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美聲唱法的歷史發展

美聲唱法的歷史發展

美聲唱法是17世紀起源於意大利的壹種唱法。音色優美,品種豐富;聲部劃分嚴格,強調聲區的和諧統壹;發聲方法科學,音量可塑;其特點是氣聲壹致,音與音之間銜接流暢均勻。這種唱法對全世界都有很大的影響。21世紀美聲唱法是以歐洲傳統聲樂技術,尤其是意大利聲樂技術為基礎的演唱風格。

在文藝復興的影響下,歌劇產生了,美聲唱法也逐漸完善。佩裏根在1600年寫了意大利最早的歌劇《達芙妮》和《歐律狄刻》。作曲家的創作使歌劇突破了以往的唱法。歌劇要求詠嘆調和朗誦相結合;要求合唱和二重唱相結合;朗誦需要足夠的氣息支撐,需要明亮優美的聲音穿透交響樂,送到聽眾的耳朵裏。歌劇的出現使美聲唱法日臻完善。

美聲唱法在五四運動後傳入中國,並逐漸在我國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根發芽。美聲唱法無疑對我國聲樂藝術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中國青年選手在國際聲樂比賽中獲獎,進壹步說明運用美聲唱法闡釋和表達外國聲樂作品的藝術水平已經達到相當的水平。但是如何讓中國的聲樂走向世界呢?如何將美聲唱法的優勢與中國的聲樂藝術和語言特點相結合,形成中國聲樂學派,有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需要廣大專業和業余聲樂愛好者的不懈努力。

在意大利語中,美聲唱法被稱為美聲唱法。當中國開始引進這種唱法時,美聲被翻譯成“美聲”,研究這種唱法的人被統稱為“美聲學派”。其實美聲這個詞在意大利語中的真正含義是“完美的歌唱”。我們仔細分析壹下,“美聲”和“完美唱法”之間的含義並不壹致。“完美的演唱”不僅包括聲音,還包括演唱的內容以及演唱者的風度、外貌、氣質等等。而“美聲唱法”很容易理解為壹種“聲音優美”如其名的唱法。把“完美的唱法”理解為“優美的聲音”,用田宇斌老師的話說,這種不完整、不準確的理解,在我國聲樂的發展中走了壹些彎路。美聲在很大程度上被理解為只重視聲音,聲音高於壹切,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學習。導致很多學美聲的人在學習和實際演唱中,要麽重聲輕詞,要麽重情,甚至有的歌手不僅重詞重情,還裝腔作勢,使得演唱非常感人。

基於以上原因,聲樂界曾有人主張將“美聲”改為“美聲”。其目的也是為了準確理解美聲的含義,避免在理解和實踐中出現偏差。其實“歌”和“聲”是不能劃等號的。“聲”是“歌”的“載體”,但從來不體現“歌”的內容。在“美聲唱法”的稱號已經確立的情況下,在名稱上大做文章沒有什麽實際意義。我們可以繼續沿用“美聲”這個約定俗成的稱謂,但關鍵是如何把美聲和我國的歌唱語言結合起來,讓歌手既能唱好外國歌曲,又能唱好中國歌曲。

要用好美聲唱法,我們還應該了解美聲唱法的實際內容和原理。基諾貝奇先生在講座中關於美聲唱法的壹系列觀點和論述,由田宇斌老師總結如下:(1)美聲唱法分部分;(2)美聲唱法要求統壹的發聲區;(3)美聲唱法要求元音壹致,咬字清晰;(4)美聲要求聲音連貫;(5)美聲唱法要求良好的音樂素養;(6)美聲唱法要求聲音和情感並重。

以上六點是美聲唱法的重要內容,也可以說是六個重要原則。稱之為原則是因為學習美聲的人必須嚴格遵守,不可或缺,否則很可能是不完整不完美的美聲。美聲唱法起源於歐洲,它的出現不僅與歐洲音樂的發展密切相關,而且作為人類文化意識形態的壹部分,是社會和時代發展的產物。13世紀以前的歐洲音樂都是單音音樂,其中古希臘的聲樂以單音音樂為主,以嚴格的詩性節奏為主,以獨唱、合唱、領唱、說唱、演唱為主要演唱形式。這壹時期產生了《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奧德賽》等優秀作品,這些作品由盲人詩人荷馬創作,用說唱的方式傳唱。可以說這是壹種比較早期的聲樂形式。隨著羅馬帝國的不斷擴張,歐洲進入了壹個長期教會統治的時期,歷史上稱之為“中世紀”。教會教義壟斷了幾乎所有的意識形態領域,唱歌也成為各種宗教的附屬品。羅馬帝國的擴張不僅帶來了疆域的擴張,也給音樂界帶來了許多來自亞非歐的優秀藝術家和豐富的音樂文化。他們聚集在羅馬,使之成為當時歐洲最大的音樂中心。當時教堂唱贊美詩,背誦聖經,成為最早的合唱形式。在教堂用拉丁語演唱宗教相關內容是壹種音樂形式,叫做誦經。公元590年,教皇格列高利壹世編輯修訂了《誦經經經》,著名的格列高利聖詠,實際上相當於在教會中規定了歌唱教義的曲調。聖詠是歐洲聲樂藝術的萌芽,它要求莊嚴肅穆的唱腔來配合教堂的氣氛。聖詠雖然有旋律和朗誦兩種,但因為只是單旋律音樂,所以很枯燥。隨著發展,演唱者對其進行了壹些華麗流暢的“再創造”,形成了壹種新的更好的演唱方法。

贊美詩音樂流行的時期,從11世紀開始,出現了壹些音樂形式,促進了音樂藝術的發展,豐富了聲樂藝術的內容,由於當時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城市中開始出現了宗教音樂的世俗音樂,要求人們用音樂來反映自己的生活和世俗感情。此後,吟遊詩人、詩人、民謠歌手等職業歌手相繼出現。雖然不能完全擺脫濃厚的宗教色彩,但可以稱得上是對宗教音樂的大膽突破。太監歌手促進技能發展。

13世紀中期,歐洲音樂逐漸突破單壹聲部,開始進入復調音樂時期。聲樂演唱也是多聲部合唱的形式,由女高音和女低音擔任角色,男高音作為聖詠旋律,男低音作為角色。因為古老的聖經格言“女人在教堂裏應該保持沈默”,唱歌中的女聲被男聲取代。這些男孩是被閹割的男孩聲樂家,在聲樂發展史上被稱為“太監歌手”。它們的出現為歐洲聲樂藝術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奠定了美聲唱法的基礎,在壹定程度上促進了歌劇的產生和發展。他們的全盛時期也帶來了美聲的黃金時代。早在4世紀,意大利就建立了壹所專門訓練兒童唱贊美詩的歌唱學校。他們遵循古老的格言,禁止婦女在唱詩班唱歌。因為童聲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改變音色,唱不出符合贊美詩需求的優美自然的歌曲,所以出現了這種不人道的“太監歌手”現象。他們的聲帶和喉嚨不會隨著年齡和身體的成熟而改變。太監歌手同時擁有女聲的聲帶和男性的體質,所以不用假聲也能發出悅耳的女聲。雖然她們的聲音沒有真正的女聲那麽柔和,但她們華麗、輕盈、明亮的音色和寬廣的音域卻能讓觀眾興奮不已。在宦官歌手興起和盛行的時期,不僅女聲受到排擠,就連男聲也幾乎在壹定程度上搶占了樂壇的地位。太監歌手在歐洲流行了近兩個世紀,學校和教育機構專門培養太監。意大利著名的宦官歌手法裏內利和卡法瑞利是宦官歌手流行時期的典範,他們的演唱技巧達到了高超的水平。毫無疑問,他們把歐洲聲樂的水平推向了壹個新的高度。18年底19年初,歐洲的封建制度開始動搖,人們要求廢除這種不人道的唱歌現象。同時,女性也要求沖破封建枷鎖,走上舞臺。此外,此時的男聲也通過“關術”提高了高音唱功,於是太監歌手在18年底開始走下坡路。美聲唱法的發展與歌劇的誕生密切相關。如果說宦官歌手的出現奠定了美聲唱法的基礎,那麽歌劇的誕生和發展則從更符合歌唱藝術發展的文化層面推動了美聲唱法的發展,歌劇就是在文藝復興的巨大影響下誕生的。當時的作曲家如佩裏、卡奇尼、蒙特威爾第等。,他們在歌劇創作中為了模仿希臘悲劇的朗誦,將旋律與歌詞、情感變化、語言起伏緊密結合,在歌劇中主要起到展開情節的作用。他們突破了傳統和保守的束縛,創造了每個角色用自然的聲音演唱自己段落的宣敘調演唱形式。為了讓宣敘調的演唱更像古希臘人在廣場上的悲壯朗誦,我們不能用童聲和聲音微弱的假聲,而需要用壹種氣息支撐充分、聲音共鳴豐富、飽滿、清晰、真實、有穿透力的聲音。“這些促使佛羅倫薩團成員除了創作還要研究解決怎麽唱的問題,於是他們在16世紀愛情歌劇《安菲帕納索》演唱經驗的基礎上發展了美聲唱法,這種唱法在維基百科三幕中只用於清唱劇”(出自尚嘉祥《歐洲聲樂發展史》)。卡奇尼要求用洪亮深遠的聲音唱歌劇;蒙特威爾第將歌劇音樂進壹步戲劇化,寫了壹段演唱獨奏曲和壹段感染力極強的詠嘆調,讓演唱者感到提高自己的演唱能力和技巧是音樂作品良好表現的基本保證。同時,蒙特威爾第在威尼斯建造了世界上第壹座歌劇院,使歌劇從原來的宮殿和貴族大廳進入了正式的歌劇院,也為各界觀眾提供了壹個很好的欣賞場所。這樣,隨著聽眾層次的擴大,欣賞要求也在不斷提高,這就必然促使演唱者開始研究、訓練和完善自己的演唱技巧,使自己的演唱達到卡齊尼和蒙特威爾第提出的宏大、深遠、富有戲劇性的聲音要求。於是,很多優秀的歌手,憑借著精湛的唱功和華麗的聲線,穿過龐大的樂隊“音墻”,清晰地將自己的歌曲送到劇場的每壹個角落,征服了觀眾,使歌唱藝術達到了壹個新的高峰。因此,可以說“美聲唱法”隨著歌劇得到了極大的發展,這是文藝復興時期音樂藝術中人文思想的表現;它不僅僅是壹種演唱技巧和演唱網絡,更是某種美學原則和藝術理念的體現。

通過對17世紀歐洲最具影響力的四大歌劇流派佛羅倫薩、威尼斯、羅馬、那不勒斯的演唱風格的要求,我們不難看出它們對美聲發展的重大意義。

佛羅倫薩音樂學校:佛羅倫薩歌劇音樂學校有壹個團。他們突破傳統的演唱形式,采用自然的聲音。男人扮演男性角色,女人扮演女性角色。在貴族的宮廷裏,在文人的聚會上,她們都盡情地歌唱,弗朗西斯科·卡奇尼是當時最早也是最好的女歌手之壹。為了再現古希臘人在廣場上的悲劇效果,佛羅倫薩小組的成員們開始探索聲音和演唱方法。傳統的童聲或假聲已經不能滿足現實的需要,提出了壹種歌唱要求,強調呼吸飽滿,共鳴飽滿明亮,吐字清晰真實,音質響亮深遠。他們不僅創作歌劇,還不斷學習演唱和發聲的技巧。因此,隨著達芙妮、歐律狄刻等表現隋朝的音樂劇的誕生,代表佛羅倫薩音樂流派風格的演唱要求也應運而生:甜美、柔和、優雅,在自然簡單的演唱基礎上,以優美的旋律表現隋朝,給人以舒適感。

威尼斯歌劇學派:在17世紀的歌劇史上,蒙特威爾第創立了威尼斯歌劇學派,奠定了早期意大利歌劇的基礎。如果說佩裏和卡奇尼是歌劇音樂的創始人,那麽蒙特威爾第就是戲劇音樂的創始人。可以說,歌劇誕生於佛羅倫薩,發展於威尼斯。蒙特威爾第創作的宣敘調增加了樂隊伴奏的比重,豐富和烘托了獨奏的氣氛。他的第壹部歌劇《奧Flo》和佩裏、卡奇尼的《朱麗葉契》出自同壹主題,他寫了壹個戲劇性的悲劇效果。在歌劇創作中,蒙特威爾第首次使用了減七和弦,大膽使用了轉調和半音階,在樂隊伴奏中,首創了弦樂器的撥奏和揉捏技法。威尼斯音樂學校使歌劇走向社會,並使其走上了“花腔”之路——花腔唱法。他們追求華麗的唱功和音效,以精湛的唱功出現在舞臺上,引起陣陣狂熱。這種戲劇性的朗誦和詠嘆調,讓美聲唱法的演唱更有表現力。

羅馬音樂學派:作曲家卡瓦裏·艾爾原籍佛羅倫薩,後定居羅馬,成為羅馬著名作曲家,羅馬音樂學派代表人物之壹。歌劇,壹種體裁,已經成為羅馬音樂學校的宗教附屬品。卡瓦裏·艾在宗教氛圍的包圍下,創作了歌頌封建道德的寓言歌劇《靈與肉》。以他為代表的羅馬樂派的歌劇創作,雖然在題材和形式上模仿了佛羅倫薩樂派,在唱腔上局限於宗教風格,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在舞臺布景、裝置、服飾上追求豐富豪華的場面。

那不勒斯學派:17世紀下半葉,意大利歌劇被那不勒斯學派取代,這也為貝爾坎洛的演唱提供了更廣闊的天地。包括a .斯卡拉蒂。斯卡拉蒂是壹位才華橫溢的作曲家和歌手。他的歌劇具有突破性,使美聲唱法進入了壹個新的發展階段,並逐漸形成了那不勒斯的美聲風格:註重清晰度、優美的音質和華麗的押韻效果。同時,他還為社會培養了許多教授美聲唱法的老師。

美聲唱法是壹種高超華麗的唱法,它借鑒並融合了聖歌和太監。隨著歌劇的創立和發展,美聲唱法逐漸成熟和完善,成為壹種科學的聲樂體系。它能在世界聲樂史上達到輝煌的頂峰,靠的是嚴格準確的技術要求和訓練,靠的是感人的聲樂作品和優秀歌手的高超技藝。由於美聲唱法的演唱方法和風格,很快被歐洲各國的聲樂表演和聲樂教學所采用和接受,並在發展中逐漸從地域性擴展到國際性,形成了具有演唱風格、發聲技巧、美學原則和教學理論的聲樂流派。宦官歌手的衰落,部分原因是大歌劇的興起。歐洲文藝復興促使人們沖破封建主義、神學和禁欲主義的束縛,個性得到解放。對青春的熱愛成為人們歌頌的主題,資產階級浪潮強烈沖擊著封建制度。19世紀,太監歌手的非人現象逐漸被禁止。18世紀後期,大歌劇的題材大多離不開個性解放的要求和愛情題材的敘述,提倡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所以這個歌劇舞臺逐漸改變了宦官作為女性角色的演唱模式,建立了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的新的演唱形式,這是歐洲歌劇的壹個重大轉折。為了實現男高音唱功的飛躍,以配合不斷發展繁榮的歌劇舞臺,經過200多年的教學和幾代人長期的實踐探索,隨著19世紀“蒙面”唱法的出現,男聲獲得了穩定的高音,這標誌著男高音唱功有了質的飛躍,逐漸形成了歌劇舞臺上男性角色唱主角的局面。可以說19世紀是男聲的黃金時代,無論從唱功的發展,天才歌手的出現,還是大量以男演員為主的作品的出現,都證明了男聲在歌劇中的重要地位。

以貝裏尼、多尼采蒂、羅西尼為代表的意大利歌劇以及法國歌劇都體現了這壹時期的演唱水平,被稱為聲樂史上美聲唱法的“全盛時期”。公元19世紀意大利偉大的歌劇作家威爾第的愛國熱情歌劇的出現,標誌著歌劇創作的新發展。因為他對詠嘆調的成功創作,對聲音的要求進壹步提高,不僅要求唱功紮實、情感表達強烈、戲劇震撼,還要求表現力、流暢性、靈活性、女人味。以馬斯卡尼為代表的現實主義歌劇的唱功達到了壹個新的高度。瓦格納的歌劇註重樂隊的配置,增加了樂隊在歌劇中表演的分量。因此,為了獲得更清晰的演唱效果,演員必須努力提高自己的發聲技巧,以增加音量。為了適應不斷發展的歌劇舞臺,美聲唱法在發聲技巧上經歷了多次飛躍。總之,歌劇的發展促進了聲樂藝術的發展,19世紀初,歐洲文藝出現了壹種新的潮流或風格,稱為“浪漫主義”或“浪漫主義文學思潮”。浪漫主義形成於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之後,拿破侖獨裁時期。浪漫主義文藝反映了當時歐洲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思想感情和對社會生活的態度。浪漫主義文藝不僅僅是創作方法和作品風格的問題,更是壹個復雜的世界觀和藝術觀的問題。在音樂創作方面,浪漫主義形成於19世紀初的1920年代。它是由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和德國作曲家韋伯創立的。(摘自張宏道《歐洲音樂史》)舒伯特的創作有藝術歌曲、交響樂、室內樂等。韋伯主要創作歌劇。浪漫主義作曲家在音樂創作技法上做了許多創新,例如,他們在主題音調中加強了抒情因素,在器樂作品中滲透了音樂音調。至於歌曲的創作,歌詞多由名家的詩詞組成,充滿詩意,註重詩詞與音樂的“詩性精神”,要求在音樂中充分表達詩詞的內涵。同時強化了伴奏尤其是鋼琴伴奏的表演功能和作用,與歌唱形成了塑造藝術形象、推動高潮、揭示歌詞意境、表達歌詞未完之意的新關系。隨著以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等作曲家為代表的德奧浪漫主義藝術歌曲的興起。出現了不同於歌劇詠嘆調的藝術歌曲演唱風格。藝術歌曲的演唱雖然也采用美聲技術,但由於內容需要,其演唱風格和技術要求與歌劇有所不同。壹、藝術歌曲的內容多為浪漫主義詩人的文學傑作。要表現這些詩歌細膩的情感、浪漫的隋調、典雅的風格,就要運用輕聲、半音、高音區漸隱等技法,豐富聲樂的表現力。二、藝術歌曲通常有鋼琴伴奏,在音量上需要控制,與戲曲唱腔的強音形成對比。第三,藝術歌曲也有室內樂的性質,不善於表達戲劇激情,以抒情為主。從而形成了音色多樣、吐字清晰、音準細致、含蓄為重、女性化的藝術歌曲演唱特點。正如德國當代最著名的藝術歌唱家施瓦爾茨·科普(Schvarcz Kopp)高度概括的那樣,唱歌劇就像用大畫筆作畫,而唱藝術歌曲就像畫“工筆畫”,需要非常精細的筆來描繪。以舒伯特為代表的藝術歌曲的出現,也將歐洲歌曲創作帶入了壹個全新的境界,在歐洲聲樂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形成了與歌劇、教堂音樂平分秋色的局面。隨著藝術歌曲創作的繁榮,也出現了以演唱會演唱為主的職業歌手。

16世紀意大利歌劇的興起,建立和發展了美聲學派的聲樂技術和演唱風格。19世紀德奧藝術歌曲的興起和繁榮,不僅產生了與歌劇不同的演唱風格,還產生了許多專門從事藝術歌曲的歌手。可見,音樂創作的繁榮與發展,歌曲創作技法的創新與發展,對音樂表演、聲樂演唱、音樂教育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

20世紀的聲樂舞臺可謂百花齊放,各領風騷,各種演唱風格和流派並存。他們的比賽帶來了多種多樣的唱法,也是美聲唱法日益科學完善的壹種體現。

  • 上一篇: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人物有哪些?
  • 下一篇:中長期可以交易的環保股龍頭股有哪些?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