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銅鼓是怎麽起源的?

銅鼓是怎麽起源的?

銅鼓是彜族、苗族、瑤族、侗族、壯族、布依族、水族、黎族、白族、土家族、仡佬族、佤族、傣族和克木族人民的壹種打擊樂器。流行於雲南、貴州、四川、廣東、廣西、湖南、海南等省區。

銅鼓出現在春秋時期,關於其起源眾說紛紜。壹般認為,它是由用作炊具的銅壺演變而來的。雲南楚雄萬家壩墓出土壹件銅鼓(公元前6世紀,約春秋晚期),器身似壺,表面有煙痕。雲南祥雲博博納古墓出土的銅鼓(公元前3-4世紀,戰國中後期)也是粗糙樸素,接近銅壺,或伴有另壹銅壺,是鼓壺同臺的遺物。到了秦漢時期,已經風靡全國。主要用於祭祀儀式和樂舞伴奏,也用於報時、婚喪嫁娶、戰鬥加油等。由壹個富有的家庭擁有。這是顯示他們的社會身份和誇耀財富的象征。晉代裴淵寫《廣州記》:“鑄銅為鼓,奇而鼓才高貴,面廣。”唐代劉曜《異嶺錄》:“夷樂有銅鼓。.....在鎮遠,全國有玉螺、銅鼓,即南滿土司之家,皆有此鼓。”南宋範成大《桂於海智恒》:“其制如坐墩,而其下鼓滿細紋,極為精巧,四角有小蟾。”宋立運的《太平玉蘭》和馬援段林的《文學通考》都把銅鼓列入了音樂系。

銅鼓由銅制成,形狀為圓墩。鼓面圓而平,底部與鼓身相連,連接處略呈凸、曲、空、圓,底部開口。兩邊耳朵。不同時期、不同地區有多種類型,每種類型又有多種形式。鼓面主體多為太陽紋,即中心呈輻射狀,周圍有多個同心圓環,由寬度不等的花紋組成,稱為光暈。裝飾圖案五顏六色,有的鼓周圍有蟲、魚、鳥獸、花卉、船形圖案或青蛙、騎士。其形式典雅、莊重,風格獨特。比如廣西桂縣蘿蔔灣壹號墓出土了壹個銅鼓。鼓面上的主要裝飾圖案是路祥的魚紋,還有芒紋、菱形紋和鋸齒紋。軀幹和腰部鑄有四個繩扣,飾有羽毛劃船和羽毛跳舞的圖案。高度36.5,面積直徑56.5厘米。它是西漢時期制造的。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收藏。廣西岑溪出土的銅鼓。鼓面中央有十二角芒,其邊緣鑄有六個立體青蛙。軀幹和腰部鑄有四個繩扣。鼓面和全身飾有五銖錢圖案。這種鼓很大,高57.2,表面直徑90厘米。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收藏壹個類似於此鼓的銅鼓。鼓面中央有八角芒,由中央向四周有六弦,中間有雲雷紋和菱形圖案。除了在鼓面邊緣鑄造六個立體青蛙外,在軀幹和腰部的繩扣下還鑄造了壹個立體的虎形裝飾物。高通52,面徑103.4厘米,西漢遺物。另壹方面,音樂研究所收藏的小銅鼓,鼓面中央有十二角芒,鼓面和全身有各種紋飾。高度為28,表面直徑為49.7厘米。

銅鼓根據形狀和花紋的不同,可分為萬家壩型、石寨山型、冷水型、遵義型、麻江型、北流型、靈山型、錫盟型八種。廣西北流出土壹件高67.5,面徑166 cm,重300 kg的銅鼓。這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銅鼓。全國各地收藏的銅鼓有1400面,分散在中南、西南地區的民間鼓有200多面。中國是發現銅鼓數量最多、鑄造和使用銅鼓最早、歷史最悠久的地區。

在使用銅鼓的兄弟中,鑄鼓尋鼓之風已延續千年。作為壹種樂器,它以其多樣的演奏形式形成了獨特的銅鼓音樂。比較流行的玩法是把鼓掛在木架或樹枝上,用特制的球形鼓杵敲打。壹個人擊鼓,另壹個人搖動鼓底的桶,改變音量和音色;也常平放在地上或兩人邊走邊敲鼓演奏;有的在鼓下放壹桶,盛壹大半水,使鼓聲純凈悅耳;其他人在身上敲打小銅鼓。銅鼓的音色粗獷洪亮,鼓聲可傳數裏。

銅鼓可以單獨演奏,也可以與象腳鼓、鑼、鈸、拍板、葫蘆笙壹起演奏。銅鼓音樂在壯族中很受歡迎,在農閑季節,鄰近的村莊經常聚集在郊區爭奪銅鼓。為歌曲和賽馬演奏銅鼓。苗族、瑤族、壯族、彜族、水族、布依族銅鼓主要用於伴奏銅鼓(又稱“跳銅鼓”)。掛銅鼓,壹人打壹跳,大家繞著銅鼓雙腳交替來回跳躍。舞蹈強勁有力。有些地區還有鑼鼓。瑤族人經常用兩個不同音高的銅鼓和壹個面鼓演奏,並配以其他樂器,人們圍成圓圈跳舞。

  • 上一篇:鋼鐵概念股龍頭股壹覽
  • 下一篇:為什麽很多辣妹圍著豪車跳舞會被封為「史上最醜女團」?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