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關於黃河的知識

關於黃河的知識

黃河,在古代也被稱為中國的河流,發源於中國青海省的巴顏喀拉山脈,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山東九個省區,最終在山東東營墾利縣流入渤海。

主要河流全長5464公裏,僅次於長江,是中國第二長河。

黃河也是世界第五長河。

黃河從源頭上遊至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河口鎮,全長3472公裏。中遊為河口鎮至河南鄭州桃花峪,河長1206 km。桃花峪以下是下遊,河長786公裏。

(黃河上、中、下遊的劃分意見很多,此處采用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劃分方案。)黃河自東向西貫穿中國,流域東西長1.900公裏,南北寬1.654,38+0.000公裏,總面積752443平方公裏。

黃河多年平均流量1774.5 m3/s,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580億m3,流域多年平均徑流深77 mm,流域人均水量593 m3,耕地畝產水量324 m3。

黃河中遊流經黃土高原,支流帶來大量泥沙,使黃河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年最大輸沙量3965438+1億噸(1933),最大含沙量920kg/m3(1977)。

三門峽站多年平均輸沙量約654.38+0.6億噸,平均含沙量35 kg/m3。

目錄[隱藏]

1解釋

2水文特征

2.1來源

2.2劃界

2.2.1上遊

中遊

下遊

2.3主要支流和湖泊

2.4主流峽谷

2.5幹流水利樞紐工程

2.6橋梁

3環境條件

3.1水土流失

3.2截止

4歷史和文化

4.1河道變化

4.2水利簡史

4.3中華文明的搖籃

4.4與黃河有關的人

4.5旅遊文化資源

5其他

6參見

7站外鏈接

[編輯]

解釋壹個名字

秦漢以前,黃河之母的“河”字,基本上是黃河的專名,河流稱為“川”或“水”(但也有例外,如《山海經》中說:“昆侖山橫貫萬裏,高壹千裏,至山浩五萬裏,遺址周圍有清河、白河、黑河。”)先秦文獻中找不到“黃河”二字,漢武帝年間寫的《史記》全文中也找不到黃河的說法。

據學者李鄂榮考證,黃河壹詞最早見於東漢班固《漢書地理》對“常山縣元氏縣”的解釋。

黃河的“黃”字,用來形容河水的渾濁,古書上早有記載:戰國《左傳·襄公八年》,鄭之子引《益州詩》曰:“發起河水之清,命之幾何!”;《爾雅·石水》記載“河出昆侖,色為白,渠為壹千七百零壹河,色為黃。”

黃河上遊的星湖由大量的水泊和海子組成,如紮陵湖和鄂陵湖。在陽光的照耀下,星湖中無數的湖泊和沼澤光彩奪目,宛如驕傲的孔雀,非常美麗壯觀。因此,當地藏族居民將這壹段黃河稱為“rma chu”,意為“孔雀河”。

甘肅省瑪曲縣就是以此河段命名的。

[編輯]

水文特征

[編輯]

來源

黃河發源於青海的巴顏喀拉山,但真正的源頭仍有爭議。

歷史上,人們對黃河源頭的認識有壹個過程。

《尚書·龔宇》曾記載“引河積石,至於龍門”,“積石”位於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縣附近的阿尼瑪箐山,離黃河源頭還很遠。

《山海經》和《爾雅》中有記載,河流從昆侖流出。

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後,有黃河發源於於闐,東流於延澤,後潛流於地下,南出河源之說(見《史記·大宛列傳》)。

這些說法並不準確,但壹直延續到隋唐。

隋唐以後,人們逐漸確立了對黃河源頭的正確認識。

楊迪大帝五年(609年),吐谷渾被滅,後遷至河源縣,即現在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和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壹部分,說明人們知道黃河發源於此。

唐太宗貞觀九年(635年),為了平息吐谷渾叛亂,李靖、侯、李道宗等將領曾帶兵到星宿海壹帶。《新唐書》載他們“遊星宿川、大巴海、積石山、河源。”。

自唐宋以來,星海壹直被稱為黃河的源頭。

到了元代,人們開始對黃河源頭進行實地考察。

元十七年(1280),元世祖忽必烈派杜石等人勘查黃河源頭,對星宿海壹帶進行了細致的考察。

1315年,潘安孝根據在杜詩的考察寫成《河源誌》壹書,明確指出黃河發源於星宿海西南,那裏“有水如井自地下湧出,井百余口”。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康熙帝命臘璽、舒蘭勘探黃河源頭。

當他們到達星海時,發現星海上遊源頭有三條河流,但他們沒有追到源頭。

拉西和舒蘭回京後,繪制了河源地圖,舒蘭也寫了河源誌。

康熙末年,組織了壹次全國範圍的地形測量。康熙五十六年(1717),派喇嘛欽藏布、蘭巴、院主任等人到河源地區進行調查。此行“過河源,涉萬裏”,回京後,勘測成果繪入禦覽圖。

這次測繪還對星海上方的河流源頭進行了探索和測繪。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乾隆名門侍衛阿彌陀佛進貢河源。

阿彌陀佛到達星海以西300英裏,對星海上遊源頭的三條河流進行了實地調查。確定星海西南部的阿勒斯坦郭樂河(今卡裏曲)是黃河的上遊源頭。

19世紀至20世紀初,西方探險家、地理學家深入青藏高原進行考察活動,他們還到河源收集自然和文化資料,如阿克巴、印第安、都托勒、敖倫、俄羅斯、普爾·格瓦爾、斯努克、科茲洛夫、費斯勒、太培爾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多次到黃河源頭遊覽。

65438年至0952年,由黃河水利委員會組織,項立智、董在華領導,對黃河源頭進行了長達數月的勘探。

河源勘探隊確定,約古宗勒曲是黃河的主要源頭,牙合拉達荷澤山是它的源頭,上面是鄂陵湖,下面是紮陵湖。

這壹結果與以往的調查結果並不壹致,引起了學術界的爭議,但黃河發源於嶽古宗烈渠的說法廣為流傳。

1978期間,青海省邀請中央和地方相關科研專業人員再次對黃河源頭和紮陵湖、鄂陵湖兩湖進行實地考察,確認卡裏曲為黃河主要源頭,紮陵湖在上,鄂陵湖在下。

從1981到1982,學者楊徒步遊遍了整個黃河。

他認為黃河最遠的源頭是始於巴顏喀拉山脊的拉浪情歌,比約古宗烈宋長30.5km,比卡日宋長11.9km。

65438年至0985年,黃河水利委員會根據歷史傳統和各派意見,確認瑪曲為黃河的主要源頭,並在約古宗烈盆地西南角的瑪曲果樹立下黃河源頭的標誌。

星海上源的三條支流分別是紮曲、月古宗烈、卡日曲。

位於最北部的紮曲,發源於查哈西拉山。這條河長70公裏,很窄,支流很少,水量有限,壹年大部分時間斷流。

約古列曲位於星海西部,處於三大上遊源頭中間,發源於約古列宗盆地西南角,海拔4750米。水量很小,是壹條寬1.0-1.5米,深0.1-0.2米的溪流。

南部支流卡裏曲發源於巴顏喀拉山支脈格孜亞山北麓,海拔4800米。五股泉水湧出山谷,匯成壹條寬約3米、深0.3-0.5米、流速約3米每秒的小河。這條河壹年到頭都有水。

嶽古宗列曲和卡日曲在黃河源頭匯合形成原河瑪曲,後註入星海。

根據1: 10萬航測圖調查,卡茲曲比別約古勒宗曲長25公裏。

卡裏曲盆地面積3126平方公裏,約古宗勒曲盆地面積2372平方公裏。

在卡裏曲與古宗列曲交匯處附近,卡裏曲流量實測值為6.3 m3/s,約古列曲流量實測值為2.5 m3/s..

通過對1978黃河源頭的調查,確定卡裏曲是黃河的主要源頭。

參考資料:

黃河的源頭

[編輯]

分界線

關於黃河上、中、下遊的分界,眾說紛紜。

黃河水利委員會將河口鎮和桃花峪分為上、中、下遊。傳統的中學教科書將河口鎮和金夢分為上、中、下遊。學者楊認為青銅峽和更合適。學者許主張以河南焦作市武陟縣的嘉應關作為黃河中下遊的分界線。

本文采用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劃分方案。

[編輯]

向上遊

蘭州黃河第壹橋是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以上的黃河上遊。

上遊全長3472公裏,流域面積38.6萬平方公裏,占黃河總量的51.3%。

上遊總落差3496米,平均比降10‰;大型支流43條(流域面積1000平方公裏以上),徑流量占全河的54%;黃河上遊僅占全河年輸沙量的8%,水多沙少,是黃河的清澈水源。

河流上遊受青海阿尼瑪青山、西樵山和南山控制,呈S形彎曲。

根據河流特性的不同,黃河上遊可分為三部分:源頭段、峽谷段和沖積平原段。

青海卡日曲至青海貴德龍羊峽的上部為河源段。

河源段起於卡日曲,經星蘇海、紮陵湖、鄂陵湖至瑪多,繞過阿尼瑪青山、西青山,經龍羊峽到達青海貴德。

該段河流大多流經三四公裏的高原,河道曲折,兩岸是湖泊、沼澤、草灘。水質清澈,水流穩定,出水量大。

河段內有紮陵湖和鄂陵湖,均在海拔4260米以上,庫容分別為47億立方米和6543.8+0.08億立方米,是我國最大的高原淡水湖。

黃河從青海瑪多到甘肅瑪曲,流經巴顏喀拉和阿尼瑪卿山之間的古盆地和低山丘陵。大多數河段都有寬闊的山谷,偶爾有峽谷。

黃河從甘肅瑪曲到青海貴德龍羊峽,流經高山峽谷,水流湍急,水力資源豐富。

發源於四川岷山的支流白河、黑河在該段匯入黃河。

青海龍羊峽至寧夏青銅峽段為峽谷段。

該段河流流經多山丘陵,由於巖石性質不同,河谷和寬谷交替出現:河谷形成於堅硬的片麻巖、花崗巖和南山變質巖中,寬谷形成於松散的砂頁巖和紅色巖系中。

該段有20個峽谷,包括龍羊峽、積石峽、劉佳峽、八盤峽和青銅峽。峽谷兩側都是懸崖峭壁,河床狹窄,河流坡度大,水流湍急。

從貴德到蘭州,這壹段是黃河三大支流的集中河段之壹,洮河、湟水等重要支流流入,大大增加了黃河水量。

寧夏龍羊峽至下河沿幹流河段是黃河“富礦”區,也是我國重要的水電基地之壹。

寧夏青銅峽至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為沖積平原。

黃河離開青銅峽後,沿鄂爾多斯高原西北邊界向東北流動,然後向東到達河口鎮。

沿河地區大部分是沙漠和荒漠草原,基本沒有支流註入。幹流河床平緩,水流緩慢。兩側是大片沖積平原,即著名的銀川平原和河套平原。

沿江平原不同程度存在洪水和冰淩災害。

河套平原西起寧夏下河沿,東至內蒙古河口鎮,長900公裏,寬30-50公裏。是著名的引黃灌區,灌溉歷史悠久。自古以來就有“黃河多災多難,唯有壹套富”的說法。

[編輯]

中遊

黃河在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至河南鄭州桃花峪之間的河段為黃河中遊,全長1.206公裏,流域面積34.4萬平方公裏,占總流域面積的45.7%。中遊總落差890米,平均比降0.74‰;這條河有30條大支流;增加的水量占黃河水量的42.5%,增加的泥沙量占整個黃河泥沙量的92%,是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

河口鎮至禹門口是黃河幹流上最長的連續峽谷——山西峽谷。河段內大部分支流流經黃土丘陵溝壑區,是黃河粗泥沙的主要來源,全河多年年均輸沙量9億噸來自該區間。該河段比降大,水力資源豐富,是黃河第二大水電基地。峽谷下部有著名的壺口瀑布,深槽寬僅30-50米,低水位落差約18米,氣勢磅礴。

從禹門口到三門峽,黃河流經魏奮平原,河谷變寬,水流緩慢。

該河段兩側是渭北和晉南黃土塬,是陜西和山西省重要的農業區。

該河段接納了汾河、洛河、涇河、渭河、羅易河、沁河等重要支流,是黃河下遊泥沙的主要來源之壹,多年平均年產沙量5.5億噸。

該河段位於禹門口至潼關(即黃河小北幹流)132.5km河道內,沖淤變化劇烈,河道左右搖擺非常不穩定。

受潼關附近山脈的約束,河谷突然變窄,形成壹個天然的卡口,寬度只有1000米。潼關河床的高低與黃河小北幹流及渭河下遊的沖淤變化密切相關,故用“潼關高程”這壹水文術語。

三門峽至桃花峪段從小浪底開始分為兩部分:小浪底以上,河流在中條山和小山之間,是黃河幹流上的最後壹個峽谷;小浪底以下河谷逐漸變寬,是黃河從山區向平原的過渡段。

[編輯]

下遊

參見黃河入海口

黃河河南鄭州桃花峪以下河段是黃河下遊,全長786公裏,流域面積僅2.3萬平方公裏,占總流域面積的3%。下遊總落差93.6m,平均比降0.1.2‰;區間增加的水量占黃河水量的3.5%。

由於黃河泥沙量大,下遊河段長期淤積形成舉世聞名的“地上河”,黃河成為海河流域和淮河流域的分水嶺。

除了從東平湖流出的大汶河,該河段沒有大的支流。

下遊河段除南岸東平湖至濟南之間為低山丘陵外,其余依靠堤防,全長1.400公裏。

歷史上,長江下遊經常決口,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沈重的災難。

由於黃河下遊由西南向東北流動,冬季黃河以北首先結冰,形成淩汛。

冰壩很容易因冰淩泛濫而堵塞,導致堤防溢出,威脅也很嚴重。

下遊利津以下是黃河口。

由於泥沙淤積,黃河河口不斷延伸和擺動。

目前,黃河入海口位於渤海灣和萊州灣的交匯處,是1976人工改道後清水溝淤積形成的新河道。

近40年來,黃河向河口區輸送的泥沙平均約為6543.8+0億噸/年,平均每年凈地25至30平方公裏。

[編輯]

主要支流和湖泊

黃河的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麗、清水、大黑、窟野、武定、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

黃河上的主要湖泊有紮陵湖、鄂陵湖、烏梁素海和東平湖。

[編輯]

主流峽谷

黃河幹流有30個峽谷,上遊28個,中遊2個。下遊流經華北平原,沒有峽谷。

幹流峽谷段長1707 km,占幹流全長的31.2%。

芒嘎峽-多石峽-麥多堂馬工峽-管滄峽-張方圓峽-野虎峽-拉幹峽-龍羊峽-阿詩宮峽-松巴峽-李家峽-公伯峽-積石峽-寺溝峽-劉家峽-牛鼻子峽-朱喇嘛峽-鹽鍋峽-八盤峽-柴佳峽

參考資料:

黃河主流峽谷

[編輯]

幹流水利控制工程

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山西平陸與河南三門峽交界處,1960投入使用。

三盛公用水利樞紐工程:內蒙古磴口,1966投入使用。

青銅峽水利樞紐工程:寧夏青銅峽市,1968投入使用。

劉家峽水電站:甘肅永靖,1974投產。

鹽鍋峽水利樞紐工程:甘肅永靖,1975投入使用。

天橋水利樞紐工程:山西寶德與陜西府谷交界處,1977投入使用。

八盤峽水利樞紐工程:甘肅蘭州,1980投入使用。

龍羊峽水電站:青海* *和,1992投產。

大峽水利樞紐工程:甘肅蘭州,1998投入使用。

麗霞水利樞紐工程:青海化隆,1999投入使用。

萬家寨水利樞紐工程:山西偏關與內蒙古準格爾旗交界處,1999投入使用。

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在河南濟源和金夢交界處,2001投入使用。

另見:黃河大堤、黃河防洪、黃河冰淩、汴渠、Gap、京杭運河、毛金渡、南水北調、河套灌區。

[編輯]

橋梁

濟南黃河斜拉橋:山東省濟南市北部。

1978 65438+2月開始,年底完成1981。

電纜已經更換了幾次。

濟南黃河公路大橋:山東省濟南市北郊。

1978 2月開工,1982 7月正式投入運營。

濟南黃河浮橋:只在非汛期(夏季汛期和冰淩汛期)使用,位於北洛口渡口,免費。

蘭州黃河鐵路橋:甘肅省蘭州市北部。

始建於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完成於宣彤元年(公元1909年)。

鄭州黃河大橋:河南省鄭州市北部

[編輯]

環境狀況

[編輯]

土壤侵蝕

公元前3000-2000年(黃河流域仰韶文化至安陽殷墟)黃河流域的地理環境適宜植被的生長和人類生產生活活動的開展,高出2℃左右的氣候環境為農作物和植被的發展創造了優越的條件。

這壹時期,黃河中下遊地區存在大量的雷夏澤、奧諾澤等湖泊。

《孟子·滕文公上》曾記載,黃河流域“草木蔥郁,禽獸繁衍”,關中平原直到我國戰國時期仍有“山川秀美,河溝縱橫,人才眾多”(歷史時期黃河中遊的森林,史年海,1981年)。

戰國以後,隨著鐵制農具的大量使用和秦國經濟中心向關中遷移,黃河流域和黃土高原的植被開始遭到破壞。

由於黃河流域長期以來壹直是中華文明的中心(中國歷史地理,藍勇,2002),加上中國古代重農輕牧的現象,黃河流域的植被破壞成為壹種長期的、大規模的現象。

隨著11世紀寒冷氣候的開始,以及中國經濟中心的南移,黃河流域的生態破壞開始減少,但森林覆蓋率已難以恢復到公元前3世紀的狀況。

隨著植被的破壞,黃土高原開始被黃河侵蝕,大量的土壤被卷走,形成了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

[編輯]

堵塞河流

從1972開始,黃河經常斷流[1]。

造成斷線的原因有很多,可以總結如下:

全球變暖。

隨著近年來全球氣候變暖的加劇,壹方面河道蒸發量大大增加,另壹方面春夏季上遊冰川融化吸收大量熱量,導致內陸局部溫度低於常年,使得內陸與海洋溫差減小,進而導致季風減弱,季風從海面帶入內陸的水汽不足。

雖然全球變暖使冰川融化增加了上遊水源的流量,但這並不能抵消蒸發量增加和季風減弱的影響。

最終導致中下遊水量逐年減少。

植被破壞。

黃土高原植被破壞嚴重,缺乏植被涵養的土地逐漸沙化,蒸發量變大。土地幹涸的地下水需要不斷被吸收,流經河流得到補充。

灌溉方法落後。

黃河中上遊大部分流經經濟欠發達的老少邊窮地區,缺乏節水灌溉的技術和資金,大部分被淹,造成黃河水資源浪費嚴重。

現在有了京九橋。

[編輯]

歷史和文化

[編輯]

山谷遷移

據史料記載,在1946之前的三四千年間,黃河受近1593洪水威脅,河道改道26次。

黃河最近壹次改道是在1855年(清鹹豐5年)。

黃河大分流前,黃河下遊流經路線。按我國現行行政區劃,壹般經過河南的滎陽、鄭州、原陽、演金、封丘、中牟、開封、蘭考,山東的曹縣、單縣,安徽的碭山、蕭縣,最後到江蘇的豐縣、沛縣、徐州、郫縣、睢寧。

但改道後,黃河突破原有河道,改向東北方向,借大清河流入山東渤海。

[編輯]

水利簡史

看黃河水利史。

[編輯]

中國文明的搖籃

黃河被稱為中華文明的母親河。

公元前2000多年,華夏民族在中原黃河流域形成並繁衍。

[編輯]

與黃河有關的人

大禹水利大禹

明代治黃專家潘繼勛。

金夫:清代著名的治河大臣

田維:西漢武帝時期的大臣

現代部分

黃:中國地理學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

黃萬裏:中國水利專家

張光鬥:中國水利水電專家。

李儀祉:中國現代水資源保護主義者

錢寧:中國水利工程師。

錢:中國水利專家

賈讓:西漢時期的水利工程師

張:中國水利專家

梁:美籍華人,黃河水土保持項目發起人。

[編輯]

旅遊文化資源

黃河博物館-花園口-壺口瀑布-後崗遺址-劉灣墓地-北首嶺遺址-大河村遺址-平涼臺古城-廟底溝遺址-陶寺遺址-老觀臺文化-賈湖遺址-仰韶文化-花樓子遺址-河南龍山文化-西水坡遺址-大地灣遺址-三門峽棧道遺址-元君廟墓地-姜寨遺址-

[編輯]

其他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制定國旗的時候,有壹個像右圖這樣的草案:下面的黃線代表黃河,但最後沒有被采納;看到中國的國旗。

[編輯]

涉及

黃河流域文化

黃河流域

黃河三角洲

黃淮平原

黃河水利委員會

花園口決堤事件

萊州灣

河套平原

銀川平原

海河平原

黃土地:電影

黃河大合唱:音樂作品

黃土高原

淺談河防工程

三晉文化

壹種以其優良毛皮而聞名的綿羊

赫曲瑪

皮筏

河道管理總平面圖:工程

海州灣

毛烏素沙地

河西走廊

秦嶺山脈

  • 上一篇:節約用電公益海報——節能環保低碳生活經典海報
  • 下一篇:除了老將黃忠,三國時還有姓黃的將領嗎?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