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古歌《十面埋伏》的歷史故事

古歌《十面埋伏》的歷史故事

古歌《十面埋伏》的歷史故事

要了解壹個國家,首先要了解它的歷史。歷史故事是我們了解中國歷史、外國歷史、世界歷史、清朝歷史以及其他不同地區和朝代的最快途徑。經典歷史故事等妳來品味。以下是我整理的古歌《十面埋伏》的歷史故事。歡迎分享。

古歌《十面埋伏》的歷史故事

拔山艱難,不利時不死。不死能怎麽辦?擔心了又能怎麽辦?

《十面埋伏》是漢族的琵琶大曲,也是中國十大古曲之壹。是獨奏曲,音樂激烈震撼,清晰展現了項羽被大軍包圍時被逼得走投無路的場景。這是藝術的傑作。

《山海經》卷七《海外西洋經》中提到了壹個神話中的神。“興田與天帝鬥,帝破頭,以乳為旨,做事小心翼翼,手舞足蹈。”後人說:“團結的舞蹈總是激烈的。胸腹部第壹,蒼天對我的懲罰是什麽?”陶淵明也有“興田共舞,兇誌常在”這樣的詩句。每當看到這些文字,總會讓我想起歷史上壹個驚天動地的人物。此人也“常懷大誌”,有“拔山勵誌”的過人精神。雖然最後失敗了,但他在歷史上留下了耀眼的身影。這個人就是項羽。如果中國有戰神般的人物,項羽無疑應該是首選。

項羽有著無與倫比的勇氣和氣勢,古今少有。他是壹個不屈不撓的英雄,秦朝的終結者。正如太史公所言,“(項羽)乘勢從甘穆崛起,三年滅五王分天下,而封王侯,政從羽出,封號‘霸王’。雖然職位沒有結束,但近段時間以來,從未出現過。”項羽作為秦朝的終結者,創造了很多奇跡。比如巨鹿之戰,面對秦軍,諸侯都害怕。只有項羽率領楚軍對抗強大的秦軍,從秦二世三年十壹月,項羽被任命為將軍渡河北,到今年七月張寒投降,歷時九個月。先後全殲王左路軍和軍投降,使主力全軍覆沒,為推翻秦朝創造了條件。再比如彭城之戰,千裏奇兵突圍,以三萬之眾擊潰數十萬劉邦聯軍。

然而,在打破舊王朝後,他無法建立新的王朝。而出身卑微策展人的劉邦,和他的平民追隨者壹起,創建了壹個新的大壹統帝國,這在當時是史無前例的。

除了勇猛,項羽殘暴的壹面也相當驚人。早年攻襄城之戰,由於秦軍誓不投降,項羽在襄城被攻破後,將守城士兵“坑”了壹遍。巨鹿之戰後,項羽下令殺死秦國大將張寒手下的二十萬秦軍士兵。漢高祖第二年,項羽也命令部下殺了“夷狄”。謀士韓生未能說服項羽,說:“人說楚人浴猴冠耳。”當即被項羽烹殺。項羽還烹殺了劉邦的禦史大夫周珂等人。

然而殘暴並不是項羽的致命傷。項羽最大的錯誤就是沒有建立強大的政治聯盟。秦死後,天下紛爭。項羽曾經自稱西楚霸王,以裂土稱王分封天下。然而這次分封之後,諸侯們並沒有忠於自己。由於他的殘暴和不明確的獎懲,他在王子中缺乏可信度。我回到徐州不到幾個月,就已經在造反了。正如賈誼所說,仁義,攻守不同。這裏的仁當然是政治手段。項羽顯然不是壹個有政治智慧的人物。

當劉邦最終與項羽作戰時,他遇到了韓信和彭越共同攻打楚國。當時,韓信和彭越都沒有出兵。最終,劉邦答應封齊地給韓信,封梁地給,兩人才領兵。這不是作為皇帝的諸侯,而是平等資格的分田聯盟。所以,與其說楚國被漢滅,項羽被劉邦打敗,不如說項羽實際上是被諸侯國的聯軍所滅,漢高祖只是聯軍的首領。

兩軍並線前,項羽曾對劉邦說:“天下凡匈牙利幾歲之人,願與漢王叫板,壹決雌雄,不願苦天下百姓及其子孫。”劉邦雖然在精神上有壹點失落,但他並不在乎。他笑著說:“我寧願為智慧而戰,也不願為力量而戰。”最後的勝利永遠屬於那些更有政治智慧和戰術的人。

公元前202年前,楚漢之爭告壹段落,雙方在垓下(今安徽靈璧以南)交戰,三十萬漢軍包圍了十萬楚軍。為了打擊對方的士氣,漢方要求士兵唱楚歌。大多數楚國士兵已經離家很長時間,厭倦了多年的戰鬥。楚軍有人開始唱衰,軍心徹底動搖。眼看大勢已去,項羽也是黔驢技窮,對於吉唱道:“拔山則怒,不利則不死。”不死能怎麽辦?這是什麽?虞姬道:“漢兵已急,四面有歌。陛下都累死了,壹個妃子怎麽過日子?”唱完之後,他拔劍自殺了。項羽後來逃到了烏江。面對洶湧的河水,他仰望天空,嘆息道:“今日殺我,非罪也。”於是他拔劍自殺了。

後人根據這壹仗,作了兩首著名的琵琶組曲《五古琴曲》、《十面埋伏》、《霸王拆解》。《伏宅》、《霸王卸甲》是明代著名琵琶古琴曲《楚漢》的前身。明代王有鼎為明代琵琶演奏家唐應增所作的《唐琵琶傳》對著名的古琴曲進行了生動的描述。這首著名的古琴曲,當初就是兩軍決戰,壹時間“天地之音,瓦房飛舞。”“金聲、鼓聲、劍聲、馬易聲”此起彼伏,然後是壹片寂靜。勝負可知,壹聲淒婉的《楚歌》響起,英雄末路的項羽發出了“悲歌慷慨之聲”“霸王別姬之聲”,接著是“大澤追馬之聲”“烏江王自刎之聲”“我騎著馬去爭壹個王聲”等等。

楚漢後來演變成了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兩個不同的版本。雖然反映了相同的歷史主題,但兩首著名的古琴曲卻有著完全不同的思想。十面埋伏的主角是劉邦和漢軍,重點內容有十面埋伏、雞鳴山小戰役、九裏山戰役等。著名的古琴曲,高亢激越,氣勢磅礴。《霸王卸甲》的主角是項羽和離軍,關鍵段落是“楚歌”和“妾”。著名的古琴曲悲壯,著重描寫項羽在四面楚歌中送別於吉的情景。前者是贊美詩,後者是挽歌。

杜牧《烏江項羽廟》詩說:“兵家無輸贏,包是羞羞之人。江東子弟多帥,卷土重來未可知。”杜牧很同情項羽。他認為輸贏是“不可預測的”,對軍事家來說是常事。假設項羽渡江,他可能會像當年打秦國那樣卷土重來。而王安石卻反其道而行之。他在《疊烏江閣》中說:“勇者身經百戰累,兵敗難回中原。今江東子弟雖在,誰來為王翻盤?”王安石和杜牧的觀點正好相反。而杜甫的詩,卻表現出壹種生而彌留的欲望,讀來更是令人心動。

無論是古琴名曲還是詩詞,都有兩種不同的思路。後世的壹些觀點,褒劉抑項,為劉邦歌功頌德。還有人打壓劉陽先,為項羽獻上挽歌。這種對立反映了兩種不同的英雄史觀。即對待歷史終結者和歷史建構者的不同態度。

其實“江東多才子,東山再起未可知”,不過是文人的壹聲嘆息。當時全世界都在反對強秦,而楚霸王幾乎是憑壹己之力打敗了秦帝國的軍隊,對全世界發號施令,不敢違抗。現在劉邦在領導天下,他在背叛自己的親人。戰爭持續時間長,天下已定,局勢易變。當時的情況和八百江東子弟抗擊秦國的情況不可同日而語。項羽已經完全失去了爭奪天下的資本。朱光潛說:“悲劇人物壹般都具有非凡的力量、堅強的意誌和不屈不撓的精神。他們往往代表著某種力量或理想,並以超人的決心和毅力堅持著。”項羽到死也不肯認錯,說:“天殺的,打起來也不是罪。”或許這就是項羽。

  • 上一篇:臺州有哪些紅色旅遊景點?
  • 下一篇:郭萍訪日史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