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歷史總是在解決問題。

歷史總是在解決問題。

& lt& lt總統不可靠> & gt

美國人對總統有特殊的情結。美國是世界上第壹個歷史上沒有王權痕跡的國家。所以從第壹代美國人到當代美國人,從來沒有人喊過“國王萬歲”。當然,今天的美國人永遠不會高喊“總統萬歲”。

幾十年前,杜勒斯的孫子有壹天小學放學回家,激動地問媽媽:“媽媽,妳怎麽不告訴我爺爺當過總統,歷史課本上卻寫著呢。”母親平靜地說:“這真沒什麽好激動的。自從美國誕生以來,每四年選舉壹次總統不是很普遍嗎?”這可能是典型的美國人對總統的看法。

美國人已經把這種共同的觀點壹代壹代傳下去了。在美國人眼裏,總統只是美國地位最高的“打工仔”,他們是自己的老板。這大概就是美國社會的政治特征。

美國社會以信譽著稱,但就是不信任總統。美國人公開宣稱“總統不靠譜”,還有人專門寫書解釋“總統為什麽不靠譜”。因為“任何人在巨大的誘惑面前都是靠不住的”,因為“絕對的權力絕對產生腐敗”;所以他們對總統的權力施加各種限制;所以我們經常看到美國國會整天吵吵鬧鬧,敲桌子打板凳,從來沒有通過任何決議,哪怕是“反恐”提案。

美國人記得被稱為“美國之父”的傑斐遜在200多年前說過的壹句話:“如果讓我來決定我們是應該有壹個沒有報紙的政府,還是應該有壹份沒有政府的報紙,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我們可以看到,克林頓政府因為國會抓住了錢袋,不得不“關門整頓”。我們可以看到,裏根的國防部起訴《華盛頓郵報》“泄露國家機密”,官司從州法院打到國家最高法院,結果卻是國防部灰溜溜地輸了;我們可以看到水門事件迫使尼克松辭職。我們可以看到,克林頓含淚跪倒在希拉裏面前,請求原諒,能夠登上美國報紙的頭條,說明即使妳是美國總統,也要為自己的不當行為感到恥辱。

美國人壹旦當上總統,自然成為世界政治舞臺的中心。這些都是美國人送給美國總統的。美國人就是這麽看的。因為如果他們不信任他,不選擇他,他就得不到。所以,美國人對任何總統的態度都是壹樣的——準備收回信任。

關於制度和思想的問題。其實中國人並沒有意識到權利必然帶來的專制,只是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與美國不同。因為對權利的不信任,美國有制衡和監督的機制,而中國依靠的是權利人的思想覺悟,所以解放思想之類的口號總是比調整機制更迫切,從上到下,從政黨到媒體喊得更大聲。思想和機制哪個更重要?

關於黨性問題。當黨性與民意或憲法相悖時,過於堅持黨性必然會失去選民的支持。所以在美國,過於堅持黨性是愚蠢的政治策略,這是政客和下層民眾的共識。然而,民主黨的克林頓提交的法案仍將在民主黨占多數席位的國會中失敗。這就是美國,黨,只代表壹種思想,不代表壹個組織,更不代表壹種力量。在中國,黨代表人民的利益,黨會全面執行憲法的規定,所以不允許懷疑和否定。至於為什麽會有這樣的前提,我沒有得到更合理的解釋。因為黨員是人民選出來的,所以黨代表人民?代表美國人民的國會議員每兩年和每四年都會更換,更換的比例是硬性規定的。因為隨著時間和環境的改變,民意會改變,代表民意的議員也會改變。因此,我們必須找到更合適的人選來更有效地代表民意,這是顯而易見的事實。包括總統在內的長達八年的任期也是權力制衡的必要措施。中國終於取得了壹些進展。雖然總統、黨委書記和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都在負責,但總有壹個時間限制。總統也是最長的八年,但是這個總統不是我們人民選出來的。他為什麽會成為總統?我們不知道他就任總統後承諾了什麽政策和發展方向。我們不應該知道嗎?

另外,關於法律上的無罪推定,關於墮胎是否可能,關於社會福利。我總覺得在美國,人們關心的是人,而不僅僅是政黨和國家。

生活在現在的中國,可怕的不是中國的現狀,而是在這種現狀下,我們知道在世界的很多地方,人們可以完全是另外壹種生活方式。

說實話,我們不能否認中國這些年的進步,我相信它會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但在我的時代,我認為現在是走彎路。壹黨執政,黨政不分,不允許不同聲音,信仰不自由,言論不自由,教育制度不合理,弱勢群體沒有話語權,等等。腐敗,我覺得只是問題的表現,不是問題。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中國的政治體制必須進行大的改革,這必然會威脅到* * *的統治地位,更實際的是威脅到很多人的切身利益,而這些人就是中國的統治階級。所以,這個阻力太大了。

我從來不贊成暴力革命。所以,無論如何,我還是相信中國會壹步步好起來的。也許這需要很長時間。希望法律不斷完善,也希望知識分子和普通人能夠行使自己的權利,就是說出真相,讓這些真實的聲音被越來越多的人聽到。

轉型與斷裂——改革以來中國社會結構的變遷

琳達的《轉型與斷裂——改革以來中國社會結構的變遷》收錄了作者90年代以來發表的13篇手稿。這些文章從獨特的社會學視角,系統分析了改革開放20年來中國社會生活的壹系列變化。這些文章指出中國的社會變革意義重大。最引人註目的是結構上劇烈的、持續的、深刻的變化。作者用“轉型與斷裂”的概念來展現當前的現象及其背後的原因,表明90年代後的中國社會是壹個與眾不同的社會,有著自己的特點。從經濟、歷史和比較的角度來看,國家、民間統治精英和人民之間的關系,以及農民工流動、社會穩定和市場轉型,都是當今中國迫切需要厘清的問題。

壹,中國改革理論的回顧

作為壹場偉大的歷史變革,中國的改革開放有著極其豐富的內涵。它在中國社會歷史進程中的基本使命和地位是什麽?人們對此有不同的理解。有人把改革理解為純粹的經濟變革,於是有了“經濟體制改革”的說法;這種理解方式無法解釋政治權力介入經濟活動的現象,從而導致改革的扭曲。因此,有人從“權威本位(轉型)”的角度出發,認為改革的成敗取決於政治運行機制的轉型,由此出現了“新權威主義”、“民主先行”等概念。但在缺乏社會自組織、自協調機制的情況下,這些著眼於政治體制轉型的做法,必然使改革開放處於“亂壹放,統則亡”的狀態。所以,這些認識都沒能抓住改革的深層內涵。

其實我們說傳統時代是政治時代,是對以前社會典型特征的總結。政治取代了壹切社會事務,或者說超越了壹切社會事物。同樣,我們說要建立的經濟時代只是對新社會典型特征的概括。無論是政治時代還是經濟時代,都只是社會的壹個方面,或者說社會是這些因素馳騁的場域,壹切都在社會的大舞臺上相遇。正因為如此,近年來社會學在改革理論中異軍突起,他們對改革問題的分析和體制改革的深度令人耳目壹新。因為我們正在經歷的不僅僅是政治時代向經濟時代的轉型,更是深刻的社會結構變革。這不僅包括政治時代的過去,還包括經濟時代的到來,包括法律、文化、觀念等其他方面的變化。這種改變是政治時代最好的“解藥”。因為政治時代是政治時代因為政治是所有社會因素的主導因素,經濟政治化、法律政治化、意識形態政治化,可以說所有社會因素都是“政治化”的。如果我們現在再來壹次政治經濟化、法律經濟化、意識形態經濟化,所有的社會因素都會經濟化,這無疑會成為繼政治時代之後的又壹個悲劇。

第二,社會結構的變化

誠然,中國的改革絕不是某壹方面的變革,而是全面的社會變革。社會是經濟和政治賴以存在的基礎。改革觸及的不僅僅是經濟或政治,還有更深層次的社會意義。中國改革的深刻內涵在於,它不僅是壹種制度變遷,更是壹種社會結構變遷。社會結構是壹個具有更深層次經濟制度含義的概念,制度只是社會結構的某壹層次。社會結構比制度有更豐富的內涵。

中國改革最實質性的意義在於它引發了社會結構的變化。社會結構,按照社會學家的理解,是指人們的社會地位及其社會關系的模式。從某種意義上說,社會結構是壹個萬事萬物的桶。社會結構的變化不能只歸結於壹個方面,它是綜合的、全面的,政治、經濟、法律、文化都是構成社會結構的因素。也可以說,社會結構是他們生存的基礎。可以說,有什麽樣的社會結構,就會有什麽樣的政治、經濟、法律、文化。我們說傳統時代是政治時代,是因為傳統時代就是這樣的社會結構,政治淩駕於社會之上,壹切社會因素都受政治影響和決定。改變政治時代意味著打破導致它的社會結構。所以我們現在進行的改革,本質是社會結構的變化。同樣,是新的社會結構取代了舊的社會結構,而不是經濟時代。因此,我們選擇社會結構作為觀察和分析的視角。

毫無疑問,經過近20年的改革,中國的社會結構確實發生了深刻而巨大的變化。我們每壹個人每天都能感受到改革帶來的或大或小的變化。我們周圍的世界如此陌生,身處其中的人很難理解。當妳遇到新的東西,準備去思考的時候,它已經過去了,或者被新的東西取代了。這個世界發生了什麽變化,正在改革的人不禁思考。正如壹位哲人所說,追蹤波的源頭有時比追上它更重要,因為如果我們不知道波的源頭,就很難把握波本身以及它會去哪裏。實際上,中國正在發生的是壹場社會結構的變革,壹個中國人幾千年來從未見過的新的社會結構正在改革的陣痛中誕生。理性社會的建立來源於理性改革。只有抓住變化的本質,才能到達勝利的彼岸。

  • 上一篇:《海賊王》100年的空白歷史是怎樣的?
  • 下一篇:歷史上,大多數漢奸都沒有好下場。最好的例子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