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中國古代名著簡介。

中國古代名著簡介。

1,中庸之道

《中庸》是中國古代關於人生修養境界的道德哲學專著,是儒家經典之壹。原為《禮記》第三十壹章,相傳為戰國時子思所作。

其內容肯定了“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把“誠”作為世界的本體,認為“誠”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提出了“博學、質疑、慎思、明辨、持之以恒”的學習過程和認知方法。

它是從宋代的《禮記》中提煉出來的,與《大學》、《論語》、《孟子》合並為四書。宋元以後成為官方教科書,科舉必讀,對中國古代教育和社會產生了巨大影響。

其主要註釋有程顥的《中庸》、程頤的《中庸釋》、朱的《中庸章句》、李詠的《中庸傳》、戴震的《中庸補註》、康有為的《中庸註》、馬其昌的《中庸之友》、胡的《中庸簡評》。

2.《春秋》

《春秋》即《春秋經》,又稱林箐或石琳,是中國古代儒家經典“六經”之壹。也是周代魯的國史,現存版本由孔子修訂。

《春秋》是中國第壹部編年體史書,共35卷。是儒家經典之壹,也是十三經中最長的壹部,在《四庫全書》中被列為經典。它涵蓋的時期是從公元前722年(公元路引年)到公元前479年(魯哀公十六年)。

《春秋》記載事件的語言極其簡練,但幾乎每壹句都暗含褒貶之意,被後人稱為“春秋筆法”、“微言義”。

後來出現了許多對《春秋》所記載的歷史進行補充、解釋和闡述的書籍,稱為《列傳》。代表作有《左傳》、《公羊傳》和《谷亮傳》,合稱為春秋三大傳。

2065438+2009年2月,有報道稱,後海昏墓出土竹簡5200余枚。專家解讀後,發現了包括《春秋》及其訓詁在內的儒家經典。

3.紫同治剪

《子同治鑒》(常簡稱《通鑒》)是北宋司馬光主編的壹部多卷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

以時間和事件為主,始於周威烈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止於五代以後的周世宗鹹德六年(公元959年),涵蓋了16朝和1362年的歷史。

在這本書中,編者總結了許多可供統治者借鑒的經驗和教訓。宋神宗認為這本書是“鑒於過去,它有治理的資源”,即以歷史得失為戒來加強統治,所以取名為《資同治簡》。《子同治鑒》共294卷,約300萬字,《考義》和《目錄》共30卷。

4.歷史記錄

《史記》原名《太史公》或《太史公公基》、《太史公史記》,是西漢歷史學家司馬遷所著的壹部紀傳體史書。它是中國歷史上第壹部紀傳體通史,記錄了從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到漢武帝四年三千多年的歷史。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司馬遷開始創制《太史公書》,後稱《史記》。這本書完成前後用了14年。

《史記》包括十二列傳(記載歷代皇帝的政績)、三十家(記載諸侯國和漢代諸侯的興衰)、七十列傳(記載重要人物的言行,主要描寫人物和大臣,最後壹篇是序言)、十表(大事年表)和八書(記載各種法規,如禮、樂、性情、歷法、天文等等)。

史籍130篇,52.65萬余字,比《淮南子》多39.5萬字,比《呂春秋》多28.8萬字。《史記》規模龐大,體系完備,對後世的傳記史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歷代正史都是用這種體裁寫的。

《史記》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誌》並稱為“前四史”,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其獨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被後世的“正史”所傳承。《史記》也是壹部優秀的文學作品,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絕唱,離騷無韻”,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劉向等人認為這本書“善序而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俗”。

5.詩經

《詩經》是我國古代詩歌之初最早的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詩歌3111首。

其中六首為笙詩,即只有標題而無內容,合稱笙詩六首(南長、柏華、舒華、幽耕、崇秋、幽異),反映了周初至周末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詩經》作者匿名,大部分無法考證。它們由尹吉甫收集,由孔子編輯。先秦時期,詩經被稱為“詩經”,或者用整數稱之為“詩經三百”。

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原名《詩經》,壹直沿用至今。《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是周朝各地的歌謠。

雅樂是周人的正式音樂,分為和大雅。《頌》是周和貴族祠堂祭祀用的音樂歌曲,分為、和商頌。

孔子曾把《詩經》的宗旨概括為“無邪”,並教育弟子把讀《詩經》作為自己言論和行動的標準。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的人很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引用《詩經》中的句子來增強自己的說服力。

到漢武帝時,《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成為六經五經之壹。

《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飲,甚至天象、地貌、動植物。它是周朝社會生活的壹面鏡子。

百度百科-文史古籍

  • 上一篇:華清池背後的歷史文化:唐朝為何在此建宮?
  • 下一篇:瑞昌成為歷史。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