約有5000年的歷史。公元前1500年來自西北的雅利安部落入侵這裏;他們與當地人的結合創造了經典的吠陀文化。此後,8世紀阿拉伯人入侵這片土地,隨後是12世紀到達的土耳其人和15世紀末到達這裏的歐洲商人。

在擊敗當地的莫臥兒帝國後,英國在19世紀成功獲得了整個印度的控制權。莫漢達斯·甘地和賈瓦哈拉爾·尼赫魯領導的非暴力抵抗運動最終在1947年為印度贏得了完全獨立。次大陸最終被分為“世俗”的印度和較小的穆斯林國家巴基斯坦。

盡管印度的經濟成就顯著,但她仍面臨許多挑戰,如與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問題上的領土沖突、人口膨脹、環境破壞、貧困以及印度的民族和宗教沖突。

  • 上一篇:想燒香,壹定要選爐。妳壹定知道這些香爐用品。
  • 下一篇:電子書網站(TXT免費全文閱讀器)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