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農產品每年是如何定價的?

農產品每年是如何定價的?

目前,全球大宗商品進出口貿易大多以全球主要期貨市場的現貨定價為基礎,即現貨價格=期貨價格+基差價格。基差是特定時間和地點的現貨價格和期貨價格的差異,主要受運輸成本的影響。壹般來說,銷售區域附近的基差多為正,而生產區域附近的基差往往為負。當然,市場供求和人們價格預期的變化也會導致基差的變化。當市場供大於求時,基價趨於收窄;相反,當市場供不應求時,基差就會加強。在美國,由於農產品期貨交易的報價是根據某月期貨合約的基差進行的,基差變化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壹般在美國和南美的農作物收獲季節,基差處於最低水平,壹兩個月後逐漸上升。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國際大宗農產品的交易模式和定價機制經歷了從現貨現貨交易-遠期現貨交易-交易所期貨交易-場外期貨交易(各種形式的衍生品)的發展過程。谷物貿易起源於美國。19世紀初,為了解決糧食的及時買賣問題,規避價格波動的風險,商品交易開始以西部農民與東部加工商之間的遠期合約形式進行。隨著谷物交易的不斷集中和遠期交易方式的發展,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於1848年由82名谷物交易商創立。1865年,CBOT用標準期貨合約取代遠期合約,並實行保證金制度,場內交易開始發展。20世紀70年代,場外衍生品市場交易也出現了,期權、掉期等合約形式出現了。國際大宗農產品交易經過長期演變,已經形成了以期貨交易為主、多種交易方式並存的國際交易體系和國際市場體系。由於期貨市場價格能夠最大程度地反映世界對大宗農產品價格的預期和市場供求的真實關系,隨著以期貨交易為主的農產品國際貿易和市場體系的建立,期貨市場逐漸成為國際農產品基準價格的中心。

美國期貨市場價格是全球農產品價格的風向標。

由於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其農產品期貨交易歷史悠久,美國的期貨市場價格不僅是制定美國農產品價格的基礎,也為世界各地的農產品市場提供了價格參考標準。例如,CBOT的玉米、大豆、小麥等品種的期貨價格不僅是美國現貨價格的重要參考,還以其市場影響力主導谷物、大豆等主要農產品全球價格的形成;紐約期貨交易所的棉花期貨價格不僅是美國棉花產業定價的基礎,也是全球棉花貿易價格的重要導向。

本文以大豆為例,解釋了CBOT大宗農產品期貨價格的形成過程。在CBOT,大豆期貨交易是壹個涉及流通、貿易、加工企業和農戶等諸多交易主體的有機體系。其價格形成過程如下:美國農業部發布美國大豆主產區年度產量預測和實際統計數據,CBOT期貨交易商主要根據美國農業部大豆的產量信息買賣期貨,形成大豆的期貨市場價格;養殖戶根據期貨價格的供求趨勢確定下壹年度的生產安排,減少生產中的盲目性,降低風險。交易者通過農產品期貨價格在現貨貿易合同中確定價格,規避價格波動風險。

顯然,美國國內大豆產量是CBOT大豆期貨價格波動的主導因素。這種基於美國國內大豆產量的期貨定價機制,非常有利於保護美國大豆生產者和經營者的利益。近年來,雖然南美國家大豆產量迅速上升,但以美國為首的跨國公司通過集中控制這些國家的大豆流通渠道,壟斷了國際大豆貿易。因此,世界大豆生產格局的變化並沒有改變美國期貨市場主導世界農產品市場的定價機制。

影響國際農產品定價機制的三個因素。

由於國際大宗農產品定價機制的核心是CBOT農產品的期貨價格,影響CBOT農產品期貨價格的因素也成為影響國際大宗農產品定價機制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壹,供求關系是國際大宗農產品定價的基礎。商品價格的變化是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的,這是最基本的經濟學原理。在供求關系的影響下,商品價格會圍繞價值自動波動。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如果壹種商品的供給增加,該商品的價格就會下降,反之亦然;當對壹種商品的需求增加時,它的價格就會上漲,反之亦然。正是因為這種供求力量在動態中保持相對平衡,才形成了商品的市場價格。雖然影響價格變化的因素在形式上可能是多種多樣的,但歸根結底,供求關系發生了變化。

第二,美元匯率的走勢是影響國際農產品定價的另壹個重要因素。全球大宗農產品通常以美元計價,美元匯率的變動直接影響大宗農產品現貨價格和期貨價格的走勢。美元貶值,CBOT農產品期貨價格就會上漲;當美元升值時,CBOT大宗農產品的期貨價格就會下跌。

第三,農產品市場的國際組織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國際定價權。在完全競爭、信息對稱和零交易成本的前提下,大宗農產品的市場價格完全由該商品的供求關系決定。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大宗農產品國際市場並不是壹個完全競爭的市場,市場組織化程度是影響國際農產品定價的重要因素。從目前情況看,少數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主導著國際農產品市場的定價權。目前,世界糧食貿易量的80%被擁有百年歷史的四大跨國糧商“ABCD”所控制,即美國ADM、美國Bunge、美國Cargill、法國LouisDreyfus。這四家跨國糧商通常被稱為國際糧食市場的“幕後黑手”。這些國際巨頭憑借資金和經驗優勢,完成了對上遊原料、期貨、中遊生產加工、品牌以及下遊市場渠道和貨源的絕對控制,是國際大宗農產品定價的重要參與者和決定者。

此外,還有壹些非主要因素也在影響著國際農產品交易價格的走勢。這些非主要因素主要包括基金持倉、天氣因素、農業補貼和美國農業部(USDA)發布的報告。本質上,這些非主要因素對大宗農產品定價的影響還是通過供求關系。當主要因素決定大宗農產品價格的階段性走勢時,其他因素會成為價格走勢的催化劑,加速大宗農產品國際價格的漲跌;在某些情況下,這些非主要因素也會轉化為主要因素,起到關鍵作用。

以美國農業補貼為例看其對國際大宗農產品定價機制的影響。美國政府為國內農業生產提供了大量的經濟援助和補貼。根據OECD發布的報告,2002年美國的農業補貼達到395.6億美元,占發達國家補貼總額的16.84%,占其農業收入的18%。美國農業補貼對國際大宗農產品定價機制有重要影響。首先,美國政府對不同作物補貼的變化會直接影響這種作物的種植面積和產量,進而影響CBOT農產品的期貨價格。例如,2002年5月,美國政府通過了《農產品補貼法案》(簡稱《新農業法》),其核心內容是增加對農業的補貼,但將2002年至2007年的大豆貸款價格從2002年前的526美元/蒲式耳下調至500元/蒲式耳。大豆補貼的減少壹定程度上降低了農民種植大豆的積極性。2003年美國大豆播種面積減少7%,導致世界大豆供需失衡。由於供應不足,2003年下半年CBOT大豆價格迅速上漲。另壹方面,巨額農業補貼扭曲了國際大宗農產品的定價機制。補貼是獲得價格競爭優勢的手段,美國巨額的農業補貼極大扭曲了國際農產品的定價基礎。

  • 上一篇:獼猴桃是壹種什麽水果?
  • 下一篇:重慶的地方特色在哪裏?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